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那山那事那人丨貴安新區馬場鎮楓林村駐村幹部...

2021-01-07 天眼新聞

我叫劉志華,系貴陽市住建局的工作人員。2020年6月,尚在黨校培訓的我突然接到領導電話,通知我到貴安新區馬場鎮楓林村參加貴陽貴安脫貧攻堅「衝刺90天打贏殲滅戰」協同作戰。在此之前,我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甚至連基本的生活物資都是在當天採購備齊的。

在送我下村的路上,領導勉勵我要克服暫時的困難。現如今,我與楓林的緣分一直在繼續,那山那事那人也不時給我的靈魂深處帶來顫動。

楓林村屬於貴安新區二類貧困村,全村共314戶1340人,主要以苗族和布依族為主,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51戶757人。我們在主動了解到一些基本情況後,便加緊了走訪的力度,分組定人,每組由一位熟悉村寨的幹部帶領。在窗口期的一個月內我們共走訪農戶236戶次,範圍覆蓋全村建檔立卡戶。共排查發現問題24個(涉及農戶55戶),列入鄉鎮問題整改臺帳24個。

就在我們走訪期間,楓林突然漲了大水,隨即大家又投入到了抗洪搶險工作之中。

一天晚上,伴隨著電閃雷鳴呼嘯而下的大雨讓我徹夜難眠。此前,經過數日的觀察,我發現楓林村處在窪地,周圍水系稠密,若遇暴雨天氣,極有可能會引發洪水。等天稍亮,我走出屋外,外面果然已是一片汪洋。於是我趕緊和村支兩委的人一道走街串戶排查災情。當我們經過一般戶羅三方家門口時,他們一家人正焦急地等待著我們。他們說,他們已經不敢再在家裡了,家裡的電線都滋滋作響。

聽聞此話,我們一行人趕緊走進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不斷滲水的樓板和忽明忽暗樓道燈光。我和一位駐村的哥哥隨即繼續上樓準備詳細查看房屋受損情況,前腳剛走,後腳我們頭頂上的燈就砸了下來。屋主人大驚失色,但我們兩個卻在此時相視一笑,一時緩解了屋內的緊張氣氛。在走訪排查中還遇到一般戶王德慧一家被困家中,我在淌水進家的時候,一腳踩進了溝裡,險象環生。

這些讓人有點後怕的事情,直至今日我也沒給家裡人說。在當時,我其實沒有多想什麼,查看災情、救助百姓本就是我們黨員幹部應盡的義務。

楓林的群眾也以他們的實際行動在回應我的工作。貧困戶陳小禮家屋後巖體不穩定,時不時有山石滾落,屋主人一無資金,二無勞動力,所以一直沒有處理,一家人睡覺都是提心弔膽的。我在走訪中發現後,主動聯繫到中建三局一公司為他家整治了邊坡,一家的生活重歸了寧靜。

後來他一家人的做法著實令我動容。2020年11月,省裡派檢查組下來指導工作,我陪同檢查組走到他家時,他一個勁地在檢查組面前說我的好。他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感激之情。這份心意,我覺得比什麼禮物都貴重。類似的老百姓在楓林有很多,他們經常主動在眾人面前誇讚我們,這些舉動讓人久久不能釋懷。

每當我開車在路上,那些百姓遇到我,或打招呼,或主動搭乘,他們已經把我當成楓林的一份子。或許在他們眼裡,我就是他們的一個遠方親戚,那種親熱感時常讓我倍感溫暖。其實,我始終對駐村工作抱有遺憾,因為我總覺得自己做得還很少,離我真正想要做的還有很大的差距。但也正是這種距離感在鞭策著我,促使我不斷地去反思。

能參與這場堪稱人類歷史奇蹟的脫貧攻堅戰,我極其幸運。我們本身的工作並不偉大,甚至可以說非常的稀疏平常,但正是一樁樁一件件看似不平凡的細微小事,匯聚在一起後才共同推動了社會進步。正如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時曾說的一句話: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邁出的一大步。

作者 劉志華

編輯潘曉飛

編審王璐瑤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在楓林邂逅笑容與成長丨貴安新區馬場鎮的楓林村...
    我叫沈挺,是花溪區民政局的一名工作人員。今年6月,根據市委組織部的統一安排,我作為貴陽貴安脫貧攻堅協同作戰隊的一員,來到貴安新區馬場鎮的楓林村駐村幫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當杜牧邂逅絢麗的晚霞和紅豔楓林時,久久駐足,而當我邂逅楓林的朝露和星辰後,找尋到的卻是楓林人滿滿的笑容和自己滿滿的成長。  「雨後楓林浸晚霞,輕裝粉黛思露華;薄紗淺附禾上珠,黃狗惹笑放牛娃」,這是我對雨後楓林的記憶。但我並不是很喜歡楓林的雨,因為雨後的潮溼是貧困戶心裡的坎。到楓林以後,我們排查發現村裡大部分的房屋存在滲漏問題。
  • ...扶貧故事」真心幫扶解難題丨貴安新區馬場鎮馬鞍村駐村幹部李志文
    我叫李志文,是貴安新區經濟發展局的工作人員。2015年,我到貴安新區馬場鎮馬鞍村擔任駐村幹部。駐馬鞍村工作以來,我積極訪民情察民意,為整村經濟發展建言獻策,盡心盡力為村民解決難題,村民們都親切地叫我「小李」。
  • 「我的扶貧故事」要讓群眾感受到黨和國家的溫暖丨普定縣馬場鎮落...
    2018年4月,普定縣馬場鎮落龍村三組袁樹龍家庭成了我的結對幫扶戶。  第一次走進貧困戶老袁家中,看到破舊的土屋、潮溼的地面、單薄的衣服,如此窘迫的生活,我心裡猛地一顫。  了解清楚情況後,作為幫扶人,我和村幹部立即從改善居住環境和生活情況方面著手開展工作。  為其制定了幫扶措施。生活方面,讓老袁家兒子每月從貧困救助經費裡等收入裡拿出錢,及時為二老購買糧油和一些換季衣服。在產業扶貧方面,我們根據老袁家的實際情況,鼓勵他家種玉米,自己家房前屋後餵雞。
  • 「我的扶貧故事」春去秋來扶貧情|興義市南盤江鎮壩艾村駐村幹部劉鑫
    我是劉鑫,春去秋來,時光荏苒,從2019年7月被下派至南盤江鎮壩艾村駐村扶貧已經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而我作為一名幫扶幹部心連心幫扶貧困戶也有了兩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我和一起來駐村的四位駐村幹部,還有五位村幹部,更有在南盤江鎮和興義市自然資源局的一百餘位幫扶責任人一起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情。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陳文學:扶貧,轉輾駐村十三載|羅...
    2007年,我開始駐村扶貧,第一站就是望謨縣的麻山,緊接著輾轉望謨的郊納鎮和復興鎮等地多年,2015年,又從望謨縣的郊納鎮鐵爐村轉戰到安龍縣的龍山鎮坡利村、肖家橋村,一直到2018年6月結束。駐村扶貧期間,我就一個想法:幫助貧困鄉親早日脫貧,儘早過上好日子。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閃耀扶貧路|六盤水市青林鄉海發村駐村幹部劉行
    我叫劉行,是一名共產黨員,也是鐘山供電局派駐六盤水市水城縣青林鄉海發村的一名駐村幹部。2019年9月,在向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發起總攻之際,我被組織安排到貧困發生率極高的海發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面對未知駐村前路,我是迷茫的,也是嚮往的,更向自己立下過誓言——「未來,這裡就是我踐行青春夢想的舞臺。」有人對我說「農村是一所大學、一個大舞臺、一個大熔爐,能從基層幹起,才能經風雨、長見識、成良才」,我深以為然。作為一名90後駐村幹部,我認為我是幸運的。從埋頭專業計量技術領域,到奮戰脫貧攻堅一線崗位,工作上的轉變曾令我迷茫不已,但同時也令我成長不少。
  • 馬場鎮四村村村民蒲庭輔:脫貧不能「等靠要」
    我叫蒲庭輔,今年45歲,是貴安新區馬場鎮四村村打鐵寨村民。2013年以前,我在外務工,由於文化水平低,加上沒有什麼技術,沒賺到什麼錢,也沒有找到對象,自家的房屋也破敗不堪,生活一度十分困難。2014年,我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期間,幫扶幹部和村支兩委成員經常到我家走訪,宣傳講解各項扶貧政策,鼓勵我通過自己的努力脫貧致富。2015年,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我獲得危房改造補貼,加之部分土地被徵佔獲得補償,我修建了新房。同時,我用村裡免費發放的豬苗和雞苗,進行養殖。
  • 「我的脫貧故事」管好那片山 護好那片林丨安順市平壩區夏雲鎮湖...
    我叫李樹倫,今年44歲,全家4口人,平壩區夏雲鎮湖新村雲盤組村民。17年前,經人介紹,我從貧窮落後偏僻的大山來到這裡,認識了現在的妻子,成了名副其實的「倒插門」女婿,在一起生活了整整17個年頭。我們育有兩個女兒,大女兒今年上高中,小女兒還在讀小學。
  • 那人 那山 那水 那脫貧攻堅路
    那人 那山 那水 那脫貧攻堅路 2020-12-24 14: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貧困戶的那些事兒丨黃平縣重安鎮黃猴村駐村...
    我叫呂宗祐,2019年10月,我到重安鎮人民政府報導,我的扶貧故事也就從那一刻開始了。剛從學校出來的我,基層的一切對我而言都顯得那麼陌生,在皎沙村擔任網格員時迎來了第一次碰壁,還清晰的記得那句話「你一個城裡來的娃娃,怎麼知道我們的難處。」
  • 【決戰脫貧攻堅】那人,那山,那水,那脫貧攻堅路!
    「平地苞谷林,山上石旮深,一家兩畝地,吃穿都愁人。」就是在這樣山高、坡陡、箐深、偏僻難行、乾旱缺水的彝村,駐紮著一群可愛的人,面對困難和考驗,他們沒有退縮,沒有畏懼,而是用擔當的精神和果敢的行動作出對司法精神最好的詮釋。他們就是楚雄市人民法院扶貧工作隊員。他們,跋山涉水查民情
  • 大東山下,扶貧花開——一位駐村幹部的扶貧之路
    其實,埋怨指責的又何止是自己的父母,聽到從小沒吃過苦的我要到鄉下去駐村扶貧,姐姐妹妹、叔叔姑姑都輪番上陣,極力勸我不要去駐村,堂哥更是在電話那頭罵道:你是瘋了嗎?好好呆在城裡朝九晚五坐辦公室,風不吹、雨不淋不好嗎,偏偏要下鄉扶貧去受罪?人家躲還來不及,你卻主動申請?你太年輕了,這麼衝動,世界上可沒有後悔藥咯!
  • 「我的扶貧故事」有一種幫扶叫作用心用力用情丨普定縣工商業聯合...
    轉眼間,我來到普定縣工商聯擔任黨組書記一職已五年有餘,脫貧攻堅工作也做了五年有餘,從一開始包保的馬場鎮那亥村也換到了如今的波那村。回憶過往,有感動,也有欣慰。2016年3月12日,我來到波那村進行摸底走訪。
  • 「我的扶貧故事」做老百姓的貼心人丨大方縣理化鄉果木村駐村幹部...
    我叫龍垚,是畢節市大方縣的一名中學老師。2018年3月,將學校的工作交接好後,我就主動請纓毅然來到了理化鄉果木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幫扶工作。為了了解村裡的基本情況,不做「無頭蒼蠅」,一到村裡,我就先與村幹部們一起了解了村裡現存的具體問題,從民族宗教、貧困戶分布、產業布置等方面分析了全村工作的短板。理清思路後,我就開始走家串戶了解村民的基本情況。同事總說我是起得最早的。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五味」扶貧路丨荔波縣甲良鎮堯並村駐村...
    我叫陸朝軒,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堯並村的駐村幹部。食物按其「味」可分為酸、甜、苦、辣、鹹五類,而人生有味亦當如此。  2019年,全縣脫貧摘帽迎接省級驗收,全體駐村幹部緊鑼密鼓籌備,嚴陣以待接受上級對扶貧成果的驗收。為此我不得不捨棄周末,連續兩個月待在村委加班。那時又接到母親的電話,讓我抽時間回家一趟,帶父親去醫院檢查。母親說父親的結石愈發嚴重,常常半夜疼醒,之後便不能入眠。每每疼痛得厲害了他也只是去醫院打一針止痛針,只因怕在關鍵時期影響我的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轉輾駐村十餘載|黔西南州人民醫院陳文學
    我的工作在黔西南州人民醫院,但卻十多年沒有好好在醫院待過一天。有幸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來,十多年駐村扶貧,有心酸、有淚水,也有歡樂,過程雖艱辛,但也彌足珍貴。2007年,我就開始了駐村之旅,第一站來到望謨縣麻山鎮,緊接著轉到郊納、復興等鎮。2015年,我又從郊納鎮鐵爐村轉戰到安龍縣龍山鎮坡利村、肖家橋村,一直到2018年6月結束。我去駐村扶貧的地方,大多山高坡陡路難行,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但這一些都沒有難住我前行的腳步。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肯定就是我們最大的動力|劍河縣久仰鎮夭那...
    我叫徐奉寶,今年31歲,是劍河縣久仰鎮夭那村的駐村幹部、網格員。夭那村扶貧幹部們正忙碌地工作駐村夭那村已有5個頭年之久,在這裡揮灑著青春的汗水,度過了我最美好的時光,對於我來說這裡已然成為我的第二故鄉,當然也有著很多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把小事做好就是最大的扶貧丨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拉...
    貼心服務   耆耄老人喜搬遷  整治移民搬遷「兩頭住」問題一直是駐村工作的難題。  我的一個包保對象謝家榮移民新房後一直居住在舊房不願搬出來,成了是鄉村駐村幹部整治兩頭住問題的「大難事」。  真心交往  扶貧路上「打夥計」  駐村就要駐到心裏面去,用真心交往才能換來群眾的真心理解。
  • ...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感動丨望謨縣昂武鎮昂武村駐村幹部楊明政
    我叫楊明政,2019年8月,來到望謨縣昂武鎮昂武村指揮部任駐村幹部、網格員以及包保責任人。我來到昂武鎮昂武村的第一件事是走訪群眾、認識群眾,學習與群眾打交道,掌握最真實的情況,聽取群眾的寶貴意見,為後面確定扶貧方向奠定好基礎。
  • 「我的扶貧故事」我將青春獻給「你」丨赫章縣羅州鎮大寨社區駐村...
    我叫代春全,是貴州畢節赫章縣羅州鎮大寨社區駐村幹部。大寨社區是進入羅州鎮溪坪片區的必經之地,正好處於鎮域交通動脈之間的肌肉上,在駐村工作隊的印象中,她一直隱藏在群山的褶皺裡,神秘而安詳。我三十歲的年紀,但是村民們都喜歡叫我老代。在村裡,我的「坐騎」就是一輛黃黑相間的摩託車,我騎著它走訪群眾、宣講政策,村裡村外田間地頭,哪兒都有我的腳印。這不,剛剛才從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為農戶講習扶貧政策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