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芝心Weekly關注我,
定期分享美食、經歷與靈感。
但凡有「老香港」情結的人,心裡大概都會有一方位置,留給這間有著八十多年歷史的傳奇茶室。
《米其林指南》用「碩果僅存」來形容它,Louis Vuitton製作的SoundWalk中,舒淇悠悠地講述著香港故事,便是由這裡開篇。
這個地方,就是陸羽茶室。
茶室之名,源於「中國茶聖」陸羽,可見底氣之足。
懷揣著好奇與期待,我們來到了中環士丹利街,傳說中的陸羽茶室就藏在這條安安靜靜的街道上。
門外迎客的是頭上包著白布的印度侍應——據說,當年已經瘋癲的著名編劇南海十三郎,常來陸羽茶室騷擾粵劇名伶薛覺先先生,老闆為了不影響其他客人,只好請人守門,陸羽茶室也因此成為香港首個使用印度人守門的餐廳。
在香港這個地方,老字號遍地都是,百年歷史也不稀奇,創辦於1933年的陸羽茶室,並非資歷最深。
它的江湖地位,不僅因為其經久不衰的經營,還因茶室的熟客多為社會名流、文人雅士,有人戲稱它為「富豪飯堂」。
——這並不是誇張的打趣,當年因舊址鋪租上漲、房東為難,李嘉誠、霍英東等一眾熟客乾脆豪擲千金,直接買下整棟大廈,命名為「陸羽大廈」,茶室得以安穩經營。香港回歸前,多任香港總督也常在此擺酒設宴。
2002年,香港知名商人林漢烈在陸羽茶室遭職業槍手近距離連開兩槍射殺身亡,社會大眾一片譁然,這起暗殺事件更加使得茶室多了幾分都市傳說般的江湖氣息。
推開古舊的木門,古色古香的木質正牆、酸枝花梨的老家具、毛筆手寫的菜單、天花頂上的老式吊扇、食客高高低低的交談聲……仿佛一瞬間把人帶回了上個世紀的老香港。
正如蔡瀾先生所說,陸羽茶室的裝潢格調,再也找不出第二家。
除了古董家具、柚木階梯,茶室中還別致地布置著許多中國字畫墨寶,其中就包括張大千的真跡,這些名貴字畫多由常客慷慨饋贈而來。
傳說中,1996年曾有一個「雅賊」,特地來茶室偷走了18幅名畫,至今下落如何,也成為了茶室的另一個未解之謎。
店內服務生是清一色的上了歲數的男夥計,看起來都已是當爺爺的年紀,但動作仍麻利靈活,腰杆挺直、不卑不亢。白色短褂、玄色長褲,是他們幾十年未變化過的工作服。
茶室的菜單是一張薄薄的32開紙,打孔,穿繩,疊成一簿。白底紅字,客人自己在菜單上勾選點菜。
點心每周一換,頗有點常來常新的意思。
六安籃茶
坐定後,先選茶。做過功課的我們首選了普洱。
茶室自備一間小規模的茶倉在店內,儲藏了許多超過十五年的陳年普洱,正是陸羽這種對茶的堅持,培養了眾多幾十年的識貨熟客。
夥計麻利上茶,小夥伴喝了一口,有點嫌棄地說,好濃的土味。
的確,甘土的香氣是這壺六安籃茶的特點之一,我卻很喜歡,味濃而爽口,久衝卻不見淡,加過幾次水後,味道仍然未變。
茶費33元一客,不便宜,但喝過後的確拜服於其精貴的品質。
杏仁白肺湯
這是一道早茶菜單上找不到的招牌菜。
喚來夥計,夥計又神神秘秘地奉上了一本隱藏菜單,看來是熟客才知道的鎮店特色。
杏仁與豬肺,都不屬於人見人愛的親切食材。然而夥計開蓋舀湯的一瞬間,杏仁撩人的香氣撲鼻而來。
濃重的奶白湯汁包裹著彈嫩的肺頭,搭配了些陳皮枸杞小棠,絲毫沒有讓人不悅的氣味,讓我這個不愛吃內臟的人也把一碗白肺吃的清光。
豬潤燒麥
據說這道豬潤燒麥已經失傳,實在不太明白,豬肝和燒麥都如此常見,何來失傳?
一籠上桌,大片豪爽的豬潤蓋在上面,燒麥差點不見蹤影。豬肝的味道鮮甜而野蠻,不愛豬肝味兒的人大概避之不及,但愛這股香氣的人大概能吃得心滿意足。底下的燒麥部分沒有麵皮,紮實渾圓的一團,更是鮮嫩可人。
後來才知道,豬潤燒麥之所以已經在香港的茶樓裡比較罕見,是因為這個小點處理起來太過費工。
而這幾十年來,陸羽茶室堅持使用新鮮食材,不用冷凍貨,堅持手工製作,不用機器替代,正是因為這樣的堅持,這道豬潤燒麥才得以留存於今天的菜單裡。
筍尖鮮蝦餃
個頭不大,輕輕鬆鬆一口一個。
吃多了以大蝦大肉著稱的各式「蝦餃皇」,陸羽茶室這一道筍尖鮮蝦餃反而有點兒潤物細無聲的意思,不特別、不驚豔,但還是自帶古法炮製的十足底氣,以及沉甸甸的老字號味道。
蓮子蓉香粽
茶室的甜品選項不多,人氣也極其高漲,所以等我們要加單時被告知大部分甜品已經售罄,唯有剩下這一道蓮子蓉香粽。
雖說是當日剩下的最後一道甜點心,但味道卻絲毫不含糊。
粽子其貌不揚,撥開黏糯的鹼水米糰,便瞬間被它的噴香俘獲,忍不住一口接一口,一口接一口……
江湖底氣,非一日練成。
任由世界風雲變幻,陸羽茶室永遠靜靜地在這裡等待著,等待著它陪伴了幾十年的老客人們,嘆茶、開懷。
不必刻意懷舊,因為它就是正宗。
中環士丹利街24號地下至3樓
周一至周日 07:0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