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岡書店:只賣一本書的書店在賣些什麼?

2021-02-19 新出版人

十年前,森岡確定「一冊一室」策略的時候,或許沒想到能夠獲得今天的成功。
 
2005年從茅場町店起步的森岡書店,以堅持「只賣一本書」聞名日本。以一周為周期,森岡書店陳列的書只有1冊。它的品牌宣傳語宣稱:「森岡書店,僅有一本書。因為唯一,所以理解更深。森岡書店,僅有一小屋。因為狹小,所以對話更近。一冊,一室。森岡書店。」
 
森岡督行

森岡督行是森岡書店的創辦人。他曾經在神田古書街——這是一條聚集古書和珍貴書籍的街道——當過8年的書店店員。這與他的舊物情懷不無關係,他感興趣所有的舊書、舊郵票、舊建築。此後他獨立創業,在茅場町開辦了以自己為名的書店。

書店大概只有50平米,剛開始的藏書只200餘冊,森岡督行一直在用心經營自己的書店,藏書量也越來越多,但是讀者卻越來越少。和許多實體書店一樣,森岡書店也漸漸走入了大面積鋪貨卻無人買單的死胡同,經營狀況每況愈下。


最初的森岡書店

森岡受到啟發產生了「一店只賣一本書」的創意。他發現顧客大多是迷茫地走進書店,面對海量圖書無從選擇,最後很可能挑到一本垃圾圖書。他表示,自己在茫茫書海中為讀者精選一本好書,既能節省顧客的時間,同時也可以避免選錯書籍,也許沒有選擇才是最好的選擇。

森岡組建了一支「搜索」團隊,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分析用戶的社交數據上。他們每天看大量的書,然後找出版社的出版信息,書店的銷售信息,用戶的讀書興趣等等,羅列出用戶可能最感興趣的書籍和他們認為最值得推薦的書籍。

店員和書店老闆生涯,讓曾經的閱讀歷史悉數變成閱歷,哪怕長凳上只有一本書,你也能從中感受到厚重的意味。最早擺上長凳的是芬蘭作家的《真正的說謊者》,講一個小村莊的冬日故事,後來是《安徒生童話》;最近的書是關於日本漁人生活的攝影集,漁夫們被漁網勒出血絲的手指關節出現在封面上。


為了使讀者能走進他的世界、走進他選擇的書籍當中,森岡經常會邀請作家到店裡和讀者進行交流,還會舉辦小型對話和畫展等等。對書的理解得以加深,作者與讀者的關係必然愈發緊密,森岡認為這有助於產生讀書最本質的樂趣。所以,森岡書店每周會圍繞所售的那本書,舉辦各種活動。比如主題展覽、作者本人見面會、朗讀會等等。通過這些形式,逐漸加深讀者與書的聯繫。

森岡書店作為作者與讀者零距離接洽的橋梁,慕名而來的愛書人絡繹不絕。如此一來,森岡書店與讀者的關係,不僅僅是買賣關係,而形成了一個個線下社群。用網際網路的思維來看,森岡此舉增加了讀者與書以及書店的「粘性」。同時出版商也被吸引來,希望書店能夠推薦自家的新書。

書店的初創不外乎因為創業者和投資人惺惺相惜,相似的靈魂在某一刻相遇。森岡參加投資人孝德亞希舉辦的活動,帶著精美演示稿的創業者們沒有得到孝德亞希的注意,直到森岡拿出一張白紙,紙上只有一句話:「一間屋子,一本書。」為了籌剩下的錢,他賣掉了多年的藏品:上百幅日本在戰爭時期的宣傳畫。

今年5月15日,森岡書店在銀座一丁目的鈴木大樓開設了另一家分店,這裡距離東京都中央區銀座熱鬧的中心街不遠,卻是被東京都確認的歷史建築物。建於1929年的鈴木大樓曾是著名雜誌《NIPPON》的發源地。這本由攝影大師名取洋之助、平面設計大師龜倉雄策與山名文夫等攜手打造的雜誌有力推動了攝影和平面設計在日本當代社會地位的提升。對於專注攝影與平面設計圖書的森岡來說,選擇這裡似乎是個偶然,但更是一個必然。


鈴木大樓

 
森岡書店的品牌LOGO採用了菱形圖案,頗與國內交規上人行橫道的標誌相似,這產生於首次與takram接觸時森岡攜帶的創意草稿。雖然在討論過程中也嘗試了菱形以外的圖形和主題設計,但最終還是採用了最初的方案。
 

菱形標誌象徵著「僅僅一本展開的書」和「區區一間小房間」兩個含義。前者是最初的設想,後者是takram加入的計劃,這是為了結合在溝通過程中森岡關於「場所性」的設計理念。

當被問及書店目前的盈利情況時,森岡還有些害羞,他告訴採訪者這是個秘密。然而攀談中他已無意識地透露出些許線索。他說,經營狀況好的時候,一周可以賣掉250本左右的書,差的時候可能只有10本,他相信隨著獨立書店逐漸被人們接受認可,未來會越來越好。

回覆你感興趣的關鍵詞

為你推送更多信息


版權 | 喜劇 | 腰封 | 撲街作家 | 拖稿 | 文學未來

獨立書店 | 輔文 | 年度色 | 活字印刷 | 修書

聶震寧 | 韓寒 | 東野圭吾 

……

長按訂閱有關出版的一切


相關焦點

  • 99%的人都誤解了森岡書店:文藝的背後是手藝
  • 一家只賣滯銷書的書店
    與影響力不匹配的是,豆瓣書店還是同樣的舊書架、舊桌布和幾萬本老老實實排列的書籍。不賣咖啡、不搞活動,只賣折扣書,十幾年裡居然沒有任何變化。在11月末的這個冬夜,165塊錢變成了一個梗,大家總惡作劇地突然提起這筆錢:「錢到了嗎?」「還沒有,再等等。」
  • 【拾遺錄】在這裡,我結識了一本書.
    起初第一次聽說有這樣一家書店。我不禁好奇再好奇,覺得這樣的一家店,比起書店,更像是一個等待著某個人的地方,或者說,最終總有兩個人會在這裡相逢。就像愛在黎明破曉前的三部系列電影裡,男女主角9年後在莎士比亞書店的重逢。 說到只賣一本書,大概可以說成是一種情懷吧。而這樣一位懷揣情懷二字的書店主人,又擁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 聊聊東京的這三家書店
    只賣一本書的「森岡書店」這個一星期只賣一本書的森岡書店(Morioka Shoten)曾經是朋友圈廣為流傳的一個話題,我也是無意中讀到才知道了這家店,正好來東京,一定要拜訪一下。我不懂日語(只會說「抱歉」和「謝謝」),也對藝術的東西沒什麼鑑賞能力,但是我可以感受到這是一件有趣的事 – 從一本書出發,展示書中的作品,引導讀者交流分享,這不就是閱讀的意義嗎?它讓我們去了解信息,思考並且關聯我們已有的知識,在解讀內容的過程中拓展自己的認識和興趣,最後把這零碎的多樣化的點連接起來成為我們的哲學和信仰。
  • 這間「日本最小書店」,可以撿到坂本龍一和好生意 | 一家店
    未經修飾的混凝土地面和只塗抹了一層白色油漆的坑窪牆面,整個空間內都保有一種原始的狀態。室內為數不多的家具是一盞燈;一個老式五鬥櫃,兼做櫃檯和店主森岡督行先生的私人辦公桌;一張薄薄的長桌,上面只放置一款書,6天為一個周期,每周二更換一次。圍繞這本書的內容主題,店內會策劃與此書相關的展覽,也會請來與此書相關的作者或編輯辦講座或直接與讀者交流。
  • 參差書店日記:我不想粉飾太平,也不想賣慘
    一位年輕些的讀者拿了三本書來結帳,另一位讀者一看大家都走了火急火燎地來結帳,「賣不賣,不賣我就走了」,我讓他去淘寶買,他憤怒地回了句:「你怎麼這麼不會做生意。」書內容好、裝幀佳,限量、限價、不上電商對於實體書店渠道是最友好的。保持低庫存或零庫存,以便留給房租周轉。不要一時衝動,採購大量書籍,壓庫存壓資金。如果一本書一時做促銷,說明以後還會頻繁促銷,如果一本書限價,極有可能一直限價。儘量不採套裝書,如有可能和出版方合作代發,支付運費。新書小本的套裝書,可整套採,拆分賣,方便讀者拿走。
  • 數字閱讀時代,這家一次只賣一本書的實體店卻活得很好
    在日本東京銀座區的一條奢侈品購物街上,有一家名叫 Morioka Shoten 的書店。這家書店很特別,它一次只賣一本書(當然不是指數量只有一本,而是這些書都是同一本),每隔一周才會上架一本新書。他在此前的經歷中發現,書店因為庫存有限,常常需要為近期選擇囤哪些書更容易暢銷而感到煩惱。思索一番後,他想出了一次只賣一本書的點子。 「之前我經營另一家書店的時候,每次大概會屯 200 種書,每年還要處理好幾次剛出版的新書。但一年中很多有新書發布活動的階段,進來逛書店的人其實都是衝著同一本書來的,所以我開始相信,也許一家一次只賣一本書的書店是可以運營起來的。」
  • 吉井忍:東京獨立書店巡禮
    / 目黑店內景。地毯和原木桌椅感覺親切,松浦先生坐在這裡接受了採訪。最近SPBS推出為期三個月的「編輯Workshop」,邀請到一流的編輯和創意人來講課,讓大家一起學習做出一本書的全部流程。雖然活動收費有點貴,但學員的名額已經報滿了。
  • 東京書店二三事 : 書店裡賣的首先是書
    ▼今天看到有人寫蔦屋的文章,說那裡販賣的不是「書」,而是什麼日式美學 bulabula。我真想說,閉嘴吧,蔦屋賣的就是書,蔦屋首先賣的一直是書!然後再是其他,即使是開在 Gsix 裡。簡單來說,就是我自己發明的頭銜……至於工作的內容,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創造書店'的工作,另一則是在書店以外'創造書的場所'。」其實呢,就是書店策劃吧,書的策展人。本質上來說,絕不是前無古人的職業。但他是完全依靠這一工作生存下來的人,這還是得感謝日本成熟的出版業態吧。
  • 《島上書店》作者加·澤文:寫這本書是為了把讀者拉回書店
    2014年,畢業於哈佛英美文學系的39歲美國作家加·澤文出了她的第八本書《A.J.傳奇的一生》(The storied life of A.J.Fikry),之前的七本並非每本都好賣,她離一個暢銷作家還很遠。尤其這新故事不夠「驚心動魄」,寫的只是一個書店經營者的生活。傳統出版物市場式微是個全球現象,她不確定自己能否用一本書喚醒人們對紙質書的情感。
  • 許知遠低頭:每天只賣15本書 單向街書店求眾籌續命
    來源:證券時報原標題:這一次,許知遠低頭了:每天只能賣出15本書,單向街書店求眾籌續命作者:卓泳再豐滿的理想也拗不過現實的骨感,這一次,許知遠也不得不低頭了。求助信中寫道:「截止到 2 月 24 日,在疫情蔓延的一個月裡,單向街書店僅剩的 4 家實體書店只有北京朝陽大悅城店開始營業,北京東風店、杭州樂堤港店和秦皇島阿那亞店全部閉店,北京愛琴海店已於去年年底停業。而大悅城的整體客流量每天只有平時的十分之一,書店平均每天只能賣出 15 本書,其中一半還是愛書如命的同事自己買走的。
  • 賣蔬果還開演唱會,書店將要走向何方?
    21 世紀經濟報導《24 小時書店的賺與賠:是文化情懷還是形式主義?》一文,24 小時書店的經營與傳統書店一樣會受到位置、房租、讀者群體等因素影響,且「不打烊」需要更高的經營成本,不少 24 小時書店經歷了尷尬、低迷的營業後決定關門。看來加長經營時間,也未能拯救書店的窘境。
  • 「如果書店要靠賣飲品來維持,那為何不直接去開咖啡店」
    「開書店不是我們一時衝動,而是經過了大約兩年的積累,我們研究了很久在哪賣、賣什麼、怎麼賣,最後書店開起來,其實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曹蓉告訴記者。為此,他們二人考察了長三角和日本的各種書店,閱讀商業和銷售方面的書,並精挑細選以確保每本書的質量。上架的所有書,他們都曾讀過。
  • 「如果書店靠賣飲品維持,那為何不直接去開咖啡店」
    「開書店不是我們一時衝動,而是經過了大約兩年的積累,我們研究了很久在哪賣、賣什麼、怎麼賣,最後書店開起來,其實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曹蓉告訴記者。為此,他們二人考察了長三角和日本的各種書店,閱讀商業和銷售方面的書,並精挑細選以確保每本書的質量。上架的所有書,他們都曾讀過。
  • 擺攤賣雜誌、預約購書、線上讀書會……鄭州書店花樣自救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叢博當全國許多知名書店網上發起眾籌求助的時候,同樣受到嚴重衝擊的鄭州書店卻不願「哭窮賣酸」,通過擺攤賣雜誌、預約購書、線上讀書會等,在沒有開門營業的情況下,展開花樣自救。「在書店沒有恢復營業的情況下,我們還採取書友線上預約借還書和購書服務,但這個量很小,收入很有限。」焦姣說。最近幾天,鄭州東區的兆熹書店,在龍湖裡街區擺了雜誌攤,希望依靠室外的人流能增加點收入,但收入寥寥。同時,線上書友群也偶爾售賣圖書,但對於習慣線下銷售的店員來說,線上營銷還有些生澀。
  • 文字實錄|理想的書店,書店的理想(之二)
    我覺得是這樣,我會開一個,我會有這個想法,但是我不會有針對性怎樣,因為這是我個人的書店,我想怎樣怎樣。我個人非常喜歡書店,在二手書上,我有在逛。比如在東城有一些很好的二手書店,有一個涵芬樓,它有很多書都是比較舊的。像三裡屯有一個老書蟲,原版書它會有,但是不賣,那我會去磨那個店。那我今天其實帶了一本書,我不知道是不是適合說。
  • 文字實錄|理想的書店,書店的理想(之三)
    在各路人馬都在為「大限將至」的書店獻策支招,全國各地的文青都把「開一家書店」掛在嘴邊,無遠弗及的政府之手都要伸過來拉一把的時候,我們需要聽到風暴眼中心的書店人的聲音。老人家收回一些品相不是很好的書會用牛皮紙包好,並且在上面用毛筆小楷寫書名。他從1966年到2015年,將近60年的時間一直在做這件事情,真是十分厲害。我自己是不敢想那麼遠的,所以也很佩服。他剛剛拿了一本書,是很喜歡很寶貝的鎮店之寶,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清,可能後排的人看不太清,書名叫做《韓非子》。這本書珍貴的地方不僅在於書本身,還有書上工整的鋼筆字筆記,老人很珍視這些。
  • 書店故事丨高額的租金是書店面臨的最大壓力
    「開書店不是我們一時衝動,而是經過了大約兩年的積累,我們研究了很久在哪賣、賣什麼、怎麼賣,最後書店開起來,其實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曹蓉告訴記者。為此,他們二人考察了長三角和日本的各種書店,閱讀商業和銷售方面的書,並精挑細選以確保每本書的質量。上架的所有書,他們都曾讀過。
  • 書店扎堆賣盲盒 與玩偶盲盒相比書有那麼大魅力嗎
    盲盒,一種源於日本的玩法,一個小盒子中裝著玩偶手辦,買的時候不知道裡面具體裝的哪一款,只有打開後才知道,賣的是過程中的神秘感和不確定性,「盲盒經濟」一時風行。近來,實體書店賣書,也瞄上了盲盒的玩法。而且有一本書的封面好靚麗,我查了一下這是『甲骨文叢書系列』中的一本,覺得買到寶藏了」。在3月9日的那場書店直播中,陳婷買了3家書店的盲盒,「首先,覺得買來的東西不會無用,哪怕是自己看過的書,也可能版本不一樣;其次,的確有『幸運餅乾』的那種未知心理,很想看到他們會放進去什麼」。
  • 書店裡的影像詩|臺灣獨立書店紀錄片
    我只要認為這本書有價值,就會收,裝訂,寫好書皮,沾好封面,再擺到書架去。我現在八十歲,我的書店四十年。一生中的精力和精神都寄托在這些書上。」你問我喜歡什麼,我什麼都喜歡,尤其是紙類的東西。書對我來說,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紙質書很神奇,除了讀,你可以得到某種安慰和滿足。這一輩子花了那麼多精神,在這些物件上面,對它們有很多不一樣的情感,我們要怎麼樣讓這些東西傳承下去。在做生意之外,讓這些東西得到更多理解,所以我開始做展覽,讓你們知道舊書有趣的地方。而不是只把愛書作為一個口號。因為這些舊書很美好,它可以經得住時間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