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需求模型:孩子遊戲成癮是因為貪玩?其實娃在意的不是玩

2020-12-25 BaBa很忙

玩遊戲會上癮,這一點無論是玩遊戲還是不玩遊戲的人都知道。遊戲的魅力之大在於,任何年齡段的人只要接觸了它,如果沒有強大的自控力,那麼便會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曾經人民網報導了一則消息,一位84歲的老爺爺在玩遊戲時,因為被兒子打斷叫去吃飯,竟然生氣的要絕食。

可見這位老爺爺真的是一位老頑童,他的表現讓人又好氣又好笑,甚至覺得有些可愛。

但是如果這件事情發生在正在上學的孩子身上,那麼想必每一位家長都絕對是笑不出來的。

當看著孩子沉迷遊戲荒廢學業,甚至廢寢忘食的時候,可想而知家長心中的怒火簡直就要衝出體內,恨不得砸掉孩子面前的電子產品。

01為什麼人們玩遊戲容易上癮?

1、多巴胺的分泌

人們在玩遊戲時,大腦內的多巴胺會比平時分泌得更多多巴胺有著刺激人們大腦神經,讓人們更容易產生興奮感的作用。

再加上遊戲本身吸引人的設置,所以人們往往會在神經傳導系統亢奮的作用下,越來越會沉迷於遊戲中。

2、彌補現實生活中的缺憾

我們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都會有遺憾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如此,他們也許會因為學習的不理想而無法被他人認可;又或者是因為交際能力有限缺乏朋友。

但是這些在遊戲中都是可以彌補的,當孩子成功的升了一級又一級之後,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缺失的自信心就會被找回。

同樣團隊的合作會讓他收穫很多虛擬世界中的朋友,即便這些朋友也許永遠都不會見面。

在馬斯洛的人類需求構成中,生理需求是最底層的,也是第1位的,它是其他一切需求得以實現的基礎。

遊戲的出現使得孩子有了實現生理需求的可能性,讓他們能夠實現自我,找到了成就感。

3、遊戲的即時反饋特性

在教育中,我們提倡的是延遲滿足,也就是當孩子有需求時,父母並不需要第一時間就給予滿足,而是要通過適當的延遲滿足,讓孩子能夠更好的面對誘惑,當然這對於孩子來說非常困難。

遊戲中對人們的要求就非常低,不管遊戲的結果如何,玩家都不需要等待。

因為第一時間就會出現結果,反饋非常及時。這能夠避免人們花費更多的精力用在等待結果上,讓人們更有滿足感。

4、獲得高峰體驗

遊戲有著讓人非常震撼的畫面感,在視覺上能夠給予人們極大的衝擊力,而且在設計上雖然一環扣一環,可是誰也猜不到下一關是什麼。

這自然就會讓玩家產生極大的興趣,他們想要去體驗,更想尋求通關的刺激感。

當你們在生活中不順的時候,遊戲能夠讓大家暫時忘卻煩惱,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這時無論是他們的身體還是精神,其實都是處於一個較為放鬆的狀態,當然這只是一時的快感,並不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

馬斯洛在需求模型中認為,金字塔模型由生理、安全、歸屬和愛、自尊、自我實現需要5種需求由低到高進行排列的。

孩子沉迷於遊戲中有時並不是因為真的貪玩,而是他們對生理滿足感的需求,孩子希望能夠被認可,希望被滿足。

02遊戲帶給孩子的負面效應

1、影響孩子們的社交

當孩子沉迷於遊戲中的時候,他們自然沒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用於社交,所以也許在虛擬世界中他們會有很多好友,但是在生活中就只有電腦或者平板,手機陪伴他們。

當孩子越來越把自己封閉起來,不願意與他人溝通時,那麼便會產生社交恐懼,甚至根本無社交可言。

2、導致生活出現混亂

由於現在遊戲中的場景太過真實化,所以當孩子每天都花大量的時間玩遊戲的時候,他們也許會出現短暫的混亂,分不清他們所處的到底是遊戲還是現實。

這會對孩子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擾,他們會把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相互交錯嚴重影響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3、患上精神類疾病

環球網援引外媒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今年初宣布,該組織將在今年發布的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加入"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並列為精神疾病。

遊戲成癮會讓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不論外面發生了什麼,仿佛都與自己無關,長期如此,便很容易讓孩子患上精神疾病。

03父母應該如何面對孩子遊戲成癮?

1、拒絕人為製造壓力

孩子在生活中本來就會面臨一些有形無形的壓力,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學習,這已經會讓孩子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

但是有的家長卻覺得這些還不夠,必須通過人為給孩子增加更大的壓力,才能讓孩子有壓迫感,從而激發出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只是這反而會讓孩子走上極端,不是極度否定懷疑自己,就是變得反叛,不願意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甚至故意站在父母的敵對面。

2、控制孩子的遊戲時間

有些父母想要禁止孩子玩遊戲,但這顯然是不太現實的。

畢竟現在已經進入了網際網路時代,孩子總是無法避免的要接觸電子產品,自然就會被裡面的遊戲吸引。

這是父母根本無法控制的,既然孩子接觸遊戲在所難免,那麼不妨就選擇尊重孩子,讓他們有玩遊戲的權利。

只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遊戲只能是孩子生活和學習中的小放鬆,所以父母一定要控制好時間,千萬不能讓孩子一次性玩的過長,否則孩子必然沉迷。

3、增加孩子的自我意識感

孩子在兩歲之後就會有自我意識,隨著他們年齡的增加,自我意識也會越來越強。

只是在其中的過渡時期,孩子自我意識還沒完全形成,所以有時他們未必能夠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到底是對還是錯,就像在寫作業時總是無法控制的想要上個廁所或者吃點東西。

父母要讓孩子覺得他們是可以接納孩子的,而不只是時時刻刻的監督孩子,想從孩子的身上發現錯誤。

這樣才能讓孩子形成正確的認知,讓孩子儘可能的優秀。

相關焦點

  • 馬斯洛需求理論:孩子玩遊戲上癮是貪玩?他們在意的也許不是玩!
    孩子玩遊戲上癮是貪玩? 許多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因為貪玩,才會玩遊戲上癮的。但真的是這樣嗎? 個體因素 既孩子自身的內在動機和需求。其實遊戲對孩子來說,並不是必要的需求,而讓他們沉迷其中的原因,大多是孩子自身內在動機和需求,比如在遊戲裡可以尋求自信心滿足、尋求陪伴等等。
  • 孩子遊戲上癮就是貪玩?馬斯洛需求模型:很多父母並不了解孩子
    文丨小哥(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很多父母在提到孩子遊戲上癮的問題時,都會把這其中的原因歸結於孩子貪玩。孩子們活潑好動,對於新事物的接受度高,但是這並不代表貪玩就是遊戲上癮的主要原因。
  • 鑽石與小度:智能語音助手背後的「馬斯洛需求模型」
    比如我們按照經典的馬斯洛需求模型,可以將用戶需求分層次歸納出來,然後總結如今的智能語音產品走到了哪一層級。最新能夠證明這一觀察視角的證據,是剛剛發布的小度智能屏X10。作為繼X8之後的全新一代旗艦產品,小度X10蘊含了一個關鍵詞:那就是對用戶需求的尊重。而尊重,恰好是馬斯洛模型的第四層。
  • 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誤解
    昨日閒來無事,在抖音上翻看視頻,恰好看到了樊登在解釋馬斯洛需求金字塔,頓時通透,這個模型回答了我心中的太多問題,並且幾乎可以解釋所有人的行為。
  • 孩子貪玩該制止嗎,玩遊戲的這些好處你可能還不知道
    愛玩是孩子們共同的天性,但在父母眼中,孩子越貪玩就越是不務正業,對學習不上心。其實,貪玩的孩子未必不聰明,相反懂得怎麼「玩」的孩子往往都有著高智商,在學習上一點就透。
  • 我的孩子玩電子遊戲成癮怎麼辦?
    現在的孩子可以說是「數字原住民」了,他們從出生就習慣了使用各種電子設備,玩手機玩電腦簡直可以「無師自通」,打個遊戲甚至操作都比你好。這正是很多家長害怕的。很多家長普遍反應孩子玩手機、平板電腦「停不下來」。我們覺得這樣做不好,就開始對孩子說教。漸漸地我們一看見孩子拿手機平板就會生氣。
  • 人本主義心理學: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解讀《我不是藥神》
    人本主義心理學: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解讀《我不是藥神》 他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最近一部非常火爆的電影《我不是藥神》,對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進行了完美的詮釋。
  • 馬斯洛去世前的遺憾:我把人類需求金字塔做反了...
    但不論如何,這個需求的分層,很容易讓我們把人給分層:有的人蠅營狗苟就知道賺錢,有的人卻在追求道德、科學和藝術,他們顯然不是一個層次。那好,請問,現在我們周圍這些人,誰在低層次,誰在高層次呢?這個需求層次金字塔的呈現問題所在,出發點是引導人們一層一層往上走,結果迎合了我們很多人習慣攀比和彰顯的劣性。經常會聽到有些人會振振有詞地說:「別人都在馬斯洛金字塔的下部,我在頂層」!
  • 對手機成癮的孩子,我們該怎麼辦?|你對癮的認知,可能是錯的
    我另一個鄰居的孩子叫小麗,但她不怎麼玩遊戲,天天就泡在B站和抖音裡,把自己打扮的很漂亮,自拍、聊天、留言,很在意別人的點讚和粉絲數量,他媽也很擔心,這孩子會不會沉迷於虛擬,回不到現實世界了?你覺得這兩個孩子是不是已經網絡成癮了?
  • 「媽媽,我可以玩會遊戲嗎?」你的回答,藏著孩子的未來
    因為在假期,我們最常聽到這句話:「媽媽/爸爸,我可以玩會遊戲嗎?」面對孩子這樣的請求,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態度:放任派的家長。為了讓孩子消停一點,覺得與其不停闖禍,不如讓他安靜地玩遊戲吧,自己也輕鬆一點。這種做法,後果也很直接,大多數孩子分不清好遊戲和壞遊戲,沉迷其中,學習生活都受影響。
  • 孩子玩手機成癮,手機:這個鍋我不背
    在我們討論手機成癮問題之前,有四個問題,家長首先要明確:一是孩子是真的沉迷手機,還是只是偶爾玩玩呢?二是家長認為的沉迷手機,是指的每天玩多長時間才算呢?三是若孩子真的是手機成癮,其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四是手機對於孩子的生活的世界來講,充當了什麼樣的角色?
  • 《貪玩藍月》到底打破了多少遊戲人的認知?
    :這真的「系一個沒有挽過的船新版本」,因為這次,古天樂要玩給你看:古天樂表示,希望下次再玩過!當然,貪玩遊戲的反常規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出現這次不像直播的直播也不奇怪。趁著這個機會,筆者再來談談貪玩遊戲那些不尋常的方面:成為年度爆品,不需要多數人都玩過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貪玩藍月》是去年的年度爆款,至少從熱度上來看是這樣。去年《貪玩藍月》的月均百度指數在不斷上升:
  • 你瞧不上的職業體驗遊戲,卻能讓孩子越玩越聰明!
    家裡有倆娃的也不用爭,或者和姐妹們一起拼也很合適~)(點擊上方小程序購買)喜歡模仿大人,所以才都會喜歡玩「過家家」的遊戲,正是因為寶寶從小有這樣的潛在的意願,我們更要順勢好好培養。這一系列裡還有一個玩具水果籃和一個玩具蔬菜籃,年紀小沒有下廚經驗的孩子,就可以先拿這些練手,免得浪費材料。有了玩具廚房,家裡有倆娃的老母親們也不用擔心大娃二娃為了爭搶玩具而不開心,其實兩個孩子一起下廚是玩伴,還能「切磋廚藝」,也不用每天被倆娃吵的頭大,還可以教會他們互相合作,一舉N得!
  • 那些曾經遊戲成癮的人,現在都怎麼樣了?
    (最近一項調查了19000位受訪者的研究顯示,在所有遊戲玩家中,只有3%的人有遊戲成癮的風險)。首次在醫學方面被承認存在的「遊戲障礙」,無疑為教育時評行業提供了充足的養料。隨便在 Google 一搜,我們就能輕易找到許許多多來自不同家長的信件。這些信件被發表在《泰晤士報》、《芝加哥論壇報》、《衛報》和 Mashable 網站上,都表達了父母們對於孩子遊戲成癮的擔心。
  • 給4歲+娃的卡牌遊戲,孩子玩很嗨
    (娃的笑點我不懂了)02玩 法遊戲設定就是養雞、下蛋、孵蛋的故事,看似平靜,時不時還會來點小刺激。再加上跟小侄子玩,我們都是咔咔一頓爆出,還會催人「快點快點」。所以遊戲全程,我們的神經都繃得緊緊的,超級鍛鍊娃的應變能力。
  • 「遊戲成癮」是病嗎?
    「世衛組織心理健康和藥物濫用司官員」波茲尼亞克博士表示,「喜歡玩遊戲」和「遊戲成癮疾病」之間儘管行為模式會類似,但在判定上存在著極大的量的差距。只有上述三種症狀持續時間達到12個月以上,且對個人、家庭和社會造成極其嚴重的危害時,才能被判定為「遊戲成癮疾病」。
  • 孩子對網路遊戲成癮?巧用「阿倫森效應」,幫助孩子戒掉網癮
    我的小侄子今年才七歲,剛上一年級,正是一個調皮搗蛋的年齡,本該在這個年紀裡對很多事情抱有好奇心,也喜歡到處玩,可我這個侄子並不是這樣的,他最喜歡的事就是抱著家裡的平板電腦玩各種遊戲,一玩就是好幾個小時,有時候叫吃飯還要表示再等一等,這一局遊戲結束再吃。孩子這麼小就如此沉迷網路遊戲,這令我的哥哥嫂嫂十分苦惱。
  • 貪玩遊戲員工揭秘:怎麼搞定馮小剛代言「傳奇」?
    作者 | 陳彬編輯 | 楊晶貪玩遊戲品牌副總監曾平首次拿著一份廣告代言方案去找馮小剛時,馮小剛並不買帳。這份方案的主角是《原始傳奇》,許多人口中「鄙視鏈底端」的傳奇類遊戲。作為典型的「京城老炮兒」,馮小剛接活兒向來不是有錢就幹。
  • 「17歲少年偷錢玩遊戲,將奶奶當場砍死」,遊戲上癮孩子有多瘋狂
    這就有點像我們通過打罵、訓斥、強制要求等方式,來逼迫孩子不準他玩手機遊戲一樣。結果如何呢?這些吸毒者獲釋後,沒過多久毒癮難抑又開始復吸了,為什麼?因為戒毒者獲釋出去之後,外部的壓力消失了,沒有人再監督、逼迫他禁毒了,當然就容易重蹈覆轍了。
  • 《星際爭霸》撕裂韓國:遊戲成癮到底是不是病?
    但是他看到的並不是這款遊戲有多受歡迎,而是電子遊戲造成的醫療事故。雖然在日本、德國和中國等其他國家,都有一些電子遊戲造成醫療事故的案例,但是大多數相關的事故都發生在韓國。2002 年 10 月,一名 24 歲失業男子在韓國西南城市光州的網吧裡,連續玩了 86 小時遊戲之後當場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