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20年)探訪香港陸羽茶室:84年曆久不衰 嘗美味也品人情味
【解說】魚肚、蝦膠、雞肉三種食材從下到上依次堆疊,入屜蒸10分鐘,等雞肉、蝦膠蒸熟之後淋上蟹黃汁,再蒸10秒鐘左右,香港陸羽茶室的招牌點心之一「蟹黃棉花雞」就可以出爐了。魚肚的彈性、蝦膠的勁道、雞肉的韌性和蟹黃的鮮美,讓這道點心有層次豐富的口感,頗受食客歡迎。
「大良蘋葉粿」則因為原材料蘋婆葉的季節性,是5月到8月才供應的「季節限定」點心。看似簡單的蘋婆葉裹糯米紅豆沙,卻要精確到掌握糯米粉、高筋粉、澄麵粉、豬油和白糖的混合比例,和面、揉麵團,也都要把握好力道和時間。
在陸羽茶室按星期印製的「星期美點」菜單上,除了像「蘋葉粿」這種因應時令來供應的點心,蝦餃、燒麥、叉燒包等最具代表性的粵式點心是期期上榜的「臺柱子」。
作為傳統中式茶室,已經有84年的歷史的陸羽茶室每到用餐時段依然人聲鼎沸、有時甚至一座難求。陸羽茶室總經理王騏書日前接受了中新社專訪,採訪正值用餐時間,用餐的客人們邊吃邊聊,好不熱鬧。王騏書介紹,自上世紀三十年代起,香港飲茶的場所便有茶室、茶樓、茶居之分,其中以茶室的格調為最高。「陸羽」一直秉持高端路線,雖然價格並不低,但仍能得到食客的認可,秘訣就在於對食材新鮮的保障和對傳統製作工藝的堅持。
【同期】香港陸羽茶室總經理 王騏書
陸羽的點心我覺得有三個長處,第一我們用的食材新鮮。我們製作的過程是完全按照以前的做法,第三,我們點心師傅的手藝是很正宗的。像鮮牛肉燒賣,這個牛肉全香港我相信可能只有我們陸羽是用手剁的。因為手剁你吃下去那個質地,那個感覺、咬頭是不同的。和用機器攪碎的牛肉是絕對不同味道的。這些需要很多的人力,很大的堅持。
【解說】在保證口味之外,陸羽茶室也希望能為食客營造雅致而有文化氣息的就餐環境。茶室內桌椅、字畫、花瓶、吊扇等等滿是年代感的器物,讓這裡好像一家懷舊博物館。王騏書透露,為保留老茶室的風格,陸羽茶室的大部分家具、裝飾和字畫都是從1933年開辦的舊鋪搬到現址,並保存至今。很多「藏品」都價值不菲,其中還有張大千、黃永玉、任伯年、鄧芬等常年來品茗的名家大師創作並贈送給茶室的書畫作品。茶室的夥計們也穿著傳統的白衫黑褲,為客人們添茶上菜。
王騏書感慨,如今生活條件越來越好,飲食選擇越來越豐富,世界各地的美食都可以在香港品嘗得到。而陸羽茶室的很多食客卻特別「長情」,幾十年如一日到陸羽飲茶,有的甚至連續三代人、五代人都選擇陸羽,這些也是中式餐飲文化在美味之外,特有的人情味兒。
【同期】香港陸羽茶室總經理 王騏書
因為見到(客人)有親切感,來了就知道他喝什麼茶,知道他喜歡坐什麼位置。有時候點心都不用他叫了。你是不是吃這些啊?就幫他選好了。這裡有種互動的關係,讓陸羽茶室和茶客的關係很融洽。
【解說】王騏書說,如今餐飲業競爭越來越激烈,製作中式點心工作量大、工序多,如果沒有人堅持傳統,那這個行業也許就會慢慢消亡。而陸羽茶室最特別的地方就在於它的堅持和傳承,不論是沿用至今的家具陳設、工作了半輩子的廚師和夥計,還是保持了幾十年傳統味道的手工點心,都是陸羽能把粵式茶室經營得紅紅火火的「秘籍」。
記者 閆宇赫 鄭興 香港報導
【編輯:張金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