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總是感到空虛? 「認為自己無力去愛」滿足了他們關於控制的願望

2021-03-03 中國新聞周刊


當感到空虛、無助,甚至要哭起來時,

把空虛之下潛藏的內容挖掘出來吧,你會Feel Better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KnowYourself(公號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在我看不見的地方 

有人吹著魔笛 踏雪北上

背著一個 

名為空虛的行囊

它路過的地方是無盡的白夜

因為孤獨 

是一個永恆的太陽。

負面的情緒有很多種,憤怒、悲痛、低落、恐懼、內疚、羞恥,等等。但有一種負面的情緒狀態更難被清晰地表述——emptiness. 那是一種空虛、空曠、缺乏意義的感受,仿佛沒有什麼值得被談論。而持續的空虛感會給人帶來深刻的痛楚感,但它卻不那麼容易被語言所溝通。

但人們很多不健康的行為,卻都是為了從這種空虛感中逃脫而做出的。比較極端的例子是,很多有自殘行為的人,都曾經表示,他們通過痛來感受到「我存在」。從較長的時段來說,人們可能出現的用來逃避空虛的行為,包括頻繁的不良的約會、沉溺工作等等;從較短的時刻來說,人們也會做出各種衝動行為,以產生明確的情緒(無論積極或消極),用來替換「空「的感覺。

在所有接受心理諮詢的人中,空虛/無意義感(emptiness),是一種常見的抱怨。很多類型的人都會出現空虛的感受,例如邊緣、自戀、病理性抑鬱。今天我們會深入分析,為什麼有些人會比另一些人更難找到意義感?空虛感有它獨特的作用麼?空虛感從何而來?


什麼是空虛/無意義感(emptiness)?

空虛/無意義感是一種對某種複雜的情感狀態的主觀描述。不同的個體對於空虛感的體驗、空虛對於他們來說的意義,都是不同的。在比較典型的案例中,來訪把空虛感描述成一種內在感受的「貧瘠」(impoverishment)——無論是好的、有愛的感受,還是糟糕的、痛苦的感受。他們會感覺到,自己內在的感覺、幻想、願望都是僵死的或者缺失的;他們還會感受到自己對外部的刺激缺乏足夠的反應、或只存在機械的反應(T. Levy, 1984)。

「信念、熱情、與他人的親近感「,被「沒有生機的感受、無聊感、和流於表面的淺薄感「所替代。他們往往感到自己與他人是區別開來的,對未來的幸福不報希望,無法愛他人關心他人,也無法回應他人對自己的愛與關懷(T. Levy, 1984)。

空虛/無意義感對一些人來說是轉瞬即逝的,對一些人來說可能是周期性的。但對一些人來說,尤其是邊緣型和自戀型的病人,空虛感可以是一種長期蔓延的感受,甚至成為病人的自我體驗中,最為基礎的一種主觀體驗。病人會感到自己被空虛感所支配(T. Levy, 1984)。

也有人在感到空虛的同時,會伴隨抑鬱、憤怒、煩躁等其他情緒;長期感受到空虛,會逐漸地影響到病人的自我評價,病人會對自己產生負面的評價,認為自己存在某些「故障」,或者不具價值。


空虛感也有自己獨特的功能

並不存在「好的」或者「壞的」感覺,每種感覺都有它獨特的作用與價值。而就如同憤怒、焦慮等負面情緒一樣,空虛的存在也有它自己的功能。

1. 不被允許的心願

空虛常常、甚至可以說總是,發揮著一種重要的防禦功能。

Greenson(1953)年強調說,人們有一些不被允許存在的願望,這種願望被壓抑了下去,壓抑到自己的意識都遺忘了它們的存在——這種對不被允許的願望的壓抑,是無聊感和空虛感的核心特徵。空虛,是我們主觀中能夠體會到的「缺失感」,是那些被深埋的願望、幻想的「缺失/不在場」帶來的。

空虛是一種比否認更加強大的防禦。當我們只是否認一種情感或一個願望時,我們潛意識裡需要持續地壓抑著這一點,但我們的壓抑有著特定的指向。而在空虛中,我們為了進一步深藏那些需要被壓抑的願望,抹去了所有的願望和感受——這就好像用一大片的空白來掩蓋一小塊的空白——從而讓我們更難意識到,那個從一開始想要被掩藏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T. Levy, 1984)。

於是,那些想愛而不能愛的人,那些註定會落空的期待,那些不需要嘗試就知道會失敗的心願,都被白茫茫的虛空掩藏進了潛意識的黑暗河流中。

2. 避免應對負面情緒(尤其是攻擊性的情緒)

當我們失去了一些愛的對象(這種失去有時是客觀的,有時是主觀體驗上的),當這種失去傷害到了個體的自我價值感,我們是會感到憤怒和抑鬱的。

尤其是,當這些愛的對象對我們如此重要,我們會被激發如此強烈的情緒。我們會想要攻擊和傷害對方,產生關於徵服、敵意、嫉妒、復仇的幻想;同時我們會感到強烈的低落、沮喪、使人疼痛的抑鬱感。

而對一些人來說,空虛是這一切的一劑解藥。Fenichel早在1934年就提出,在他對邊緣與自戀病人的空虛感的研究中,他發現,這些人時常感到空虛,是因為他們用一種更彌散的、沒有太多有意識的內容的精神狀態,去替換(逃避)了那些難以忍受的痛苦的攻擊欲望與抑鬱感。

3. 空虛本身就能完成攻擊、帶來控制感

Schafer(1968)提出,大部分的防禦性的行為,都同時也是獲得一些不那麼直接的滿足感的手段。用諮詢室中的一個情景舉例:當諮詢師讓病人嘗試體會自己的感受時,病人執拗地堅持著以空虛感來回應。他們拒絕探索「體驗到任何感受」的可能性,這往往會讓諮詢師體會到「氣人、不愉快」——某種程度上,當諮詢師表現出憤怒,病人那些被空虛深埋了的敵意、憤怒、攻擊感,就轉而由諮詢師來體驗和表達了。在這個意義上,空虛的人通過堅持自己的空虛感,釋放了一部分自己內部侵略性的感受。

此外,對於那些感到空虛的病人來說,通過感到「我沒有去愛的能力」,一方面他們得以抵禦關於「被愛和親密關係壓垮」的恐懼(在愛和親密關係中,很多情緒對他們來說都過於強烈,尤其是一些和拒絕有關的信號,令他們感到無法承受);

另一方面,感受到自己在愛中的無能,滿足了他們關於殘酷、統治、剝削的願望——「我自己是關係中更冷酷的一方,我是沒有能力去愛的」,通過這種方式他們避免了「我十分愛你,你卻不愛我」的痛苦。前者讓他們感受到自身是有力量的,後者會讓他們感到虛弱和無力。

舉例來說,有一些孩子經歷過「反正是無法被愛的父母」,他們感到自己的愛和祈求是無效的,不會得到回應和滿足的。因此他們發展出了「我沒有愛的能力」的狀態,感到自己在關係中具有某種主動性和控制力(Easser, 1974)。

意識到空虛給自己帶來一些滿足感,對個體克服空虛感來說非常重要。他們需要意識,雖然這種空虛經常被他們體驗為一種「不想要」的情感狀態,他們自己某種程度上也主動尋求了它。


空虛是如何發生的?

在這個部分,我們來談談個體是如何發展出空虛感的。

*發展出真我的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發展出假我的孩子則不能

Winnicott(1960)提出了真我/假我(true self / false self)的概念 (Winnicott, 1960)。

真我是怎麼產生的呢?溫尼科特認為,在剛剛出生的嬰兒中,TA是沒有外部世界的概念的,如果有個足夠好的照顧者,TA就會覺得外部的世界是自己創造的,從而產生一種全能幻想(illusion of omnipotence):認為周遭的環境都是順應自己的需要產生的。比如當嬰兒餓的時候,照顧者會提供給嬰兒食物,而嬰兒覺得,食物是由於自己餓了所以出現,自己一旦不餓,食物就會消失。

雖然全能幻想聽起來過分誇大,但全能幻想會讓嬰兒感到外部世界足夠安全。嬰兒的真我就在全能幻想階段產生。嬰兒會有自發的一些姿態(gesture),這些姿態體現了一種潛在的真我;而如果照顧者給予支持性地回應,讓嬰兒保持全能的自我,嬰兒能從照顧者的反饋中感到安全與力量,並逐漸形成真我。

那些形成了真我的孩子,與「自身的感覺」有著良好的關係,他們能夠自如地感知到自己的需要、願望、恐懼、憤怒等等,並能夠順暢地讓這些「自身的感覺」被以適當的方式表達(語言、行為等)。他們能感受到自身是「活生生」的,能體會到一個「真誠的自己」是存在的。因而他們也能比較自然地產生對未來的自己的期許,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等等。

只有感受過自己意志的力量,才能覺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義的。

但是,有時候照顧者並不能滿足孩子的全能幻想,比如,照顧者錯失了孩子自發的手勢或者姿態,而用自己的手勢姿態來取代,也就是說,如果照顧者沒能識別出嬰兒的需求,而是將自己的需求強加在嬰兒身上。這樣會對嬰兒的全能幻想產生挫折(frustration):嬰兒逐漸意識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主宰,而是得依靠外界才能生存。

如果挫折適當,嬰兒可以在挫折中逐漸產生個人邊界,認識到什麼是「我」,什麼是「非我(not me)」,從而可以與外部世界產生聯結。但是挫折一旦過度,就會形成創傷:嬰兒感到外界過於危險,而真實的自我太過虛弱,所以必須用順從(compliance)照顧者的姿態,才能更好地生存,並因此發展出假我。

那些發展出假我的孩子,與自己的真實情緒是比較疏遠的。對他們來說,體會到自己的內在感受,是無效的。他們存活所需要的,是適應照料者的情緒。因此他們久而久之,對外界對自身的期待會很敏感,卻無法感受到自己的願望、需要、情感。因為缺乏一個「真實的自我」,他們也好像無從和人建立真誠的連結。他們感覺不到自己活生生的存在,往往也欠缺對生的渴望,對將來的自我沒有期待。他們慢慢發現,除了社會和他人對他們的期待,他們的內在是虛空的。


空虛的內涵:

空虛感中真的一無所有麼?

精神病學家Steven T. Levy(1984)認為,空虛並不是一種靜止的精神狀態。它其實是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是人們各種內在精神內容衝突下的結果。雖然空虛在表面上,是一種缺失的、「什麼都不存在」的狀態,但是它和夢一樣,在底下潛藏了很多幻想、願望與衝突,而如果能將空虛下面潛藏的內容挖掘出來,就可以描繪出空虛者的精神活動,從而通過解決那些深層的衝突,讓空虛感的功能不再被需要,從而自然消減。

(以下案例來自Steven Levy, M.D.)

一位外表迷人的女性,長期被空虛感困擾,無法找到意義感,也無法對其他人產生真摯的情感,偶爾還有自殺念頭。這種空虛感越來越變得令她無法忍受。她告訴諮詢師,除了空虛以外,她已經感覺不到任何其他的情緒。有時候,她感到她的空虛是在強烈的渴求什麼東西來填補,有時候她的空虛是另一種「什麼都不想要/不需要」的狀態。

從小,她的父親是一個過於自戀、無法在情緒上注意和回應A的需求的人,而母親對她過度依賴,用這種方式彌補自己不美滿的婚姻。4歲時,母親患上有生命危險的疾病,父親離開了他們。

在等待母親出院期間,她被強大的恐懼纏繞,害怕母親會一去不回。因此她設計出了一系列「宗教式」的行為,比如跪在廁所裡祈禱,讓自己不吃東西,等等,她微妙地認為自己身上的某些東西對家裡發生的一切負有責任(比如她認為自己無法控制的恐怖的幻想會傷害到母親,希望排空那些念頭),因而她想通過把自己抹去這種方式(變成空的),讓母親能夠平安歸來。這種想把自己抹去的狀態,後來延伸到了她生活的各個方面。這是她空虛感的其中一個起點。

另外,母親的險些死亡,父親的失去, 讓她無法簡單地面對衝突、憤怒、失望等等消極的情感。當這些情感出現時,她的那些極端痛苦的記憶會被喚起,給她帶來無法承受的痛苦。因而她用「空虛」、「感受不到一切」這種方式使自己穩定。

母親回到她身邊之後,她們至今保持了一種日常式的表面的關係。她們住在一起,但母親對她詭異的作息和明顯的症狀都如同看不見,她也從不和母親談論真正重要的話題。但她們都似乎滿足於這種疏遠而在一起的方式:一段空虛但安全的關係。她用空虛維持著這樣一種和諧感。在諮詢中,她也用同樣空虛的沉默來維持一種沒有衝突的「和諧「。

隨著治療的進行,逐漸地,她能感覺到、並能更詳細描述出,她的空虛中存在著的多種層次,而且她能把空虛的感受和不同的記憶聯繫起來。比如她意識到,之所以她會希望自己能消失,一部分是因為,當她小時候住在親戚家時,她感到很不舒服,因此她希望親戚能「看不見」自己。又比如,她想起自己在感到空虛的同時,會覺得時間流逝得很慢,是因為她小時候總是滿懷恐懼地等著母親從醫院回來,在當時的她看來,這段時間漫長得仿佛不會結束。

通過將空虛與具體的記憶關聯起來,她賦予了空虛更多的意義。漸漸地,她能感受到更多的情緒,並且能識別出哪些事物觸發了她的空虛感。她注意每當她嘗試和自己的媽媽分開時,就會產生強烈的空虛感。儘管表面上A總是聲稱她和自己的媽媽之間沒有任何關係。

在A體會到更多情緒後,她在治療過程裡表現出了大量的宣洩行為,憤怒、攻擊諮詢師等等。在治療關係中,A在空虛掩蓋下的敵意、攻擊與衝突得以表達。在治療的最終階段,A與母親分開,從家裡搬了出去,並且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不過,在經過了治療後,A空虛感並沒有徹底的消失。因為徹底地消除空虛感是不可能的。與其他任何一種負面情緒一樣,一定程度的空虛感,也是生而為人的一部分。只是它的強度與頻率,不會再變得令人難以忍受。

這就是一個通過識別在空虛的掩護下的,大量衝突的願望、幻想、情緒,而治療空虛/無意義感的案例。我們能夠看到,能夠面對自己的負面想法、不畏懼表達衝突和敵意,(也包括不畏懼自己的欲望)在破解空虛的過程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Reference

Easser, B. R. (1974). Empathic inhibition and psychoanalytic technique. The Psychoanalytic Quarterly.

Fenichel, O. (1934). On the psychology of boredom. In Collected Papers of Otto Fenichel 1 292-302. New York: Norton, 1953.

Greenson, R. (1953). On boredom.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1(1), 7.

Schafer, R. (1968). The mechanisms of defenc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49, 49-62.

T. Levy, S. (1984). 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s on emptines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Winnicott, D. W. (1960). Ego distortion in terms of true and false self. The maturational processe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emotional development (pp. 140152).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點擊圖片閱讀 | 因為嫌語文書太醜,這群90後重新設計課本,讓無數小孩從此迷上語文課


點擊圖片閱讀 | 底層動不了,中產走出去,中國特色的「小別離」教育


點擊圖片閱讀 | 這所只存在8年的大學,何以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相關焦點

  • 你為什麼經常感到空虛?-虎嗅網
    事實上,許多人都會感受到不同形式的空虛。北卡羅來納州羅利市的婚姻與家庭治療師凱特琳·斯萊特說,你感到空虛,可能是因為生活中有所失去,比如失戀,或是愛人去世。又或許,空虛感來自於「漸漸放棄自我,不再聽從自己內心的期待和願望」。
  • 感到空虛怎麼辦
    好像快樂和勇氣被吸走了,總是想起不開心的回憶。為什麼會感到空虛呢?空虛感來自於失控。努力了卻沒有回報。開始暗自懷疑自己:老子是不是不行啊?為什麼拼盡全力,就是做不到呢?空虛感來自於厭倦。日復一日的重複同樣的事情,卻期待不同的結果。空虛感來自於自我懷疑:如果我當初做了別的選擇,現在是不是會更幸福一點?
  • 感到迷茫怎麼辦|為什麼年輕人總會感到迷茫?(迷茫、空虛)
    感到迷茫怎麼辦|為什麼年輕人總會感到寫給:活著累、迷茫、抑鬱、痛苦、悲傷、孤獨、絕望、自殺的人!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滿足而痛苦和滿足之後無趣這兩者所構成。你滿心期待著未來的某個快樂,未必理智認知到了它是短暫的而不會持久。人的一生的本質是痛苦,快樂只是曇花一現。3. 我們總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遠活著,我想人們同樣會像害怕死亡一樣害怕永恆,或厭倦永恆。4. 人們總愛追問人生的意義,其實人生本無所謂意義,因為存在先於本質,本質之前的存在是禁絕思考的。
  • 控制狂是膽小鬼:他們用處理別人的問題,迴避自己的問題
    什麼是控制?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見控制欲過強的人,一般稱這種人為控制狂。他們往往有如下表現:不停的給你提要求,認為你應該按照他的要求來;喜歡評判你,你這麼做是對的,那麼做是錯的,你這麼做是不合群,那麼做是沒特色;希望你能為他們的感受或情緒負責,經常會說「你這樣做一點都不愛我!」
  • 今天你空虛了麼?來,解藥拿好
    精神健康/ MENTAL HEALTH我需要的並非感到完滿,而是可以感到不再空虛。——喬納森·福爾《真相大白》作者/Margarita Tartakovsky, M.S.你也曾感到內心深處無盡的空虛嗎?如果是這樣,你不是一個人。事實上,許多人都會感受到不同形式的空虛。
  • 缺愛,是我們空虛迷茫的源頭丨「感到被愛」是生存必須的體驗
    生活中,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為追求幸福做出了很多努力。有些人選擇購買價格高昂的奢侈品,滿足物質享受;另一些人選擇去期待的城市/店鋪打卡,享受豐富的體驗。但很多時候,我們卻發現,無論哪種享受,自己都難以真正地沉浸其中。付出很多努力,卻依然感到生活沒意思。為什麼我們總是沉浸在莫名的空虛和迷茫中?我們缺少的到底是什麼?
  • 這4個讓你感到空虛的原因,你真的知道嗎?
    今天的主題是關於,你為什麼會感到空虛?即使你不是一個人的時候你也曾感到過寂寞嗎?你曾經感到迷茫,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嗎?這裡列出了四種可能讓你感到空虛的原因:1,你不知道自己是誰缺乏對自己的了解,極有可能是你感到空虛的原因。當你不能清晰地認知自己是誰、想要什麼或是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時,你會覺得自己正漫無目的地虛度一生。或是你在工作、人際關係中失去自我:你經常把時間全都投入在工作中嗎?
  • 控制欲過強的人:控制不了自己的人,才會控制別人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見控制欲過強的人,一般稱這種人為控制狂,他們往往有如下表現:你這麼做是對的,那麼做是錯的,你這麼做是不合群,那麼做是沒特色;經常會說「你這樣做一點都不愛我!」「我不幸福不快樂都是因為你沒做什麼什麼事。」「你沒有怎麼怎麼著,我怎麼能夠開心呢?」
  • 人為什麼總是渴望被愛?
  • 媽媽,為什麼會覺得自己沒有存在感,為什麼我如此空虛?
    你是否常會有這樣的感覺:為什麼我覺得不會有人愛我?為什麼我總覺得做的不夠好?為什麼我總感覺如此空虛?為什麼我總是不信任自己?問題的答案,也許可以在母親身上找到——你母親身上也許存在母性自戀。自戀來源於希臘神話中那喀索斯的故事。
  • 【凡人與天神】不能滿足凡人願望的天神,還能得到凡人供奉的愛嗎?
    凡人只愛需要仰視的神明,卻從不低頭去看不如自己的螻蟻。那些不贊同的天神說道。你若以凡人的方式愛他們,他們便不會再像愛神明一樣愛你。 可執拗的天神不聽勸阻,降臨到供奉自己的神廟,出現在於此祈禱的信眾面前。 凡人們很吃驚,也很激動。
  • 人心為什麼總感到空虛
    人就是一種荒誕:人從虛無中走來,又向虛無中走去,完全是沒有意義的,薩特因此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百年孤獨》這本書的作者,是南美州的一個作家,也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 為什麼得呢?就去買,買回來就做,做了就吃,吃了就拉,拉了再去掙。我們這一生在幹什麼呢?在自己養活自己,在原地踏步,晚上睡下去, 早上爬起來,到死的時候 也沒長多大的出息!都是自我循環。到底是 活著為了工作,還是工作為了活著?自己也說不清。現在世人都總結出 人生的沒有目的, 沒有意義, 所以用阿Q精神安慰自己, 不管結果怎樣,我們只是享受過程。
  • 「空虛公子」是真的空虛,不是腎虛
    堪稱「教你如何錘渣男」的範本。隨後,羅志祥做出了正面回應,總結下來就是:「你說的都對,我無力反駁。」這樣的回應,算是石錘了。說回羅志祥扮演的空虛公子,他自認為武功高強,法力無邊,無所事事的就想抓孫悟空,結果被反殺。這就是大家常說的:人在滿足物質需求後,精神反而空虛了。
  • 為什麼我們會感到孤獨?
    「我盡力表現的像個隨便的人, 這樣別人就不會認為我孤獨了 。」 孤獨是所有人都擺脫不了的話題了,不論你是單身狗還是秀恩愛者,不論你是獨處時,還是身在喧鬧的人群中,我們都可能在一個突如其來的瞬間,感到一種孤獨。那麼,到底什麼是孤獨呢?
  • 人為什麼會空虛?
    5、身邊沒有親人朋友而感到寂寞6、受到挫折而無人訴說,被不理解不明白7、過於追求物質,當無法滿足的時候8、感情方面缺少寄託,友情愛情親情9、當感情受到挫折的時候,感到壓抑寂寞如何緩解空虛?1、讓自己忙碌起來,空虛源自於內心,當自己忙碌起來的時候,就不會去想那麼多。
  • 如何與控制欲過強的人相處?——直面控制狂
    之所以體驗到這種感受,正是因為,這些控制欲過強的人把他們自己內心迴避的情感體驗扔到了你身上,比如恐懼、弱小、無力、膽怯和懦弱。他們因為不願意面對自己的這部分,所以總是試圖往外扔到別人身上去處理這些問題。結果就造成了「用處理別人的問題來迴避自己的問題」這樣一種適應環境的方式。 這就是控制。
  • 隱蔽的自我滿足餵養著你的不滿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昨天結束了短程諮詢,我認為在諮詢幹預下,諮詢效果還是不錯的,可是來訪者卻一口否認,並說是他自己吃藥和開悟的結果,這讓我感到極其不爽。請老師幫助我督導,走出我的心理困惑!」你之所以感到有些疲憊,是因為你覺得無法幫助別人了,或者在幫助的時候,感到力不從心了。
  • 「我總是害怕事情失控」:4種方法,療愈你的控制欲
    你覺得自己控制欲強嗎?然而事實上,大多數人都比自己以為的控制欲更強,而且它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感情中,伴侶做了不符合自己期待的事情,會感覺失落,甚至憤怒。或者一有分歧,就忍不住論個是非黑白。或者,愛幹涉伴侶的生活,無法忍受對方有自己的獨立空間等等。在親子關係中,每次孩子不聽話就抓狂。或者處處幹涉孩子的選擇,比如穿什麼衣服,交什麼朋友,上什麼培訓班等等。
  • 叔本華:欲望得不到滿足,焦慮背後的聲音,其實是渴望被愛
    作為悲觀哲學家,他覺得,一旦人們被欲望驅動,滿足了自己的願望後,勢必會感受到一種極其無聊的感覺,隨即尋找下一樣東西企圖填滿這種無聊的空虛。第二件,自己在別人眼裡的形象/價值,一個人如果過於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那麼他是在自欺欺人,其實別人也只會關注自己,不會去關注其他人,他們只會在乎其他人對自己是否有價值,能將這些價值留存在心裡,才是真的。第三件,認為人是什麼,這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命題,很多人終其一生也沒有想明白這個淺顯的道理。
  • 為什麼相愛的人總是互相折磨?明知道不對,卻無法控制
    兩個各自不同的想當然,依戀模式,發生激烈的衝突,所以最終只能是雙方感到彼此都在折磨。二、美好期待與現實落差導致的心理扭曲看慣了太多的心靈雞湯,全部是關於愛情的風華雪月,沒有人告訴你婚姻真正的著落點是柴米油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