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教學手型基本功練習的重要性探討
凌遠教授談鋼琴學習與考級丨「孩子是學音樂的,不是學手型的!」;郎朗那年方10歲丨格拉夫曼的中國弟子演奏視頻丨嚴厲的教育方式對郎朗是適合的丨但教育方式應因人而異丨彈鋼琴的手型沒那麼重要;終於有人說了:「中國鋼琴教育的最大騙局!」
鋼琴演奏是一門藝術,是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互相綜合的活動,演奏者必須具備相當高的技術,而手型手指的基本功練習是鋼琴入門階段的基礎,也將貫穿在整個鋼琴學習過程的始終,對學生今後更高層次的鋼琴學習和對鋼琴的理解與態度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不可小視。為此,本文分別從基礎中的基礎、手型手指特點、手指獨立性培養和手指基本彈奏動作幾方面進行了基礎教學的探討。
隨著人們對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長,大量的人們在學習鋼琴,可有所成就的比例少之又少,大部分家長與學生的要求是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一定的程度去,去適應社會考級,甚至要求速成。如果老師真按照這類家長和學生的心理要求教學,造成的後果往往是基本功練習的欠缺,以致根基不穩。一番階段性練習過後,教師卻無法引領學生進入更深的層次,使很多學生不得不遺憾的終止了鋼琴的學習。因此,手型手指的基本功練習對學習鋼琴十分重要,不容忽視。
一、鋼琴學習中手型手指基本功的相關闡述
彈鋼琴的手型,是幾百年來人們經驗的總結,有其科學性,在學習中要遵循這種規律,另一方面,學習過程中如果手型過於固定,死板,也會產生另一種偏向,因而對手型的要求也必然更自由。有一個好的手型,關鍵是指掌關節五指指關節的站立。手腕與黑鍵鍵面基本保持在一個水平高度,掌關節站好並略突起,使手掌成拱形。保持手型,主要靠大指和小指的支撐,這兩個手指的形狀和位置不同於其它手指,大指短而粗,小指細而小,它們都位於手掌的外側,容易躺著觸鍵,致使手型七扭八歪。如果它們能站好,那麼基本手型也就容易保持。
客觀上講,鋼琴演奏中沒有某種固定不變的手型。「幾乎任何一種手的姿勢都可以行得通,只要是這種姿勢合適,符合手的構造,符合音樂組成的高低起伏,更重要的是不破壞動作的統一。」然而,對於初學鋼琴的孩子,正處在學習鋼琴演奏的基礎階段,我們又非常強調培養一種正確的基本手型。這是因為,為適應鋼琴鍵盤的排列結構和彈奏技巧,需要人的手和手指具有一種有利於彈奏動作和彈奏力的運用與傳送的正確狀態。這種狀態要最符合人手的天然長勢和手指動作的生理機能(也就是人類最放鬆時的手型,比如睡覺時手的形狀)。於是,我們把這樣一種手的彈奏狀態叫做基本手型。我們在入門和基礎階段強調的所謂正確手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不可視為絕對的、一成不變的東西。希望家長們了解這一點,不要把某種手型,或者說某種基本手型視為一種絕對的東西,認為只有某一種手型才是正確的。
二、兒童學鋼琴常見的困難與對策
兒童未經訓練的柔弱小手在不具備彈奏需要的肌肉能力時、極易形成彈奏手型的不良姿勢和不良動作習慣。對種種不良手型,不在此一一例舉。概括起來,不良的手型主要表現在兩個主要方面:
糾正不良手型主要依靠加強手指的獨立支撐能力來解決。用一個極普通的例子可以說明:凡站立有困難或缺陷的人、走路的姿勢必定不正常,出怪相。手指也是一樣,只有當肌肉能力發展到每個手指不依賴其他手指幫助而獨立支撐,不牽動其他手指產生多餘動作和多餘緊張而獨立動作時、基本手型就形成並真正得到了鞏固。
如果孩子掌關節凹陷,可把一隻桌球放進絲襪中,綁在孩子手上(球在手心部位)再彈琴,這樣堅持一段時間,會有一定的成效。
讓孩子雙手十指相對作抱球狀,每對手指不停地做分開、相碰動作。(但手指必須是自然彎曲狀)。
也可將以上兩種方法結合起來,將雙手分開平放在桌面上,十個手指不停的輪番敲打桌面,也能達到訓練目的。
找一些簡單抒情、指法不太複雜的樂曲慢速彈奏,要求孩子彈每個音的手指動作都要達到標準要求。
三、培養手指獨立性,適應鋼琴彈奏的需要
鋼琴演奏的基礎是手指,手指的基礎在於手指的獨立支撐,手指的支撐是站立式鋼琴彈奏的基礎。長期的教學實踐與觀察中,我發現,很多教師或者學生沒有把手指支持的訓練放到一個重要的位置,以至於為日後的演奏帶來很多的問題和麻煩。我認為在鋼琴入門階段,手指的獨立支撐訓練要佔據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要作為一個專項予以足夠的關注。手指的支撐是相對的,並不是絕對的。手指是支撐手臂的支架,但手臂又是身體傳導力量的橋梁,他們相互作用並牽制著。以下是對每個手指的逐個分析:
1指的特點,有些學生彈一指時掌關節不能支撐,一承受重力就會塌陷,必須加以糾正,通過外力讓關節凸出。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肌肉能力增長了,慢慢可以恢復。這個階段切不可急於求成,無所顧忌地錯誤訓練。
2、3指的特點是比較有力,但第一關節比較薄弱,容易塌陷,所以要十分注意。
4指是最不靈活的手指,力量比較弱,未經訓練的4指往往依賴於其他手指,不夠獨立。如忽略其特徵而非不斷加以糾正,力度便無法集中。所以,在練習中要堅持正確的鍛鍊,並給予特殊的關注。不可急於求成,欲速則不達。
5指是最為柔弱的手指,支持力最差,所以我們見到很多學生都是讓5指躺著彈奏,這時,教師一定要加以指導。小指的關鍵在於第一關節與第三關節的凸起,教師可以讓學生練習之前把正確姿勢擺好,而後堅持幾分鐘。日積月累地訓練後,肌肉的力量增強了,小指的支持問題便迎刃而解。
五個指的不同特徵,造成了它們容易形成不同的毛病,但我們應確信,經過認真訓練,不急於求成。完全可以改掉毛病,養成各自的彈奏獨立性,使手型規範,以適應鋼琴彈奏的需要。
手指獨立了,支撐力強了,接下來就可以讓學生學著在琴鍵上「走路」了。斷奏相當於孩子站穩了,開始邁步的時候。抬腳相當於提腕,提腕的力量來自於手臂的肌肉,手腕要習慣放鬆,手臂手腕要協調,接下來就是降落的過程,自然地降落。降落後的手指保持的姿勢就是前面提到的獨立。彈琴的手指獨立地支撐,做好基本的手型。這個過程非常關鍵,一定要體會手指的支撐與肩、肘、腕以及身體的放鬆。必須完全達到要求,才可以繼續以後的課程,不可急於求成,這個階段是基礎階段,一旦形成不好的毛病,便很難改變。
四、結語
孩子彈琴時手型不標準並且很難糾正,或是糾正後又不能保持,幾乎所有學琴的孩子都遇到過這個問題。關鍵是在初學鋼琴的早期,就應注重正確手型的訓練,如果讓一些不良習慣養成便會根深蒂固,即使日後努力糾正獲得成功,也難免今後還會在無意間再度恢復,給日後的繼續學習和提高演奏技巧造成重大障礙,所以這也是最令家長頭疼的問題。小孩子正處於成長發育期,指骨、肌肉、韌帶還都十分柔嫩,缺乏力量,所以作為家長,切不可指望在短期內就能讓孩子練好手型。必須要耐心地幫助孩子,不厭其繁地提醒孩子注意保持手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