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莊村位於竹賢鄉西部,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經石灰巖長期地下水溶蝕形成的「天坑」村。這五年,下莊人民以「自強不息、堅守初心、艱苦奮鬥、勤勞勇敢」的下莊精神為指引,開拓了一條屬於下莊人的脫貧路、小康路、幸福路。
這五年,房子變了,生活好了
走進下莊村,只見土坯房變民宿,寬敞的村道串起了一座座乾淨整潔的農家小院。赭黃色的牆經過加固翻修,原先的土坯房變了大樣,劉恆保指著身邊的老房子告訴記者:「這是我們以前住的老房子,現在我哥哥他們住起的,經過政府危房改造得我都認不出來了,成了新房子,他們現在住裡面,很好很安全。」
劉恆保家一直是低保戶,之前他家五口人一直擠在一個房間裡面,進出很不方便,後來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他也住上了青磚綠瓦的二樓「小洋房」。記者到他家時,看見他正在打掃屋子,給門前的花草鬆土,房前屋後都收拾的十分整潔,可見他愛惜新房像愛惜自己的「孩子」一樣。
據了解,過去的下莊村由於地理位置特殊,村民出行困難,與外界交流甚少,道路成為了阻礙下莊村發展的桎梏。在這五年的脫貧攻堅中,下莊村加大道路建設投入,徹底擺脫了沿途山路顛顛簸簸,進村走路坑坑窪窪,晴天塵土滿鞋,雨天道路泥濘。
這五年來,下莊村累計完成新修公路3.4公裡,人行便道建設3公裡,累計完成道路硬化15.2公裡,特別是2017年,在重慶市交委、縣交通局的幫助下,完成8公裡「下莊天路」拓寬整修,徹底打開了鎖住下莊的這一道山門。
這五年,產業強了,錢袋鼓了
路通了,脫貧的希望就有了。在全國脫貧攻堅的大環境以及當地政府的引導下,曾經閉塞的下莊村也開始發展起自己的產業,走上了產業脫貧的道路。因適宜的氣候條件,2013年,下莊村成為我縣發展柑橘產業的試點村莊之一,種下500畝柑橘。2020年,在鄉政府的扶持下,下莊村又在北部購買了6500棵柑橘樹苗。目前,全村共計柑橘種植面積達到800多畝。
現在正是柑橘成熟時機,村民劉恆保帶記者走進田間,為即將成熟上市的柑橘進行修枝,還一邊告訴記者修枝的技巧,如何挑選好的紐荷爾,臉上不由自主的露出甜蜜的笑容。他說:「我現在種的麥子,一年能賣幾千元,又種了紐荷兒,現在也成熟了,一年收入一萬多元,現在日子過得很好,甜蜜蜜的。」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下莊村深入人心,下莊村緊抓鄉村振興的東風,大力加強柑橘、核桃等傳統產業的發展,持續加大投入,大力發展創新、綠色、共享的鄉村旅遊產業。
據介紹,村民楊元鼎、袁堂清、楊亨雙三家人的民宿率先開了起來,三家人的房子挨在一起,取名為「三合院」。走進「三合院」內,只見楊元鼎正在忙碌的收拾桌椅、打掃衛生、更換床單,為後面來的客人做準備。
楊元鼎告訴記者:「現在我們公路修好之後,交通方便了,還開上了農家樂,一年能掙七八萬。」
這五年,方法多了,幹勁足了
曾經的下莊村群眾思想觀念滯後,存在「等、靠、要」依賴思想,嚴重阻礙本村發展。2020年,下莊村在各級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創新形式、豐富方式,實現了跨越式改變,既開拓了群眾的眼界,又增強了群眾的幹勁。
下莊村村支書毛相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道:「2020年,柑橘收入在五六十萬元,外出務工的一百多名青年收入近兩百多萬元,包括農家樂幾個月時間收入接近十萬元。收入是相當可觀。」
目前,下莊村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載體,成立「愚公大講堂」,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和國家的好政策;講述身邊的好人好事、發展致富的方式方法;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先進文化、「下莊精神」,切實提高了群眾的綜合素質和道德修養。
開展「家風潤萬家」行動,組織動員村民制定家風家訓,進一步引導村民形成了文明鄉風、淳樸家風。制定「下莊好人」評選制度,每季度按照村民議事會評議制度,評選出「文明戶」、「清潔戶」、「致富能手」等,極大提升了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增強了群眾發展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這五年,環境美了,心情好了
下莊事跡陳列館布置完成。下莊村因一條路而生,也因一條路而興。當年人工修路的情景不會再現,但修路的記憶卻可以永久留存,在各級政府、各部門支持下,建設下莊事跡陳列館。將當年修路的器具、圖片影像等資料,整齊羅列,置身其中;對便民服務中心進行改造升級,建設標準文體廣場,各項辦公設備、設施完整齊全,提高為民辦事效率。一點點見證著下莊村翻天覆地的變化。
更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公路的硬化,下莊村在發展柑橘、西瓜等因地制宜的特色產業脫貧的同時,也謀划起了發展鄉村旅遊致富的工作。村民彭仁松就抓住了機會,種起了特色產業,據了解,他以前全靠在縣內務工掙錢,工錢還不夠生活費,現在不光柑橘、西瓜等產業值錢了,還能在家門口務工掙錢,日子也是慢慢富起來了。
彭仁松說:「我主要以種植柑橘為主,每年可以賣個五六千塊,再加上還能在周邊務工,再賣點季節性的西瓜、小麥,基本一年的收入在三四萬塊錢,我還是蠻滿足的。」
毛相林說道:「我們產業結構和旅遊業結構才剛剛起步,接下來將重點發展第三產業,修通旅遊換線路,修主公路的錯車道,恢復人行古道,讓更多的遊客來下莊旅遊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