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每日一讀:《秋聲賦》

2021-02-23 文言文閱讀

譯文

廣而告之:相關學習資源請加微信27203.2922索取

譯文:

歐陽先生(歐陽修自稱)夜裡正在讀書,(忽然)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向傳來,心裡不禁悚然。他一聽,驚道:「奇怪啊!」這聲音初聽時像淅淅瀝瀝的雨聲,其中還夾雜著蕭蕭颯颯的風吹樹木聲,然後忽然變得洶湧澎湃起來,像是江河夜間波濤突起、風雨驟然而至。碰到物體上發出鏗鏘之聲,又好像金屬撞擊的聲音,再(仔細)聽,又像銜枚奔走去襲擊敵人的軍隊,聽不到任何號令聲,只聽見有人馬行進的聲音。(於是)我對童子說:「這是什麼聲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說:「月色皎皎、星光燦爛、浩瀚銀河、高懸中天,四下裡沒有人的聲音,那聲音是從樹林間傳來的。」

我嘆道:「唉,可悲啊!這就是秋聲呀,它為何而來呢(它怎麼突然就來了呢)?大概是那秋天的樣子,它的色調暗淡、煙飛雲收;它的形貌清新明淨、天空高遠、日色明亮;它的氣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沒有生氣、川流寂靜、山林空曠。所以它發出的聲音時而悽悽切切,呼號發生迅猛,不可遏止。綠草濃密豐美,爭相繁茂,樹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樂。然而,一旦秋風吹起,拂過草地,草就要變色;掠過森林,樹就要落葉。它能折斷枝葉、凋落花草,使樹木凋零的原因,便是一種構成天地萬物的混然之氣(秋氣)的餘威。秋天是刑官執法的季節,它在季節上說屬於陰;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徵,在五行上屬於金。這就是常說的天地之嚴凝之氣,它常常以肅殺為意志。自然對於萬物,是要它們在春天生長,在秋天結實。所以,秋天在音樂的五聲中又屬商聲。商聲是西方之聲,夷則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傷』的意思,萬物衰老了,都會悲傷。夷,是殺戮的意思,草木過了繁盛期就應該衰亡。」

「唉!草木是無情之物,尚有衰敗零落之時。人為動物,在萬物中又最有靈性,無窮無盡的憂慮煎熬他的心緒,無數瑣碎煩惱的事來勞累他的身體。只要內心被外物觸動,就一定會動搖他的精神。更何況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憂慮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自然會使他紅潤的面色變得蒼老枯槁,烏黑的頭髮(壯年)變得鬢髮花白(年老)。(既然這樣,)為什麼卻要以並非金石的肌體,去像草木那樣爭一時的榮盛呢?(人)應當仔細考慮究竟是誰給自己帶來了這麼多殘害,又何必去怨恨這秋聲呢?」

書童沒有應答,低頭沉沉睡去。只聽得四壁蟲鳴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嘆息。

賞析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曾任翰林學士、史館修撰、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諡號文忠。歐陽修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散文、詩詞、史傳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尤以散文對後世影響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作有《歐陽文忠公文集》。

《秋聲賦》是一篇文賦,作於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秋,歐陽修時年五十三歲。此時的歐陽修雖身居高位,功成名就,但在二十多年的官宦生涯中,曾屢遭貶黜構陷:先是為範仲淹打抱不平被貶夷陵,後又因慶曆新政被貶滁州,四十八歲那年因母喪丁憂剛復職,又有小人詐稱他奏請裁汰內侍,激怒宦官,被誣以他事,差點被貶。宦海幾度沉浮,內心隱痛難消,不免有人生多艱之慨。而他自身一向體質孱弱,四十多歲就兩鬢斑白,已顯老態;現在五十多歲了,身體、心態都已進入人生的秋天。秋風蕭瑟之中,「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自然而然對秋天有著敏感而特殊的感受,體會到不一樣的秋天的況味,在秋天的萬籟之聲中聽出不一樣的聲息。於是作者「以我觀物」,以「悲秋」為主題,借摹寫令他心驚魄動的秋聲秋景,抒發人生的苦悶與感嘆。

作者寫秋聲,卻先描寫了自己於秋夜燈下讀書的畫面,先暗顯一個「靜」字:秋夜書房,一人獨坐,環境是清靜的,適宜讀書;正凝神細讀,心情也是平靜的。正是在一片靜謐之中,突然傳來的奇聲異響分外入耳入心,不但打破了夜的寧靜,也打破了作者安寧的心緒。開頭一句,由靜到動,動靜對比,文勢便蓄成了,給人一種秋聲破空而來衝撞身心的聲勢。不但營造出一種驚悚悲涼的氣氛,而且順勢引出對秋聲的生動摹寫。而聲音是無形的,難於狀寫。作者採用一連串的比喻,化虛為實,化無形為有形,鮮明可感地呈現在你的耳目之間。那聲音起初稀疏冷落,如同息列索落(擬聲詞,細小瑣碎)的小雨,忽而激烈洶湧,如暴風驟雨,波濤澎湃;時而高亢響亮,如金鐵互相撞擊;時而低沉雜沓,好像大軍銜枚疾走,秘密奔赴戰場。作者突出了秋聲變化的急劇和來勢的猛烈,富有衝擊力和感染力,讓人仿佛置身於四面秋聲、秋意無邊的世界裡,感覺聲聲入耳,陣陣驚人,悽神寒骨,撼人心魄。

接下來作者著力描寫了秋天的蕭條肅殺,刻畫了一幅黯淡衰敗的景象,解釋上文秋聲產生的原因。在作者看來,悽厲的秋聲只是秋之為狀在聲音上的表徵,根源在秋的特性、本質上。「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發而為聲,悽悽切切,化而為風,草木凋零。作者從秋色、秋容、秋氣、秋意四個角度,寫出秋的肅殺和威力。秋色悽慘暗淡,秋容悽清疏朗,秋氣刺人肌骨,秋意蕭條冷落,毫無生氣。「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融情入景,筆下的景象染上了作者強烈的主觀色彩。

第三段,作者進一步展開分析議論,揭示長久以來人們賦予的秋在社會人事上的意義。古人從「天人合一」的思想出發,把社會人事與天地自然互相配合起來,比如認為秋是「天地嚴凝之氣」,是「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因為秋天本身的悲涼蕭索,故用天地、四時之名命名六官(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秋官就是執掌刑獄法令的司寇。古代刑官行刑處決犯人都在秋季,所謂秋後問斬。秋天在四季中又屬陰冷的季節,與陰陽相配,故屬於陰。從五行來分,秋屬金,故後世也常說金秋。「沙場秋點兵」,古代興兵作戰也常在秋天,所以秋又是戰爭的象徵。這樣,秋天對人來說,意味著悲涼、肅殺、死亡,更加森然可怖了。而宮、商、角、徵、羽五音(五聲)和四時相配,秋對應商聲,商聲常用來表現悽愴怨慕之情,故作者把「商」解釋為傷,逢秋易悲,聞聲傷懷。《禮記·月令》說:「孟秋之月,律中夷則。」也就是說,將十二樂律和曆法相配合,夷則配農曆七月。而「夷」,有夷滅、殺戮之意,正吻合物盛則衰,草木望秋而凋的自然規律。木如此,人何以堪?作者把這些含義層層剖析出來,用意不言自明,而悲秋之意更深更廣了。

至此,作者悲情難抑,不禁直嘆「嗟夫」。「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兩相對比,人作為感情豐富的萬物之靈長,「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怎能無動於衷呢?紛繁複雜的社會人事有多少紛擾煩憂讓人身心疲憊,損耗著人的精力,侵蝕著人的身體啊!行文至此,悲秋之意似已寫盡。然而作者陡然用「而況」兩字翻進一層,一下翻出新意。作者說:「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本來凡胎俗體已不勝外界的憂勞了,然而偏偏還帶著貪慾去思、去憂一些自己的能力、才智都達不到的事,拼命去追求功名利祿,這樣當然會加速衰老。原來紅潤的面容變得枯槁憔悴,原來滿頭黑髮變得花白蕭疏,就是理所當然的了。人只有血肉之軀,並非金石之質,卻為什麼想同一歲一枯榮的草木競爭生命力呢?「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這兩句將人與物對比,就回應了上文的「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前面是暗說,這裡是明說。到這裡作者寫作此賦的真正用意就昭然若揭了,作者是要從草木的摧敗零落轉到人身上來,說草木的凋零衰敗是由於外界(肅殺之秋)的摧殘所致,而人的憔悴衰老是由於自我戕害、自我摧殘,那麼又何必去恨秋、悲秋呢?——這也正是這篇文賦立意新穎深刻之處。「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作者用問句,說得比較含蓄,啟人深思自省,從自我身上找到原因、禍根——人如果總是抱著非分之想拼命追求,心力交瘁,那就是自我戕賊了;而貪慾奢望不止,那就無時非秋了,無時無刻不損害著自我的身心。因此人事憂勞的傷害,比秋氣對草木的摧殘更為嚴重。那麼怎麼辦呢?作者沒有說,但言下之意是人應該自悲自恨,自我反省,清心寡欲,自求解脫。這裡面帶有作者面對現實的無奈,意圖從煩憂苦悶中超脫出來的意味。秋之聲也無端,而「人之聽也多緒」,這就是作者從秋聲中聽出的秋天的況味,亦即人生的況味。

文中的童子是一個頗可玩味的形象。本來,在賦體「主客對話」的慣常寫法中,「客」往往只是一個藉以展開行文,深入寫景抒情的道具式的起線索作用的人物,但本文中的童子的作用遠不止這些。開頭,作者聞秋聲而悚然,童子卻一派天真,若無其事,作者的悲涼之感與童子的樸拙稚幼形成鮮明對比,對秋聲的兩種不同的感受相映成趣,富於意味。尾聲寫「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不僅照應前文,使得思路嚴謹,而且又創造了一種寧靜的氛圍,使得文章又回到了開頭靜夜讀書的環境、氣氛,這就使全篇有了一個統一、完整、和諧的意境。同時,這種寧靜突出了蟲聲和作者的嘆息聲,不但與文章開頭「聞有聲自西南來者」遙相呼應,依然緊扣「秋聲」,還以童子「垂頭而睡」的單純爛漫、無憂無慮對比映襯出了自己的徒然嘆息、秋思滿懷,更加突出和強化了作者的深沉苦悶和無限悲涼。在行文上,又使得文章開合有致,脈絡清晰,波瀾起伏,搖曳多姿,餘味無窮。

本文把寫景、抒情、記事、議論熔為一爐,渾然天成。文章駢散結合,保留了辭賦善用鋪陳排比的特點,駢詞儷句與長短散句錯落有致,語言清麗流暢,節奏有張有弛,富於韻律,抒情氣息濃鬱,充分體現了歐陽修在賦體散文上的成就與貢獻,不愧為宋代文賦的代表作。(文/王中翼)

相關焦點

  • 《秋聲賦》|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趙孟頫《秋聲賦》,行書,紙本,縱34.8釐米,橫182.2釐米。款識上有康熙帝玄燁御書鈐印「康熙御筆之寶」。
  • 趙孟頫《秋聲賦》運筆流暢灑落
    《秋聲賦》是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的辭賦作品。
  • 【文言文】文言文中常見多音字、通假異讀字、破音異讀字、古音異讀字簡錄
    下面我們從兩方面說一說古代漢語讀音的情況。一、多音字  所謂多音字指字形相同而讀音卻不同的漢字。一個漢字,讀音不同也就意味著詞性有可能不同、意義不同、用法不同。所以,對文言文中的多音字應有所掌握,以便更好地學習文言文。
  • 老外一臉問號?78個字的文言文讀一個音!
    這篇文言文僅78個字,卻全讀一個「音」,它就是《季姬擊雞記》,創作於1930年,也是漢語普通話的「同音文」。這麼多個字都是同一個音,只不過音調不一樣,不僅是老外,就連很多中國人看到應該也會覺得一臉懵,因為類似的文章在世界非常罕見,讀起來又都是「嘰嘰嘰」的發音,想必不少人已經在屏幕面前讀起來了。不得不說漢字的博大精深。
  • 每日一笑:原來貝多芬文言文這麼好,是我孤陋寡聞了
    每日一笑本來蹭了14天,又獎勵7天,感覺他賺了每日一笑如果看球賽買到這個座位,你還笑得出來嗎?每日一笑原來貝多芬文言文這麼好,是我孤陋寡聞了每日一笑監考老師在地上撿到一張紙條……每日一笑寢室一室友特別懶,早上從來去買早飯。一次我晨練回來,順道買了幾個包子,回到寢室放桌子上了,然後就去洗漱了,回來一看,包子沒了,我雖然很生氣,但沒吱聲。
  • 文言文怎麼讀?這些朗讀停頓劃分方法你都掌握了嗎?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反覆朗讀,自能領悟文章的旨意。因此,朗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朗讀中體驗節奏的快慢緩急,語調的抑揚頓挫,一方面可以培養語感,另一方面學習如何斷句的過程也是理解文章的過程。
  • 如果高中文言文「長」這個模樣,學渣也能倒背如流,你覺得呢?
    「臣欲奉詔奔馳,則以劉病日篤」,其實看到這句話之後給同學們的感覺就是讀起來非常繞口,而且這篇文章是需要大家背誦的,對於同學們來說難度比較大。高中的文言文雖然難學,但是同學們的興趣還是比較高的,有人將高中的文言文做成了「漫畫版」,不得不說這種方式真的是太能得到同學們的認可了,那麼我們接下來就欣賞一下高中文言文中的「漫畫版」VS「教材版」。
  • 蔣捷:秋聲(附詞集)
    以「秋聲」為題材的作品並不多見,歐陽修有《秋聲賦》為賦之代表,而蔣捷這首《聲聲慢》亦堪稱詞中楷模了。在詞中,寫了一個秋夜中的種種秋聲。筆鋒非凡,意味亦顯獨特。本詞韻腳同用一個「聲」字,俗稱「獨木橋體」。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悽涼一片秋聲。」三句領起全詞。點明這是菊花盛開、紅葉掩映的深秋時節。
  • 文言文中美到哭的50個句子,清新怡人,比詩詞還美
    如《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歸去來兮辭》中的「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赤壁賦》中的:「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 文言文真正學懂了,能夠應用到寫作中
    但學好文言文而使筆下文字增色的例子 的確不少。 很多學生喜歡看小說,男生讀金庸,女生讀瓊瑤。其實武俠和言情小說作家比 比皆是,為什麼金庸和瓊瑤的小說最受人推崇呢? 仔細琢磨我們不難看出,這兩位 作家的古典文學底蘊豐厚,二人作品中古詩詞俯拾即是。
  • 文言文,華人骨子裡的氣質
    ——歐陽修《秋聲賦》 8.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蘇軾《後赤壁賦》 9.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10.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江淹《別賦》
  • 文言文「不美」了?網友呼籲從語文教材中刪除文言文,真的行嗎?
    「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寫作文」,這是現在學生自己歸納的「語文三怕」。「文言文」被排在「第一怕」,由此可見,對學生來說文言文的確是非常難學的內容。於是有人提議「刪除文言文」,把要學的文言文都翻譯成「白話文」來學習,這樣就好理解多了。然而,但凡對「中國文化」有點了解的人,都知道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精髓,絕不能從語文教材裡面取消!
  • 文言文每日一讀:《黃琬巧對》
  • 每日一讀《納羽示蓮》
    請關註上方「納羽太極」,每日更新好文章
  • 文言文每日一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之苦,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使他的心靈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堅忍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人常常犯錯,然後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想阻塞,然後才能奮起;心緒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了解。
  • 讀《閒情賦》
    編《文選》的蕭統對這篇賦也頗有微辭「白璧微瑕者,惟在《閒情》一賦,揚雄所謂勸百而諷一者,卒無諷諫,何足搖其筆端?惜哉!無是可也。」蕭統本來是極仰慕陶淵明的人品的,他在《陶淵明集序》中說「嘗謂有能讀淵明之文者,馳竟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貧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豈止仁義可蹈,亦乃爵祿可辭。不勞復旁遊太華,遠求桂史,此亦有助於風教爾。」可見其推重,然而《閒情賦》無助於「風教」,因此方有此「白璧微瑕」之憾。
  • 一天一篇文言文:蘇軾《赤壁賦》
    (1)(2019全國卷Ⅱ)蘇軾在《赤壁賦》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出了婉轉悠長、延綿不盡的樂聲之美。(1)(2018·全國卷Ⅱ)蘇軾《赤壁賦》中描寫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        」。
  • 【每日讀一「典」】(朗讀者:王軍)
    【每日讀一「典」】(朗讀者:王軍) 2020-11-13 22: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每日讀一「典」】(朗讀者:周敏)
    【每日讀一「典」】(朗讀者:周敏) 2020-10-11 19: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每日讀一「典」】(朗讀者:周正鵬)
    【每日讀一「典」】(朗讀者:周正鵬) 2020-10-22 21: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