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過熱之後盛極必衰?監管下的直播帶貨還有戲嗎?

2020-12-27 藍鯨財經

投稿來源:網際網路江湖

清代著作《林蘭香》中有言:"人無百年不散之局,盛必有衰。"

網際網路商業亦是如此。經過大半年的火熱之後,直播帶貨問題頻出,隨著監管跑步入場,直播經濟的B面開始逐漸現於公開視野之下。

從汪涵直播帶貨退貨率超70%,到李雪琴親歷直播帶貨造假,再到"糖水燕窩"之後辛巴6198.304萬元的賠償事故,直播帶貨這座"大山"隱隱有些側傾之意。

市場監管「跑步進場」,直播帶貨還有足夠的想像力嗎?

11月3日,國家網信辦發布《網際網路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其中第一次對直播服務流量造假、虛假宣傳等作出直接規定。在"野蠻生長"了大半年之後,監管的無形之手開始發揮直接作用。

市場監管層面的動作影響力,也逐漸傳導至行業端。

12月3日,尚緯股份發布公告,終止支付現金購買成都星空野望科技有限公司40.27%股權。也就是說,老羅6億元賣直播公司這件事可能沒戲了。

根據天眼查App信息顯示,今年4月份成立的星空野望已經經過三次融資。而融資的背後,是資本方毫不掩飾的對於老羅直播的青睞,同時也是直播帶貨火熱的當下,資本方對直播帶貨賽道的看好。

尚緯股份發布公告背後的原因,外人無從知曉。但有觀察人士猜測,可能與近段時間直播帶貨監管趨嚴有所聯繫。

雙十一之後,中消協發布一份報告雙十一期間有關"直播帶貨"類負面信息33.41萬條,日均在1.24萬條左右,虛假宣傳成為C端吐槽直播帶貨的高頻關鍵詞。直播帶貨水面之下的問題開始逐漸暴露出來。

對此,監管層面迅速作出動作,根據北京商報統計,僅僅今年11月份,國家市場監管部門就出臺了三份文件,今年以來,已有不下10份相關文件出臺。

從野蠻生長,到假貨、虛假宣傳、售後等各種問題頻出,直播帶貨所出現各種問題,都是電商行業由來已久的痼疾。作為一種新的電商形態,只有解決了這些痼疾,直播帶貨的未來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在網際網路江湖看來,隨著市場監管的跑步入場,接下來直播帶貨行業將進入一個規範期,但直播帶貨行業能否長久,關鍵還是在於對B端有沒有足夠高的"流量坪效"。

直播帶貨不僅是電商的一種,也是在存量增長時代電商平臺之外,另一種整體ROI較高的賣貨渠道,本質上也承擔電商平臺所具有的流量聚合與分發的作用。

而直播帶貨之所能火,疫情推動是一方面,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相比電商平臺的流量,直播帶貨的"流量坪效"更高。

坪效是一種通用的商場經營效益計算指標,指的是每坪的面積可以產出多少營業額,所謂"流量坪效"可以理解為"單位經營投入下的可以產生多少流量轉化"。用一個計算公式來表示,則是流量坪效=流量轉化銷售/流量投入成本。

為什麼說直播帶貨的「流量坪效」更高?

一方面,相比流量越來越貴的電商平臺,主播帶貨出貨量大、單個品牌的SKU相對集中,這意味著對於一些缺乏線上經營經驗的品牌來說,無須投入過多的供應鏈、線上開店等經營成本,直接把主播帶貨的直播間當初流量採購平臺,總體的流量投入成本較低,流量坪效就相對較高。

另一方面,對於品牌方自身而言,李佳琦、薇婭等頭部主播的帶貨,本身也是一次品牌曝光,比單一的平臺流量採購,整體的ROI更高,這也是為什麼大主播的坑位費越來越高:對於很多品牌商而言,即便是銷量不達預期,就當是一次品牌曝光,十幾二十萬的坑位費也一定程度上相當於廣告費。

說白了,直播帶貨能火,核心還是在於流量便宜,在行業進一步規範之後,直播帶貨的流量、需求分發價值能否繼續對B端商家產生吸引力,可能是影響直播帶貨未來發展空間的重要因素。

直播電商「疲態盡顯」背後,直播帶貨的ROI在降低

近日,快手知名帶貨主播辛巴"糖水燕窩"事件持續發酵。

12月8日,廣州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正式對辛巴燕窩售假一事立案調查。對於快手電商品牌而言,此次辛巴"燕窩售假"一事被正式立案,可能會對快手直播電商造品牌有所影響。

《聖經》中說,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直播帶貨"售假"、流量造假等一系列的問題,說穿了還是電商行業早期就遇到的問題。

為什麼在前半年直播帶貨一片順風順水?一方面是疫情影響下直播成為了各行各業的唯一渠道,另一方即便有這些問題,在高速增長中也會被數據所掩蓋。

現在的直播帶貨,漸漸問題頻出,本質上是因為直播帶貨的整體ROI在下降,增速下來了很多問題都開始暴露出來。

比如,在直播增速逐漸常態化放緩之後,平臺、主播、品牌以及消費者之間,如何形成一個穩定的收益分配。

網際網路江湖認為,直播帶貨具有明顯的平臺效應,主播作為平臺渠道方便,本質上起到的是匹配供需的作用,因此,要維持供需雙方的平衡,必須能夠解決關鍵的問題,即,為商家提供一個穩定的規模化出貨渠道,為C端真正帶來優質好貨。

帶貨主播團隊化、甚至打造專門的供應鏈團隊,一方面確實建立了從選品到帶貨的SOP流程,提高了效率,但另一方面,這本身實際上也是個成本增加的過程:團隊名氣越大,對供應鏈質量投入就越重要,主播端的運營成本就會增加。

其次,現在頭部的帶貨主播都是公司化運作,那麼帶貨主播公司化之後,其自身為回報對於資本市場的期望,自然有很強的增長需求,這就意味著無論C端規模會不會繼續高速增長,公司化的帶貨主播團隊自身的盈利需求,都可能會進一步增加B端商家的成本。

當主播帶貨機構化運作之後、渠道端的成本逐漸增加,在資本的增長訴求之下,主播有兩種應對ROI降低的方法,一個是在選品上,加大低成本、高毛利的產品的帶貨佔比(哪怕產品本身有一定的風險),從而提升整體的毛利率。

另一方面,帶貨直播是一個頭部效應很強的模式,李佳琦、薇婭、辛巴等頭部主播是受益者,頭部效應越強,坑位費越貴,品牌商要承擔的成本就越高,風險就越大,B端品牌直播帶貨的ROI就越低。

也就是說,在種種因素之下,直播帶貨很可能在長時間內沒有辦法形成平臺經濟體系,B端品牌、C端消費者以及帶貨主播三者之間的收益平衡。而通過"人為"(刷流量等)擴大流量規模,進一步提升帶貨抽成或者坑位費,從而實現渠道端的收入增長的直播帶貨模式,則註定不會有美好的未來。

雙十二「檢閱」直播帶貨,增長難題何解?

"賣東西很多時候講究的是一個氛圍,在線下商城中,同樣的一類產品,有導購促銷和沒有導購促銷的銷量差別很大。"

某零售品牌市場負責人對網際網路江湖表示:"電商實際上也是如此,當電商渠道獲客成本變高之後,通過直播導購工具把流量變成轉化可能才是直播真正的價值所在。"

如今,"黑五"結束後雙十二又即將到來,今年的雙十二成為監管進場之後的"檢閱"場,賽道中玩家冷靜之後,直播帶貨能不能真正解決B端增長難題,成為關鍵。

實際上,直播帶貨最核心的價值,還是在於深入挖掘流量的復用價值。直播這件事很早就有,為什麼淘寶又在電商逐漸做起來了,其中很重要的一個點在於直播對於沉寂流量的喚醒。

馬雲說,每天有上千萬人在逛淘寶,"只逛不買",實際上不僅是淘寶,每天也有近千萬人在逛京東、在逛拼多多。

在網際網路江湖看來,電商直播最大的意義,是為這上千萬"只逛不買"的流量提供一個消遣的渠道,並在這個渠道中,在主播的引導和促銷之下,完成最終的轉化。

一言概之,直播帶貨最終解決的不是增量增長的問題,而是存量市場中,沉寂流量的轉化和喚醒問題。

說白了,電商直播就是用引導、"逼單"的銷售方式,在主播促銷帶貨之下,把電商平臺已有的流量的價值進行二次發掘。直播不是新的商業,而是電商平臺的新工具。

實際上,直播對於電商的價值,一方面是大規模供需匹配的尾貨處理,另一方面則是中小商家提升轉化率的有效手段。前者依賴於大規模的流量基礎的供需匹配,後者則是在直播促成的流量激活下,中長尾商家的實實在在增長。

淘寶方面的態度也似乎印證了這一點,此前淘寶曾公開表示,淘寶直播未來三年將帶動5000億元規模成交,而其中預計70%會來自店鋪直播。

因此,直播帶貨的增量,並不在於"王佳琦、孫佳琪"又刷新銷量記錄,而在於直播本身為平臺商家究竟帶來的多少增量。因此,中長尾直播可能才是支撐存量市場電商平臺未來增長的關鍵。

結語

今年6月,滴滴橙心優選上線,隨後美團優選多多買菜也相繼入局,阿里、京東也在關注布局,社區團購成為巨頭爭奪的下一個主場。

如今,相比社區團購,直播帶貨更像是一個有些"過氣"的網紅,賽道熱度已經大不如年初。

未來,直播帶貨究竟能夠帶來怎樣的新的價值,直播又會不會對於團購這一賽道擦出新的火花,也不斷引人遐想和深思。

相關焦點

  • 專家:慎用《廣告法》監管「直播帶貨」
    這兩個困難在「直播帶貨」上存不存在呢?同樣存在。一方面,「直播帶貨」主播的營銷行為主要也是通過口語的方式進行的,因此,同樣存在如何進行監管的問題。當然,比起線下監管,主播的口語營銷是在網絡上公開進行的,雖然理論上廣告執法機關可以接觸到,從而進行監管。
  • 直播帶貨良性發展還需跨部門監管
    近年來,「直播帶貨」漸成網際網路經濟發展的新風口。據商務部統計,2020年一季度,世界電商直播超越400萬場,各大傳統電商和社交電商平臺紛紛推出直播帶貨模式。受疫情影響,2020年直播帶貨更加火爆。在紅火的背後,消費者反映虛假宣傳、售後無保障、假貨等問題出現,主播、商家、平臺,誰來擔責?直播帶貨中的亂象如何規範和監管?
  • 直播帶貨,涼涼?
    隨後,其背後直播機構進行否認,事件陷入「羅生門」,但影響還在發酵。而就在11月中旬,李雪琴親歷直播帶貨造假的事件才剛剛平息。《一場李雪琴親歷的雙十一直播帶貨造假現場》一文中提到,一場科技產品類帶貨直播,數據顯示有311萬人圍觀和互動,但實際只有不到11萬真實存在,和她互動的大部分都是虛假的機器人粉絲。
  • 行業頂流主播被立案調查,直播帶貨會「涼」嗎?
    直播帶貨的模式能夠讓消費者足不出戶就享受到高互動性的線下購物體驗,這種觀眾喜愛、轉化率高的銷售方式,逐漸成為電商平臺、內容平臺拉動增長的新動力。 01井噴期也是問題爆發期 隨著直播帶貨的潛力被發覺,資本的角逐也就暗暗開始了。 如今,越來越多的資本和人投入到這一行業。
  • 《電子商務法》頒行兩周年 火爆的直播帶貨如何監管?
    在由中國電子商會、中國市場監管報和中國政法大學市場監管法治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電子商務法》頒布兩周年座談會」上,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直接點出了直播帶貨在監管上面臨的一些問題,如直播帶貨這種新業態到底屬於那種行為?直播帶貨過程中出現的違法行為適用於哪些法律的監管?監管部門對直播帶貨這類創新經濟該如何監管?
  • 在監管真空下野蠻生長,是時候給直播帶貨踩腳剎車了
    然而在直播帶貨火爆的同時,由於監管的滯後與缺失也造成了一些偏差,甚至出現了較為嚴重的亂象。而整治直播帶貨行業的種種亂象,糾正這些偏差,關鍵就在於直播帶貨行業中的各個環節都需要被納入監管體系之中,只有監管體系完善,才可能保證大火的直播帶貨行業向健康正面的方向繼續發展。一、企業家、明星、素人紛紛下場,直播帶貨到底有什麼好?
  • 直播賣貨,是包治百病的大力金剛丸嗎?
    對現在對商家而言,這大力金剛丸或許就是時下最火的「直播帶貨」了。這段時間,科技君接觸最多的就是這個詞。不僅各個平臺使勁鼓吹,商家也是牟足了勁宣傳,此外微博、朋友圈、頭條裡幾乎都是充斥著這個直播帶貨的信息。除了吃的喝的玩的,直播的商品裡,甚至包含了房子、汽車甚至火箭。科技君十分懊惱,自己咋沒抓住這風口呢?
  • 直播帶貨行業未來監管政策須跟進
    隨著電商直播的爆紅,各地針對這一職業的扶持政策也越來越多。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發布了網際網路營銷師等9個新職業信息,其中,在「網際網路營銷師」職業下增設「直播銷售員」工種,一經發布就備受關注。
  • 熊律師說:網絡「直播帶貨」誰來監管?
    抖音、火山、小紅書等短視頻社交軟體等興起,又帶動了「網紅直播帶貨」行業的繁榮。最近「帶貨」的羅永浩開播帶貨3小時交上帶貨1.1億元成績單;更早成名的直播圈「王牌」薇婭同樣在4月1日晚直播,這次賣的竟然是火箭發射服務;另一位知名主播辛巴的得意之徒蛋蛋宣戰老羅,4月1日共計帶貨4.8億元……。我想,這些在先的「成功帶貨明星」必將引發新一輪的「帶貨」跟風。
  • 直播帶貨的魔幻2020
    現在直播帶貨都玩得這麼大嗎?如今已是個「萬物皆可帶,全民皆可播」的時代,直播帶貨已然成為全行業中的「人氣ACE」。但行進至今,細看行業發展,從最初的圈地自萌,到草莽的狂熱,再到頻頻翻車的心悸,你認為的風口或許被稱為「步步驚心」的地雷圈也不為過。萬億市場紅利誘惑了誰?眾所周知,直播電商的本質其實是線下導購的移動網際網路化模式。
  • 被鄭爽鬧這麼一出,明星直播帶貨還有戲嗎?
    8月21日晚快手電商給鄭爽辦了場生日會,在直播帶貨過程中突然情緒崩潰,邊哭邊直言「業績好不好和我無關」,最後兩位一起直播的搭檔「愛美食的貓妹妹」、「子勁」也無奈離開直播間,堪稱史上最尷尬的明星直播帶貨翻車現場之一。
  • 羅永浩說做直播如履薄冰 直播帶貨強監管規範加速進行時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羅永浩說做直播如履薄冰,直播帶貨強監管規範加速進行時招商證券在2019年底發布了一份直播電商行業報告,提到2019年直播電商總GMV(成交總額)約超過3000億元,未來有望衝擊萬億體量。
  • 領導幹部直播帶貨的規範與監督
    通過網絡直播,領導幹部和民眾「面對面」,其良好的親民形象得到了公眾的廣泛認可,並為當地經濟發展催生了新機遇,但也暴露出許多問題,對此應嚴把領導幹部直播帶貨入口關,嚴防中間環節的情況突變;應堅持適度原則,避免領導幹部因「直播帶貨」而忽略了本職工作;完善直播帶貨的監管機制,規範化約束領導幹部直播帶貨行為。
  • 辛巴、賈乃亮帶貨都下跪粉絲,帶貨直播亂象,這樣博取眼球好嗎?
    說到帶貨,基本上很多網紅都會說,是為了粉絲福利啥的,自己爭取了多少補貼,說的給他們帶貨是不賺錢的,合著全部讓粉絲佔便宜了。對於這樣的事情,網紅們表演的可謂是淋漓盡致,甚至有的時候不惜在直播間進行演戲,看起來產品非常的實惠,其實早就是他們算計好的價格。
  • 辛巴辛有志主動退賠央視分析:直播帶貨需長效監管
    直播帶貨,是指通過一些網際網路平臺,使用直播技術進行商品線上展示、諮詢答疑、導購銷售的新型服務方式。近年來,直播帶貨這一新型網絡銷售形式迎來了大規模發展的熱潮,其以粉絲流量為基礎產生的價值不可估量,因此衍生出了眾多網紅主播,人們的購物生活也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與網絡產生了密不可分的聯繫。
  • 「宅經濟」下直播帶貨的利弊觀
    難道「宅經濟」不就是躲在家裡網購買買買,玩遊戲衝衝衝嗎?這些當然是,但在家賺錢也是「宅經濟」的一部分,比如當下最火熱的直播帶貨,就給許多人提供了一個在家賺錢的機遇。據某寶的數據統計,2020年是直播行業飛速發展的一年。每天約有3萬家新的直播商家入駐,而直播帶貨的訂單總量也在以每周20%的速度增長。
  • 直播帶貨亂象百出!可有佳策根治其弊?
    在資本的炒作和資本家的瘋狂運營之下。直播帶貨因運而生。但直播平臺也亂象不斷。2020年直播帶貨迎來最瘋狂的最繁榮的好時代。但這種繁榮發展背後卻是危機不斷。大網紅小網紅紛紛直播帶假貨。普通平民草根搖身一變也出來賣貨。這種發展狀態實在令人堪憂啊。並非危言聳聽。
  • 汪涵帶貨被指「造假」,明星直播屢「翻車」,監管出手整頓
    眼下,直播帶貨這一行可謂如日中天。繁榮的背後,疑似「翻車」事故頻發。日前,汪涵、李雪琴、楊天真等明星網紅因疑似刷單,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正因如此,監管出手整頓可謂是「及時雨」。汪涵帶貨退款率超70%?一張朋友圈散布的截圖,讓知名主持人汪涵再度挺進熱搜榜。日前,吃瓜群眾最關心的話題非汪涵直播帶貨退貨率超70%莫屬了。
  • 直播「帶貨」成「帶禍」,虛假宣傳、售後問題多,法律監管待完善
    原發/ 民主與法制時報核心提示:近兩年來,「直播+電商」的商業模式火爆,而受到疫情影響,各行業更是對直播帶貨有了更多期待。不過,「大火」背後,作為電商領域的新「風口」,一些新的問題也在顯現。質量差、退貨難、數據假———「網紅帶貨」亂象值得警惕。
  • 多部門出臺新規劍指直播帶貨亂象 未來監管只會更嚴
    《工人日報》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直播帶貨市場背後暗藏「黑產」鏈條:點讚、評論、彈幕、轉發,這些流量數據都可以花錢「刷」出來,甚至還可以花錢買觀看量、修改銷量數據。  對此,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網信辦等部門已出臺了監管新規,劍指直播帶貨行業亂象,旨在引導行業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