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鹹魚塘筆記
要說最近最具話題性的魚,那絕對非三文魚莫屬。帝都市場的新聞,讓三文魚一下子從人人喜愛淪落成了談魚色變,許多相關料理店紛紛自危。仿佛這橙白相間的豐腴美味因為這件事成了病毒本身一樣。恐懼和無知會滋生謠言,尤其是無良記者還喜歡沒讀過幾天書就搞大新聞,關於三文魚身上的故事一下子爆發的比病毒還快,我一直認為科普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通過事實來讓大家理性認識一件事物,那麼這次我們就來聊聊三文魚的故事。
話說在大西洋及太平洋沿岸,有一種魚,它們最初在淡水河中長大,然後順著河流遊向大海,等成熟後又會從自己生長的海水中,利用太陽和地球磁場的引導遊到自己誕生的河流裡繁殖下一代。後來人們把這種淡水出生→海水成長→淡水繁殖的習性稱之為「洄遊」。每當這些魚在洄遊路上遇到瀑布或是堰壩等障礙物便會衝出水面奮力躍起,於是人們把它們稱作「Sailo」,拉丁文中是「跳躍者」的意思。後來,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salmon。而這些「跳躍者」所屬的家族也就有了自己的名字——鮭科(Salmonidae)魚類。「三文魚」這個稱呼,就是鮭魚英語Salmon的音譯。全世界有300多種的鮭科魚類,包含了多種經濟魚類,理論上只要是鮭魚類的,你都能叫它「三文魚」。但在國際市場的標識上,為了區分不同的鮭會有大西洋鮭(Atlantic Salmon),王鮭(King Salmon), 銀鮭 (Coho),粉鮭(Pink),鱒魚(Trout)等詳細的稱呼,唯獨沒有三文魚(Salmon)這種表示方式。如果你聽暈了,可以簡單理解成我們可以把任何「葉子泡在水裡可以喝」的飲料叫做「茶」,你可叫它們,綠茶、紅茶、花茶……或者省事點都叫茶,但是你不能說「綠茶就是所有的茶」。對我國人民而言,通常我們語境中理解的三文魚,通常是指大西洋鮭(拉丁學名:Salmo salar),大西洋鮭又名安大略鮭(Atlantic Salmon是英語商品名),是主要分布在北大西洋海域及周邊河流的一種鮭魚。大型個體可至110-150釐米,重達40公斤以上。大西洋鮭幼魚的顏色與成年的不同。當它們仍在淡水生活時,身體上有藍色及紅色斑點。當它們進入海水後,它們就會呈銀藍色。最容易辨認它們的是其側線上的黑色斑點。當它們進行繁殖時,雄魚會呈淺綠色或紅色。它們呈梭形,有發育完好的牙齒。在20世紀初期,大西洋鮭作為十分重要的漁業對象,其捕撈量逐年上升,而人工養殖也開始起步,因此產量很大,成為了歐洲和北美東海岸海水漁業的支柱海產。於是就有商人將這類大西洋的魚類出口到我國。從歐洲出口我國只能走海運,上世紀70年代,養殖的大西洋鮭首次登陸香港,Salmon這個外來詞就在濃重粵語腔下被音譯為了「三文魚」。當時,能夠進口到中國的「Salmon」,都是大西洋鮭,人們也就逐漸接受這種肌肉橙紅色、有著明顯白色脂肪條紋的魚是「三文魚」,並逐漸流傳開來。就如前文所說,鮭魚的家族在太平洋也有分布。在地理大發現時代,當歐洲人橫跨北美大陸到達了太平洋沿岸後驚訝的發現,這裡居然也有好幾種外形類似「salmon」、也會洄遊產卵、甚至在不同生活階段體色會發生巨大變化這一特點都相同的魚類,只不過太平洋的鮭魚通常會在產卵後死亡(慘啊!),而它們的大西洋親戚們可以重複好幾次。為了省事,這些歐洲殖民者們順其自然地把這些魚統統叫做「salmon」。為了區分它們和遠在大西洋的親戚,人們就把大西洋的鮭魚叫做「大西洋鮭魚」,而把後者稱作「太平洋鮭魚」。為了科學命名這些魚類,分類學家們根據他們一個特點取了一個屬名馬哈魚屬Oncorhynchus。這個組合自希臘語的「onkos(彎鉤)」和 「rynchos(鼻子)」,意思是「彎鉤鼻子」——因為這些魚類在洄遊時,上下頜會還變成鉤子的形狀(並不全是)。按理說,這些太平洋鮭魚被叫做太平洋三文魚好像也沒問題~但實際上它們品質本身就不錯,並且漁獲量較低,一般供應當地市場,所以很少和國內的「鮭圈」說不清道不明,即使來了,也會標榜自己的鮭魚身份。看著滿屏幕的外文字母,總感覺鮭魚這家真是「洋氣」十足,可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它們了。每年秋季,在我國黑龍江、烏蘇里江和圖們江可就可以看見他們,生活在白山黑水的人們稱呼這些魚為「dao imaha」轉換成漢語名——大麻哈魚,大家就很熟悉了。(預備唱「我的老家,就住在那條河,我是那條河裡,土生土長的魚~」)我國的鮭魚種類主要有馬蘇麻哈魚/櫻鮭(O. masou)、紅大麻哈魚/紅鮭(O. nerka)和狗大麻哈魚/狗鮭(O. keta)。從實際角度出發,高品質的太平洋鮭口感和價格遠高於養殖的大西洋鮭。但因為分布大麻哈魚河流的入海口多不在境內,在歷經長途艱辛溯遊,加之長期不吃食物和生殖期間體力消耗之後,我們捕撈到的大麻哈魚品質不高,以至於給我國消費者帶來了三文魚比太平洋鮭高級的印象。鹹魚老師,一個普通的科普講解員 ,上海長風海洋世界鹹魚老師教室顧問。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世界上的各種博物學知識,讓大家重新認識你不知道的山石草木,花鳥魚蟲,人文歷史中有趣的地方。
各種「三文魚」之間的複雜關係,還真得鬧明白再吃,現在生食一定注意安全Author:鹹魚老師
Editor :rl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