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是種常見現象,焦慮 煩躁、口乾舌燥、咽喉 腫痛、嘴唇乾裂、舌頭生瘡、 流鼻血、便秘、小便黃赤等 都屬於上火症狀,但這些火 有虛實之分,治療時需要區 別對待。 中醫理論認為萬物可分 陰陽兩種屬性。凡是運動 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 的、明亮的、無形的、興奮 的,都屬於「陽」;凡是相對 靜止的、內向的、下降的、寒 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 的,都屬於「陰」。
身體陰陽平衡,人就處於健康狀態; 陰 陽 失 衡 ,就 是 中 醫 說 的 「病」,也就是陰陽偏頗,如 果是偏於陽亢,就是我們說 的上火。身體內絕對的陽氣 亢 盛 ,而 不 存 在 陰 氣 不 足 時,就是我們說的實火。如 果是由於陰氣不足,不能制 約 陽 氣 ,而 表 現 為 陰 虛 陽 亢,就是虛火,究其實質是 存在陰氣的絕對不足。 那麼顯然,實火是指陽 熱熾盛引起的實熱證,以肝 膽、胃腸實火最多見,表現 有:高熱、頭痛目赤、口乾口 苦、咽喉腫痛、煩躁、腹脹 痛、大便幹、小便黃、舌紅、 苔黃幹或鼻腔出血等。治療 上宜採用苦寒瀉火、清熱解 毒的原則和方法。這時可以 吃一些瀉火藥,如黃連上清 丸、牛黃解毒丸、承氣湯、龍 膽瀉肝丸等。更要多吃和多喝祛火的食物或茶飲,如: 苦瓜、絲瓜、黃瓜、菊花、蓮 子心、苦丁茶、金銀花等。 虛火包含兩種情況:一 是指陰虛而導致火旺的現 象,二是指氣虛和陽虛出現 的氣虛發熱、「真寒假熱」現 象。陰虛有五臟之陰偏虛與 精血津液虧損等情況,陰虛 則陽氣相對的偏亢,但不是 陽氣絕對過剩,所以雖然有 一些「上火」表現,卻是陰虛 引起的。臨床多表現為:口 燥咽幹、咽喉幹痛、五心煩 熱、顴紅、盜汗、失眠、舌質紅、無苔或少苔等。治療時 應以生津養血、滋陰降火為 原 則 。 此 時 ,應 該 補 陰 滋 陰,而不是瀉火。補陰的食 物和茶飲有:梨、甘蔗、琵 琶、銀耳、百合、沙參、玉竹、 麥冬、天冬、石斛等,常用中 成藥有六味地黃丸、知柏地 黃丸等。 另外,有三個簡單方法 來分辨是實火還是虛火。一 看小便:顏色黃、氣味重,同 時舌質紅,為實火;小便顏 色淡、清,說明體內有寒,是 虛 火 。 二 看 大 便 :大 便 幹 結、舌質紅的為實火;大便 乾結、舌質淡白的為虛火; 大便稀軟或腹瀉說明體內有 寒,是虛火。三看發熱:如 發 熱 時 出 現 全 身 燥 熱、口 渴,是實火;發熱時手腳冰 涼,身體忽冷忽熱,不想喝 水或喜歡熱飲,是虛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