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恭敬虔誠的態度,是我們事業成功的保證。修行亦是如此

2020-12-26 我心無礙即菩提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言,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孔子

儒家所倡導的「道」到底是個什麼「道」呢?其實這個問題還是有點複雜的。說它複雜是因為儒家學說所面對的就是國家和社會,當然也不可避免的面對人。但終極目的還是學以致用,用於社會,用於國家。所以站在社會和國家的層面,儒家之道就是平日裡大家聽說的「王道」。

而這個「王道」更多的指的就是周朝的先王之道。這裡面有周文王,也有周武王,但孔子最為推崇的還是「周公」。為什麼呢?因為周文王,周武王是真正意義上的王權者,他們是君主。一個老百姓一天到晚拿君王說事,不合時宜,也不合禮制。容易讓人們產生不必要的誤會。而周公就不同了,他雖然貴為王子,但他對於周王室來說,對於實際意義的君主來說,他更多的時候還是一個「臣」。所以孔子所心心念念的「周禮」就是以周公為代表的周王朝的「禮」。

這是孔學的基本根源。剩下的就是孔子根據「周禮」的演繹和發揮了。

道千乘之國。不能簡單的把此處的「道」譯作「治理」。其實此處的「道」有引導的意思。治理依憑的是制度,但引導是以人為本的體現。用什麼去治理引導甚至是教化千乘之國的萬民呢?用王道!

敬事而言。因為不是簡單粗暴的治理,因為有引導甚至是教化的理念,所以才提出「敬事」。我們對於我們從事的工作也好,還是創辦的事業也好,都需要心存敬畏。

恭敬是功德,用恭恭敬敬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工作,你自然就會認真負責。所謂的「畏」不是害怕,而是恭敬後的一種謹慎。「」就是有關於工作的看法和建議。

我們應該用恭敬而謹慎的態度對國家和社會,乃至於自己所從事的行業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為什麼呢?因為你所處的位置說出的言論有可能會成為這個千乘之國的法律或是制度。所以要敬事而言。

節用而愛人。節用就是辦公不要奢靡,為國家服務,為民眾服務,提倡清廉,反對腐敗。反腐倡廉它不僅僅是治理官吏的手段,它也是維護吏治的必要保證。所以「節用」不是單純的節儉或是節約。它更多的是體倡清廉,反對腐敗和奢靡。

愛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心裡裝著老百姓」。儒家有句很有名的話叫做「仁者愛人」。仁者治國的主張就是「愛人」,從內心裡去關愛每一位「子民」。所以說不單是法令的治理,它還要有人性化的引導和教化。

使民以時。國家要運轉,就要動用民眾,甚至是「役使」民眾。這個役使百姓也不是什麼貶義詞。比如服兵役啊,以前的「出義務工」啊等等,包括我們每天去工作,等都是為國家做貢獻,為自己的生活而努力。家國一體。個人和國家永遠是一體相同的。

「使民」是國家運轉的必要方法。但孔子主張「使民以時」。就是說不要幹擾老百姓自己的主業。我們是一個農耕大國。古代的時候更是如此。普天下的老百姓都是靠地種糧,靠天吃飯。如果統治階級違背了農時而役使百姓勞作其他的項目工程。那田地荒蕪,不只老百姓沒得飯吃,國家也會減少財政來源。所以要合理安排「使民」時間。

明朝的憨山大師說過這麼一段話:拜佛容易敬心難,意不虔誠總是閒。五體虛懸空費力,骷髏磕破也徒然。誦經容易念佛難,口誦不解總是閒。能解不依空費力,日誦萬卷也徒然。

我們平日裡的居士他是有家庭有工作甚至是有事業的。那我們去了社會上開展工作就得遵循孔子提出的「王道」,要懂得「敬事而言」,要明白「節用而愛人」,在實際工作中要做到「使民以時」。而我們學佛呢?他也必須對佛法僧三寶恭敬虔誠。不然你就「總是閒」。閒的時間長了就不是好事情。俗話講的好,無事生非嘛!

我們心裏面沒有虔誠,五體投地,五體空懸。蹲下起來,一頭腳汗。或許能鍛鍊個好身體。但對於佛法的利益得到的還是微乎其微。所謂「骷髏磕破也徒然」。憨山大師要求高一些。真的能禮佛拜懺把腦袋磕破,還是會有效驗的。但憨山大師主要講的是要我們從心裡用「功」。

誦經也是這個道理。誦經就是要深入經藏。因為「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誦經張口即誦。但解經就難了。很多人讀了幾本經書就講經說法。這個不好。像我現在這樣就很不好。自己沒有什麼修證,講經說法就不會符合佛義。所以我們要現在「誦」上面下功夫。但光是嘴巴誦經也不行,還要用心去悟去行。六祖慧能大師曰: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說的就是這個意義。

「能解不依空費力,日誦萬卷也徒然」。那是自然。修行就是要能解相應,就是要行解相應。但解經不易。我經常和身邊人講,「看經須具看經眼」。有的是能誦不能解,有的是能解不能行。這都是我們修行不圓滿的地方。所以要各自努力。修行是自己的事 誰也替代不了。

為什麼又講到憨山大師的《費閒歌》了呢?有兩個原因,一是這篇偈頌有點長,如果一次性講完,各方面都條件也不允許。而且你一次性讀完也不耐煩。現在生活節奏快,任誰也不可能每天花幾個小時去學習。真有這樣的人那必須是要讚嘆的。

憨山大師的這篇《費閒歌》共四十句,分十小節,分別從:講道體道,出家守戒,修行遇師,染塵出塵,聽聞實心,學道悟道,閉關守關,念佛信心,拜佛敬心,誦經解經等十個方面來開示我們修行的錯路。實在是大慈悲心,功德無量。

因為這篇偈頌的體量大一些,所以我們每天一點一滴的講,這是一個緣由。再者我今天偶然去翻看昨天的文章時,發現引文有誤。即將「五體懸空空費力,骷髏磕破也徒然」誤抄錄為「五體虛懸空費力,日誦萬卷也徒然」了。這樣一來文義失乖,顛倒歧別。這是我的罪過,在此向各位善信們大德菩薩們致以深深的歉意。也想諸佛菩薩,歷代祖師和偉大的憨山大師謝罪懺悔。這就是今天又把這兩小節放一起和大家互相學習的第二個緣由。

或許有些不純不粹,但絕非不倫不類。

南無阿彌陀佛!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貧窮皆得富足。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煩惱皆得菩提。

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本文原創感恩關注願與有緣共成佛道

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大家吉祥如意,南無阿彌陀佛!一四〇

相關焦點

  • 仁雅:修行,從恭敬開始
    ▼恭敬,是我在進入同修班後,接觸頻率很高的詞彙。我們要恭敬三寶,恭敬善知識。法義上也很清楚地告訴我們,生起恭敬心時,就能與法相應,甚至當下就可以淨化內心。但在操作過程中,我卻遇到很多問題。比如恭敬心要發到什麼程度,怎樣才算是達標?因為自己對恭敬心的訓練不夠,所以一直無法深刻體會其中內涵。
  • 信為道源功德母,佛教到底是不是迷信?不要再愚痴了
    真正的相信是虔誠的,是恭敬的,是絕對地相信,不帶一絲一毫的懷疑,也不帶一絲一毫的功利,真做到了這樣,無論你念佛還是拜佛,一定會身心得到最大的利益,也一定會得到佛的加持和庇佑。這世界上所有的佛法,唯有佛所說的經典才是正確的,一個學佛者,要想走上一條正確的修行之路,就要按照佛所說的經典去修行,而不要去道聽途說,所以佛教要求我們皈依「佛法僧」,閱讀佛教經典,聆聽高僧大德的教化。佛祖為了佛弟子能夠成就,能夠成佛,而有「八正道」的說法: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 佛教:「南無阿彌陀佛」究竟是什麼意思?一定要知道!
    「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似乎是佛教的代名詞,佛教專屬。佛教道場寺院裡各處也都貼著這樣的標識,僧眾與居士相互見面打招呼,也是這句佛號不離心。雖然許多人常念這句話,但是其中的真實含義鮮為人知,大多數人只是盲目地一味念誦,如此念佛,功德利益是不圓滿的。「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本篇文章,小編就來和大家一起解讀一下「南無阿彌陀佛」背後的深意,希望大家能受益。
  • 佛教:合掌問禮,五體投地磕長頭,供佛——都隱藏了什麼奧妙
    這尤其在我們中國佛教的表現更為明顯,如果說釋迦佛在古印度創建的原始佛教還屬於比較自由,強調個人修行的鬆散團體的話,我們漢傳佛教就明顯規範的多了。特別是在馬祖和百丈禪師師徒進行了重要的改革之後,我們的佛教就變成了以寺廟為出家人的修行和居住場所,當然也有佛像和經書,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住世三寶」。
  • 恭敬對茶,茶饋貴人
    恭敬喝茶,是人生的一種狀態。不要說是一杯茶,就算是白開水,用恭敬心去喝,她都會是甜的。恭敬之心,除了對人、對事,還包括我們對各種宏大的、乃至未知的事物抱有尊重和敬畏的態度。當一杯暖暖的茶,端到面前,請懷有恭敬之心,也會收穫到意想不到。禪茶一味,茶在靜心茶,一杯茶,參和悟在心境,心境明徹,即使市井喧囂,人境愚拙,不過是一次品茶,品的是茶,聽的是家常,賞的是世態百像。
  • 佛教:佛前「供水」,這3大常識,一定要清楚!
    不論是去寺廟,還是在自家佛堂,為了表示對佛菩薩的無限恭敬與感恩,我們往往都會非常虔誠地在佛前做些供養,以精進修行、培福修慧。佛前可供哪些物品呢?主要有花、果、水、燈、香、樂等等,這些都是非常常見的供養。
  • 《讓我聽懂你的語言》帶給我們的之二——傣家民俗和南傳上座部佛教
    一般男孩七歲都要出家,成年後可以根據意願還俗,或繼續為僧修行。如在劇中出現的幾個可愛的傣家小朋友,其中有兩個小男孩巖管和巖扁出家了。還有都比。他們不僅以出家修行孝敬父母,還為百姓講經說法、排憂解難,深得尊重。當智慧、平和、溫情的都比遇到處在矛盾和糾結中的美嘉,他用他智慧的光芒不僅讓美嘉走出困境,而且也讓他自己得到升華。
  • 「走運之前有徵兆」,佛教說出現這2種徵兆,說明菩薩正在保佑你
    可是菩薩只是一種比較虔誠的信仰,誰也不知道他們到底有沒有保佑自己。走運之前,必有徵兆:事實上每一個人都見過「菩薩」,佛教說當身上出現這兩個徵兆時,就說明菩薩正在保佑你。第一個徵兆:經常遇到貴人大家都聽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句佛語,可是真正能夠理解內涵的人卻少之又少。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機遇,只不過因為個人我生活的影響尚未開悟。
  • 世界佛教 正心會 拿杵上座測試活動圓滿成功 【佛教 佛學 佛法 佛教教皇 南無羌佛】
    記者-臺南記者2020-12-09 17:17:10 世界佛教正心會舉辦金剛鉤拿杵上座測試,眾弟子恭敬恭迎金剛鉤,該會執行長表示金剛鉤是我們佛教內部的法器,佛弟子要恭敬虔誠頂禮。   另外43位參加者有遠從南投鹿谷、花蓮、高雄等地前來,其中有4位使用金剛槓單手裸手提拿200磅成功,取得用金剛鉤提拿自己康體士重量的資格。
  • 【修行】李連杰:我為什麼學佛
    、李娜、劉德華、王菲、齊豫、孟庭葦、王喜,還有成龍、李連杰、舒淇、譚詠麟、陳潔靈、彭家麗、江希文、許秋怡、葉倩文、張學友、彭羚、葉蘊儀等等……他們曾多次為佛教事業,熱心公益事業慈善演出,出佛教唱片等。若問哪種宗教可以應付現代科學進展的需求,那麼這個宗教便是佛教劉德華:信佛學佛的因緣;這位香港娛樂圈的天王歌星,影視歌壇的三棲紅星,眾多年青人的偶像,其實他也是位虔誠的佛教徒,是臺灣靈巖山寺妙蓮老和尚之皈依弟子。據劉德華說,家中父母是信佛的,自小亦有接觸佛教,但都是去寺院拜佛、參觀、遊覽而已,對佛教教義可以說是一知半解。
  • 佛教:家裡設佛堂,這幾點常識,千萬要注意!
    這種稱謂方式,與傳統文化中以「閣下」、「殿下」作為代稱相似,都是出於對他人的恭敬。許多善信發心勇猛,想在家中設置佛堂,請佛菩薩像回來供養,見佛像如見佛聖容,藉以敦促自己日夜精進。《地藏經》中說,供奉瞻仰佛像,功德無量,光目女就曾以此度化生母。可是,在家中設置佛堂,也有許多講究,否則非得不是恭敬,反而會造作褻瀆的過失。下面這幾點常識,千萬要注意。
  • 佛教所說的「皈依三寶」,你知道是什麼寶麼?
    莊重,莊嚴的儀式,是打內心裡表現出來的一種效忠的宣誓、一種懇切的承諾、一種渴仰的祈求、一種生命的新生、一種虔誠的皈投!所以說,有些事,大家不要覺得稀鬆平常,馬馬虎虎,世間自有戒律在!很多事,開開玩笑,稀裡糊塗,也許並不好。佛教也是如此,如果真正皈依,那當然需要很正規且很規範的儀式,並且非常重要。
  • 佛教,道教,儒家的修行特點,什麼是修行,在哪裡修行?
    修行一詞,讓我們聯想到了很多玄幻小說中的高大上的情節,一個主角動不動就因緣際會加入到了一個門派裡學習某種特定的武功,然後又莫名其妙的各種狗血劇情,又要高資質,又要上好的根骨,說實話,這些玄幻小說,只要我看個開頭,就能猜到結尾,幾乎都已經成為了一個固定的模板,都是一個套路下來的,所以我現在幾乎不看。而且書中寫的也並非修行,只不過是作者的中二病罷了。那啥叫修行呢?
  • 佛教:佛前上供水果,這幾條「禁忌」,你知道嗎?
    但是對待供養的貢品的態度,絕對不能當成是「裝逼」行為,那些琳琅滿目的水果還有鮮花,是虔誠供養佛祖用的,並不是簡單做出來的客套樣子,也並不是與佛祖求福做出的一些交易。而要把一切看成是自己虔心去做的,否則佛祖自然能夠感知你的誠意,對於你的愚弄行為,也會保留謹慎。
  • 佛教:到寺院拜佛的5點禁忌,一定要明白!
    相信許多人初一十五、或者重要節日裡,都會有到寺院裡燒香拜佛的習慣,不論是否真正信仰佛教,做一些供養都是為了表達一種美好的祈願。然而,寺院並非世俗社會,它是佛法僧三寶常住之地,是修行人的清淨道場,是大眾培福修慧的無上福田,做到恭敬和虔誠是前來禮佛的善信所必備的素養。
  • 佛教:燒香拜佛時,心中默念這4句話,功德無量!
    其實,「萬般皆苦,只可自渡」,我們拜佛不是拜自己的欲望,不是功利主義的求佛,發心不真誠,做再多供養也是徒勞。「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內心的清淨恭敬才是對三寶的最好供養。佛菩薩不會因為你供養得又多又好,而對你有偏愛,也不會因為你沒有做供養而降罪於你。一切供養皆是自己的發心,若自心清淨,再做供養,自然是增上功德。
  • 佛教:拜佛為什麼要燒三炷香?別再迷惑了!
    我們要明白的是,佛教不是「交易」,不要以世俗的眼光拜佛,佛菩薩不缺你的那炷香,我們也不要妄想著頭香、高香就有什麼靈驗之處。凡是信佛走向功利和迷信,都是愚痴,不是正信。《六祖壇經》中言: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真正與佛菩薩感應道交是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唯心造」,法由心生、心外無法,我們的心才是我們身上最重要、最厲害的風水。
  • 【完整版】居士基本守則(法界佛教總會)
    明代以降的佛教相關著作,亦罕見「做」字。本會為遵古且儘量避免爭議,除約定俗成的共通詞彙外,均以佛經用字為主。如果能這樣,才值得在家人的恭敬和供養,受之無愧。如果不認真修行,甚至不如在家人的虔誠,那就沒有受人恭敬和供養的資格,這一點要深深覺悟,不可魚目混珠,在佛教裡面混飯吃。在家人供養出家人的時候,也不可有分別心,不可有選擇心,這位法師有修行,我要供養他;那位法師沒道行,我不供養他,不要有這種不正當的心理。
  • 佛教:常念金剛經中的這四句偈,可以檢驗自己會不會悟道
    佛教的經典,有了義教和不了義教,學佛的宗旨是:第一、依法不依人;第二、依義不依語;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第四、依智不依識;如今的時代,去佛甚遠,修習佛法,關鍵是要走一條正確的道路。佛說愚痴之人沒有擇法之眼,也就是說我們不知道誰才是真正的善知識;所以學習佛法,最好的捷徑就是讀誦佛教的經典,能夠依教奉行,就會少走彎路,就能夠有所得甚至能夠悟道證道。
  • 農曆七月:佛教歡喜月
    其實從佛教的觀點來說,七月並不可怕,更不是什麼鬼節。七月在佛教來說是「佛歡喜日」、「吉祥月」,「歡喜月」等。這又有什麼由來呢……三個月後的七月十五日這天,是眾比丘的結業日,大家提出這段期間修學的成績;而佛陀在看到大家於道業上有所增長,也十分歡喜,並讚嘆大家精進修行的成果。所以,農曆七月在佛教而言是吉祥月、是歡喜月。  而民間所流傳著的「普度」,又是怎麼一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