衣著典雅,台風穩健,神完氣足,一拍手中醒木,「話說……」的皆是彪炳千古的英雄豪傑、古典文學名著,表演風格如行雲流水,抑揚頓挫,鏗鏘起伏,那種語言的魅力和聲韻的美感,不知不覺將聽眾帶入特定的歷史氛圍中。
她便是當今評書界的領軍人物劉蘭芳。
三十多年前,她與愛人王印權合作的一部《嶽飛傳》,錄成長篇評書紅遍全國,百家電臺播出,多次再版,發行超過百萬。之後,又整理改編了評書《楊家將》、《紅樓夢》、《趙匡胤演義》、《一代儒將陳毅》等,均產生了廣泛社會影響。現任中國曲藝家協會分組書記、名譽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多次獲國家級文藝大獎及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三八紅旗手」等稱號。
在電視劇《精忠嶽飛》中,劉蘭芳不僅受聘為總顧問,而且粉墨登場,扮演一位宋代說書人,在劇情發展的每個節點,都出現在鏡頭前,提綱挈領,承上啟下,畫龍點睛。
近日在專訪時,劉蘭芳、王印權伉儷暢談了他們與嶽飛大半生的情緣,首度「觸電」的感受,對嶽飛精神現實意義的認識,以及與天津這塊曲藝熱土千絲萬縷的聯繫。
藝術源頭始於津夫妻雙雙闖碼頭
「您一說採訪,就勾起我們年輕時的美好回憶了,」王印權熱情地對記者表示,「用劉蘭芳的話說,在她的藝術生涯中,天津是個『鐵門檻』,不闖天津這個曲藝大碼頭,不過愛戲懂戲的天津觀眾這一關,就算不上出師;過了天津這一關,就走遍天下都不怕了!」
劉蘭芳伉儷與天津感情深厚有多種原因,最主要是他們共同的評書「師爺」趙玉峰,就從是天津走出去的。趙玉峰是西河大鼓東派創始人,河間人,新中國成立前在天津鳥市開了個「玉峰茶社」,他的徒弟有田派西河大鼓創始人、書畫家田蔭亭,其子田蘊章、田英章亦是當代書法名家。1959年,劉蘭芳調入鞍山曲藝團後,趙玉峰便成了她的評書教師。劉蘭芳每天黎明即起,到學校操場彎腰、折腿、翻躍、練詞,無不受到「師爺」的嚴格調教。而王印權也於1963年向趙玉峰學說評書《三俠五義》。劉蘭芳成名後不忘師恩,每每來津,都要到「師爺」家中探望。
尤令劉蘭芳難忘的是,1982年,她到天津演出,一下火車就被車站廣場上的環衛工人認出來了——「您是劉蘭芳吧?」「是我。」「您的《嶽飛傳》太好了,給我們說一段吧!」「好啊。」劉蘭芳毫不猶豫,當即在馬路上擺開架勢,為圍觀的群眾表演了一段《嶽飛傳》。
那次演出原定五場,場場爆滿,仍不能滿足觀眾要求,於是又加演兩場。劉蘭芳還多次專程來津,觀看小彩舞、王毓寶等藝術名家的演出。去年,天津文藝廣播重播《嶽飛傳》時,劉蘭芳應邀出席了在謙祥益文苑舉行的「《嶽飛傳》——劉蘭芳聽眾見面會」,並對天津曲藝新秀表演的評書《嶽飛傳》進行現場指導、點評。
很多人或許不知,1961年,劉蘭芳的愛人王印權曾在快板藝術大師李潤傑門下拜師求藝。時隔52年,談起當年在天津的拜師儀式,王印權仍歷歷在目。他向記者出示了一幅黑白老照片,並一一指出出席儀式的各位嘉賓,從天津市原副市長婁凝先,到曲藝名家張壽臣、郭榮啟、趙佩如、常連安、駱玉笙、蘇文茂、常寶霆、白全福……陣容強大,堪稱曲壇一大盛事。而他的一首小詩則表達了他求學若渴的心情和李潤傑的知遇之恩——
「高中畢業,奔赴海河。津門學藝,天高地闊。登瀛樓上,嘉賓幾桌。拜師儀式,群星閃爍。恩師如父,為人楷模。教我表演,帶我寫作。一招一式,認真嚴格。傾囊而贈,如琢如磨。傳道解惑,受益良多……」
自幼結下嶽飛緣挑燈夜戰寫忠烈
劉蘭芳與嶽飛的緣分是自幼便結下的。
劉蘭芳出生在遼寧省遼陽市一個貧苦的藝人之家,姥姥、姥爺是中醫,媽媽是東北大鼓藝人,一家人雖經濟拮据,卻有一定的文化背景。
「從小媽媽就給我講嶽飛,講嶽母如何細沙當紙、柳枝當筆教嶽飛識字,講嶽母刺字、精忠報國的故事。上學後,老師也給我們講嶽飛。1959年夏末,老藝人楊呈田在遼陽演唱西河大鼓《精忠說嶽》,我時常跑到茶社去聽書。那時滿場書客都是成年人,唯獨我一個小姑娘在裡面聽書,而且場場不落,早來晚歸,引起了楊先生的注意,就問女掌柜,這是誰家的女孩兒,這麼痴迷聽書?女掌柜說,你不知道啊,她媽就是唱大鼓的!楊呈田是鞍山市曲藝團的,正在招收學員,第二天就到我家去了,讓我現場演唱了東北大鼓小段《憶真妃》。聽罷楊先生問我,願意跟我學說書嗎?那時候我們家生活困難,走一個孩子就少一個吃飯的,我於是就成了楊先生的徒弟……」談起當年聽嶽飛、學嶽飛、唱嶽飛的經歷,劉蘭芳記憶猶新、興奮依然。也正是在這裡,她遇到了「師爺」趙玉峰,被引上評書藝術之路。三年學徒出師,劉蘭芳先後到錦州、鶴崗、雞西等地交流演出,演的都是《嶽飛傳》。「文革」中,傳統題材不能演了,她就在鞍山電臺錄了六部新書,如《海島女民兵》、《閃閃的紅星》等。這段經歷其實也為她後來的成功做了鋪墊。
「1979年,我的命運發生轉折,我在電臺上表演了評書《嶽飛傳》,一下子在全國火了起來。所以說,我能有今天,實在是與嶽飛緣分不淺,沒少借嶽飛的光!」劉蘭芳笑言。
《嶽飛傳》共117回,60餘萬字,是劉蘭芳和王印權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耗時七個月整理編寫出來的。
當時,他們居住在一間只有十平方米的鬥室,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相對而坐,一邊翻閱宋史、清·錢彩《說嶽全傳》等歷史資料,一邊回憶師父傳授的評書《嶽飛傳》(手稿「文革」中已被燒毀)故事梗概,在老版評書《嶽飛傳》的基礎上,根據時代要求,加以「刪、改、補、移」。
所謂「刪」,即剔除老版中封建迷信和因果報應的成分;所謂「改」,即將無法迴避的情節進行合理改造,如將「天馬渡康王」改為「白馬渡康王」;所謂「補」,即把到當年徽欽二帝被囚的「五國城」和金兀朮老家會寧府實地考察的新發現補充進來;「移」即將兄弟劇種如呂劇《櫃中緣》中關於嶽雷的故事移植到評書中。
首次觸電很開心嶽飛精神有意義
在唐季禮監製、鞠覺亮執導、黃曉明等一眾大腕主演的史詩大劇《精忠嶽飛》中,劉蘭芳一身宋代說書人裝束,不時出現在鏡頭前,一拍醒木,「話說」嶽飛的抗金大業,不僅起到解說和連綴劇情的作用,更是亮出了劉蘭芳和她的《嶽飛傳》這個時代文化符號。
把史上最完美的英雄嶽飛搬上屏幕,是很多藝術家的夢想。例如唐季禮十年前就想拍嶽飛傳;成龍十分渴望飾演嶽飛,只因年齡偏老抱憾而去……而劉蘭芳也在五六年前便參加過嶽飛電視劇的籌拍工作,卻因題材的敏感性半途而廢。此次《精忠嶽飛》幾經打磨終獲通過,可謂眾多藝術家精誠合作、集體圓夢的過程。
當《精忠嶽飛》劇組誠邀劉蘭芳擔任該劇總顧問,並在劇中飾演宋代說書人一角時,劉蘭芳很感興趣,欣然接受。因為她大半輩子都在說嶽,不敢說對嶽飛有多深研究,至少她的評書《嶽飛傳》家喻戶曉,在社會上有高度的認同感。所以她說,要是宣傳別的歷史人物就算了,宣傳嶽飛我義不容辭!不僅如此,電視劇《精忠嶽飛》開播後,她還與大兒子王巖在山東衛視主持了一個「劉蘭芳母子說嶽飛」節目,繪聲繪色地講述戲裡戲外的故事,帶有某種「揭秘」性質,很是吸引觀眾眼球。
當記者問劉蘭芳,您首次觸電當顧問,心理上有沒有壓力時,劉蘭芳笑道:「完全沒有,我對嶽飛太熟了,不客氣地說,連代碼都不用看,上場就拍,因為除了服裝不同外,其他的與我平時說書沒什麼兩樣!」至於出任「總顧問」,劉蘭芳表示:「電視劇是視覺藝術,評書是聽覺藝術,評書中,嶽飛一出場,說書人就要交代他穿什麼衣,戴什麼帽,使什麼槍,從外形上描繪一番,而到了電視劇中,觀眾看到的都是直觀的形象,一目了然,無須再饒舌了。」
對歷史劇,劉蘭芳說大家有一個共識「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只要不背離大的歷史脈絡,進行適當的藝術加工是允許的。
《精忠嶽飛》的播出,各方反饋多是積極正面的,對此,劉蘭芳表示很欣慰:「拍這樣一部大戲很不容易。我說書至今三十年了,尚無一部像樣的表現嶽飛的影視作品,所以遇到《精忠嶽飛》感到很慶幸。我覺得嶽飛的精神在今天還有現實意義。如他的精忠報國、忠孝雙全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他多次帶兵出徵,身先士卒,紀律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他孝悌而廉潔,母親有病經久難愈,嶽飛親自給她餵藥,母親去世,嶽飛三天不吃不喝;他胸懷寬廣,唯一的弟弟被楊再興殺死,嶽飛活捉楊再興後卻不計前嫌,為抗金大業而重用他。他是愛國名將,又是詩人、書法家,可以說是個完美男人。『文官不貪財,武將不怕死,天下太平矣』,嶽飛的很多思想都是值得我們反思和借鑑的。」
撰文/杜仲華
編輯/精忠愛國商會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