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脫貧記:下莊「蝶」變!

2021-01-09 上遊新聞

下莊村位於竹賢鄉西部,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經石灰巖長期地下水溶蝕形成的「天坑」村。這五年,下莊人民以「自強不息、堅守初心、艱苦奮鬥、勤勞勇敢」的下莊精神為指引,開拓了一條屬於下莊人的脫貧路、小康路、幸福路。

這五年,房子變了,生活好了

走進下莊村,只見土坯房變民宿,寬敞的村道串起了一座座乾淨整潔的農家小院。赭黃色的牆經過加固翻修,原先的土坯房變了大樣,劉恆保指著身邊的老房子告訴記者:「這是我們以前住的老房子,現在我哥哥他們住起的,經過政府危房改造得我都認不出來了,成了新房子,他們現在住裡面,很好很安全。」

劉恆保家一直是低保戶,之前他家五口人一直擠在一個房間裡面,進出很不方便,後來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他也住上了青磚綠瓦的二樓「小洋房」。記者到他家時,看見他正在打掃屋子,給門前的花草鬆土,房前屋後都收拾的十分整潔,可見他愛惜新房像愛惜自己的「孩子」一樣。

據了解,過去的下莊村由於地理位置特殊,村民出行困難,與外界交流甚少,道路成為了阻礙下莊村發展的桎梏。在這五年的脫貧攻堅中,下莊村加大道路建設投入,徹底擺脫了沿途山路顛顛簸簸,進村走路坑坑窪窪,晴天塵土滿鞋,雨天道路泥濘。

這五年來,下莊村累計完成新修公路3.4公裡,人行便道建設3公裡,累計完成道路硬化15.2公裡,特別是2017年,在重慶市交委、縣交通局的幫助下,完成8公裡「下莊天路」拓寬整修,徹底打開了鎖住下莊的這一道山門。

這五年,產業強了,錢袋鼓了

路通了,脫貧的希望就有了。在全國脫貧攻堅的大環境以及當地政府的引導下,曾經閉塞的下莊村也開始發展起自己的產業,走上了產業脫貧的道路。因適宜的氣候條件,2013年,下莊村成為我縣發展柑橘產業的試點村莊之一,種下500畝柑橘。2020年,在鄉政府的扶持下,下莊村又在北部購買了6500棵柑橘樹苗。目前,全村共計柑橘種植面積達到800多畝。

現在正是柑橘成熟時機,村民劉恆保帶記者走進田間,為即將成熟上市的柑橘進行修枝,還一邊告訴記者修枝的技巧,如何挑選好的紐荷爾,臉上不由自主的露出甜蜜的笑容。他說:「我現在種的麥子,一年能賣幾千元,又種了紐荷兒,現在也成熟了,一年收入一萬多元,現在日子過得很好,甜蜜蜜的。」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下莊村深入人心,下莊村緊抓鄉村振興的東風,大力加強柑橘、核桃等傳統產業的發展,持續加大投入,大力發展創新、綠色、共享的鄉村旅遊產業。

據介紹,村民楊元鼎、袁堂清、楊亨雙三家人的民宿率先開了起來,三家人的房子挨在一起,取名為「三合院」。走進「三合院」內,只見楊元鼎正在忙碌的收拾桌椅、打掃衛生、更換床單,為後面來的客人做準備。

楊元鼎告訴記者:「現在我們公路修好之後,交通方便了,還開上了農家樂,一年能掙七八萬。」

這五年,方法多了,幹勁足了

曾經的下莊村群眾思想觀念滯後,存在「等、靠、要」依賴思想,嚴重阻礙本村發展。2020年,下莊村在各級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創新形式、豐富方式,實現了跨越式改變,既開拓了群眾的眼界,又增強了群眾的幹勁。

下莊村村支書毛相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道:「2020年,柑橘收入在五六十萬元,外出務工的一百多名青年收入近兩百多萬元,包括農家樂幾個月時間收入接近十萬元。收入是相當可觀。」

目前,下莊村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載體,成立「愚公大講堂」,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和國家的好政策;講述身邊的好人好事、發展致富的方式方法;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先進文化、「下莊精神」,切實提高了群眾的綜合素質和道德修養。

開展「家風潤萬家」行動,組織動員村民制定家風家訓,進一步引導村民形成了文明鄉風、淳樸家風。制定「下莊好人」評選制度,每季度按照村民議事會評議制度,評選出「文明戶」、「清潔戶」、「致富能手」等,極大提升了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增強了群眾發展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這五年,環境美了,心情好了

下莊事跡陳列館布置完成。下莊村因一條路而生,也因一條路而興。當年人工修路的情景不會再現,但修路的記憶卻可以永久留存,在各級政府、各部門支持下,建設下莊事跡陳列館。將當年修路的器具、圖片影像等資料,整齊羅列,置身其中;對便民服務中心進行改造升級,建設標準文體廣場,各項辦公設備、設施完整齊全,提高為民辦事效率。一點點見證著下莊村翻天覆地的變化。

更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公路的硬化,下莊村在發展柑橘、西瓜等因地制宜的特色產業脫貧的同時,也謀划起了發展鄉村旅遊致富的工作。村民彭仁松就抓住了機會,種起了特色產業,據了解,他以前全靠在縣內務工掙錢,工錢還不夠生活費,現在不光柑橘、西瓜等產業值錢了,還能在家門口務工掙錢,日子也是慢慢富起來了。

彭仁松說:「我主要以種植柑橘為主,每年可以賣個五六千塊,再加上還能在周邊務工,再賣點季節性的西瓜、小麥,基本一年的收入在三四萬塊錢,我還是蠻滿足的。」

毛相林說道:「我們產業結構和旅遊業結構才剛剛起步,接下來將重點發展第三產業,修通旅遊換線路,修主公路的錯車道,恢復人行古道,讓更多的遊客來下莊旅遊觀光。」

相關焦點

  • 愚公精神的當代傳奇——重慶下莊人在絕壁上鑿出脫貧路
    早就聽說重慶市巫山縣有一個靠修路脫貧的山村,我出生在太行山上,多次採訪河南紅旗渠,2008年汶川地震時還曾六進汶川,走過太多的高山峽谷溝溝坎坎,對這次的採訪信心滿滿。然而,5月24日,當我真正來到重慶巫山縣下莊村時,著實還是嚇了一跳。 下莊村位於巫山縣小三峽的深處,整個村子被「鎖」在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巨大「天坑」之中,可謂與世隔絕。
  • 難忘是下莊
    當晚,村民招待我們吃臘肉,臘肉裡還放了醬油——這是下莊村接待貴客的吃法,醬油對這個偏遠山村裡的人來說是個很稀罕的調料。飯飽之後,我們在淅淅瀝瀝的雨聲和遠處巖石滾落的撞擊聲中酣然入睡。下莊之路歷時7年,付出了6個人的生命代價,下莊村的公路終於修通。
  • 毛相林:「天坑」下莊的開路人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新華網重慶12月9日電(陶玉蓮)「下莊像口井,井有萬丈深。」毛相林請來農業專家對下莊的海拔、土壤、氣候、水分、陽光等進行深入全面的考察分析,最後確定發展柑橘、桃樹、西瓜三大脫貧產業,養殖業方面,重點發展生豬。「我們全村柑橘產的有650畝,今年預算銷售額達到九十萬,西瓜能達到十來萬, 100多畝桃園也可以達到一、二十萬。」毛相林稱。
  • 毛相林領獎回來之後說,還要為下莊的明天再幹幾年
    濃濃夜色之中,巨幕上「紮根基層一線的脫貧攻堅楷模——毛相林」幾個大字,顯得格外醒目,不少路過的市民駐足觀看。市民王雪說,「重慶用點亮城市之光的方式,向『時代楷模』表達敬意,既是對『時代楷模』寶貴榮譽的肯定,更為我們樹起了學習的榜樣。」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偏遠山村大變樣
    很難想像,這裡曾是武陵源區最貧困的山村之一。「能否把沿溪溝兩旁做進一步綠化,環境衛生做進一步治理」「建議村裡再建一個水池」……今年5月,後盾單位武陵源區紀委監委在黃河村召開「屋場會」,村民們提出一個個建議,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村黨支部第一書記伍良貴一一記在心裡,如今問題都得到了解決。
  • 下莊,向上!大山深處的脫貧傳奇感動眾人
    2019年,下莊的柑橘迎來了大豐收,原來種西瓜一畝地只能掙一兩千塊,如今種柑橘可以掙七八千塊,村民們喜笑顏開,幹勁更足。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易華 陳洋 攝話傳承——「一定要讓下輩人過上好日子」「我們會在下莊踏踏實實幹下去!」「我們這一代人窮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讓下輩人過上好日子。」毛相林的話擲地有聲。下莊的年輕人又是怎麼想的呢?「我叫毛連長,小時候老師給我們講,大人流血修路為我們,我們讀書為下莊明天。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敢向絕壁要「天路」——記當代「愚公」毛相林
    那片山,曾將祖祖輩輩死死困住;山上,埋著6個為修路犧牲的兄弟……16年前,毛相林率領100多名下莊村民,硬是用雙手在山中鑿出了這條8公裡長的公路。接著,毛相林和村民們不等不靠,敢想敢幹,決戰貧困,續寫「愚公移山」新篇。1997年,38歲的下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毛相林,作出驚人決定——修公路。
  • 文井鎮印盒山村:多個產業助脫貧 群眾奔康勁頭足
    印盒山村位於文井鎮東南部,距文井場鎮6.5公裡,屬省定貧困村。自脫貧攻堅以來,文井鎮黨委政府和印盒山村村兩委以及幫扶部門聚焦貧困戶脫貧增收,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增強造血功能,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打造硬實力。產業要發展,道路是基礎。以前的印盒山村是典型的窮山溝,「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是當地群眾出行的真實寫照,落後的交通條件制約了該村的發展。
  • 下莊的「康莊」路
    2015年,毛相林帶領村民用半年時間將道路升級成3米寬的碎石路,車子能進村了;2017年在巫山縣委縣政府支持下,道路完成硬化加固,並加裝護欄,從下莊出發到巫山縣城,只需一個半小時左右。下莊有田地800畝,祖祖輩輩都靠種植水稻、玉米、紅薯、土豆、小麥等傳統農作物生活。毛相林帶領村民種上300畝西瓜、650畝紐荷爾柑橘、500餘畝南瓜,後來又新開150畝桃園。
  • 下莊,向上!大山深處的脫貧傳奇感動眾人 ——「時代楷模」毛相林...
    此前,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多次前往下莊村,也曾親身攀爬過「天路」修通前、村民們出山必經的那條「108道拐」古道——「上山鼻杵路,下山腿發怵,來回走一趟,眼花頭又昏」,這首當地口口相傳的歌謠,正是彼時下莊人出山的真實寫照。大山禁錮著下莊人,但以毛相林為代表的下莊人絕不認命。他們以愚公一樣的勇氣和決心,決定同命運叫板,向貧困宣戰。修路有多難、多險、多苦?
  • 為山村脫貧奉獻薄力
    原標題:為山村脫貧奉獻薄力   河北省保定市淶水縣龍門鄉莊窠村,距離石家莊大約300公裡,位於太行山深處,原本
  • 下莊人:向天問道
    向天問道時間不語,封閉的自然環境,卻猶如一鍋溫水,在時代變遷的作用下,下莊落後的步伐愈加明顯起來。假如不打破這鍋溫水,下莊就真的要如那世外桃源,只能存在於後人們的想像中了。而真正站出來鑿開絕壁、打破封閉,將下莊拉回時代發展潮流中的那個人,他的名字叫毛相林。
  • 「湖南好人·每周一星」紮根38載,窮山村變「金窩窩」
    紮根38載,窮山村變「金窩窩」——記臨武縣南強鎮兩廣村黨支部書記歐愛國歐愛國 通訊員 攝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羅徽12月22日一大早,臨武縣南強鎮兩廣村歐愛國從1982年起,先後擔任村會計、村黨支部書記,帶領鄉親們修路、引電、引水、引產業,硬是將「花錢靠借、吃米靠賒」的貧困山村,變成了「交通便利、四通八達」的幸福家園。兩廣村因四面群山環繞,地勢如「鍋」,村裡各個地方曾經旱的旱、澇的澇。加上「山路窄得山羊都不願意走」,村民種的東西運不出。全村373戶1348人中,有貧困戶47戶169人,曾被列為省級貧困村。
  • 是我們發現下莊 最先報導毛相林和下莊人用生命挑戰懸崖的故事
    作為最先「發現」下莊,全方位報導下莊事跡,宣傳下莊精神的新聞媒體單位——三峽都市報社(現為重慶三峽融媒體中心),為下莊點讚,為毛相林點讚,也為勤勞勇敢的巫山人點讚!萬州企業界人士謝文抽出時間,五次前往下莊;「國電」萬州分公司的胡瀟瀟女士7次從萬州趕到下莊,以至於下莊人都把她當成了「自家人」……重慶的主流媒體來了,中央的主流媒體也來了,全國各地的媒體也從四面八方趕來了。他們一起聚焦下莊,解讀下莊,感受下莊,弘揚下莊,把下莊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輿論高度」。這是一個令人刻骨銘心的日子。
  • 記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當代愚公」毛相林:他率村民絕壁上「啃」出...
    路修好後,在毛相林的帶領下,下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眼下,毛相林和村民們又盤活了自然資源搞旅遊開發。下莊的振興,指日可待!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時代在變,而下莊人不等不靠、戰天鬥地在絕壁上「啃」出天路的下莊精神,一直在延續。
  • 湖南脫貧記|破除「等靠要」 激活「內勢能」
    12月5日起,紅網時刻推出《湖南脫貧記》系列報導,全面展示湖南脫貧攻堅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典型經驗做法。紅網時刻記者 王嫣 長沙報導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打贏脫貧攻堅戰,關鍵在於激活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
  • 展扶貧成效 | 牛心溫村脫貧記
    展扶貧成效 | 牛心溫村脫貧記 2021-01-12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的貼心人——岑鞏縣天星鄉野牛山村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隊長潘伯超
    2018年8月,根據組織安排,到岑鞏縣天星鄉野牛山村擔任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隊長,群眾都說我是村裡的「貼心人」。野牛山村是三類貧困村,共轄10個村民組、5個自然寨,全村231戶927人、其中建檔立卡戶96戶375人。由於受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等因素制約,沒有支柱產業,群眾生活生產條件十分困難。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貼心人——岑鞏縣天星鄉野牛山村脫貧...
    2018年8月,根據組織安排,到岑鞏縣天星鄉野牛山村擔任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隊長,群眾都說我是村裡的「貼心人」。野牛山村是三類貧困村,共轄10個村民組、5個自然寨,全村231戶927人、其中建檔立卡戶96戶375人。由於受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等因素制約,沒有支柱產業,群眾生活生產條件十分困難。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 從「水淹窮村」到「水美新村」 南部縣純陽山村的蝶變「密碼」
    圖片純陽山村民居。7月的南部縣八爾湖鎮純陽山村,荷葉搖曳、湖水漣漣,精緻的村舍和美麗庭院,勾勒出一幅美不勝收的畫面。讓人無法想像,這裡曾是典型的深度貧困村。純陽山村蝶變的秘訣何在?新一輪精準扶貧以來,該村運用市場法則,創新工作機制,變資源為資本,狠抓脫貧產業,完善基礎設施,走出一條變劣勢為優勢的成功之路。2016年退出貧困村序列,2017年實現戶戶脫貧。「鄉村振興,產業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