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記者 陳慧)《風味人間2》開播三周成績喜人,從「舌尖」系列開始一統「飯圈」的男人陳曉卿是幕後推手。對於「風味」系列沒有局限在中國美食,而是透過食物連接展示全球美食差異性這一明顯特徵,陳曉卿在採訪中表示,隨著國力增強,中國人出品的美食紀錄片裡體現國外美食,「這是文化自信的表現。」
第三季每集都是好評都有熱搜
每周日晚上新的《風味人間2》,截至記者發稿已播出三集,眼下豆瓣評分9.4,而且每一集播完都能收穫熱搜話題。
首集「甜蜜縹緲錄」裡,喜馬拉雅山巔垂直摘取蜂巢的蜂蜜獵人特殊技能看呆大家,伊斯坦堡學習巴克拉瓦甜點製作的男青年則收穫許多女性觀眾的青睞。
到了第二集「螃蟹橫行記」,有人感嘆黃油蟹是「什麼神仙的存在」,也有人想試試韓國醬蟹這個「偷飯賊」魅力。
至於第三集「醬料四海談」,北京涮羊肉的芝麻醬香港燒鵝的酸梅醬,無數人「嘴角流下不爭氣的淚水」。
事實上,這也是陳曉卿從央視離職創辦稻來傳媒,與騰訊視頻合作推出「風味」系列美食紀錄片之後一個顯著的特徵,那就是中國美食主份量不變,但同一種風味在地球不同地區是以什麼形式存在,也要呈現給大家。
「風味1」製作組跨越了6大洲20多個地區,有30%篇幅展示了主創收錄的全球美食。到了「風味2」,攝製組一年半時間裡遍尋全球25個國家和地區,拍攝了超過300種美食。
曾經擔任《舌尖上的中國》第一二集總導演的陳曉卿,為什麼對外國美食如此執著?他表示「風味2」和以往作品最大不同就是「八集聚焦了八種(類)食物。我們希望觀眾看到,在這個星球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對同一種食物,會有什麼樣的態度,他們處理食物的方法,享用食物的方式,分別與他們的生活有著什麼樣的關聯。」
而在與網友對談時,也被問到是否打算做國外美食的專題紀錄片時,陳曉卿回應:「從『風味』開始,我們一直有涉及國外的美食。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快,國力越來越強大,更多的中國人會把眼光擴展得更加開闊,這是文化自信的表現。」
在跟記者對談時,這位最會吃的紀錄片人詳細闡述了看法,「我一個在華北平原小縣城長大的,小時候能想到的最大邊界就是南京。現在我還是這個地方的人,但會站在北上廣深的角度看曾經生長的地方,感受是不一樣。現在中國經濟發展好了,能出國旅行的人越來越多,『全球同此涼熱』,站在中國人角度用中國人思維來看世界美食,也是我們國家發展實力增強的體現。」陳曉卿還舉了一個例子,那就是稻來出品的《風味原產地·潮汕》,去年有長達半年時間佔據著網飛美食版塊排名第一位,該作品也是網飛採購的第一部中國原創美食紀錄片。至於「風味2」展示的全球美食風味,「資深吃貨」陳曉卿也有「學習了」的感覺,「比如日本人吃螃蟹,要把螃蟹處理的精緻到變態:而美國人吃螃蟹,則是只取其中幾塊肉,剩下的都不要,其中就包括中國人最不能忍的膏和黃,多可惜啊。再比如,同樣是蛋與肉泥的結合,英國人用肉裹上蛋油炸,滋味不錯;而在武夷山區,家庭主婦能小心翼翼同時快速地把肉放到蛋黃的內部,這是多麼有趣的南轅北轍。它不僅代表著人們的食物智慧,也暗含著他們各自的生活哲理,對人生,對天地認知的不同。」
公司未來不止拍美食紀錄片
截至記者發稿時,「風味2」已累積2.3億次播放量,能否打破「風味1」10.2億次播放量這個紀錄似乎沒什麼問題。陳曉卿感嘆,突如其來的疫情在播出前讓大家有點措手不及。有網友在看第三集時遺憾談到芝麻醬卻沒有點到武漢的熱乾麵,陳曉卿解釋:「我們的製作流程是,先做田野調查、拍攝故事,局部的美食呈現,都需要後期在餐廳仔細拍攝,才能獲得最佳的視覺效果。芝麻醬這個環節,有過拍熱乾麵的打算,但當我們進入這個流程的前夕,已經無法出差,甚至在北京也找不到一家可以拍攝的餐廳。」而節目中特地為北京涮羊肉加了「芝麻醬」份量,也是深入考慮過的,「北京人對芝麻醬的熱愛是超越一切的,它就是能蘸一切的東西。《我愛我家》裡演過,我們的配音李立宏老師就是北京人,他說以前為了買芝麻醬可以凌晨四點半排隊,就等五點開門買著它。」
值得一提的是,「風味2」開播當天也是陳曉卿創立的稻來傳媒成立三周年的日子。他感嘆這三年算是完成了「活下來「這個目標,公司還有不少想嘗試的紀錄片類型,像已經播出兩季的《紀實72小時》(中國版),「無論是社會類、歷史類還是自然類,我們都有興趣。」「風味3」是肯定要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