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不過奪,
喜不過予。
在《三國演義》中,張飛之死,死得憋屈。
他不是在戰場上慷慨赴死,而是被自己的情緒給殺死了。
張飛脾氣暴燥。
他在閬中鎮守,聞知二哥關羽被東吳所害,旦夕號泣,血淚衣襟。諸位將領以酒勸解,張飛酒醉後,怒氣更大。帳上帳下,只要士兵有過失,就鞭打他們,以至於多有被鞭打至死的。
劉備知道後,就勸他,你鞭打士兵,還讓這些士兵隨你左右,早晚都要被禍的。無奈張飛不聽,日日沉醉,醉後管不住自己,時時拿士兵出氣。
最後,部下範疆、張達實在忍無可忍,趁張飛醉酒沉睡之時,將他刺殺,割下頭顱,奔東吳而去。
壹丨
在明代以前,人們最推崇的武將,是張飛,將張飛看作武將的代表人物。
南北朝史書中,常將驍勇之人比作張飛、關羽。關、張兩人名字並列,一般都是張飛的名字在前。如《晉書》、南朝《宋書》、北朝《魏書》,都是張飛名字在關羽之前。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對曹操說:
「吾弟張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頭,如探囊取物耳。」
沒有人能否認,張飛的能力是很強大的。
但能力這麼大的人,最後卻得到這樣一個窩囊的結局,不得不令人反思:
一個連自己的情緒都控制不住的人,能力再大也無濟於事。他是讓自己的脾氣給害死的。
歷史上,讓自己脾氣害死的人,比比皆是。比如,戰國時期魏國的宰相魏齊,就是一個。
貳丨
戰國時代,是一個你方唱罷我登臺的時代,各大國輪番崛起。
魏國是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當時的魏國,可以說握著一把的好牌。但是魏國的優勢並沒有持續多久,便被秦國和齊國徹底打殘。
為秦國制定吞併六國方針的,正是一個魏國人——範雎。
範雎在魏國的時候,是魏國使臣須賈的隨從。一次,他跟隨須賈出使齊國。齊襄王得知範雎是個人才,就派人贈給他黃金美酒等禮物,範雎拒收。
本來一件平常事,須賈卻小題大做,捕風捉影,認定範雎裡通外國,出賣了魏國利益。回到魏國,須賈在魏國宰相魏齊面前中傷範雎。
宰相魏齊是個性格暴躁的人,聽罷大怒,不分青紅皂白,命令左右抽打範雎,直打得範雎肋折齒斷。
範雎裝死,魏齊命人用蓆子把他捲起來,丟進了廁所,還不解恨,讓喝醉的賓客,輪番在他身上撒尿。
身為相國,魏齊鼓動眾人辱「屍」,做得過分。也為自己的下場種下了惡果。
看守範雎的士卒,看到範雎還有一口氣,起了惻隱之心,跑去請示魏齊,說,把範雎扔掉算了。魏齊酒醉未醒,順口答應了下來。範雎得以逃脫。
叄丨
範雎歷盡驚險逃至秦國,說動秦昭王——《羋月傳》裡的公子稷,當上秦相。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範雎告訴前主人、魏國使臣須賈:「給我告訴魏王,趕快把魏齊的腦袋拿來!不然的話,我就要屠平大梁。」
有強秦做後盾,魏國惹不起,又頂不住,魏齊只得亡命趙國,卻經不住秦昭王也出頭為範雎報仇,魏齊無處可逃,被迫刎頸自殺。
《荀子》說:「怒不過奪,喜不過予。」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不能因為自己生氣,就對別人過分的處罰,高興了就給別人特別的獎勵。越是關鍵的人物,就越要適時控制自我,不能被自己的脾氣、情緒所左右。
孔子說:「不遷怒,不貳過。」
也是勸誡人們不要把自己的怒氣,發洩到別人身上,要時時提醒自己,不要第二次犯相同的錯誤。
肆丨
當然,我們並不是說,不能有情緒。事實上,那些優秀能幹的人,也並不是沒有情緒。
他們只是能夠適時地控制自我,不被情緒所左右,不遷怒於他人,不因脾氣壞事罷了。他們能做到「怒不過奪,喜不過予」,源於他們的修養,源自內在的自信與魄力。
林則徐少年時,勤奮好學、才思敏捷,就是脾氣特別急躁,經常因一兩句不遂心願的話,便怒火中燒。
父親為避免他日後因脾氣而壞事,就給他講了個故事:
兩個大漢綁送了一名年輕人去官府,控告他是個十惡不赦的不孝之子。判官性子耿直而急躁,一怒之下,不容分說便命人打了年輕人五十大板。
退堂時,一位老太拄著拐杖,心急如焚地闖上堂來,哭哭啼啼地說:「請大人救救我們吧!剛才有兩個強盜溜進我家偷牛,被我兒子發現,想把他們送交官府,不料,反被強盜捆走了。」
判官這才知道,自己的脾氣被人利用了。
林則徐聽完後,當下恍然大悟。後來,他在書房醒目處,掛起了自己書寫的橫匾:「制怒」。
伍丨
佛家言:
「怒者,心之奴。」
為什麼這麼說呢?「怒」字上為奴,下為心,一個不能控制住自己怒氣的人,就是情緒的奴隸。
脾氣,雖是天性,也是德行。脾氣不好,是我們自身的修為不好,缺乏應有的胸懷和氣度。評價一個人是否大氣、儒雅、有內涵,從脾氣中,就能窺見一二。
杜月笙不是讀書人,但有一種溫文儒雅、老老實實的神態,看起來弱不禁風,但他卻有包容三教九流的本事。
他認為,一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氣。末等人,沒本事,脾氣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脾氣秉性,有的人生性平和,有的人直率豪放,也有的人剛正不阿。但都要學會把握一個度,不能讓脾氣害了自己,而得不償失。
張飛之死,死得憋屈嗎?一點也不憋屈。他是親手為自己挖了墳墓,然後弄死了自己。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