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跟隨老師習琴,他們絕大多數都對手型有過類似「握雞蛋」的描述和要求,德國著名鋼琴教育家卡爾·車爾尼在其著作《鋼琴理論與實用教程全集》(作品500)中也有過相關的論述(此書將在未來翻譯出版)。由於近幾年學術界自由言論日益頻繁,一些人士也提出了反面見解。
在一篇名為《手型,中國鋼琴教育的最大騙局!》文章裡,作者認為:無論拜厄也好車爾尼也罷,他們無一例外都是活躍在19世紀上半葉的人物,而兩世紀之前,當時的鋼琴音域比現在要窄,觸鍵比現在要輕,琴鍵比現在要小,音量比現在要弱,踏板的延長效果也比現在要短;用「握雞蛋」這樣的彈法去處理鋼琴文獻中極為重要的蕭邦、李斯特的大部分作品實為不適。文章還指出,被中國鋼琴老師們奉為圭臬的車爾尼作為貝多芬的學生,他的幾乎一切練習曲都是為演奏貝多芬的大型作品而服務的,說他風格單一絕不過分;而用車爾尼那一套去演奏蕭邦、李斯特、德彪西或者拉赫瑪尼諾夫,是要鬧大笑話的。
讀到這裡,筆者首先不禁要為作者點讚;能敢於對學術界一成不變的規定說「不」,實屬不易。如果說「用維也納學派的彈奏方法處理浪漫派時期的作品不倫不類」這一說法沒有太大異義,那麼筆者並不贊成原文評價車爾尼的「風格單一絕不過分」這一定論。在他的不常見的《50首連奏與斷奏練習曲》(作品335)和被埋沒的《24首前奏曲與24首賦格》(作品856),筆者聽到的是非常浪漫的風格。
朱賢傑教授曾撰文寫道:20世紀40年代,俄羅斯鋼琴家霍洛維茨發現了車爾尼的一首變奏曲(作品33),據說效果極好。車爾尼寫的《C大調託卡塔》很出色,但是讓人更為驚訝的是他的《練習奏鳴曲》(作品268),要求極高深的演奏技巧,並且「浪漫得出奇」(音樂評論家哈羅德·勳伯格語)。車爾尼還寫過交響樂、聲樂作品和室內樂等,只可惜這位多達上千部創作的作曲家大量作品沒有流傳開,除了練習曲被世界人民熟知。然而,我們不能因為國內絕大部分人士只彈車爾尼的練習曲,或者大多數人只知道車爾尼寫過上百套練習曲,就去為他貼上「風格單一絕不過分」的標籤,這在學術上可是犯了大忌!
暫且回到我們文章的重點,就是否要「追究」手型之問題,筆者認為應該一分為二地去看。說其正確,是的確文章裡所說的那都是很早期的彈法,現在的鋼琴家在音樂會上也的確不會完全按照那種方式處理音樂。但同時問題也隨之而來,初學者如果連最基本的手型「站立」都沒有,談何發力?「站立」一般是為了浪漫派時期以前,彈奏一些non legato(非連奏)、強調顆粒型的樂句而準備的,比如一部分莫扎特的作品。而浪漫派作品,比如蕭邦的,一般需要演奏者儘可能把樂句線條拉長,那麼此時,用更多指腹(也就是平躺手指)觸鍵,可以讓貼鍵的方式更助於表現音樂的抒情性,儘可能如同歌唱。而一開始如果讓孩子癟著彈,能不能把音符彈均勻都成問題。難不成彈快速的跑句也讓他們「平鋪」手指?實際上,每個時期、每個作曲家的作品都有不同要求的觸鍵方式,這在業內早已是共識,但是對於初學的孩子,如果純粹撇開手型,讓他們在琴鍵上「摸」,這真正是我們所需要的聲音嗎?
我們必須弄清楚一點,無論是高抬指,還是需要漂亮的手型,出發點一定是從作品裡所需要的聲音,而不是為了純粹的「做」而做。對於孩子來說,我們一般會直截了當告訴他們我們需要什麼,而不一定去說得那麼透徹,因為他們沒法像我們成人那樣具備對聲音感知的敏銳度——他們更多地是在牙牙學語地模仿。那麼什麼時候需要用手指「撫摸」?筆者個人以為,等孩子具備對鋼琴觸鍵一定的敏感度後,可酌情根據作品所需要的音色來改變觸鍵方式。也就是說,「摸」也好,「站」也罷,教師需要根據學生自身的發展和作品的要求至少兩者來靈活變通。但其實,即便作品需要柔美的彈奏,孩子很難具備彈奏這樣聲音的能力,我們首要考慮的應該是後者;等孩子慢慢長大,具備了一定的能力,遇到這樣的作品再要求,或許並不過晚——這其實就是一個度的把握,規定僅僅是教師施教的一個途徑而非目的。
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在做四部和聲題裡,有一個明確的規定,是禁止出現明顯和隱伏的「平五平八」進行。但是現實中,很多作曲家都不可能一成不變地按照這樣的規定來創作,這未免太束縛了。那麼是否有作曲家按「規章辦事」?答案是肯定的。在很多作品裡,尤其是古典樂派,一些作品以四聲部中規中矩的和聲進行,同樣也幾乎沒有出現什麼「平五平八」。這在和聲題的規定裡實施,是為了使其不具備空洞音響;在一部分作品裡運用,恰恰是作曲家就是為了讓和聲具備空洞性,比如在德彪西的作品裡。這也說明,規定是人定的,可以遵守,但同樣可以允許其特殊性存在。
每一個孩子的理解程度、彈奏程度、手的大小、發育快慢都相差甚遠,我們無法用一個標杆去要求所有學生在一開始是高抬指還是平躺在琴鍵。比如,有些孩子年齡較大才開始學琴,其手大骨架也較結實,理解力也比一般孩子較快,教師或許在一開始就可以酌情嘗試將「站立」和「平鋪」的手型結合教授,應對不同風格的作品。但也有特例,比如六年級的孩子,發育上和一年級孩子差不多,這時候就需要有經驗的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來決定觸鍵方式是「站立」還是「平躺」了。
鋼琴教學向來應該是一對一而不是集體課制的,這一點也說明了因材施教極為重要。藉此,看問題應一分為二,手指「站立」應有規矩,但是這個規矩要靈活。作為教師需要觀察和把握好這個分寸,即使用,「規矩」應是方式,其宗旨是為了更好地彈奏出美妙的聲音。就像我們從小學英文要學語法,但不是僅僅為了「糾纏」語法本身去學,而是為了在英語的運用和寫作中避免出錯。後者是我們的真正的目的,前者是一種途徑。對於孩子,我們不能本末倒置,但是如果對於成人在研究英語的領域裡,可能就不同了。教學中的方法需時時刻刻靈活運用,「糾纏手型」重要,還是側重「彈出好聲音」,這應該是作為教師一輩子需要修煉的。請記住一個不恰當但是很實際的例子:只要能彈出好聲音,哪怕你用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