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剛剛寫了著名的分子料理——巴塞隆納的鬥牛犬餐廳,上周末回廣州,居然就趕上一場分子料理課程。
從前菜、主菜到甜品,一道道現場做,或者動手,或者觀摩,一邊做一邊吃,自然比坐在那裡等人端好上桌有趣得多。
講課的是何海暉師傅。何生早年在香港入廚行,跟著外國廚師了解了分子料理,這十年間,幾乎是用了所有的精力做分子料理的培訓推廣,在中國分子料理界可謂桃李遍地。
大部分同學是廣州人,有頭髮花白的阿伯阿婆,也有身光頸靚叻仔叻女。廣州這城這點絕佳,多時髦的玩意兒,也並不使勁端著,多高級的餐廳,也有人衣著隨意地上去。阿伯要求用粵語講課,貌似在座只得我一個「撈妹」。樂得測試我6級粵語聽力水平有沒有下降,趕緊點頭應承。
膠囊、液氮、低溫、泡沫——分子料理的四大必殺技,居然一次過體驗了個遍。
膠囊篇
伊比利亞火腿配哈密瓜魚子醬
蜜瓜配火腿是西班牙名菜,蜜瓜的甜給火腿的鹹香帶來豐富的層次。這道伊比利亞火腿配哈密瓜魚子醬據說是鬥牛犬餐廳的成名作之一,看上去晶瑩剔透的金黃色魚子醬,咬開來卻是濃濃的蜜瓜味道。
老師交給每人一個一分為二的塑料盒,一邊是鈣水,另一邊是清水,還發了一個有滴管的小瓶,裡頭裝的是加了海藻成分的密瓜汁。只要把密瓜汁一滴一滴滴入鈣水,果汁入水的剎那,就凝結成魚子般的顆粒了。
確實是個細緻活,有同學太心急,一下子滋出一大股,落水變麵條了。貼近水面勻速滴落,滴的過程中不斷移動手腕,讓後來的魚子避免跟前一滴撞車,很快金色魚子就布滿盒底了。
兩分鐘左右,用漏勺把魚子撈起來,用紙巾吸乾水分,就可以裝到魚子醬盒子裡了。裝滿一盒,上頭擺好火腿,禮成。配上吃魚子的貝殼勺子,美輪美奐。
泰式芒果蝦球
這一道算反向膠囊,準備好的水盒裡,一邊是海藻水,一邊是清水。左手一把大不鏽鋼勺,先盛三分之一的海藻水,然後把芒果漿擠進去,大概蛋黃大小。
趁著芒果沒完全凝結,用鑷子夾起一粒泰式調味蝦粒。埋進蛋黃裡。
再倒一點芒果漿封口,然後把這粒「蛋黃」到進海藻水中,靜置兩分鐘凝固,撈出來放進清水裡,然後撈起裝盤。
看上去明明是一粒生雞蛋黃,入口,薄薄的膠囊爆開,芒果醬的濃香在口腔中爆開來,微酸微甜微辣的蝦粒包裹在裡頭,是泰國酸辣味,一半是熟悉,一半是陌生。
泡沫篇
加拿大生帶子刺身配西柚芥末冰沙
從加拿大空運而來的刺身級帶子切片,像一朵妖豔的曼陀羅開在盤子裡。以西柚果粒做花蕊,上邊堆好一坨芥末醬油泡沫。
自己做蛋糕打發奶泡時,總是要手快,就怕久了消泡。可是分子料理拿來調味的泡沫,總是特別堅挺,這回算是窺到了此間的秘密——原來芥末醬油了添加了大豆卵磷脂。這是大豆油通過蒸發而分離出來的物質,用高速攪拌器攪拌含有大豆卵磷脂的液體可以產生結構穩定的泡沫。
我得說,跟吃日料蘸芥末醬油沒啥太大的差別,這麼做純粹是為了好看。
低溫篇
水燒開了100度,烤箱溫度200度,油燒熱了三四百度,幾千年來,人大多數時候都是在這樣的溫度下烹飪食物,低溫烹飪走了相反的方向,不知道是不是受了日本人煮溫泉蛋的啟發。
以45度慢煮三文魚,或者以67度慢煮溫泉蛋,都需要藉助一個可以精準溫控的水箱。
一直覺得三文魚最好是生吃,大多數西餐廳做的烤三文魚實在是又粗又硬,白白辜負了這魚天生的肥嫩。這一道低溫三文魚,乍看上去是全熟的樣子,但真真叫入口即化,配上火龍果泡沫和馬恩芥末醬調味,比生吃更加迷人。
黑魚子醬溫泉蛋有機蔬菜沙拉:精準溫控的煮雞蛋,蛋白出於凝固臨界點,蛋黃如奶酪般粘稠。
液氮篇
經過高壓,氮氣就可以維持零下200度,以液體形態保存,這樣低的溫度,會讓很多東西的形狀發生變化。比如,做楊枝甘露總是要剝西柚粒,還真是個費工夫的事情。用液氮,西柚瞬間冷凍變脆,輕輕一砸,果粒分崩離析。
這一回,何師傅用液氮給我們做了芒果雪芭。芒果打成果漿,並不添加其他任何東西,把液氮徐徐倒入,霎時間白霧騰騰。用打蛋器拼命攪打,白霧散去,就看到芒果已然凝結,如是者三四次。用勺子攏成芒果形狀裝盤。
師傅一直催促我們快點吃,因為沒有任何凝結劑,這冰淇淋化得特別快。吃過原味,在嘗一口撒了跳跳糖的,舌尖簡直在舞蹈。
以往在別處學了菜,回家總要試煉一二,這一回倒沒什麼動力,因為涉及到的工具設備太多,不是平常人家容易裝備的。恆溫鍋倒是看見有賣的,但一想到要先抽真空,興趣沒了大半。我這麼怕麻煩的人……
若我理解所謂分子料理,就像宋詞跟唐詩的關係——打散、重組、顛覆……起因多半是一群閒得蛋疼的不安分廚師,對傳統食材大膽解構。土豆以泡沫的形式出現,魚子裡吃出荔枝芒果的味道,熟悉的口感,陌生的外形,眼中所見和舌尖所嘗大反轉。
當它成為美食潮流,自然又漸漸落入窠臼。
至於目之所及的中國分子料理,怎麼說呢?就像是藝術體操、花樣遊泳、冰舞甚至芭蕾比賽裡的中國隊吧。技術上無可挑剔,但差距,恰恰就是那點看不見摸不著的藝術修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