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羽茶室一層》
如果一家以美食著稱的茶室,其三十年代嶺南風格廳堂陳設勝過所有戲劇的舞美布景,甚至還有古董壁瓶;如果茶室全體工作人員平均年齡近七十歲;如果落座後先奉上一「盤」像過橋米線那碗可以燙熟一切的雞湯一樣「地核內熱」的隨形雪山白毛巾;如果所有點心,都不在推車裡,而全部經由六十多歲的阿姨挎於肩,平端,慢慢在店堂裡踱步,似乎都是不經意,都是慢時光,都是從前樣。
這些會不會搶戲?您還願不願意來做「群眾演員」,在這八十五年的舊夢裡不醒來?
陸羽茶室一直是八十五年前的舞美布景和舞臺調度,濃稠歲月的調子,節奏是固定機位大全景,不會極速推拉搖移,不會給誰特寫,大家一起慢慢地抒情,緩緩地感嘆。八十五年未變的陳設,可不可以說是一種勇敢的品味,一直安穩綿延,沒有斷層,甚至沒有風化,地質構造意外的穩定。太多但凡有幾十年歷史的餐廳,在自我介紹時上一句是始創於某年,接下來就是重新裝修於某年,路面上停業裝修的店鋪更是顯得不敢不隔幾年就重新修,不得不常換常新,常換常新真的是必然和必須嗎?未必。
陸羽茶室的舊不是簡單歲月過往的舊,更不是紋絲未動那麼簡單,也不是刻意追求懷舊感,而是一種因著舊人情的人情舊,侍者給出的答覆是,如果陳設有變動,老客人會不高興的。
每座城市的早點氣質皆不同,比如最近感受過的天津早點鋪子的氣質,是躊躇滿志!也就意味著,早餐之後要去奮鬥和奔忙,而陸羽茶室的氣質則是凱旋而歸,卸甲歸田的氣質。天津早點鋪子適合單槍匹馬,陸羽茶室適合攜手親朋。
陸羽茶室裡全是極緩長鏡頭,一份報紙連帶中縫來回讀上三五遍之後,老時鐘終於從在上七點半挪到上午十一點半,攜報紙來早茶的客人,必得從容的把來午餐的客人等到,緩緩的似是而非的抬一下眼皮,心裡打過招呼,才會翩然而去,明天再會。
《在陸羽茶室三樓包茶葉》
陸羽茶室是用蓋碗的,和其他餐具一道,專門定製。陸羽茶室看重茶的品質,著實難得,也許這和陸羽茶室的老客人的品味堅守有關。廣式早茶的「一盅兩件」就是蓋碗茶配蝦餃和叉燒包。當然,廣東早茶點心品種在百種以上,陸羽茶室也不例外,這裡的百種點心,平時每天供應三十多種,每周更換三分之一,使每周點心都不同,以此循環。這一百多種點心也是按照廣式早茶的六大門類來分。一 小籠蒸:比如蝦餃,餃子皮要用菱角粉。二 大籠蒸:特點是皮子大部分是發麵的,比如奶黃包。三 葷蒸:最常見的比如鳳爪。四 甜點:比如蛋撻叉燒酥。五 粥:魚生粥等等。六 煎炸:蘿蔔糕一類。煎炸類講究現點現做。
《每周調換的點心單》
很多美食,都是在看不見的地方,憑良心下功夫。比如,以前的煎餅果子,是用牛骨湯或羊骨湯和面,老遠就能聞到特有的香氣,就因為這看不見的用心。陸羽茶室傳承廣東菜當中善用陳皮的傳統,比如「雲腿鯪魚排」中,陳皮的香氣是雀躍的,口感是歡騰的。再比如有一道主食為《鴨腿面》,其中的鴨腿是一窩湯,可撈起絲絲縷縷的陳皮,一點點用心傳承的細節就好!
《雲腿鯪魚排》
同一位六十九歲的侍者,讚嘆陳皮這小小細節過後,他談起1984年在北京前門珠市口東方明珠大酒店工作多年,隔壁就是豐澤園,後來又在建國門賽特附近的翠亨村工作,這都是廣東菜館。那時,友誼商店要有外匯券才能進,當時的門可羅雀和現在的門可羅雀自是大不同。那時,他們騎自行車去頤和園,慢慢騎,兩個多小時也就到了。現在堵車,從建國門開車或者公交,和幾十年前和騎自行車抵達的時間也差不多。這位先生對天津也很熟,因為他夫人是天津人。說到這裡,我本想追問這位先生是哪裡人,轉念一想,總之都是中國人,國是一個國,家是一大家。
陸羽茶室,1933年6月11號,由馬萬超、李熾南創辦於香港島中環永吉街六號,黃活成、葉美為夥計,二樓掌柜馬永蘇,三樓掌柜李連。
陸羽茶室如今所在的陸羽大廈有十幾層,陸羽茶室擁有這棟大廈百分之五十的股權,這是令人心生安穩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