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需求理論:孩子玩遊戲上癮是貪玩?他們在意的也許不是玩!

2020-12-25 騰訊網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隨著網絡的興起,很多遊戲紛紛出現。不管是哪個年齡階層的人,接觸了遊戲之後,都會覺得有趣,甚至會上癮。尤其是自控力差的孩子,更容易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陳先生和妻子都是白領,他們的兒子樂樂今年8歲了。和很多孩子一樣,樂樂非常喜歡玩遊戲。孩子還小的時候,陳先生夫妻倆平時工作很忙,基本每天都要加班,疏於對樂樂的陪伴。不過他們發現只要把手機給孩子,他就自己安安靜靜地玩,不用人管。

這個發現讓陳先生"如獲至寶",平時休息在家不想帶孩子,就把手機給樂樂玩。然而,因為疏於管教,樂樂現在每天晚上都要玩,已經完全上癮了,一旦沒得玩就大哭大鬧。

現在,陳先生覺得很苦惱,孩子上小學了還一直那麼貪玩,還玩遊戲上癮,肯定會影響學習。但每次明令禁止孩子玩遊戲,他就哭鬧甚至威脅被不去上學了。

孩子玩遊戲上癮是貪玩?

許多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因為貪玩,才會玩遊戲上癮的。但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一定,一般情況下,孩子玩遊戲上癮有三個因素:

遊戲自身的因素

很多遊戲,自身的趣味性很足、互動性和競爭性很強,還有便利性等等,這些因素使得孩子接觸之後對遊戲的黏著度很高,每天都想著玩遊戲。

個體因素

既孩子自身的內在動機和需求。其實遊戲對孩子來說,並不是必要的需求,而讓他們沉迷其中的原因,大多是孩子自身內在動機和需求,比如在遊戲裡可以尋求自信心滿足、尋求陪伴等等。

假設孩子成績不好,不被老師同學家長認可,但遊戲裡孩子一級一級地升級,變得越來越厲害,在現實生活中缺失的自信心就會被找回。再比如,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想要在遊戲裡尋求安慰,而遊戲的虛擬好友,剛好能滿足這個需求。

環境因素

周圍環境的因素,使得孩子想要逃避,而恰巧遊戲就是一個很適合的工具。比如孩子逃避暴脾氣父母的打罵、孤獨的家庭環境、失敗的現實等,進而選擇沉溺在遊戲的虛擬世界裡。這從本質上來講,也是一種安全需求,是孩子心理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

綜上所述,其實孩子沉迷遊戲,很多時候他們在意的也許不是玩!也許是在追求自我需求的滿足。

提到自我需求滿足,馬斯洛需求模型父母得了解,才能更好地育兒,助娃成長!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書中將人類需求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5種,分別是: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五類。

這5個需求,是逐層遞進的。簡單地舉一個例子,當人同時極端缺少食物、安全環境、愛和尊重時。如果只可以選擇一種需求來滿足,那麼毫無疑問幾乎所有人都會優先選擇食物,這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當低層次的需求被滿足後,才會出現更高級的需要,如吃飽喝足後才會考慮愛和尊重。

而當人有需求的時候,如果沒有得到滿足,他們會想辦法從其他途徑尋求滿足。比如沒有食物,人自然而然會想著去買,但沒錢怎麼辦?極端情況下要麼偷要麼搶。

那麼這個理論和孩子沉迷遊戲有什麼關係呢?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觀點看,一個人可能有幾種需要,但每一時期總有一種需要佔支配地位,對行為起決定作用。一般情況下,孩子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都是滿足的,而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可能會出現空缺。

後面的三個需求,很大程度上來自身邊的人和環境。如果父母不能給予孩子愛和陪伴,沒有良好的家庭環境讓孩子有歸屬感;孩子在生活中不被尊重、無法自我實現等等,都會有可能會讓孩子玩遊戲上癮。

因為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這3個需求,大多情況下都能在遊戲中得到滿足,遊戲裡有幫派、段位排名等等,遊戲裡的人物越厲害,這3個需求就越容易得到滿足。所以,很多時候孩子玩遊戲也許在意的不是玩,而是滿足自我需求的一個途徑。

因此,滿足孩子的需求是防止他們沉迷遊戲的有效途徑:父母不妨試想一下,如果在生活中,孩子的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等需求都被滿足了,那麼他們還需要在虛擬的遊戲世界裡尋找寄託嗎?

那麼父母要如何做呢?

多給孩子愛和陪伴

不能否認的一點是,和城市孩子相比,農村留守兒童沉溺遊戲的機率更高,人數也更多。原因也很明了,農村孩子缺少父母陪伴,對家庭沒有愛和歸屬感。遊戲世界就成為他們的寄託。

所以說,父母要多給孩子愛和陪伴,下班回家後多多進行親子溝通,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讓孩子對家庭有歸屬感,別讓遊戲成為"電子保姆"。

轉移注意力

轉移注意力,其實也是一個好辦法,不過父母也得需要一些技巧。孩子玩遊戲無非是追求內心的愉悅感和成就感,那麼父母可以通過其他的遊戲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帶孩子一起出去遊泳、和孩子玩益智遊戲等等。

這些有趣的遊戲,其讓孩子內心產生的愉悅感,並不會比電子遊戲差;而且一些具有挑戰的項目,孩子成功做完後也能獲得很強的成就感。這也是很多課餘生活豐富的孩子,不會沉迷電子遊戲的原因。

適當讓接觸遊戲,不完全禁止

最後,對於孩子玩遊戲這個問題,父母也沒必要矯枉過正。所謂物極必反,如果父母明令禁止孩子玩遊戲,可能會讓他們對遊戲更加感興趣。有的孩子為了自我需求(滿足好奇心、吸引父母注意等),故意違抗父母的命令去玩遊戲。

因此,父母可以適當地讓孩子接觸遊戲,甚至平時可以和孩子一起組隊玩遊戲。在這個過程中,適當地教育一下孩子,讓他們不要沉迷。慢慢地,孩子就會把遊戲當成是放鬆娛樂的工具,而不是滿足自我內心需求的工具。

今日互動話題:你對於孩子玩遊戲是持什麼態度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馬斯洛需求模型:孩子遊戲成癮是因為貪玩?其實娃在意的不是玩
    玩遊戲會上癮,這一點無論是玩遊戲還是不玩遊戲的人都知道。遊戲的魅力之大在於,任何年齡段的人只要接觸了它,如果沒有強大的自控力,那麼便會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曾經人民網報導了一則消息,一位84歲的老爺爺在玩遊戲時,因為被兒子打斷叫去吃飯,竟然生氣的要絕食。
  • 孩子遊戲上癮就是貪玩?馬斯洛需求模型:很多父母並不了解孩子
    文丨小哥(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很多父母在提到孩子遊戲上癮的問題時,都會把這其中的原因歸結於孩子貪玩。孩子們活潑好動,對於新事物的接受度高,但是這並不代表貪玩就是遊戲上癮的主要原因。
  • 人本主義心理學: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解讀《我不是藥神》
    人本主義心理學: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解讀《我不是藥神》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之一,他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最近一部非常火爆的電影《我不是藥神》,對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進行了完美的詮釋。
  • 孩子貪玩該制止嗎,玩遊戲的這些好處你可能還不知道
    愛玩是孩子們共同的天性,但在父母眼中,孩子越貪玩就越是不務正業,對學習不上心。其實,貪玩的孩子未必不聰明,相反懂得怎麼「玩」的孩子往往都有著高智商,在學習上一點就透。
  • 馬斯洛去世前的遺憾:我把人類需求金字塔做反了...
    點擊上方「譜樂臺」關注我們,獲得每天身心健康快樂文摘,共同感受正念的快樂我們都知道一個理論,也經常引用,馬斯洛需求金字塔。這是一個上世紀40年代就有的理論,我們一直用這個理論來看待人性、來理解世界。但不論如何,這個需求的分層,很容易讓我們把人給分層:有的人蠅營狗苟就知道賺錢,有的人卻在追求道德、科學和藝術,他們顯然不是一個層次。那好,請問,現在我們周圍這些人,誰在低層次,誰在高層次呢?這個需求層次金字塔的呈現問題所在,出發點是引導人們一層一層往上走,結果迎合了我們很多人習慣攀比和彰顯的劣性。經常會聽到有些人會振振有詞地說:「別人都在馬斯洛金字塔的下部,我在頂層」!
  • 救救孩子,從玩遊戲開始
    他和陳星漢遊戲理念不盡相同,但都有著符合賈伯斯定義下的蘋果審美:保守主義,追求老少鹹宜,鼓勵以遊戲為媒介,促進家庭中親子之間,乃至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更多互動。 毫無疑問,這是一款適合你帶著自己孩子一塊兒玩的遊戲。雲上的天空之城,你和你的孩子,還有遊戲中的其它玩家逐光而行,沒有殺戮與爆肝,只有合作與感動。 但在世俗概念中,遊戲從不是這樣。
  • 孩子玩手機上癮?父母做到這3件事,孩子會放下手機不玩遊戲
    甚至會有「上癮」的徵兆,即使在父母的嚴厲警告和勸誡下,仍然只圖一時爽快,不計後果,也不在乎他人感受。一位媽媽心痛的說:我們家孩子就是被手機毀了。上了初中他們班上的同學開始有了手機,有的是父母為了方便聯繫給配的,有的是學生自己買的。就在這時候,兒子開始慢慢的用我的手機聊QQ,當時覺得就聊個天沒什麼。
  • 孩子玩遊戲上癮不是逃避學習!而是大腦獎勵機制下的代替行為!
    前兩天有一位媽媽留言訴苦:我孩子今年10歲,上小學四年級,周六我上班之前和他一起制定了學習時間表,他也答應會按時學習的。結果我下班回到家,發現他不但沒有完成學習任務,還打了幾個小時的遊戲,我真的忍不住對他發火。孩子這樣不求上進,貪玩兒,不想學習,用玩遊戲的方式來逃避學習可怎麼辦?我該怎麼幫助孩子改變?玩遊戲是逃避學習嗎?其實這只是一種代替行為。
  • 《貪玩藍月》到底打破了多少遊戲人的認知?
    古天樂表示,希望下次再玩過!當然,貪玩遊戲的反常規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出現這次不像直播的直播也不奇怪。趁著這個機會,筆者再來談談貪玩遊戲那些不尋常的方面:成為年度爆品,不需要多數人都玩過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貪玩藍月》是去年的年度爆款,至少從熱度上來看是這樣。去年《貪玩藍月》的月均百度指數在不斷上升:
  • 遊戲的本質是什麼?如果把人生看作一場遊戲,你還能成為高玩麼?
    你身邊是否有非常熱衷於玩遊戲的同學或者是朋友呢?坦白說我就是其中之一,不過曾經玩的遊戲很多,現在只玩一個,而這一個是大家都無法避免的遊戲——《我的人生》(這不是一個遊戲名,往下看你就知道了)。遊戲——可以互動的玩物著名的遊戲工程師克裡斯·克勞福德對遊戲的定義是比較有說服力的,一本很好看的書可以 讓人看完之後很愉快,但是書不是遊戲,電影電視節目也一樣不是遊戲,因為他們並沒有互動,你不可能根據你的思想去控制劇情的發展,但是當一樣東西既能給你帶來愉快有可以讓你參與其中的互動,那這個東西就成了你的玩物。
  • 鐵林黑化被眾網友跪求下線: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解析他改變根源
    一、馬斯洛需求理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提出的,其基本內容是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二、馬斯洛需求理論的現實意義01:適者生存在現代生活中,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生理的需求和安全的需求,我們可以升級為生存的需求。
  • 《放牛班的春天》由南風效應和馬斯洛需求理論,解讀無條件養育
    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而不是行為本身。這種教育方式,本質就是「無條件養育」。在有條件養育中,家長丟孩子表達愛時,關注點在「孩子的具體行為」上:如果孩子的行為表現好,就認可獎賞孩子;如果不好,就對孩子忽視甚至懲罰。而在無條件養育中,家長對孩子的愛是出於「他們是誰」,孩子的需求是什麼,感受怎麼樣,而不是「他們做了什麼」。
  • 愛一個男人的最好方法:「馬斯洛理論」
    點擊右上角藍字就可以關注我哦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由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等級構成。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是關於需要結構的理論,影響較大。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科學的理論之一,其不僅是動機理論,同時也是一種人性論和價值論。這一理論彰顯著低級需要和高級需要的關係,需要層次越高,力量越小,潛力也越小,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說就是,某些精神層面的東西,不是誰都需要的,有的感情並不存在這種訴求,也無力訴求,因為單純活著就已經耗光了所有的運氣。
  • 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電影《雙旗鎮刀客》實際上是爽片
    兇猛、冷血、殘忍的劍不僅不朽,而且不朽的不是大俠,而是沙裡裝貪婪、貪婪、不誠實的人,年輕、無知、單純的孩子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大俠。《雙旗鎮刀客》可以被觀眾喜愛,某種程度上,因為這部電影向我們展示了普通人個人需求和價值觀的自我實現。
  • 我的孩子玩電子遊戲成癮怎麼辦?
    現在的孩子可以說是「數字原住民」了,他們從出生就習慣了使用各種電子設備,玩手機玩電腦簡直可以「無師自通」,打個遊戲甚至操作都比你好。這正是很多家長害怕的。很多家長普遍反應孩子玩手機、平板電腦「停不下來」。我們覺得這樣做不好,就開始對孩子說教。漸漸地我們一看見孩子拿手機平板就會生氣。
  • 馬斯洛金字塔:我們都在頂層
    編者按:我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也叫「馬斯洛金字塔」,這是一個把人的需求給分層的著名學說,是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人們的需求似乎並不是嚴格按照「馬斯洛金字塔」的順序往上走的。
  • 玩遊戲一個月刷掉6萬的14歲少女跳樓了,我開始擔心正在上癮的1億孩子
    他們學著大人的樣子,刷遊戲、直播、短視頻、社交網絡。這個時代,獲取快感很容易,上癮更容易。在「成癮機制」面前,心智未成熟的孩子分分鐘就被套牢:玩遊戲,關卡難度總是逐漸升級,在通關之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容易忘了時間的流逝。
  • 比爾蓋茨不小心說漏嘴了:為什麼我們有錢人,往往不讓孩子玩遊戲
    時代發展飛速,遊戲產業鏈也變得越來越發達,越來越多的孩子沉迷於網路遊戲無法自拔。經常看到這樣的新聞,孩子假裝在房間做作業,其實是在玩遊戲孩子,家長一過來看,立刻就關掉手機、電腦,結果考試成績一落千丈。有些家長心大,還給孩子開啟了支付功能,孩子一個衝動,就充值了好幾萬進去。
  • 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誤解
    昨日閒來無事,在抖音上翻看視頻,恰好看到了樊登在解釋馬斯洛需求金字塔,頓時通透,這個模型回答了我心中的太多問題,並且幾乎可以解釋所有人的行為。
  • 鑽石與小度:智能語音助手背後的「馬斯洛需求模型」
    事實上,鑽石的商業本質與智能語音助手有著奇特的共性:他們都是諸多價值的最終載體,都有可能滿足不同層次的用戶需求,都有著非常廣泛的社會接受度。無論是一個女孩開始幻想鑽石,還是一個男孩子從科幻電影裡對語音助手著迷,二者的共性都是基於某種形式,但有著遠超這一形式的價值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