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12月11日)結束的江蘇和信2016年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中,顧景舟十一頭提璧茶具組以4500萬高價拔得頭魁,引起各方關注。在本專場中,共有拍品172件,成交率73.26% 總成交價13869萬元。而除十一頭提璧茶具組之外,另外三件顧景舟重器也紛紛拍出千萬級高價,值得矚目。
顧景舟 十一頭提璧茶具組
落槌價:¥4500萬元
提璧壺,是高莊教授與顧景舟大師共同設計、創作的藝術結晶。
1955年夏天,時中央美院教授高莊代表中國美術家協會來宜興訂購高檔紫砂茶具,朱可心與高莊結為知友。由朱可心介紹,高莊認識了紫砂光貨高手顧景舟,兩人一見如故。高莊佩服顧景舟對紫砂工藝及其壺史、賞鑑的研究,並為顧景舟高超的工藝,精湛的技藝、善制工具的絕技讚譽有加。顧景舟佩服高莊對陶藝專業的教學研究、在陶藝雕塑創新和設計的造詣,尤其對他設計國徽浮雕圖案而享有盛名,心中敬佩不已。兩人因藝道相合,結為知友。
1956年秋,顧景舟和高莊談論起紫砂提梁壺。顧景舟認為,提梁中造型制工最好的,當屬清初邵旭茂所制的旭茂提梁壺。高莊認為,旭茂提梁壺是傳統紫砂壺中的珍品,但形制不及時大彬提梁壺(指的是明末清初所仿製的藏於南京博物院的那把天香閣壺)。這次談壺論藝,促使顧景舟萌生做一把紫砂提梁壺的想法。於是,顧景舟按照自己的想法,設計了一份集兩壺的優點的提梁壺圖紙,徵求高莊的意見。高莊改完圖稿即回北京,翌年後再到宜興。顧景舟根據圖稿比例,先用泥做出壺體實樣,然後裝上壺流、壺把,琢磨思考,不斷修正,直到自身滿意為止。到1956年冬,這把紫砂提梁壺製成了。
顧景舟像(蓋茂森作)
1957年5月,高莊又一次來宜興製作設計列寧、史達林、毛澤東等像,看到顧景舟製作的紫砂提梁,讚不絕口。顧景舟卻不滿意,說有時間抽空要改一改。顧景舟要修改的理由,主要是從實用上考慮:現在的這把壺身直筒形,手感把玩較平直;把呈扁平狀,手感把玩不舒服;流粗短順彎傾茶泡茶,力道不足。
1957年底至1958年初,顧景舟第一次對紫砂提梁壺作了修改,修改點也就在壺身、壺把、壺流上。修改後,壺身稍呈弧凹形,更突出肩線與腹線,雙手捧壺撫摸有舒適感。流莖瘦長,流根稍粗,中間瘦,至流口端再粗。流口孔放大,使傾水有壓力感,出水更爽。而壺流的這一改動,使壺更協調一致,線與線,線與面,線與角之間更流暢爽勁。
60年代後期,顧景舟第二次對紫砂提梁壺作了修改。此時,顧景舟的壺藝風格已逐步形成素樸靈秀之美。
1973年,顧景舟第三次將提梁壺作修改。此次改動重點是升華壺藝的主題,提升紫砂壺如玉的精神。改動最大處為壺蓋,用玉璧形象裝飾。徒弟高海庚曾為之搜集玉璧資料提供顧景舟選擇。蓋面雙圈成玉璧,從上面俯視,壺蓋整體為完整玉璧,壺蓋沿口處用陽圈處理,留一狹窄的邊沿,平蓋下凹,平面上布滿均勻的玉飾小圓點,中間留一璧飾圓孔代替壺鈕。改動後的提梁稱之為「玉璧提梁壺」。
顧景舟制 玉璧提梁
1976年年底至1978年,顧景舟第四次對提梁壺作修改。這次修改歷經一年有餘。從構思到設計,從設計到製作,顧景舟全身心地投入,由徒弟高海庚搜集玉璧資料,精挑細選,使之符合紫砂茶壺的造型特點、實用原則,使之契合紫砂光貨素器的精神實質、文化內涵。這一次,顧景舟摒棄玉璧具象的表達,而把玉璧的內在精華以抽象的手法,把玉的精神融於整個壺體。每條線,每個面,每個局部,每個細節,都與古玉的實質、溫潤、光潔、純淨有機結合起來,並使這在整體造型上得到升華,達到紫砂光貨素器裸胎藝術的最高境界、最佳表現形式。
至1978年夏秋之際,顧景舟歷經四次修改,跨越二十餘年,用全部心血、精力、智慧,創造的精緻傳統經典之作,終於定型,並正式命名為「提璧壺」。
其他精品壺一覽
顧景舟 五頭高腰線提梁壺茶具組
落槌價:¥1300萬元
顧景舟 朱泥截蓋石瓢
落槌價:¥1500萬元
顧景舟 鷓鴣提梁
落槌價:¥1600萬元
顧景舟 石瓢
落槌價:¥850萬元
顧景舟 牛蓋蓮子
落槌價:¥700萬元
朱可心 松報春
落槌價:¥200萬元
鄒躍君 臨風
落槌價:¥120萬元
唐彬傑 雲臺聽松套組
落槌價:¥150萬元
裴石民 蓮心
落槌價:¥150萬元
汪寅仙 九頭供春茶具組
落槌價:¥160萬元
汪寅仙 松鼠葡萄
落槌價:¥140萬元
汪寅仙 曲壺
落槌價:¥210萬元
何道洪 梅樁
落槌價:¥190萬元
呂堯臣 靈芝提梁
落槌價:¥13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