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電影《飲食男女》,從家宴中賞中華美食,品百味人生

2021-01-18 巧焙丸子媽

最近重溫了李安導演的經典電影《飲食男女》。這部影片在當時拿到很多大獎,同時也是李安家庭三部曲中最為經典的一部。

在劇中,通過六場家宴,給觀眾傳遞飲食男女,人之大欲的觀點。也給觀眾帶來中華美食饕餮大餐。表面看著是不同時間段的家宴以及精美絕倫的大餐,但導演透過美食娓娓而來的講述著朱爸一家的愛情,親情,和友情。

這其中有大女兒為了照顧家庭,承擔起一個母親的責任,而用謊言壓抑著自己情慾的愛。

有二女兒看似時尚,時刻想脫離家庭,和前男友分手後仍然保持性關係的前衛之愛

還有三女兒有意無意之前,搶走了閨蜜的男友,並且未婚先孕的懵懵懂懂的青春期之愛。

更有朱爸和女兒的閨蜜,錦榮的忘年之愛。

這一切的一切,都在一場場家宴中展開,並逐漸將整個劇情推向高潮。

最後,家裡所有的成員都或激動,或冷靜的接納現實,並且對於家人所有的選擇做出極大的理解,支持,包容和祝福。

影片結尾,最前衛最時尚最先提出要離開家,一刻也不能停留的二女兒家倩,卻在所有的人都離開大家庭組建自己的小家庭的時候,卻放棄了職務上高升的機會,一個人固守著空空的家。

繼續用「星期日家宴」將家庭的聚會傳承下去,她守的不僅僅是家,更是中華的傳統。

這大概也是李安導演想表達給大家的內容吧!

在飲食男女這部影片拍攝的九十年代,正是整個社會經濟上高速增長的時代,各種時尚的,潮流的思想,觀念不斷和傳統的保守的理念相互激烈碰撞的年代,人們不斷的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又不斷的排斥新思想,固守的各種老舊和傳統。

李安通過美食這條明線,將各種不同的思想,觀念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最後皆大歡喜。我覺得李安才是正真的大廚。

劇中,朱爸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最早是孔子提出這個觀點。

孔子在《禮記》裡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講出了孔子對於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講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離兩件大事:飲食、男女。

01、第一場家宴:松鼠魚

開篇,就看到電影有四分鐘的美食特寫。可以看到朱爸精心準備精緻菜餚,有松鼠魚,冰糖元寶,乾貝芥菜心,涼拌海蜇,爆炒雙脆,菊花鍋等。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松鼠魚。影片中朱爸利索的從魚缸裡抓出魚,雙筷殺魚,利索破肚,清理乾淨內臟,片花刀,醃製片刻,裹幹澱粉,均勻淋熱油,入鍋油炸,調味,最後上桌,色香味俱全啊!

松鼠魚歷史悠久據說早在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蘇州就有"松鼠鯉魚"了,乾隆曾品嘗過。後來便發展成了"松鼠桂魚"。

清代《調鼎集》中有關於"松鼠魚"的記載:"取季魚,肚皮去骨,拖蛋黃,炸黃,作松鼠式。油、醬油燒"。

季魚,即石斑魚。這條記載間接證明蘇州乾隆年間有"松鼠鯉魚"的傳說是可能的。因為《調鼎集》中的不少菜餚均是清乾、嘉時的。

其次可以說明今天的"松鼠桂魚"正是在"松鼠魚"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不同的是,古代的"松鼠魚"是掛的蛋黃糊,而今天的"松鼠魚"是拍幹澱粉。古代的"松鼠魚"是在炸後加"油、醬油燒"成的。

今天則在炸好後直接將制好的滷汁澆上去的。此外,今天的"松鼠魚"在造型上更為逼真,其味酸甜可口,這些都是古代的"松鼠魚"所難以比擬的。

在這場家宴上,朱爸用星期日家宴固守著和三個女兒的親情,但是,女兒們的心並不在這個家裡,各種叛逆讓朱爸措手無策,但又無可奈何。

朱爸在做松鼠魚時,熱油淋在魚身上的滋啦聲,以及魚進鍋寬油煎炸聲,那是朱爸的身心在油鍋上煎熬,三個女兒已成人,有著自己的想法,朱爸作為單身父親,很多事情想管卻管不了,只能用家宴來表達對孩子們的愛。

但是自己內心的焦慮和壓抑卻無法疏導的,當面對二女兒家倩宣布要搬離家,朱爸突然就失去了味覺,也隱喻了朱爸的這種內在壓力,同時從側面也表達了二女兒的叛逆,和所謂的後現代愛情。

02、第二場家宴:大閘蟹

在家宴上,二女兒家倩仍然要宣布一件事情,還未等她開口,朱爸就制止了她,表示已經知道她買房子被騙的事情,並告訴她,可以繼續住家裡,邊說邊遞給她一隻清蒸大閘蟹。也把父親對女兒的關愛通過食物傳遞給女兒。

大閘蟹清蒸大閘蟹大閘蟹是河蟹的一種,河蟹學名中華絨螯蟹。在我國北起遼河南至珠江,漫長的海岸線上廣泛分布,其中以長江水系產量最大,口感最鮮美。一般來說,大閘蟹特指長江系的中華絨螯蟹。

陽澄湖蟹為什麼又普遍稱為"大閘蟹"呢?包笑天曾對這個名稱寫過一篇《大閘蟹史考》,說到:大閘蟹三字來源於蘇州賣蟹人之口。人家吃蟹總喜歡在吃夜飯之前,或者是臨時發起的。

所以這些賣蟹人,總是在下午挑了擔子,沿街喊道:'閘蟹來大閘蟹'。"這個"閘"字,音同"炸",蟹以水蒸煮而食,謂"炸蟹",慢慢的,大閘蟹的說法就這樣流傳開了。

大閘蟹的做法很多,但是最好的食材都會用最簡單的手法來烹飪,以保持食材之鮮美。大閘蟹的做法當中,首推清蒸,只有清蒸才能完美的體現大閘蟹的鮮嫩美味。

大閘蟹的製作方法1、要做好吃的清蒸大閘蟹,首先必須要選用正宗的陽澄湖地區出產的大閘蟹,這種大閘蟹才能堪稱蟹中極品。

2、做清蒸大閘蟹的時候還要放些紫蘇碎在水裡,這樣蒸出來的大閘蟹味道更好。

3、大閘蟹一定要等蒸鍋水開後才能放在鍋裡,而且一定要將大閘蟹的肚皮朝上放在鍋裡,然後視大閘蟹的個頭大小及火力情況,大火猛蒸15到20分鐘。

清蒸大閘蟹最完美的吃法吃清蒸大閘蟹之前先準備好蘸汁,比較經典的蘸汁就是薑末+鎮江香醋+少許白糖,你也可以按自己的口味調配蘸汁。

大閘蟹從古至今都是文人墨客的最愛,邊吃邊吟詩是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風景,我們可以來看看

唐代詩人李白曾贊道: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嗜蟹成癖,常以詩換蟹:"堪笑吳中饞太守,一詩換得兩尖團(螃蟹,古稱尖團)。"文豪一詩換兩蟹,得意之狀令人可掬。難怪食蟹之後,發出"不到廬山辜負目,不食螃蟹辜負腹"之感嘆。

宋代詩人黃庭堅喜食揚州貢蟹,稱其物美絕倫,詩云:"鼎司費萬錢,玉食常羅珍,吾評揚州貢,此物真絕倫。"他還諳熟烹蟹之法,認為蟹性寒,宜拌一點姜,並在蟹詩中寫道:"解縛華堂一座傾,忍堪支解見姜橙。"

秋風響起,朋友送來了飽滿豐實的螃蟹,詩人黃庭堅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寫下這樣的詩句:

形模雖入婦人笑,

風味可解壯士顏。

寒蒲束縛十六輩,

已覺酒興生江山。

......

《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描寫了貴族們賞花吃蟹作詩的情景。

寶玉胸有成竹地地先寫:「持蟹更喜桂陰涼,潑醋擂姜興欲狂。饕餮王孫應有酒,橫行公子竟無腸!......」

這時,寶釵說:「我也勉強了一首,寫出來取笑兒罷。」詩云:「桂個靄桐陰坐舉觴,長安涎口盼重陽!眼前道路無經緯,皮裡春秋空黑黃。酒示滌腥還用菊,性防積冷定須姜。於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餘禾黍香。」

眾人看畢,都說這方是食蟹的絕唱。

劇中,當家倩說出房產被騙的事情時,朱爸一邊遞給她清蒸大閘蟹,一邊安慰她,告訴她可以永遠住在家裡,朱爸就是這樣含蓄的表達深沉的父愛,沒有任何複雜的語言,一如清蒸大閘蟹,簡簡單單卻是滿滿的美味。

03,第三場家宴:中華傳統火鍋

家宴上,大家圍著熱氣騰騰的火鍋邊吃邊聊時,小女兒家寧宣布,有男朋友了,並且懷孕了,要搬出去和男朋友一起生活。表達了小女兒青春期衝動之愛,猶如那咕嘟咕嘟翻滾的鍋底

中華傳統火鍋關於火鍋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在中國三國時期或魏文帝時代,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一種說是火鍋始於東漢,出土文物中的「鬥」就是指火鍋。

可見火鍋在中國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成都火鍋早在左思的《三都賦》之《蜀都賦》中有記錄。可見其歷史在1700年以上。

現在,火鍋已經成為最受歡迎的美食之一了,平時聚會最多的也是相約火鍋。

現在市面上火鍋的種類繁多,鴛鴦鍋,紅油鍋,清湯鍋等等。

丸子媽前期最愛紅油鍋,現在最愛清湯鍋,這個大概也跟年齡有關吧。

年輕時候意氣風發,更喜歡各種刺激的重口的紅油鍋。

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到中年,反而轉向喜歡清湯鍋,唯有清湯鍋才能體現出食材的鮮美,還原食材本味。

"圍爐聚炊歡呼處,百味消融小釜中"——清人嚴融

大概,喜歡火鍋,更多的是喜歡工作了一天後,家人聚集在一起,涮著鍋,講述生活中瑣事的這種家的味道吧!

04、第四場家宴:叫花雞

家宴上,朱爸拿著斧頭一下一下的剁著一塊大泥巴,泥巴敲碎後,露出荷葉包,拆開荷葉,扒開油紙,露出色澤明亮,垂涎欲滴的叫花雞了。

正在這時,大女兒急匆匆的宣布了和體育老師的戀情,並很快收拾好衣物,坐在體育老師摩託車的後座,絕塵而去。表達了大女兒在克制壓抑自己多年後爆發出來的情慾

導演把叫花雞安排在這場家宴很有意味,斧頭一下一下的錘碎外面的泥巴殼,猶如錘碎了大女兒多年來固封自守的城堡。扒開荷葉,扒開一層層油紙,露出鮮美的叫花雞,也代表著大女兒衝出內心的枷鎖,開啟有肉吃的鮮美新生活

叫花雞又稱常熟叫化雞、煨雞,是江蘇常熟地區傳統名菜。是把加工好的雞用泥土和荷葉包。製作材料有新鮮嫩荷葉、黃泥、活土雞等。

叫花雞的製法與周代「八珍」之一的「炮豚」相似,「炮豚」就是用粘土把乳豬包裹起,加以燒烤,然後再進一步加工而成的菜。

其色澤棗紅明亮,芳香撲鼻,板酥肉嫩,入口酥爛肥嫩,風味獨特。

關於叫化雞的來歷,還有一段傳說。相傳在明末清初,常熟虞山麓有一叫化子,某天偶得一雞,卻苦無炊具調料,無奈之中,便將雞宰殺去除內臟,帶毛塗上泥巴,取枯枝樹葉堆成火堆,將雞放入火中煨烤,待泥幹成熟,敲去泥殼,雞毛隨殼而脫,香氣四溢,叫化子大喜過望,遂抱雞狼吞虎咽起來。

正好隱居在虞山的大學士錢牧齋路過,聞到香味就嘗了一下,覺得味道獨特,回家命其家人稍加調味如法炮製,味道更是鮮美無比。

後來,這種烹製方法就在民間流傳開來,大家把這種烹製出來的雞叫「叫化雞」。

再以後,這種做法被菜館中的人學去,對其製法亦精益求精,並增添了多種調味輔料,因此贏得了眾多食者的讚賞,名聲遠揚,慕名品嘗者,常年絡繹不絕

丸子媽最早對叫花雞有印象的是:83版射鵰英雄傳中俏黃蓉用一隻叫花雞就徵服了洪七公!

你看劇中洪七公吃叫花雞時,第一口進肚,「真好吃」;第二口進肚,「我就不客氣了」;第三口開始誇讚,「什麼樣的叫花雞我沒吃過,可這味道老叫花整不出來」 。

黃蓉遞給他更大一塊,他接著說,「活了這麼大年紀,從沒吃過這麼好吃的叫花雞」。洪七公的胃,從此算是被黃蓉抓牢了。

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這部影片這道名菜對於童年的我是多麼的震撼啊!

現在在看到叫花雞有著獨特的感情,大概是透過這道菜看到到我的童年吧

05、第五場宴:精緻的盤雕裝飾

這場家宴,兩個女婿也回來一起參加,錦榮帶著女兒和母親也一起來了。

餐前準備時,朱爸在精心雕刻冬瓜盅,確被兩個女婿手忙腳亂抓雞子打亂了心緒,冬瓜盅也雕壞了。

以為朱爸就此放棄時,卻在餐桌上,看到精緻的各種果蔬雕刻裝飾,栩栩如生的飛龍,隱喻出朱爸的心情,因為要在餐桌上宣布和錦榮的戀情,用精緻的菜餚,表達著朱爸的重視。

這些精緻的盤雕,也象徵著他精心維護著的和錦榮的忘年戀,隨後朱爸宣布了戀情,表達了朱爸和錦榮壓抑多年的忘年之愛。

果蔬盤雕中國在食品上加以雕刻,歷史悠久,大約在春秋時已有。

食品雕刻的常用原料有兩大類,一類是質地細密、堅實脆嫩、色澤純正的根、莖、葉、瓜、果等蔬菜;另一類是既能食用,又能供觀賞的熟食食品,如蛋類製品。

但最為常用的還是前一類。 《管子》一書中曾提到"雕卵",即在蛋上進行雕畫,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食品雕刻。其技後世沿之,直至今天。

至隋唐時,又在 酥酪 、雞蛋、脂油上進行雕鏤,裝飾在飯的上面。

宋代,席上雕刻食品成為風尚,所雕的為果品、姜、筍製成的蜜餞,造型為千姿百態的鳥獸蟲魚與 亭臺樓閣 。

雖然反映了貴族官僚生活豪奢,但也表現了當時廚師手藝的精妙。

至清代乾、嘉年間,揚州席上,廚師雕有"西瓜燈",專供欣賞,不供食用;

這些,都體現了中國廚師高超的技藝與巧思,與工藝美術中的 玉雕 、石雕一樣,是一門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至今被外國朋友讚譽為"中國廚師的絕技"和"東方飲食藝術的明珠"。

整個影片,朱爸用星期天晚宴維繫著和女兒們的感情。但是,由於嚴格和傳統,卻讓朱爸和女兒之間隔著千山萬水。

通過一場場家宴,女兒一個一個離開大家庭,建立新生活。女兒們也逐漸與朱爸和解,與生活和解,與自己和解。不同的家宴,表達了男女之間的愛情,友情和親情。

從第一場家宴朱爸失去味覺,到最後一場朱爸找回味覺,整個劇情得到了一個圓滿。

感謝李安導演,用精美的鏡頭,嫻熟的手法,給觀眾上演了一場饕餮盛宴!

相關焦點

  • 看李安《飲食男女》家宴背後,傳統倫理現代思想的衝撞和解重塑
    ,預示著傳統倫理思想對現實的接納轉變在李安的眾多電影中,有反映東方文化的武俠江湖,有寓意深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還有充滿爭議的色戒。當味覺喪失身體漸漸不如從前,對人生的感慨也就多了些,仿佛也是對傳統的一聲悲嘆。當電影《飲食男女》中二女兒家倩主動接過父親的衣缽主勺家宴,父親老朱終於讓女兒走進廚房,接受了自己力不從心的現實,於是傳統倫理和現代思想的關係在廚房在飯桌上獲得了和解和重塑。
  • 電影《飲食男女》:家宴背後,寓意著中國傳統家庭的解構與重塑
    《飲食男女》是李安「父親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上映於1994年。從片名就可以知道,這是一部關於「吃」和「愛」的片子,孟子云「食色性也」。如果說《推手》是太極哲學講求進退,《喜宴》是婚姻倫理重在綱常,那麼,《飲食男女》則不僅僅是烹飪中的寰宇春秋。
  • 18歲成為主廚,李安請他拍電影,這位廚神什麼來頭?
    他出身餐飲世家,14歲執拗進入餐飲業,18歲負責接手青青餐廳成為年輕主廚,獲得「臺灣廚神」的載譽,致力於推動、推廣臺灣美食發展。李安請他拍電影阿發師廚藝紮實、手法利落,剛過而立之年時,國際知名導演李安聽聞他的大名,特地邀請他在美食電影《飲食男女》中飾演男主角的「手」。
  • 電影《飲食男女》觀後感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這句孔老夫子的經典話語著實代表了電影《飲食男女》的主題,人的欲望。從影片一開始那將近四分鐘父親的廚房忙碌,就把觀眾帶入了一個充滿隱喻的美食世界,看著那些活物在父親手中從生到死,從不堪入目的血汙到令人胃口大開,不免俗地想到美侖美奐的盛宴背後,是無盡的辛酸與支離破碎的一顆慈父之心。
  • 《飲食男女》影評 : 從細微的平凡中折射出人生風味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生百味但皆躲不開食.色二字,食是人類生存的本能,色即包括情與欲。欲是人們生理本能,情包含親情友情愛情。對於這兩個方面每個人有不同的世界觀。而李安導演卻用市井的眼光拍攝,《飲食男女》便是他對人生大欲的獨特理解。電影開頭從熙熙攘攘的人潮入手,寓意著故事是從最平凡的市井中展開。
  • 飲食男女|食與味,愛與欲
    不過,李安拍片,從來都是藉此景,喻他意。美食與做飯,只是串起人情世故的那條線。東方含蓄的感情如同粒粒珍珠,鏈成項鍊。譚延闓吃得精細,對美食有獨特見解。他是「美食設計師」,負責構思;家中廚子是「美食工程師」,負責做。兩人珠簾合璧的創造美味幻覺。中式料理的精細,在於人。就像電影中老朱惋惜的說道:「人心粗了,吃再精也沒什麼。」
  • 李安首部奧斯卡獲獎電影,《飲食男女》有哪些驚豔世界的美食?
    如果讓我推薦一部代表中國美食的電影,李安的《飲食男女》是不二之選!假以時日,也許你會忘記影片內容,但電影開頭三分鐘的美食製作場景肯定是許多人難以忘懷的。這也是此部電影自1994年美國首映後,迅速火爆全球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 李安《飲食男女》:用西方觀念,講述中國式家庭的矛盾與和解
    豆瓣上有人評價說這是李安最好的作品,調遣得宜,全無廢句。他把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溫文爾雅的氣質融入在煙火歲月之中,通過老中青三代的矛盾衝突與和解,寫實性的呈現了現代中國式家庭的溫馨與微妙。《禮記·禮運》中有這樣一句話,「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從焉。」
  • 李安《飲食男女》:用西方觀念,講述中國式家庭的矛盾與和解
    影片體現的是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魅力,包羅萬象,和而不同,保持文化內在的魅力與自信不變主動去適應社會的變遷,包容外來文化與現代文明。似乎是李安這部片子的靈魂與精神內核所在。一頓飯中蘊含的東方哲學李安是在好萊塢混得最風生水起的華人導演,他從小生長在東方,骨子裡流淌著中華文化的血液,將中國式的儒家思維方式了解的極為深刻而透徹。而同時他又受過西方的教育,成年時期生長在西方,對西方的新思潮與現代觀念,也有自己獨特的認識與見解。
  • 《飲食男女》幕後:李安酷愛做飯,臺灣廚神做替身,曾在劇組暴怒
    影片中一共有六次家宴,每一次都耐人尋味,象徵著這個家庭的分分合合。第一次家宴,家倩宣布了自己要搬出去的消息,象徵著家的崩潰。第二次家宴,父親安慰事業受挫的家倩,邀請她搬回來住,情感的維繫又代表著家的和聚。
  • 豆瓣9.1國產經典家庭美食電影《飲食男女》推薦,中國式家宴讓人倍感溫馨
    「食色,性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這倆句故人的名言名句,皆指美食和性愛是人的天性。
  • 《飲食男女》才是李安最好的電影
    其實,不但是女人,電影也一樣,真正好的電影,他們也走眼,他們看上的《臥虎藏龍》《紅高粱》等等,其實跟真正的中國好電影,比如《霸王別姬》,比如《活著》、《鬼子來了》都差很遠。甚至,有人說,他們看上的中國作家,也不是國內頂級的。 李安沒拿奧斯卡之前,大陸很多人並不了解他,得了奧斯卡,再看他以前的電影,才發現他真正的好電影是父親三部曲,其中第一好是《飲食男女》。
  • 飲食男女 | 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
    1994年一部關於家庭吃食的電影在豆瓣上打出了9.1的高分,它的名字叫做《飲食男女》,它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李安,出生於電影歷史上神奇的1994年。而在堪稱超神的1994年,它也殺出重圍獲得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 李安的《飲食男女》才是最早的「舌尖上的中國」吧!
    今天CB君就要為大家奉上愛吃粽子,並且用作品裡的宴席為我們敘述人世百態的大導演李安的美食感官指南。作為電影史上第一位奧斯卡獎,英國電影學院獎,以及金球獎三大世界性電影頒獎禮上奪得最佳導演榮譽的華人導演,李安用他精彩絕倫的作品打破了好萊塢對外裔導演的壁壘。
  • 《飲食男女》披著倫理皮的「美食電影」光看一遍開頭就口水流一地
    飲食男女,食之大欲存焉。《飲食男女》這部電影讓我嗅到蝕刻在靈魂中的時間的味道,兩個多小時的片子卻一點也不覺得長,重要的事情發生的時候都有一桌豐盛的美食,原來這就是飲食男女。人是要吃飯的,我們也要生活,生活怎麼能總是波瀾不驚呢?
  • 臺灣最佳華語片《飲食男女》:大師李安餐桌上的人生
    人生的那些重要時刻,如出生、結婚、生子、離世都要用一場宴席來宣告。實際上除去這些,人生每個階段的開啟或結束,如離別、重聚、升學、畢業、入職、離職等等,往往也都會定格在一張飯桌。 即便縮小到每天日常也是如此,一家人也許一天也說不了幾句話,但倘若晚上能有一頓晚飯,大家聚在一起總能說上幾句,在電影中老朱家更是如此。
  •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李安最好的作品讓你體驗百味人生
    一說到導演李安,大家都不陌生。憑《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拿下小金人也是實至名歸。
  • 《秋刀魚之味》人生百味,一一琢磨
    秋刀魚之味在生活的涓流中,想要捉住那一尾機會的小魚也是生命的考題。 藝術來源於生活,小津安二郎的作品一向以素樸的日本生活美學而著稱。他的藝術表現不僅體現在劇情設置和人物描畫上,在拍攝手法中觀眾也能捕捉到他別出心裁的創意。
  • 「佳片共賞」 飲食男女——人生如菜,千滋百味,其味自知
    >電影排行Top 250之61前面剛介紹了逆光飛翔這部臺灣的文藝片,這次再介紹一部稍微老一點的臺灣文藝片《飲食男女》,這部戲是1994年上映的,26年了。全劇以稍顯壓抑的氛圍介紹著這一家人的情感生活,結尾以老朱和錦榮在家宴上宣布結合這一鬧劇也是喜劇而收尾,讓壓抑的範圍一掃而空,全劇情感敞亮不少。老朱的二女兒從小就是烹飪天才,結果老朱不想讓女兒吃苦做廚子,就硬逼著女兒上大學去了,為此父女心裡總有芥蒂。最後在女兒主廚的晚餐上,其精湛的手藝不輸老父親。在嘗菜的過程中,老朱發現自己的味覺恢復了,讓本片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尾。
  • 人生百味,就如食物的酸甜苦辣 肚子已經飽了,奈何嘴巴還在寂寞
    美食就像生活品嘗美食就等於品味生活啦~所以~親愛的小寶貝們要記得好好吃飯,好好珍惜《飲食男女》說到充滿美食誘惑的電影,那麼不得不提的就是李安導演的作品《飲食男女》。就像片中老朱說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準備好才下鍋;而這部電影也像是做菜,這一點料,那一點料,加起來那便是生活的滋味了。細節精緻的好電影需要細細品味。品細節,品臺詞,沒有一處是廢料。飲食男女,人之大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