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懂一點趣味心理學」最割捨不下心理狀態:蔡格尼克效應

2020-12-27 心理諮詢師西叻

1927年,心理學家蔡格尼克做了一個實驗:把一群人分為甲乙兩組,同時演算相同的數學題。甲組順利演算完畢,而乙組演算中途突然被下令停止。然後讓兩組分別回憶演算的題目,乙組明顯優於甲組。沒做完,就被打斷,這種感覺很不爽!不爽的感覺深刻地留在乙組人的記憶中,久久不能忘懷。而正常完成任務的甲組,因為「完成欲」得到了滿足,他們很快忘記了任務。

這個效應就叫做「蔡格尼克效應」(Zeigarnik effect),是指人們天生就有一種辦事有始有終的驅動力。

人們有時候很容易忘記已經完成的工作,因為他想要完成的動機已經得到了滿足。

但是對於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卻可以給他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以至於他們時時刻刻都想去把那件事情了結了。

為什麼我追劇總是停不下來?

所以你是否沉迷追劇,停不下來的狀態?這就是「蔡格尼克效應」在作祟。

俄羅斯心理學家Bluma Zeigarnik還注意到,服務員對未付訂單的記憶(recollection)都很好。

但在顧客付了錢後,他們就不會記得訂單的那麼多細節了,所以她就開始研究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

其實,這是因為一個已經開始的任務會建立一個特定於任務的張力(tension),這也就會提高對相關內容的認知力。

而當任務完成後,這種壓力會減輕(relieve),當任務中斷時,壓力會持續。伴隨著持續的張力,任務內容就會變得更容易理解和記憶。

那如何減輕這種心理效應帶來的負面影響?

1. 接納不完美

沒有誰的生活是完美無瑕的,不完美才是生活的真相。接納生活中的不完美,有些人、有些事,過去就不會再重來,一直糾結只會讓自己沉溺在過去的河流裡無法上岸,也無法呼吸。接納不完美,需要知道未完成的事情並非是不完美,而是生活中一個珍貴的「遺憾」,已經過去的事情。

2. 敢於放棄

在決定放棄時,可以給自己一場儀式化的放棄,比如寫一封信給遙遠過去的那個「TA」,與「已失去」道別;比如鄭重地告訴自己,現在的自己無法承擔這份責任,但會為將來的承擔力而努力。

3. 珍惜當下擁有

哈佛大學圖書館的館訓是「你所浪費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厭惡的現在,是未來的你回不去的曾經。」

在「過去-當下-未來」軸上,你的注意力在哪裡?

相關焦點

  • 「每天懂一點趣味心理學」情感錯覺的心理認知:吊橋效應
    阿瑟·阿倫通過這個實驗很好的論證了吊橋效應。心理學上,將人們對自己的感受做出錯誤推論的過程稱之為喚醒的錯誤歸因。在另外一組實驗中,研究者找到一位漂亮的女性做為研究助手,由她到一些大學男生中做一個調查。調查的內容並不複雜,首先,讓這些男生完成一個簡單的問卷,然後,根據一張圖片編一個小故事。
  • 專業|蔡格尼克記憶效應:學會一邊做事一邊欣賞風景
    蔡格尼克記憶效應(Zeigarnik effect)或稱為「蔡格尼克效應」,是指人們天生有一種辦事有始有終的驅動力。 人們之所以會忘記已完成的工作,是因為欲完成的動機已經得到滿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這同一動機便使他對此留下深刻印象。
  • 蔡格尼克效應|一個人對行為上癮的認知,決定了是否能過好這一生
    很多時候,我們知道這樣的行為是錯誤的,甚至在回過頭來反思自己的時候,還有一種深深的罪惡感,覺得自己簡直就是個笨蛋,為什麼拿得起,卻放不下,戰勝不了自己內心的「小惡魔」。直到我遇到《行為上癮: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學秘密》這本書,我找到了答案。
  • 「每天懂一點趣味心理學」最適合職場後浪的心理效應:蘑菇定律
    彼時正處在電腦行業的開端,程式設計師的工作並不被人們理解和重視,而他們不修邊幅的樣子也常常被詬病為工作態度不認真。於是,這些年輕的程式設計師就以直男思維來激勵自己:要像蘑菇一樣生活。沒有陽光,就在心中植入陽光;有了陽光,不要忘記自己曾經棲身陰暗的角落。
  • 心理學:摸嘴唇、咬下唇,從「嘴角的動作」看出對方的心理
    每日更新專業有趣的心理學知識,喜歡可以點擊關注、轉發、收藏、評論。又到了微表情識人看人的時間了。因為心情是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的,所以嘴角很容易表現出當時的心理狀態。因此,這次,本文來探討一下,從「嘴角的動作」中,可以看出對方的什麼心理。
  • 異性之間,讓男人對你著迷,要懂這些心理學效應
    其實真正的魔力也都是人為而已,世間的很多事情,只要你足夠用心和認真,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釋,包括愛與不愛在內。不要以為男女之間的感情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其實不然,當你用心理學的知識來解釋的時候,竟然發現一切都很簡單,一切都很通透,一切都很清晰。異性之間,讓男人對你著迷,要懂這些心理學效應,第一,吸引力法則。
  • 《阿甘正傳》與「羊群效應」|經濟心理學(第12期)
    但是,阿甘不會表達,他說不出來。童年的遭遇讓阿甘對母親產生了巨大的心理依賴。阿甘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媽媽說,人生就像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將遇到什麼」。對電影不了解的人可能會覺得,這不就是一個「媽寶男」麼。其實真不是。阿甘是一個非常懂愛,樂於付出,正派有擔當的男人。他所信奉的價值觀就是通過「生活就像巧克力」這樣的話,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
  • 這九個心理學效應,你中了幾個?
    所謂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就是當出現幹擾雙方愛情關係的外在力量時,戀愛雙方戀愛關係變得更加親密和牢固的現象。除此外,小編們還想到了梁山伯和祝英臺,瓊瑤劇等等,其實外界的壓力之下,兩人經歷了辛苦的心理歷程,從而鞏固了雙方的情感。
  • 「備考衝刺階段」一定要知道的3個心理學效應
    今天我們分享3個廣泛驗證有效的心理學效應,了解並知道怎麼運用這些「效應」,將有助於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還是更要注重自己對預言的心理暗示力量,也就是說你在學習上要對自己有信心,哪怕是假裝自己有信心,因為即便只是假裝自己有信心,也可以增加成功率,而增加的成功反過來會給你實際的信心,一環接著一環,最後實現自己有信心的預言。
  • 熱播劇《怪你過分美麗》,告訴我們為什麼初戀最難忘?因為這一點
    然後故事來到10年前,玉蘭花樹下,熱戀的兩個人,要多甜蜜有多甜蜜。02為什麼初戀最難忘?我們總在不知不覺的好感和朦朧的不確定性中接觸第一個愛的人,希望能與對方一直在一起。但是,初戀作為戀愛的起步,有試驗的性質,來得快去得也快。初戀之所以令人刻骨銘心,正是源於初戀的未完成性。
  • 【心理輔導】趣味心理小常識
    不知道大家曾經有沒有過想要了解心理學相關知識的想法,研究人類的心理可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呀!
  • 其他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近年來,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考試中,對於心理學效應的考查也越來越多,書本上常見的效應有社會刻板印象、暈輪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投射效應、登門檻效應等,但是選項中會出現其他的一些效應,比如扇貝效應、破窗效應等,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部分的知識。
  • 心理學讓生活更「安全」——巴納姆效應
    每天學點心理學,讓你過上「安全」的生活。研究發現當人們被他人用一些普通的、含糊不清的形容詞來描述時,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並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又叫做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這個效應源自一位名叫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所說的話,他認為他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個人都可以在他的節目中找到代入點。
  • 心理學:男人眼裡的「女人味」有三種特質,先天缺失,可後天養成
    對於男人的眼裡,有「女人味」的女人不一定神秘,但是神秘的女人一定有女人味。 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效應:人們對沒有充分體驗的事情,總是會不斷的強化記憶,耿耿於懷、難以忘記。 這就是著名的蔡戈尼效應。
  • ​「特斯拉效應」下,蔚來的「最快今年」?
    與常規策略不同,特斯拉中國選擇在保持基本毛利率的前提下直接將成本下降同步到售價上——我把這件事叫做「特斯拉效應」。 「特斯拉效應」對新/老用戶、覆蓋不同價格區間的智能電動汽車品牌乃至智能電動汽車產業鏈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本文是一則短評,聊聊「特斯拉效應」下的眾生相。
  • 心理學效應之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
  • 多 · 樣 | Karina:執「消費心理學」之杖,行多元視角營銷之「道」
    舉個例子,廚具品牌「方太」去年有一個營銷campaign提出「方太為你改名」的idea,把自身品牌名稱「方太」和目標人群(「孫太」、「李太」、「王太」等等)聯結起來,為忙碌於廚房煙火氣中的太太們帶去溫暖,這使我很受啟發。帶著對於廣告創意的思考,我開始了自己第一份實習——在奧美協助提供TVC創意輸出、參與品牌管理戰略策劃。
  • 「自殺式單身」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謀殺式戀愛」和「同歸於盡式婚姻」
    知乎機構號:簡單心理(6000+贊同,心理學話題的優秀回答者)「自殺式單身」的關鍵問題,其實就是兩點:不主動,愛幻想。下面我們就詳細分析一下,自殺式單身群體的心理狀態,以及如何擺脫這種狀態。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所以不敢輕易踏出第一步,對於那些有著「焦慮依戀風格」的人來說尤其如此。但冷靜想想,其實你不必總要以最好的狀態示人。如果遇到一個人,只能接受你最好時的狀態,那 Ta 也未必真的適合你。拒絕主動戀愛也有一種可能,是因為內心深處藏著一股對愛情的「不信任感」。
  • 有哪些令人叫絕的心理學效應?
    其實心理學效應絕就絕在,當你遇到一件事情或者出現某種心態,自己百思不得其解,反覆問為什麼都找不到答案的時候,看到相應的心理學效應會覺得:天啊,原來是這樣!它為每一種行為都給出了解釋,讓人們在理解自己的同時,也能理解他人的心理,並通過這些效應規避風險,趨利避害。
  • 正向心理學的自我欺瞞
    不知幾何時,「吸引力法則」、「情緒感染」、「不要抱怨」這些如同時尚元素的概念,混雜著「健康」、「財富」、「成功」、「快樂」的內容,通過企業與直銷團體如同洪水般湧入中國的社會,複製出一張張機械般的「露出四個牙齒的微笑」,這就是「正向心理學」產生的社會效應。在很長的時間裡,如果你膽敢懷疑正向心理學,你簡直就是應該受到鞭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