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80年代的早點真地道,看著都流哈喇子!

2021-02-17 北京全攻略

(建議WiFi環境下觀看)

這段視頻來自於上世紀80年代初由日本龜甲萬株式會社策劃,日本巖波映畫製作所製作,《中國之食文化》系列紀錄片。一共五集,分別介紹了北京,廣州,江浙滬和四川這四地的飲食文化以及中式料理的烹飪技藝。這部紀錄片中方由當時文化部牽頭,各地飲食服務公司及相關店鋪配合完成取材。

片中介紹的老北京早真地道,讓人很有食慾。下面咱們在詳細介紹一下北京的早點。



候寶林的相聲裡說「粳米粥倆(liǎ)子一碗,用文火熬的粳米粥,潔白,軟爛,粘和(huò),喜歡甜的放放糖,喜歡白的您就就鹹菜絲,噴兒香的。要按季節還有紅豆粥、綠豆粥、芸豆粥、雜豆粥。另外,除了前面兒說的,還有煎餅、切糕、椒鹽蒸餅、小棗蒸餅、豆餡兒蒸餅、茶湯、麵茶、油炒麵、炒肝兒等等。 


豆腐腦

北京的豆腐腦和老豆腐那可講究,佐料也多,有醬豆腐汁、滷蝦油、韭菜花、芝麻醬、辣椒油等,還要澆上滷汁。滷汁用口蘑、肥瘦豬肉片、黃醬、大料等熬成。早年個賣豆腐腦的著名「企業」前門外門框胡同的「豆腐腦白」和鼓樓後的「豆腐腦馬」。 


老豆腐

豆腐腦和老豆腐是一對親兄弟。梁實秋《雅舍談吃》說豆腐腦與老豆腐的區別:「北平的『豆腐腦』,異於川湘的豆花,是哆哩哆嗦的軟嫩豆腐,上面澆一勺滷,再加蒜泥。」「『老豆腐』另是一種東西,是把豆腐煮出了蜂窠,加芝麻醬韭菜末辣椒等作料,熱乎乎的連吃帶喝亦頗有味。」

老舍《在駱駝祥子》又累又冷又餓的祥子在一個小吃攤上吃老豆腐,老舍先生是這樣寫的:「祥子歇了老大半天,他到橋頭吃了碗老豆腐:醋,醬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熱的雪白的豆腐一燙,發出點頂香美的味兒,香得使祥子要閉住氣;捧著碗,看著那深綠的韭菜末兒,他的手不住的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裡燙開一條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兩小勺辣椒油。一碗吃完,他的汗已溼透了褲腰。半閉著眼,把碗遞出去:『再來一碗』」您看舒先生描寫的夠多生動。有空您翻翻。 


燒餅

燒餅是老北京早點的主食。燒餅是現烙的,過去講究吃燒餅夾燒羊肉、醬牛肉、醬肘子、炸雞蛋、油條油餅,再來碗餛飩,那一口下去真是美餐。 

光這燒餅就有七、八種,麻醬燒餅、馬蹄燒餅、吊爐燒餅、螺絲轉燒餅、油酥火燒、糖火燒、豆餡火燒;而炸貨有油條、薄脆、油餅,還有一種現在已經沒有了,做法兒是把油餅略微炸一下,撕開一條縫,磕入一個生雞蛋,封上口再炸,說起來有點兒象現在的雞蛋灌餅。


吊爐燒餅

吊爐燒餅現在很少見了,而且還歷史悠久,清代楊米人所著《都門竹枝詞》中有「涼果炸糕既耳多,吊爐燒餅艾窩窩」之句。這(音:ZHEI讀四聲)種燒餅多數是回民鋪做的,按照資料上說,吊爐燒餅是用吊爐將餅坯烘烤,吊爐形如覆鍋以鐵板為底,用鐵鏈吊起,以木棍移動,爐內燃碎煤渣。其特點是兩層厚皮,無瓤,這是為了夾肉或夾油餜而食。由於製作費工,逐漸為芝麻醬燒餅所代替。

 


餛飩

說起這餛飩還有個講究,北京有這麼個習俗,叫「正月初二,早吃餛飩拜財神」,這說的是咱老北京的過年習俗,初二早上,天沒有亮的時候就要起床,煮餛飩吃,因為餛飩樣子像元寶。吃完了餛飩,百姓無論窮富,都去廣安門外的五顯財神廟,去求得一年的萬事順利。


炒肝兒

這早點裡還有一樣不能不說,那就是炒肝兒。這炒肝兒好象是清末就有了,按老人兒們說,是清末由前門外鮮魚口「會仙居」的「白水雜碎」改進的,這白水雜碎吶,是以切成段的豬腸、肝、心、肺加調料用白湯煮,但不太講佐料,大傢伙兒不太好系這口。於是乎掌柜的將心、肺去掉,換了個稱呼叫「炒肝兒」,這一改不要緊,還真改出一番名堂和紅火來。這會仙居的炒肝兒出了名,四九城都跟著添了炒肝兒,也就演變出了老北京一句罵人的俏皮話,「你這人怎麼跟炒肝兒似的,沒心沒肺」 ,還有一句叫「豬八戒吃炒肝,自殘骨肉」 。 

老北京早點的正確搭配方式


炒肝、包子 

炒肝還是包子?這不是個問題,早年間貌似炒肝就這類似千層餅的吃食,後來主要與炒肝合體了。 

吃包子一定就得喝炒肝,喝炒肝就一定得就包子,而且還一定得是豬肉大蔥的包子,要不然怎麼找也不能算是吃得地道。炒肝包子,包子炒肝,只要這世界上還剩下一個北京人,它們的姻緣也肯定會被延續下去。 


羊雜碎、熱燒餅

羊雜湯一定得就著剛出爐的熱芝麻醬燒餅吃,剛出爐的熱燒餅金黃酥脆,咬一口滿地掉渣,再就著滾燙、滾燙的羊雜湯…… 



豆面丸子湯、熱油餅

豆面丸子湯是地道的回民早點,單吃就已經很解饞,但是最地道的吃法還是應該配上一個剛出鍋的熱油餅,讓口腔在滑嫩、酥脆之間品味生活的繁複。


豆汁、焦圈、鹹菜

郭德綱語錄:看這人是不是北京人,咣嘰踹躺在那,捏著鼻子灌碗豆汁,站起來罵街,甭問,外地的,站起來一抹嘴,有焦圈嗎,北京的!


馬蹄燒餅夾油條、小米粥

馬蹄燒餅顧名思義,形狀近似馬蹄,中間有個空膛,可以用來夾肉、夾焦圈、夾油條。據說過去大臣去紫禁城上朝大多是要在餑餑鋪裡馬上兩套馬蹄燒餅夾油炸鬼,坐在轎子裡邊走邊吃,所以那時候北京的餑餑鋪都是每天凌晨兩三點鐘就要開門營業的。 

如果你嫌大臣們的吃法太簡單,也可以把馬蹄燒餅、油炸鬼買回家去,自己再熬上一點粘粘的小米粥,就著六必居的醬蘿蔔,那可就又舒坦,又滋潤了!


豆泡湯、燒餅夾肉

豆泡湯好吃不貴,在就上兩套燒餅夾肉,又管飽,又解饞。老北京標準的燒餅加肉是加牛肉片,熱乎的燒餅加上亮肉片,後來清真有夾肉末的,也是剁的很碎的。 


麵茶、排叉

一直有個問題很困擾,那就是不知道喝麵茶的時候應該就點什麼才合適。直到有一天在護國寺看見一個老大爺吸溜一口麵茶,再咯嘣咯嘣嚼上一大塊排叉,才突然有了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褡褳火燒、酸辣湯

褡褳火燒裡邊有肉,大清早兒的吃太多了自然很有意,所以老北京人吃褡褳火燒往往要搭配一碗酸辣湯,多擱香菜、胡椒麵,喝上一碗,開胃又過癮。 

豆腐腦、螺絲轉

豆腐腦是嫩的,螺絲轉是脆的,吃豆腐腦的時候一定別用勺,就拿螺絲轉當勺一點一點的蒯著吃,豆腐腦吃完了,勺也沒了。 

茶湯、切糕

在各種老北京吃食裡面,茶湯絕對屬於集觀賞性、實用性於一身的完美範例。又熱又粘的茶湯上面撒著白糖,配著青紅絲、碎芝麻,吃到嘴裡,能把人香一個跟頭,要是再就上兩條豆多棗甜的切糕,就完美的不能再完沒了。 

杏仁茶、糖耳朵

杏仁茶是老舍小說裡經常提到的一種早點,最地道的杏仁茶主料其實是江米麵,再加上很少的一點苦杏仁粉作為調味,米香裡混合著杏仁的香味,最好再配上兩隻糖耳朵!

 


油條、豆漿

這應該算是北京人的標配了吧,就甭詳細說了。


戳這兒看:再有人問你北京有什麼好的,就把這條微信扔給Ta!

戳這兒看:在北京,這叫規矩,懂嗎?

如果您覺得好看,請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這才是北京人的早點,真地道!現在吃不到了……
    (建議WiFi環境下觀看)這段視頻來自於上世紀80年代初由日本龜甲萬株式會社策劃,日本巖波映畫製作所製作,《中國之食文化》系列紀錄片
  • 地道的老北京早點都有哪些?這些都是北京人的摯愛,充滿京味兒的早點!
    點擊上方藍字「指間味集」關注我們曾經有這麼一個笑話兒,話說90年代初的時候,傻老外們剛開始時興來北京旅遊,看什麼都覺得新鮮,聽什麼都覺得有意思
  • 珍貴老照片:80年代的西安,80年代的北京,80年代的廣州!
    【珍貴老照片:80年代的西安,80年代的北京,80年代的廣州!】1985,北京,跨箱車,這是80後北京人小時候的座駕。80年代的北京,車不堵,房不貴!
  • 北京一傳統早點,看著黑乎乎黏黏的很噁心,吃起來卻是香美爽滑
    經過一晚上的休息,想必大家早已經飢腸轆轆了吧,不知道大家早上都喜歡吃點什麼早餐。在北京有這麼一個特色的早點——炒肝。小編早上起來時間充裕的話,就想去吃碗北京炒肝,再買幾個包子配點小鹹菜,一吸溜那叫一個心滿意足啊。
  • 北京最牛逼的早點,排隊爆滿
    匯興居,說到早點北京人肯定少不了炒肝包子,匯興居藏在虹橋市場後頭,老闆是地道的北京老爺子炒肝,包子,滷煮,炸醬麵等等很多北京小吃這都有,味道不錯而且實惠。南來順,作為過去北京「老三順」之一,清真菜自是讓大家滿意的。而且早點廣受大家歡迎!
  • 氣功風靡一時,男女躲公園約會,萌動的北京80年代丨在線影展
    那時擺書攤真掙錢,很多出版商、報攤販為了盈利,在報刊上猛加作料,一些小報上的「裸」「情」「血」字大標題格外奪目,聳人聽聞。《互愛互敬》拍攝時間:1980年拍攝地點:北京西四紅螺廠路口上世紀80年代,在西四北馬路上,每天都看見一位交警護送小學生過馬路,他就是西四交通隊民警老金。老金是北京市勞模。
  • 哈喇子流了一地!金山這裡上演美食風暴,你pick哪個?
    哈喇子流了一地!金山這裡上演美食風暴,你pick哪個?當天下午一點半,漁家灣內的各個攤位前人頭攢動,來自金山區的各個參評店都拿出了自己的絕活,消費者代表們在不同的攤位前品嘗菜餚並為其打分。消費者代表:金山購物節這個活動很好,有很多品種老百姓都沒有品嘗過,我嘗了金山本地的煎餅,味道相當不錯,希望金山以後多舉辦這樣的活動。
  • 80年代的中國,各地都吃什麼美食?附珍貴影像
    現在,任何捕殺、販賣、收購或食用野生保護動物都是違法的行為,大家不要以身試法,也不要嘗試吃福建人。上世紀80年代初,日本龜甲萬株式會社來到中國拍攝《中國的食文化》紀錄片,龜甲萬株式會社的明星產品,是大家熟知的萬字醬油。
  • 這是一部時代背景在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的電視劇
    這是一部時代背景在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的電視劇,更多時間放在了80年代裡。講一群無所事事只知道一天到晚打架、泡妞、扯淡的年輕人的愛恨情仇、潮起潮落以及換著打炮的故事。他們一起長在北京四合院,從童年就是玩伴,講義氣,為哥們玩命,客氣的讓自己的女人給彼此玩,有一口飯也扒一半給對方吃。
  • 推廣|摩洛哥主題創意美食,讓你的客人流哈喇子!
    大家看過的《諜中諜》、《 神盾局》、 《007》等特工大片都應該有印象,這些大片都有在摩洛哥取景。特殊的風俗建築和沙漠地貌,很有異域風情,正因為這樣,摩洛哥給小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世界影迷一種探索欲發現的渴望。
  • 毛阿敏、靳東合唱7首80年代老歌,聽哭了現場觀眾!(附80年代老照片)
    東方衛視的跨年晚會上,演員靳東與毛阿敏合唱《甜蜜蜜》、《鄉戀》、《光陰的故事》、《遲到》、《思念》、《路燈下的小姑娘》、《跟著感覺走》這些80年耳熟能詳的歌曲,滿滿的回憶~  隨著這些好聽的歌曲,我們慢慢回到了80年代!
  • 北京東站,上世紀80年代的結界!
    「好幾年沒去北京東站了,甭管外邊繁華成什麼樣,北京東站還真是一點都沒變樣。哦不對,更破了。」在CBD一片繁華的氛圍中,北京東站宛如上世紀80年代設下的結界。一路走來,路過空氣中都瀰漫著香水味的北京新名利場SKP-S,再到略為樸實的八王墳公交站。
  • 七十年代北京義利食品廠內部處理給職工的「餅乾頭」饞得人流口水
    說起北京義利食品廠,創辦於1906年,絕對夠得上百年老字號了。義利食品廠老地址在北京老宣武區廣義街甲10號。說起義利食品廠所出品的食物那可都是我們北京小孩十分喜愛的食品。七十年代那個時候,我住在北京的老宣武區。我們家門口的好幾家鄰居都是在義利食品廠工作的。當時他們總是接長不短地從義利食品廠內部往家購買一種叫「餅乾頭」的食品下腳料。別看這種下腳料叫「餅乾頭」,其實它根本不是餅乾,有著巧克力的顏色,吃起來軟軟的帶著韌勁。
  • 打耳光都不肯放!魔都那些鮮美無敵的黃魚料理,看完哈喇子流一地!
    保證你很多都沒吃過!餐巾紙準備好,一起來流口水吧!這家做的是薄皮生煎,生煎底只只都很酥,輕輕地咬一口外皮就能開個小窗,馬上就有黃魚的鮮味冒出來!吸一口湯汁,又多又鮮美,重點是裡面是貨真價實的黃魚,能看到清清楚楚的黃魚肉哦!因為點的人太多啦,去晚了黃魚生煎經常會賣完!風沙小黃魚
  • 第一個登上時代周刊的歌手,迪斯科女王張薔,她的歌聲貫穿80年代
    張薔這個名字可能現如今有很多年輕人並不熟悉,但對於在胡同長大的80後來說再熟悉不過了,她是一個地道的北京大妞兒同時也是80年代紅極一時的歌手,說起她的代表作就太多了,比方說《愛你在心》《北京女孩》《別再問我什麼是迪斯科》都是大伙兒耳熟能詳的經典老歌兒,她給人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在80
  • 在線影展:1980-1990的北京,變革與激情燃燒的八十年代
    > 上世紀80年代,在西四北馬路上,每天都看見一位交警護送小學生過馬路,他就是西四交通隊民警老金。80年代學雷鋒,每個年齡段似乎都有各自的主題,尤其小學生更為顯著。年代的愛情,在整個社會思想觀念不開放的背景下,自由戀愛的氣息已漸漸濃鬱,不過像現在這麼開放地摟抱接吻在那個時候還真不多見。
  • 北京滿大街的滷煮火燒,為什麼沒有真正地道的?原來是這個原因!
    在北京很多人都愛吃滷煮火燒,那真是好吃不貴,如果有段時間不吃,那還真饞這口兒。
  • 北京地道爆肚名店Top10
    毫無疑問北京最好吃的爆肚。金正隆,傳承四代老北京爆肚涮肉店,光緒年間就有了。來了這兒,您就知道其它都是浮雲了!常來這兒吃爆肚的北京人都是這口兒真正愛好者,爆肚好吃,味道絕,肚仁兒爽脆。羊肉手切,新鮮,沾料地道,客人都是回頭客!爆肚小料為傳統秘制,味道醇厚、鮮香適口。地址:西城區德外安德路六鋪炕1區6號樓爆肚皇
  • 80年代的《舌尖》,美味不減當年
    有網友說它是「 80 年代的《舌尖上的中國》」一點都不過分,儘管目前能看到的畫質過於「感人」,但是這種復古的質感和充實的內容在 30 年後的今天看起來卻格外珍貴而且《中國の食文化》不僅會介紹飲食相關的內容,還會涉及到一些風土人情,從這部紀錄片的窗口往回看,迷人的 80 年代仿佛就近在眼前。
  • 【哏兒都早點100天】第43天 異類早點爆魚面 假裝在江南
    今天介紹的這家早點絕對是神一般的存在,因為他實在是太另類了,和哏兒都的早點,甚至北方的早點截然不同,但說來也怪,憑著他特立獨行幾十年的堅持,硬是在哏兒都的早點界立住了腳,打出了字號,並培養了大批擁躉。我就是聽一個朋友推介的,說如果寫哏兒都早點不提這家,絕對是一大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