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諸葛亮:不善於選賢任能,不注意人才培養,不懂揚長避短

2020-12-27 騰訊網

諸葛亮,這是一個響亮的名字,作為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在他死後的一千多年時間裡,受到了難以數計的贊褒。尤其是作為智者的形象,長期被人們傳為口碑。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不少研究者卻從不同角度,對諸葛亮當政時期的諸多失誤,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在用人問題上更為集中。

一、不善於選賢任能

一種意見認為,諸葛亮對人才有求全責備的過分苛求。

對那些確有特長,但有些雄才,往往因小棄大,見其瑕而不重其玉。例如彭羕,才識過人,經龐統和法正兩人聯合向劉備推薦,得到重用。當然彭羕也有缺點,特別是生性驕傲,不拘小節。諸葛亮因此對彭羕十分不滿意,說他

「心大志廣,難可保安」,

必欲除去而後快。所以當劉備死後,諸葛亮執政期間,蜀漢政權內,除魏延、楊儀、蔣琬、費禕、姜維等寥寥數人外,似乎再沒有多少人可用。與劉備在世時的人才濟濟,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另一種意見更認為,諸葛亮外寬內妒、氣量狹窄、不能容人。

李儼曾是劉備白帝城託孤時,與諸葛亮同受遺詔的兩輔政大臣之一,才能和資格都可以與之匹敵。因此招致諸葛亮的妒忌,最終還是被抓住一點過失,廢為平民,直至流放終生。因這種原因被廢的賢才能人,並非李儼一人,廖立也是。

二、不注意對人才的培養

有的論者指出,諸葛亮總是不肯給人壓擔子。

他身為丞相,理政治軍時,大事小事一把抓,甚至連公文簿記都要親自校對,不肯分權與人。蔣琬、費神都是他挑選的主要繼承人是很有培養前途的。但諸葛亮從未讓蔣、費擔任過負責一個區域或一支軍隊的全面工作,沒有讓他們參與過多少重大政治和軍事的決策。由於這些人才缺少實際工作的全面培養和鍛鍊,在諸葛亮身後執政時,就顯得沒有多少聲色。

也有論者認為,這種包辦一切的作風,可能出於諸葛亮對部屬的不信任態度。

在蜀國對諸葛亮有一股迷信的情緒,他本人也以為,除自己以外蜀國很難再有人能擔負起統一天下的重任。因而連續親自率軍六出祁山,平時也就事必躬親,不肯放手培養和選拔新人接替自己。

還有的論者認為,諸葛亮對部屬的缺點,有時竟採取遷就姑息的做法,使他們得不到及時的改正和提高。關羽為人勇猛剛毅,但驕傲自大、剛愎自用。馬超歸漢後,得到重用,關羽很不服氣,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

「人才可誰類比」。

位居首輔的諸葛亮對此有害團結的言行,絲毫不加批評,相反奉承關羽說:

馬超「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當與翼德指張飛)並驅爭先,猶未及(指關羽)之絕倫逸群也」。

三、用人不懂揚長避短

一種意見認為,諸葛亮不懂用人之長。

例如對馬謖的使用就是這樣。馬謖確有雄才大略,當諸葛亮出師徵討南方少數民族反叛時,他建議採用

「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的著名策略,被採納後效果極好。可見,馬謖善出計謀,是一個當軍師的人才,並不是一位戰術家。對他的使用就要考慮揚長避短,但諸葛亮竟讓他帶重兵守街亭,這是很大的失策。

也有一種意見認為,諸葛亮不會調節部屬之間的矛盾,組成合理的領導機構。

魏延、楊儀兩人,一武一文,才能出眾,是諸葛亮得力的左右手,但兩人互不買帳,常常鬧得水火不相容。連遠在東吳的孫權都曾預言,楊、魏兩人相處在一起必為禍亂。諸葛亮卻沒有認真加以調節。終於在他身後,發生了楊、魏火併,魏延被殺,並夷三族,楊儀也遭流放。

這就是不一樣的諸葛亮!

相關焦點

  • 蜀國最先滅亡,與諸葛亮脫不了干係!
    一籌莫展之際,三個做擅長牛皮活的皮匠建議道:「先買一隻牛,把牛皮從肚皮位置始整張剝下,做成撞不破的牛皮筏,這樣就不會觸礁沉沒了。」果真,諸葛亮按此法順利過江。如此便有了這句知名的諺語。其實,句中的皮匠真正指的是「裨將」,也就是古代軍中專任一方的副將。這句話的核心意思便是,三個人副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通俗的說就是,人多力量大。
  • 星巴克、優衣庫、蘇寧的人才培養理念,帶你認識不一樣的職場
    同樣,國際知名服裝品牌優衣庫也是一家不缺人才的企業,其「超級明星店長」制度培育並激勵起一批開路先鋒。「超級明星店長」承擔起在新市場開店並培養店長的職責,而他們的薪資也相當可觀,常常是普通員工的10倍甚至更多。
  • 曹操那麼愛惜人才,但為何不去拉攏諸葛亮?甚至還罵諸葛亮為村夫
    首先,曹操選人無論貧賤,不計出身。只要是人才,我曹操可以不計較你的出身。曹操手下的謀士荀攸、郭嘉、賈詡等人,都是貧寒子弟,他的愛將張遼、徐晃、典韋等人,也都卑賤出身。而且在用人上,曹操不管你是主動投靠來的,還是被俘虜來的,甚至是曾經以我為敵的,只要你有才能,不計前嫌,都能得到重用。
  • 不計前嫌、選賢任能的齊桓公並未善終
    即便我們各級各地主政者都像齊桓公一樣,能夠不計前嫌,聽從鮑叔的建議,重用曾經各為其主,與自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呈現我們大度雍容、從善如流、選賢任能的品質,也難掩其人治而非法治的理念,濾不掉歷史裹腳布的腐臭味道。
  • 柳傳志是這樣評價諸葛亮的!
    他通過對眾多歷史人物的客觀評價,「以古為鑑」,揚長避短;古為今用,融入現代企業管理。本文收集了柳傳志對戚繼光、諸葛亮、袁紹、司馬懿、康熙、曾國藩、毛澤東、鄧小平八位歷史人物的評價,和他的個人自我評價一併發出來與大家分享。對戚繼光抗倭感觸頗深:戚繼光是個經常受賄的人,奇怪的是死亡時家裡很窮,沒留下什麼錢。
  • 諸葛亮知道劉禪沒本事, 留下4個文武人才, 可惜全都意外身亡
    到了後半段,蜀國人才凋零,只剩下諸葛亮一個小老頭孤掌難鳴,要麼打不贏,好不容易打個勝仗也那麼費勁。後來看了史書《三國志》才知道,真實歷史與《三國演義》大有不同。五虎上將也並非評書中那麼金光閃閃天下無敵,劉備諸葛亮死後,蜀國也並非無人可用。恰恰相反,由於諸葛亮知人善任,深謀遠慮,生前有意識地發掘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才為劉禪撐起一片天。
  • 陳壽的《三國志》為什麼對諸葛亮評價不高?
    陳壽評價諸葛亮說:「(劉)備稱尊號,拜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疆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當此之時,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包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內。
  • 聽說他不死,諸葛亮不敢出山?
    自從《史裡有毒》這個欄目誕生後,寫過幾期和諸葛亮有關的文章,只要一提諸葛亮,後臺就會遭到各種炮轟,有說正史上諸葛亮很平庸的,有說我被《三國演義》洗腦了的,當然,還有說諸葛亮照著郭嘉、賈詡等人差個十萬八千裡的。甚至還有人說,要是郭嘉不死,諸葛亮都不敢出山的,不信你看郭嘉死的同一年,諸葛亮才敢出來輔佐劉備。
  • 原因不簡單:諸葛亮與劉備的「宮心計」
    這一點諸葛亮眼光是非常毒辣的,孫吳集團是三國當中最善於「守」的,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固」。從歷史上來看,孫吳也是三國當中滅亡最晚的,確實是非常的「固」。而相比之下,蜀漢集團底子薄,建國時間短,地盤小,兵力少,其實是最弱的。別說諸葛亮劉備,哪怕是我們普通的讀者也該看得出來,蜀漢打孫吳,是個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 諸葛亮的名字家喻戶曉,為何沒有躋身「千古名相」之列,原因是什麼
    諸葛亮被認為是一個傳奇人物。在三國時期,他以自己的智慧為劉備贏得了戰爭,是劉備最重要的戰略軍事顧問。然而,諸葛亮由於不善用人和戰略上的失敗,一直難以成為名相中一員。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非常聰明,勤政謹慎。「自校簿書」,「罰二十以上親覽。諸葛亮親自領導軍隊,處理軍隊和朝廷的一切事務。這不僅反映出他不善於用人,也反映出他不善於謀略。
  • 諸葛亮是如何培養教育子孫的
    諸葛亮早年無子,哥哥諸葛瑾把次子諸葛喬過繼給了他。諸葛喬娶了皇家之女,成為駙馬都尉。這時諸葛亮身為蜀國丞相,諸葛喬是他唯一的繼子,本可以讓他像一般貴家子弟一樣安享尊榮富貴。不過諸葛亮沒這樣做,而是把他帶到漢中北伐前線隨軍鍛鍊,過艱苦生活。諸葛亮讓他和其他將領的子弟一起,跋涉於崇山峻岭之中,押解軍需物資。
  • 《諸葛亮傳》:我的名字自帶光環,不需要標題!
    諸葛亮說:關羽的水軍還有萬餘人,劉琦的江夏兵也不下萬人,再說曹操一路南下,遠道而來,士兵都很疲憊,荊州投降的兵對曹操還不是心悅誠服,自己從北方帶來的兵也不習水戰鬥。若是我們能夠揚長避短,一定能夠擊敗曹操!
  • 諸葛亮最大的敗筆,讓蜀漢走向滅亡,就是因為培養了三個人
    由此諸葛亮成為了劉備的頂級謀士。諸葛亮出山後,為劉備制定了隆中對,只不過後來的劉備沒有完全按照隆中對進行一統天下的規劃。有了諸葛亮的輔佐,劉備的蜀漢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蜀漢的地盤和實力不斷增強。那麼,諸葛亮無疑是非常優秀的,但是諸葛亮萬萬想不到,自己培養了三個人,正是這三個人,讓蜀漢走向了滅亡。
  • 諸葛亮文武雙全,精於內政又懂軍事,為何不自己創業卻輔佐劉備呢
    除去諸葛亮的忠義,光看諸葛亮的才能,也能發現諸葛亮是中國歷史少有的文武雙全的丞相,諸葛亮曾經把自己比作管仲和樂毅,管仲治國有方,但在軍事上能力弱了一些,樂毅打仗不錯,但是不懂治國,實際上,諸葛亮的才能已經超過他曾經的偶像管仲和樂毅。
  •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郭嘉這個強項,竟是諸葛亮致命弱點?
    三國人才輩出,謀士更是數之不盡,其中諸葛亮與郭嘉,分屬於劉備與曹操兩個對立的陣營,也都是重要謀士,因此常常被拿來比較,後世更有「國家部四,臥龍不出」之說,那麼郭嘉真的比諸葛亮厲害嗎?「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郭嘉真的比諸葛亮厲害嗎?
  • 三國時期,諸葛亮為何不輔佐曹操?
    所以後來可以看見曹操每到一個地方都儘可能收集當地的人才為他所用,在荀彧、郭嘉、董昭、賈詡、司馬懿、張遼、徐晃、張郃等人的輔佐下打下了半壁江山,為後來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諸葛亮智力天下無雙,曹操有很多機會招攬諸葛亮,但兩人卻失之交臂成為畢生對手。很多朋友以為諸葛亮是因為在曹營沒有位置所以投奔劉備,這可能是其中一個因素但不全面,以下才是真正的原因。
  • 諸葛亮一生中的五大遺憾 若不出山……
    文 | 丁丁【導讀】品讀《三國志》,再次細讀《諸葛亮傳》,心中總有無數的不平靜,你確實不能不被諸葛亮的才能所折服,諸葛亮能夠成為中國歷史最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確實不是虛構
  • 諸葛亮張飛永遠搞不懂
    收馬超,納呂布,這些常人看似不可以接受的事實,然而劉備卻做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劉備在生平做了一個最重要的決定,那便是在漢中之戰勝利之後,劉備破格提拔了之前被諸葛亮怒罵為反賊,腦後長有反骨的魏延!要知道劉備在漢中打了勝仗,此時正是蜀漢人才鼎盛之時,劉備為什麼要破格提拔魏延呢?估計劉備真正的用心,諸葛亮,張飛永遠都搞不懂!
  • 蜀漢後期人才都去哪了?看看諸葛亮棄用的人才都有哪些
    ID:shuosanguo蜀漢後期人才都去哪了?看看諸葛亮棄用的人才都有哪些但到了諸葛亮時代,具有獨立領兵能力的次席託孤大臣李嚴,身份也降格成了後勤運糧官。諸葛亮事事親力親為,累得鞠躬盡瘁,卻對手下有能力的大將不放手、不放權,實際是浪費了蜀漢有限的人才。像親徵南中這種事,李嚴、魏延完全可以獨立搞定。劉封:被冤殺的先鋒
  • 蜀漢後期真的人才凋零?被諸葛亮浪費的人才足夠組建一個超強軍團
    很多人說蜀漢後期人才凋零,但仔細數數,被諸葛亮冤殺、棄用的人才真是不少,組成一個獨當一面的軍團都綽綽有餘。但到了諸葛亮時代,具有獨立領兵能力的次席託孤大臣李嚴,身份也降格成了後勤運糧官。諸葛亮事事親力親為,累得鞠躬盡瘁,卻對手下有能力的大將不放手、不放權,實際是浪費了蜀漢有限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