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的《菊豆》,你真的看懂了嗎?它被誤讀了近三十年!

2021-01-09 小悝說電影

作為第五代導演的張藝謀,和其他五代導演一樣。因為年少時曾經歷過那段動蕩的歲月,所以早期作品的主題風格很明顯,那就是對歷史的反思和人性的關懷。

這其中,人性的關懷主要是以女性為重要挖掘對象。表現其在體制下,被壓制和禁錮的悲慘命運。張藝謀的第一部作品《紅高粱》,到後面的《菊豆》和《大紅燈籠高高掛》,就是早期這種風格的代表作品。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張藝謀受爭議最大的作品《菊豆》。

這部電影於1990年在日本上映,當年在國外獲得了很高的評價,是國內首部獲得奧斯卡和金棕櫚最佳外語片提名的電影。

但因為《菊豆》內容比較敏感(侄嬸偷情),再加上電影的表現形式又過於大膽和直白,以致被禁長達25年。後面即使被解禁了,但也因為電影內容,和主要人物過於「醜陋」的設定,讓張藝謀一直被國內觀眾詬病。也讓這部本該成為經典的作品,在很長時間裡,得不到應有的口碑與評價。

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被嚴重誤解的電影。如果擯棄它的獵奇成分,從電影本身出發。不難發現,不論是人物塑造,還是深刻的人性主題討論,又或是極具張藝謀風格的構圖與色彩美學,都是十分經典的。

尤其是電影所表現出來的構圖和色彩美學,完全把人物與人物的衝突,人物與環境間的矛盾,都非常具象化的表達出來了。這樣不僅促進了劇情的發展,也給觀眾帶來了極大的視覺衝擊力。

今天我們就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塑造,是電影最大的亮點之一。

這部電影,主要人物有四個。分別是楊家染坊的坊主楊金山,他收養的侄子楊天青,和買來的媳婦菊豆,以及楊金山名義上的兒子楊天白(實際是楊天青和菊豆的私生子)。現在我們對他們進行逐一分析。

1、楊金山

在影片裡,楊金山作為染坊坊主,是楊天青與菊豆前半生悲劇的製造者。暴虐,自私,頑固。

在他眼裡,楊天青就是他使喚了三十來年的免費長工。而菊豆,就是為了給他傳宗接代的工具。這兩人的地位,甚至都不如染坊裡的牲口重要。

電影中,楊天青外出很久才回來,楊金山非但沒有一句關心的話,反倒惡語相向,問天青怎麼沒有死在外面。開口說的關心話,也是問馬怎麼瘦了。

因為有生理缺陷,無法生育,以致心理出現嚴重扭曲。楊金山把生不出兒子的罪責,全部都歸咎於妻子。在接連打死兩任妻子後,不僅不知悔改,而且性情變得更加古怪和暴虐。對待菊豆,絲毫沒有憐惜之心。

白天,菊豆是他染坊裡的免費幫工。晚上,就是他任意鞭撻的牲口。他的「暴政」,是菊豆選擇和楊天青偷情的重要原因。

從表面上看,楊金山是封建禮教的代表,是壓迫菊豆與天青的罪魁禍首。但他自己何嘗又不是被壓迫的那一個。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因為沒有兒子,他一邊要面臨著楊家就要絕後的壓力,一邊又要忍受族人對其沒有兒子的嘲笑和非議。生兒子,就在無形中成為了壓制他的一座大山,也是他內心最難跨過去的執念。

所以,即便知道天白並非自己親生骨肉,但當他聽到其喊「爹」時,會放下殺念,感動得老淚縱橫。他所表現出來的「欣慰」,是一種沉重的苦樂。

最後楊金山的結局,也是很有戲劇性。活著的時候,生兒子是他的唯一目標。結果也因為「兒子」,命喪於染池。

2、楊天青

他是舊社會裡典型的底層小人物。有著小人物的善良,樸實。也有著小人物的「猥瑣」,軟弱和無能。

他的善良,主要體現在三件事情上。

第一件是對菊豆。在從一開始,他對這個年輕漂亮的嬸嬸,是同情多於欲望的。所以,才會在半夜聽到菊豆受虐的慘叫聲,會衝動之下,拿起殺豬刀。

後面兩件是對其叔叔楊金山。

在電影中,楊天青對楊金山曾動過兩次殺念。一次是楊金山不慎跌傷昏迷,天青背著他路過懸崖,動過把叔叔丟下去的念頭。或許是感念楊金山的養育之恩,又或者是其為人的基本良知,天青最後沒有那麼做。

第二次是楊金山得知天白不是自己的親兒子,趁菊豆和天青二人廝混時,企圖摔死天白。那時候天青是差點把他掐死,但最後還是放棄了。

相對於他的善良,電影更側重於展現他的軟弱與無能。

可以說,楊天青與菊豆母子二人的人倫悲劇,很大部分都是因為他的無能。他才是導致「一家三口」走向毀滅的真正兇手。

他的無能,體現在很多方面。

面對著菊豆的引誘,他內心蠢蠢欲動。可是內心的無能,又讓他反覆退縮,甚至在晚上為了防止菊豆進入他的房間,而將門反鎖。

在天白出生後不久,他同菊豆廝混,樓下傳來開門的聲音,他前一秒還在說「誰收拾誰還不一定」,後一秒就嚇得完全失語。反觀菊豆,則一臉鎮靜,說道反正早晚要說開。

從電影的開場,我們不難發現,天青並非是楊家染坊的賣身工人。而是具有人身自由的幫工。但面對著叔叔楊金山長達三十年的壓榨與剝削,他都沒有離開。

這既反應了他能力的不足(無法在外生存),也體現了楊天青對於命運,是逆來順受的。但往往這種人順來的,卻還是逆運。

電影中,菊豆曾兩次請求天青帶著她跟天白離開這裡,敞亮的生活,但天青都拒絕了。即使看到菊豆潰爛的身體,看到親生兒子天白喊他「哥」,看到天白對他揮拳,天青仍不為所動。

如果說第一次拒絕,是出於對外面「兵荒馬亂」的恐懼。那麼第二次,則完全是為了利,為了讓天白繼承楊家染坊。

楊天青這個人物,既可悲,也可恨。

3、菊豆

菊豆是整部電影裡,唯一的女性角色。

也是反抗意識最為強烈的那一個。

鞏俐飾演的菊豆,不僅有舊社會女性的含蓄美。同時,也有新時期女性的獨立與剛強。

起初她面對楊天青的偷窺,下意識把洞口堵住就知道,菊豆內心是羞恥和難堪的。

但當她從扶梯上的刀痕,發現天青這個侄子對自己叔叔暴虐行為充滿了憤怒,又對其悲慘遭遇充滿了同情時,楊天青就成為了菊豆反抗命運唯一能抓住的稻草。那個偷窺的洞口,就成為了她引誘天青的工具。

她是因為喜歡天青才「情不自禁」嗎?很顯然,並不是。菊豆會選擇天青,完全是因為他是楊家染坊裡除楊金山外,唯一像個「人」的男性。

菊豆的反抗體現在很多方面。與天青偷情,只是她的第一步。她在這段不倫之戀裡,釋放了備受壓抑的原始欲望,也體會到了報復楊金山的快感。

當楊金山發現菊豆和天青的偷情時,菊豆也是毫不在意。甚至還索性告訴他,天白的親生父親實際是天青。

上面我們就提到,在電影裡,菊豆曾有兩次請求天青帶她和天白離開,但遭到了天青的拒絕。當時菊豆也給了天青另外一個選擇,那就是公開他們的關係,痛痛快快地做夫妻。也遭到了拒絕。

面對命運,菊豆從來沒有屈服。面對一直壓制她的封建禮教,菊豆也從來沒有懼怕。整部電影,只有她才是個徹頭徹尾的「逆反」派。甚至影片的最後,她以一種自我毀滅的方式,反擊了命運。

也正因為她的不斷反抗,才給影片的悲劇結尾,有了宿命式的無奈,加重了人物的悲劇性。

4、楊天白

天白是菊豆與天青偷情的產物,同時也是他們後半生悲劇的製造者。影片後半部分,幾乎所有的罪惡都是來源於天白。

這部電影三個男性角色都存在明顯缺陷;楊金山是生理缺陷,楊天青是性格缺陷(無能),而天白則是人格的畸形。

整部電影,天白只有三個字臺詞;那就是在楊金山準備殺他時,喊的那句「爹」;又在他的示意下,喊的那句天青「哥」,菊豆「娘」。

除此之外,別無其他臺詞。他的極端沉默,讓天白成為電影最陰鬱,也讓人最害怕的一個角色。

在楊金山死後,他成為楊家染坊的又一個封建禮教代表,變本加厲地壓制著菊豆與天青的欲望。甚至最後還親手殺死了自己的生父,可以說是完全泯滅了人性。

看上去,天白是電影裡背負罪惡最多的。但實際,他卻是楊家染坊裡最無辜的人,完全是封建禮教壓制人性的犧牲品。

天白的出生,註定了是一場慘劇,他無法選擇。他有兩個父親,名義上的父親楊金山只教給了他仇恨。而生父楊天青,軟弱無能的性格,使得他非但沒有履行父親的職責,反倒給天白帶來了無盡的屈辱。

縱觀他的成長過程,充斥著仇恨與矛盾。兒時對天青(哥哥)與菊豆(娘親)親近關係的不解,後來又被楊金山灌輸仇恨。他的童年是悲劇的,毫無家庭的溫暖。長大後,又不斷忍受著族人對其母親和身世的非議。

畸形的原生家庭,壓抑的封建禮教環境,是天白極端人格形成的重要原因。他的沉默,更像是一種無聲的控訴,控訴這些大人,為什麼不「救救孩子」。

充滿了歷史反思的主題,引發了觀眾討論。

故事發生的背景是上世紀二十年代,那時候是北洋政府統治。軍閥混戰,政治黑暗。

和黑暗的政治相對應的,卻是思想領域發起了一場空前絕後的解放運動,也就是新文化運動。他們對封建禮教發起了猛烈的抨擊,極大的減少了體制對人性的抹殺與禁錮。

但這僅限於城市;在偏遠的山區,佔據統治地位的,還是封建禮教。這些山區的民眾,雖然都剪掉了身體上的辮子,但在精神上,仍舊保留了晚清的「辮子」。

這部電影,表面上是講由男女偷情引發的一系列矛盾與衝突。實際卻是反應了在舊社會下,封建禮教對人性與欲望的壓制和抹殺。

不管是備受禮教迫害的菊豆和天青,還是其代表者楊金山和楊天白,從本質上看,他們都是受害者。

除了反應封建禮教對人性的壓制外,實際影片也展現了舊社會下,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這個依賴性,體現在農民離開了土地,就沒有辦法生存。年老了,又講究葉落歸根。

而到了電影裡,土地就變成了「楊家染坊」。與其說他們四個人無法擺脫封建禮教的壓制,倒不如說他們走不出這染坊。

離開了染坊,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留在染坊,就要被其禁錮和壓制。這也是為什麼,楊天青有機會逃出染坊,但卻從沒離開過。因為骨子裡根深蒂固的「小農」意識,讓他失去了離開土地的勇氣。

所有被圈在染坊裡的人,不管是逆來順受,還是奮起反抗,最後結局都會一樣。這也是為什麼最後菊豆在失無可失時,會選擇一把火燒了染坊。

這是一種宿命,不管你怎麼努力,都無法改變的命運,這才是讓菊豆徹底絕望的原因。

構圖與色彩的非凡運用,是我推崇這部電影的重要原因。

電影一開場,就是黑底紅字,出現片名「菊豆」。很顯然,和《紅高粱》一樣,這部電影的主色調是紅色,關係人物命運。

再伴隨著一聲低沉的鑼響,故事才真正拉開序幕。實際這裡就已經預示了電影的悲劇和沉重。短短的一個開場,張藝謀就把影片的重要信息都傳遞出來了,其導演功底可見一斑。

那麼,這部電影究竟是怎麼通過構圖與色彩運用來體現環境對人物的壓制呢?

1、房頂

房頂色調多以黑、白、灰為主,它整齊劃一,莊重又肅穆,是封建禮教的象徵。

在天青第一次出場時,就出現了房頂,是楊天青主動走向了它們。在楊金山死後,電影後半部分,它又多次出現。

再聯繫電影情節,正是以楊天白為代表的封建禮教對菊豆和天青,步步緊逼的時候,所以屋頂才頻繁出現在鏡頭裡。

在電影後半部分,在天白毆打天青後,夜晚菊豆一個人坐在屋裡。這時候鏡頭往外移,轉到了夜幕下的屋頂,不論人物情緒如何變化,它們一直屹立不倒。

四周一片漆黑,唯有菊豆的窗前透著亮光,這無形中,就反應了環境對人性和欲望的壓制。

2、仰拍鏡頭和俯拍鏡頭

電影中曾多次用到了這兩個鏡頭,這裡我們只講兩處最經典的。

第一處就是電影的高潮部分,擋棺。在充滿儀式感的鏡頭語言裡,鮮紅的棺材一次次碾壓菊豆和天青,而他們也是一次次屈服。本以為封建禮教的壓迫會隨著楊金山的死亡而消失,但並沒有。

這時候鏡頭呈仰拍形式,和他們二人的視線重疊。壓在菊豆和天青身上的,是死去的楊金山和坐在上面的楊天白。這就預示了前半生,他們被楊金山壓制。後半生,則要被楊天白壓制。

這是三代人的悲劇。

另外一處就是電影後面多次出現的一個俯拍鏡頭,四四方方的「回」字形屋頂,中間晾曬了色彩斑斕的染布。

這三種顏色的布,象徵了楊家染坊的三個人,反應了他們被染坊禁錮的命運。雖然他們之間,存在了各種矛盾和衝突,各自又充滿了七情六慾與人生百味(就像這染布顏色),但無一例外,他們都是被圈在楊家染坊的囚徒。

3、電影背景配色與人物服裝顏色

電影的背景配色,分為室內和室外。室內的配色偏冷色系,呈藍灰色。藍色,象徵悲傷和憂鬱。

室外的配色則多以黑灰為主,也是冷色調。所以,不管是室內還是室外,都給人營造出一種十分壓抑、陰冷的外在環境。

現在我們再來說人物服飾顏色,這裡要著重講一下菊豆和天白。

在電影的前半部分,菊豆衣服的色彩很豐富。有明黃、淺粉紅、深藍、大紅。就連頭繩和繡花鞋,也是多以紅色為主。這既反應了初期菊豆還沒有被抹殺的個性,也是她內心欲望的一個外化。

但到了電影後半部分,菊豆的衣服就不再鮮豔,多以黑、灰、土黃為主。從裡到外,都是這幾種顏色,這就體現了環境(天白)對菊豆人性和欲望的抹殺。

唯一有點色彩的,就是天青給他買回來的紅圍巾。和紅圍巾相對應的是天青的紅圍裙,這僅存的一點紅,就象徵著他們二人僅存的欲望。

而天白,除了嬰兒時期被菊豆打扮的玉雪可愛,穿的衣服鮮豔異常外。孩童和少年時的衣服,基本都是黑灰色。這暗示了在畸形環境的影響下,天白由一個正常的嬰兒,逐漸成長為擁有極端人格的「惡魔」。

說完了環境對人的壓制,我們再來說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在這裡,張藝謀主要是通過染布顏色實現。

菊豆和天青初遇,染布的顏色是白色,象徵他們清清白白的關係。

當天青因為偷窺菊豆,而不小心操作失誤,被楊金山臭罵。這時候,菊豆走過的染布顏色是藍色。這時候,他們之間的情感更多的是對彼此的同情。

之後天青去地窖拿染料,鮮紅色的染料緩緩在染池化開,既暗示了欲望的膨脹,也體現了危險的逼近。諷刺的是後來叔侄二人都因為天白,喪命於這個紅色染池。

菊豆和天青第一次苟合,這時候染布顏色主要以紅、綠為主。兩種鮮豔顏色的混雜,代表了人物內心的矛盾,和二人關係的微妙,同情、欲望、佔有都兼有之。另外,紅色和綠色是互補顏色,多表現男女之情,預示了後面兩人關係的糾葛。

這種混雜的染布顏色,出現在很多地方。楊金山縱火,染布為黃、土黃、大紅,這裡著重凸顯了楊金山的仇恨,他和菊豆天青不可調和的矛盾。

天白毆打生父,也是這三種顏色,不過是紅色為主,體現了他對天青的怒火和仇恨,以及父子之間無法緩解的矛盾和衝突。

(最本質的還是出於對父不父,子不子畸形家庭關係的痛恨)

總體來說,這五彩的染布,基本都是映射在封建禮教的壓制下,不同時期的人性和欲望。

電影在一片火光,和一首反覆出現的歌謠中結束,充滿了對命運的嘲笑與諷刺。

這部電影,雖然和張藝謀同時期的作品相比,它的格局是小的,而且口碑也是兩極分化。但對於導演本人來講,卻是影響最為深遠的一部作品。

在《菊豆》中,導演放棄了以往主角人物和時代命運緊密相連的設定;而將鏡頭專注於挖掘人物內心的細膩,再通過獨特的色彩美學外化。

(這種轉變,在導演其他作品裡都有體現)

這就讓它有了其他作品無法比擬的藝術高度,尤其是故事的結局,以一種近乎毀滅的悲劇收尾,使得影片有了除色彩外,又一種美學,即黑暗美學。

相關焦點

  • 張藝謀的《菊豆》,這部被誤解多年的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
    《菊豆》,這部被誤解多年的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菊豆》,這部被誤解多年的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菊豆》,這部被誤解多年的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菊豆》,這部被誤解多年的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菊豆》,這部被誤解多年的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
  • 1990年張藝謀和日本電影公司合作,《菊豆》有一個裡程碑的意義
    今天跟大家聊一部張藝謀在1990拍的電影電影《菊豆》。在《紅高粱》的巨大成功和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讓日本的電影公司注意到了張藝謀,於是兩方合作又拍出了一部傑作《菊豆》,電影在1990年在日本上映之後在坎城獲得金棕櫚將提名,另外《菊豆》還有一個裡程碑的意義,這是中國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電影電影改編自作家劉恆的《伏羲伏羲》,講述的是上個世紀20年代中國一個偏僻山村裡的故事。
  • 張藝謀的《菊豆》刺痛了誰?
    在中國大陸,那些喜歡這部影片的觀眾走出影院後,常常模仿片中轎夫們酒醉醺醺的樣子,哼唱著他們不堪入耳的小調,使警察們感到非常緊張。然而也有一些憤怒的觀眾指責導演侮內媚外,取悅於西方(這部影片1988年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由於《紅高粱》冒犯了傳統的性觀念,所以激起了這些熱烈的反響。
  • 想當年丨《菊豆》:宗法扼殺個性,張藝謀投射情緒
    1作家劉恆1988年發表的中篇小說《伏羲伏羲》開頭,16歲的孤兒楊天青和他近50歲的親叔楊金山,一前一後騎著兩頭牲口去接親,只是楊天青胯下的小草驢是「借來的」,楊金山的坐騎青騾子是「自家的」。《菊豆》海報張藝謀、楊鳳良1990年聯合執導,根據《伏羲伏羲》改編的電影《菊豆》,楊金山與楊天青的關係由叔侄改成了鄰居(天青父母死後,楊金山將他收在家中充當勞力,兩人以叔侄相稱),他們年齡層面的對立意味(李保田與李緯分飾的楊天青與楊金山
  • 《菊豆》:鞏俐的原始美、李保田的男性力,以及張藝謀的悲劇性格
    作為第5代導演領軍人物,張藝謀早期創作過一大批經典。《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這些被寫入中國電影史的作品,足以奠定張藝謀在導演界的地位,他的女性意識主題、電影拍攝手法,被立為標杆。
  • 《菊豆》:中國第一部被提名奧斯卡的電影,卻讓張藝謀被罵賣國賊
    菊豆看到後,氣得對楊天白大吼:「你是楊天青的兒,楊天青是你親爹!」無論是楊家的染坊,還是他的母親菊豆,都應該以他為中心,而楊金山的死,會讓他離成為中心更近一步,所以他會笑得如此開心。不能說菊豆選錯了人,在那種情況下,楊天青是最好的選擇。只可惜楊天青已經在封建禮教中活了四十年,早已沒有了衝出束縛的勇氣。而菊豆雖然不甘願被束縛,但她一個女人,在那個時代什麼都做不了,所以直到大火燒了整個楊家染坊,她都沒能走出束縛。
  • 張藝謀電影《菊豆》,為何引起作家張愛玲的關注?坦言不會去看
    >張藝謀《菊豆》,中國首部奧斯卡提名影片1990年,張藝謀導演的電影1991年,《菊豆》獲第6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黃土地》和《菊豆》上映的時間分別是1984年和1990年。1985年,《黃土地》獲中國電影金雞獎。在其後的各大國際電影節上,《黃土地》也多次獲獎。這是陳凱歌與張藝謀的第一次合作,當時張藝謀擔任《黃土地》的攝像。色彩鮮明的鏡頭語言和美學風格,為張藝謀後來獨自執導電影《紅高粱》和《菊豆》,奠定了藝術基調。
  • 電影《菊豆》:菊豆的欲望,憑什麼不被滿足?
    菊豆以為伴隨著楊金山的癱瘓和去世,自己和楊天青就熬過了苦日子,得到了解放。殊不知自己和楊天青的兒子楊天白,親手摧毀了原本美好了許多的日子……早期的張藝謀,的確是一個很有才氣的導演,尤其是立足於中國的文化,所拍攝的電影作品,既有可圈可點的看頭,也有值得研究的深度。就比如說1990年上映的電影《菊豆》,即使在三十年後的今天,依舊是難得一見的好片。
  • 中國第四代導演們真的誤讀了巴贊嗎?
    而今四十年過去了,我覺得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一下第四代,重新翻開那些被學生們一遍又一遍記憶背誦的電影史,然後用粗重耀眼的紅筆划去這個"汙名",再在旁邊為第四代們寫上些真正公正客觀的評價。其實第四代們從未誤讀過巴贊。相反,是那些認為第四代誤讀了巴贊的人,在誤讀巴贊的同時,也誤讀了第四代。
  • 導演張藝謀真敢拍,一部反應封建倫理影片《菊豆》鞏俐大膽出鏡
    要不是三十多年前他父母雙亡,他是看鄰居收養了他,他還活不到現在。養他三十多年,難道一個不夠還要養兩個嗎?而實際上,天青那麼多年也就算是一個拿那麼點工錢卻累死累活的長工而已。還不知道到底誰在養活誰呢?夜晚老楊頭卻常常掛在嘴上,對菊豆說:「買來個牲口還要騎要打,都隨老子高興。你算個啥?還不一樣!聽話就好,不聽話我抽你。」
  • 菊豆鞏俐被刪除片段,鞏俐主演的電影菊豆
    剛剛落幕的奧斯卡小金人被小李捧走之後幾乎在網上引起刷屏的趨勢,而在這麼多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中國首部被提名的電影還要回看1990年鞏俐出演那部《菊豆》。這部中國早期有深度,樸實唯美的電影卻也在當時給觀眾一種震驚。
  • 時光倒流三十年,國產電影你怎麼看?
    1990年國產電影《菊豆》上映後,最終在國際各大電影節上斬獲了8項提名,並將其中的6個獎項收入囊中。此時,距離張藝謀的新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上映還有一年。你站在2020年談論國產電影後退三十年,得到的結論並非是《活著》、《霸王別姬》抑或是《陽光燦爛的日子》。實際上這三部電影分別是1994年,1993年和1995年分別上映的。
  • 《菊豆》:中國第一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電影!
    《菊豆》這部電影是1990年上映的,由張藝謀和楊鳳良導演的,鞏俐主演的一部封建社會令人反思的一部電影。劇情介紹:楊天青(李保田飾)的叔叔楊金山(李緯飾),是個有生理缺陷的染坊主,在折磨死兩房太太后,為續香火,他又花大價錢買了個年輕漂亮的女人菊豆(鞏俐飾),對其百般虐待。 年近四十而尚未娶親的天青,對因叔叔每夜濫施淫威而痛苦哀叫的菊豆由憐生愛,兩人私通,生得一子。
  • 《菊豆》:中國首部獲奧斯卡金像獎的影片
    《菊豆》是1990年4月上映,由張藝謀執導,著名影星鞏俐,李寶田和張偉主演的影片,是中國首部獲奧斯卡金像獎的影片,最佳外語片(提名),第43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張藝謀。年近四十而未取得楊天青,因對叔叔每夜爛施淫威而致使菊豆痛苦哀叫,並對菊豆產生了同情和對異性的好奇,他在隔壁鑿了一個洞,時常偷看嬸嬸洗澡。天青出於禮教,不敢對叔叔的暴行嚴加制止,只能強壓下內心的憤恨。影片中楊金山晚上把馬鞍架在菊豆身上,這裡的馬鞍是一個暗語,怒斥了封建禮教欺壓奴役女性,不把女性當人看,一個有錢人可以娶幾個姨太太,而真正的愛情卻是沒有自由。
  • 三十年前的菊豆 在熒幕上告訴我們女人活得到底有多苦
    張藝謀導演的《菊豆》,充滿了濃鬱的寫實主義色彩。在一個安靜的小鎮上,有一個開染坊的小老闆,自己不育,卻瘋狂地想要有一個自己的孩子。菊豆疼痛難忍到要哀嚎,老頭兒卻變本加厲,好像這樣就能懷上孩子似的。菊豆嫁給這個死老頭兒不是來享福的,是來受虐的。年輕的女人,都有思春的時候,明顯,這個死老頭兒不是良人。既然老頭兒不珍惜,菊豆也能靠著自己原始的魅力找到靈魂以及身體的最佳伴侶。
  • 無愛無性的扭曲婚姻,《菊豆》揭開了封建禮教束縛的「遮羞布」
    在張藝謀的導演生涯中,他曾經創造過無數輝煌的時刻,優秀作品舉不勝舉。而《菊豆》這部無限接近奧斯卡,並在親情、愛情、倫理、人性等多方面揣度、衡量、批判、鞭撻的作品卻鮮有人提。張藝謀的《菊豆》改編自作家劉恆的小說《伏羲伏羲》,是張藝謀於1990年導演的影片,由鞏俐、李保田主演,影片入圍了第43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也成為中國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提名的國產電影。
  • 三十而已電視劇,演繹的精彩人生,你看懂了嗎?
    三十而已電視劇,演繹的精彩人生,你看懂了嗎?三十而已電視劇三十,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年齡階段,也是每個人的過渡年齡段,到這個時候有很多事情,演得很精彩,也很貼合實際的生活,和現實中的生活有很多相像的地,雖然是電視劇,但精彩演繹了生活中的所有大情小事,對於每一個人而言,從小時候開始,上學就業步入社會,買房結婚生子養老,等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踏踏實實的面對,認認真真過渡;但做到這些其實很簡單,但沒有想像的簡單,它的難點就是,想得很複雜,結果做起來更複雜,最後的結果不得已而放棄或者停止,所以導致了很多的新故事或者矛盾的出現,
  • 一部國產倫理電影《菊豆》,鞏俐犧牲最大的一部電影
    ,是個有生理缺陷染坊主,折磨死兩房太太后,為續香火,他又花大價錢買了年輕漂亮女人菊豆,對其虐待。年近四十尚未娶親天青,對因叔叔每夜濫施淫威而痛苦哀叫菊豆由憐生愛,兩人私通,生得一子。金山喜出望外,以為己出,取名天白。不久金山中風,半身不遂,菊豆與天青更加肆無忌憚,得知真相金山想要報復,後卻誤墜染池喪命。按家族規矩,天青要搬出染房,被迫分離菊豆與天青只能暗地來往。
  • 《菊豆》|一部不是恐怖片的恐怖片
    7月28日,暑假過去一半,無所事事的日子拾起被我荒廢的推文,沉悶燥熱的夏季,願有讀者再陪我漫遊這部張藝謀的老片《菊豆》。
  • 張藝謀拍了近40年電影,轉拍電視劇有隱情
    2020年12月,張藝謀團隊發布重磅消息:拍了近40年電影的張藝謀,正在籌拍首部電視劇《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