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警「超哥」:守護黃河灘區村民奔小康

2021-01-17 大眾數字報

  □王健 曲文政 報導 劉超和村民交流。

  □ 本報記者 王健
    本報通訊員 張航鷹

  「你不是才出院嗎,不在家裡好好歇歇,又出來抗疫了?太拼了!」面對村民的調侃,劉超笑著說:「我沒事了,出來看看你們,近期疫情形勢嚴峻,都少出門,再讓我碰見可不好了!」
  此時是2020年正月初四,社區民警劉超剛一出現在歸德街頭,就被村民發現了。在歸德,上至六七十歲的大爺、大媽,下至六七歲的孩童,見了他,都親暱地稱呼他「超哥」。
  歸德街道位於濟南市長清區,撤鎮設街道辦事處之前,曾是山東最大的鄉鎮之一,地域廣大,給農村基層治理帶來了不小的難度,考驗著社區民警的智慧。
倔強:轉業不能轉志
  「報告!」2007年3月12日,濟南市公安局長清分局歸德派出所所長的辦公室門口,傳來一聲響亮的報告聲,把時任所長齊太忠嚇了一跳。
  開門一看,新分來的一位民警過來報到了。
  「我叫劉超,今年36歲,在部隊曾任炮兵營長。」齊所長打眼一看,小夥子身材敦實,說話有濃鬱的長清口音,眼睛笑起來眯成一條縫。
  「都當過營長,基層派出所工作能適應嗎?要不,照顧你一下,幹點後勤保障之類的工作吧。」齊所長考慮到劉超在部隊當過領導幹部,便與他商量工作安排。
  「不需要照顧!部隊培養了我16年,轉業不能轉志,軍人服從命令是天職!」劉超張嘴就謝絕了所長的一番好意。
  「是個幹警察的好苗子,好好幹!」齊所長拍了拍劉超的肩膀,鼓勵他說。
  從這天開始,劉超就正式成為了長清區偏遠基層派出所的一名普通「片警」。
  歡迎儀式結束後,同事們陪他一起到山上種下了一棵小松樹。懷揣著所裡同事們的祝福,劉超啟程前往歸德派出所坦山警務區。
  劉超出生在長清孝裡中黃崖村,該村地處黃崖山寨西北側,距離大峰山約兩公裡。大峰山抗日根據地是冀魯豫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山東抗戰中有其獨特的戰略地位和意義。
  「小時候常聽大峰山革命根據地的故事,我喜歡當兵。」劉超說,他1990年當兵,後來被保送上軍校,在部隊5次榮立個人三等功,參加過1998年抗洪搶險。
  對於那天的行程,劉超記憶猶新。當天他從歸德派出所駐地,向南行駛了約13公裡,穿越崎嶇山路,才終於到達了坦山警務區。
  坦山是純山區,有11個行政村,站在漫山曠野中,劉超不禁心想:「自己的選擇是不是有些草率了?」
  在部隊,一聲令下,不出60秒,戰士全部集合完畢;在警務室,想開個治安座談會,不是種地去了,就是上山割草去了,沒人搭理。紀律的天壤之別,讓這個「營長」很頭疼。
  曾經帶過的兵也紛紛來電,問劉超:「營長啊,你都快40的人了,跑到窮鄉僻壤幹個『片警』,你圖個啥啊?」
  「新兵蛋子,等著瞧,我幹給你們看!」劉超「啪」地一聲把電話扣了。
  他從「敲百姓門,認老鄉親」開始,起早貪黑挨家挨戶地跑,「大爺」「大娘」「大嫂」……就這樣,劉超用一口地道的長清話不斷與村裡的老百姓「套近乎」、拉家常。
  大概用了8個月的時間,劉超把11個村的情況都摸熟了。時間長了,村民們看劉超人實誠,沒架子,遇上難事、急事都願意找劉超「拉拉」。
  2007年12月,閆樓村的魏大爺找上門來了,獨生子交通事故去世了,老人身體不好,青光眼、嚴重風溼,沒有了養老依靠,讓劉超幫著解決。「不解決,我就上訪去!」老人扔下一句話走了。
  「養老問題,我一個基層民警怎麼解決啊?」劉超有點蒙。
  「你說有啥事就說,我這不是來說了。」老人一把鼻涕一把淚。
  劉超心軟了,一跺腳:「大爺別難過了,我幫您跑,回家等消息吧。」
  劉超到處查閱政策資料,業餘時間代老人寫申請、跑手續,不到一個月時間,就爭取民政部門和閆樓村委將他們老兩口納入了「五保」。這樣,兩位老人每年可以領到4000多元的救助保障金。知道這個消息後,老人高興地合不攏嘴。
  有一天,劉超出去辦事,突然聽說獨生子女傷亡國家可以給予補助,他記心裡了。利用自己的關係,跑去找到區計生部門,又為兩位老人爭取了每年2000多元的獨生子女傷亡補助。
  轉眼要過春節了。一天傍晚,劉超在外忙完手頭的工作,剛回到派出所,傳達室就招呼讓劉超下樓,說有人找他。
  劉超到了大門口才看清楚,原來是魏大爺在派出所門口等他。「大爺,又遇到啥事了?」劉超熱情招呼著。
  「大兄弟,你對俺有恩啊,自家雞下的蛋,好不容易攢夠一籃子,過年了,你留著補補身子!」
  劉超這才發現,老人破自行車後座上用繩子結結實實捆著一個籃子,籃子周邊都是麥秸,裡面是十幾個雞蛋。天寒地凍,為了十幾個雞蛋,老人從十幾裡外的閆樓村摸黑騎到了派出所。老人的這籃子雞蛋,徹底堅定了劉超做好農村社區警務工作的信心。「凡事要將心比心,咱民警的一個好,老百姓放到心裡,會記上一輩子,咱有啥理由不好好幹呢!」劉超說。
  在他的努力下,轄區一樁樁信訪案件得以成功化解,實現了信訪矛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警務工作目標。
沃土:把根扎在社區
  「心態轉變調整得快,對工作有熱情,對群眾有感情,在坦山鍛鍊3年後,2010年,派出所把他調整到工作任務更重的歸德街道社區警務室。」歸德派出所前任所長徐傳忠說。
  歸德警務區地處黃河沿岸,轄區面積16平方公裡,有17個村莊,16300餘人口,12家企業,11所中小學、幼兒園。
  轉換新的工作崗位,劉超工作熱情不減。為了讓歸德警務區村民認識自己、記住自己、找到自己,他在口袋裡天天裝著「警民聯繫卡」,走到哪,發到哪。
  一年過去了,劉超把警區的情況摸了個「透心亮」。這座房子裡住了幾口人,叫啥名,家裡人幹什麼,哪家的婆媳關係不好,哪家的鄰裡鬧矛盾了,劉超摸得一清二楚。鄉親們對他的稱呼也變了,親切地稱呼劉超「小劉警官」「超哥」。
  2019年初夏,邊苗村的老趙和老邊因為在玉米地裡打架,都氣呼呼地來給「超哥」訴說不休。
  「你說,我有什麼錯,我把老人葬到俺自己家田地裡,有啥錯?」邊家大哥說。
  原來,在邊苗村有一個風俗,就是家裡老人去世之後都會葬在自家的農田裡。可是,因為前些年村裡土地微調,趙家的地換成了邊家來種,這樣原來趙家的祖墳現在就歸在了邊家的農田裡。於是,邊家的老人去世,邊家人很自然地就把老人葬在了自己的田地裡。
  「你敢說你沒錯?你弄個墳離我們家墳那麼近,不就是為了故意壞我家風水的嗎?你不欠揍誰欠揍?」趙家大哥氣憤不已。
  這時,玉米都已經長到了一米多高,玉米地成了兩家的鬥武場。
  兩家僵持不下,最後就鬧到了派出所警務室。這事可讓劉超犯了難,「您說,誰違法了我們可以依法處理,誰打人了我們可以治安處罰。這都已經入土為安的老人,怎麼能再挖出來重新下葬啊!」
  這不是法,這也不是理兒,這是多少年的風土人情,這是農村的人情世故!
  「再難也得上,總不能讓兩家這麼一直鬧下去啊,如果大事不化小,小事不化了,小糾紛勢必會釀成大災難!多少民轉刑的慘案,都是教訓。」劉超說。
  於是,劉超就開啟了兩家調解的運動模式,先去趙家,趙家不依;再去邊家,邊家不饒。就這樣沒白沒黑來回跑,來回說和,記不清去了多少個來回,嘴上都磨起了泡,可是雙方毫不退讓。
  每當工作上遇到坎坷,劉超就喜歡一個人到山上去看看他當年種下的那棵小樹。小樹已經不再像當年那樣瘦小,它已經長得像劉超的胳膊一樣粗。
  有時候,他也問問樹:「你是怎麼把根扎進土地裡的?」樹一句回音也沒有,更不會給他答案。沒辦法,劉超繼續一趟一趟地調解。就這樣來回跑了一個多月,邊家終於鬆口了。
  邊家答應遷墳的那天晚上,劉超興奮地說:「我覺得自己太有力量了!」走路都帶著風。
  那天晚上,劉超沒有直接回家,他去山上那棵樹邊待了很久,他想告訴樹,自己的根好像也在農村社區扎結實了。
  事後,邊大哥還專門擺了一次宴席,邀請了劉超,也邀請了趙大哥。邊大哥問劉超:「你知道我為什麼最後答應遷墳了嗎?」劉超笑眯眯地搖搖頭。
  邊大哥說:「我是看你太不容易了,我實在不想讓你再為我們兩家的事兒來回跑了!」
  「農村的事不好管,雞毛蒜皮的事多,勺子碰鍋沿的事多,不蒸饅頭爭口氣的事多,較真認死理的事多,兩家人一旦有了矛盾,那可就是世仇,我們工作中要考慮更多的是社會效果。」劉超總結說。
用心:老百姓的事都是自家事
  歸德街道是長清區第一個開始實施灘區遷建工程的街道。而崇德苑社區共建設84棟樓,從2019年7月到2020年6月,已全部搬遷入住,涉及黃河灘區24個村居,11345人。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既為濟南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對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戰略意義,也為劉超所在的崇德苑社區中心警務站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記者隨手翻閱警務站的臺帳,看到3月25日的一次調解。兩村民因網格管理區劃改變鬧彆扭,臺帳上記錄著:「握手言和,和好如初,現在見面說話和以前一樣了。」
  劉超說:「疫情期間工作任務能夠迅速落實,全靠日常紮實的基層基礎工作積累。」
  2020年上半年,疫情防控最嚴峻時刻,濟南市啟動疫情防控調查登記工作。劉超對29個村居的189名網格員全部完成培訓和授權,僅用不到4天的時間,就推動警務區25000餘常住人口圓滿完成疫情調查登記工作,常住人口登記率百分之百。
  3月5日,劉超親手將製作好的859本戶口簿送到相應的村居幹部手中,避免了疫情防控期間群眾扎堆辦業務的風險,也最大限度提高了為群眾提供民生服務的工作效率。
  「劉超當時因椎髓核脫出住院,出院不到一星期就投入戰『疫』工作,他和在孝裡衛生院工作的女兒始終在一線。在這個期間,正趕上妻子住院手術,他沒有請過一天假。」歸德派出所王玉鑫所長說,「父女倆雙雙被評為『長清區抗疫先進個人』。」
  劉超說:「用心堅持下去,黃河灘區老百姓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把群眾的事當成了天大的事,把雞毛蒜皮當成了春夏秋冬,社區民警劉超做著自己分內的事,又盡著自己分外的情。他整天依舊很忙,當然,再忙,他也會抽時間去山上看看他當年栽下的那棵松樹。十四年,當年的小樹已經根植大地,枝繁葉茂。

相關焦點

  • 千村萬戶看小康丨「一增一減」,灘區村奔上小康路
    做好「土地」文章,收入增了;得益於舊村臺改造工程,花銷減了——「一增一減」,灘區村奔上小康路大圖:高家村中草藥種植基地。 小圖:高家村村臺一角。高家村地處黃河灘區,緊靠黃河,土壤肥沃。但由於土地分散、閒置率高,再加上種植的大都是傳統作物,收益一直不高。「村裡種地的都是老年人,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了,有些土地荒了好久,特別可惜。」幾年前,山東養仕康農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軍來考察時,一眼就看中了高家村高品質的土地資源和良好的引灌水條件,當即準備到高家村投資興業。
  • 大眾日報1.8萬字黃河灘區脫貧遷建紀實,全景記錄波瀾壯闊灘區遷建...
    黃河灘區脫貧遷建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交給山東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寄託著灘區群眾百年的「安居夢」「致富夢」,對全省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本報一直見證、記錄灘區變遷。2019年8月,大眾日報啟動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大型蹲點調研,一年多的時間裡,在總編輯帶領下,記者多次深入灘區採訪,行走千裡黃河沿岸,蹲點7市16縣(區)61個灘區村。今天,大眾日報推出大型蹲點調研報導,講述波瀾壯闊的黃河灘區脫貧遷建故事。
  • 行記黃河灘⑧|主打黃河文化品牌!灘區要有田園綜合體和休閒度假
    冬日的風吹得凜冽,但這裡的灘區村,村民心裡都暖洋洋的。利津縣地處黃河尾閭,縣內19個灘區村分布在北宋鎮、利津街道、陳莊鎮3個鄉鎮街道,灘區群眾總人口8186人。自山東啟動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程以來,利津縣創造性提出將黃河灘區舊村臺改造提升與美麗鄉村建設融合實施的總體戰略規劃,舊村臺改造提升工程率先完成省專家評審、率先完成立項審批、率先開工建設。昔日黃河灘正逐漸變成「金河灘」。北宋鎮高家村的村臺。
  • 原創兒童音樂劇《黃河灘區的孩子們》首演
    12月25日晚,由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山東演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主辦,山東省音樂家協會、山東省話劇院、山東藝術教育發展有限公司、山東省音協少兒音樂專業委員會聯合承辦的原創兒童音樂報告劇《黃河灘區的孩子們》在歷山劇院首演。現場氣氛熱烈,掌聲雷動。結尾處,觀眾情不自禁地與臺上的小演員進行互動。
  • 原創兒童音樂劇《黃河灘區的孩子們》成功首演
    聯合網訊 12月25日晚,由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山東演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主辦,山東省音樂家協會、山東省話劇院、山東藝術教育發展有限公司、山東省音協少兒音樂專業委員會聯合承辦的原創兒童音樂報告劇《黃河灘區的孩子們》在歷山劇院成功首演。
  • 斷頭柳不再斷頭,百姓告別「五難」——千裡黃河灘,換了人間
    灘區新家園 □孟曉峰攝影 9月16日,空中俯瞰利津縣北宋鎮高家村,改造提升後的村臺穩穩紮根黃河灘。題記斷頭柳,黃河灘區常見的柳樹,宋代入畫《清明上河圖》。黃河發洪水時,人們將柳樹頭部砍斷,用柳枝裹住石頭,捆成「柳石枕」,用於護堤搶險。
  • 原創兒童音樂劇《黃河灘區的孩子們》在山東濟南成功首演
    原創兒童音樂報告劇《黃河灘區的孩子們》於12月25日在山東濟南歷山劇院成功首演。現場氣氛熱烈,掌聲雷動,結尾處,觀眾情不自禁地與臺上的小演員進行互動。散場後,觀眾們還在哼唱劇中歌曲,對小演員們的多才多藝嘖嘖稱讚。
  • 唱出灘區百姓安居生活,兒童音樂劇《黃河灘區的孩子們》首演
    以兒童視角講故事音樂通俗易懂感染人《黃河灘區的孩子們》的故事主角是一群性格開朗、活潑可愛、聰明好學的黃河灘區的孩子們。「零基礎」小演員們用真誠、可愛的表演打動觀眾《黃河灘區的孩子們》的導演李琦告訴記者,這個作品最打動她的是,這是一個很接地氣的故事。「故事講到了留守兒童的真實生活和內心世界,也講了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前後,孩子們面對新生活內心所產生的變化。故事裡孩子們對自己的小家園、大家園新生活的渴望,對父母的愛的渴望,發自內心的那種高興,都是他們最真切的感受。
  • 黃河灘上的「追夢人」——記原東平縣舊縣四村村委會主任張金代
    通訊員 李振興 王騰黃河九曲萬裡沙。漫漫黃河灘,種下了多少安居的希望;滾滾黃河水,又吞沒了多少安居的期盼。曾經的東平縣舊縣四村,跟其他坐落在黃河灘區的村莊一樣,被戲稱為「被河水追趕的村莊」——孕育中華文明的黃河平日裡充滿詩意,然而汛期洪水來襲,裹挾泥沙肆虐,漫過莊稼、衝毀房屋、淹沒村莊……村裡的大部分群眾把全部積蓄用在了建房上,安居成為群眾最大的夢。
  • 年銷黏玉米千萬棒 帶領村民奔小康
    在平房區哈達村,說起小康生活,村民們就要談到玉米,就會提到村婦聯主任趙金榮,就會想到她總結的帶領村民種玉米奔小康的成功經驗。22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趙金榮結識了浙江來哈收玉米的客商,在幫人代收的過程中,趙金榮看到了南方人對北方玉米的青睞,便決定投資加工速凍黏玉米。俗話說「萬事開頭難」。
  • 黃河流域吳忠砌護段砌護工程:守護黃河安瀾
    黃河激流,一路奔來;陣陣浪濤,拍擊堤岸。10月19日,在吳忠濱河大道古城灣砌護段,流淌的黃河水似乎在訴說一段歷史,守護著黃河安瀾。強國明 攝一些市民沿堤岸漫步,水池旁的垂釣者悠然自得。經過治理,黃河兩岸成了一道怡人景觀。」當地居民馬向民說,現在外地人到吳忠,專程要到古城灣觀黃河、看風景。
  • 原創兒童音樂劇《黃河灘區的孩子們》即將上演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鄭珂12月25-26日,由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山東演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主辦,山東省音樂家協會、山東省話劇院、山東藝術教育發展有限公司和山東省音協少兒音樂專業委員會聯合承辦的原創兒童音樂劇《黃河灘區的孩子們》將在歷山劇院迎來首演
  • 韋蘭:代表有擔當 村民奔小康
    韋蘭:代表有擔當 村民奔小康 2020-11-17 22: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黃河灘的綠草青波回來了!原陽一個多月整改1374個涉黃河流域畜禽...
    大河網訊 (記者 宋向樂)挨著黃河灘區的新鄉市原陽縣陡門鄉等5個鄉鎮普遍存在畜禽養殖汙染。如何消除黃河邊的汙染?12月10日,大河網記者在原陽縣檢察院採訪了解到,在一個多月時間內,原陽縣清運畜禽糞汙3萬餘方,提升整治養殖場1133家,關閉拆遷241家,按期全部整改完成。
  • 我在廣東奔小康丨小小竹條,大大夢想!「蒸籠姑娘」帶領村民致富奔康
    大型融媒體系列節目——《我在廣東奔小康》由廣東省廣播電視局、廣東省廣播影視協會指導、廣東廣播電視臺主辦、全省21個地市廣播電視臺和廣東廣播電視臺各廣播頻率共同承辦,深度挖掘我省普通勞動者努力拼搏奔小康的閃光故事,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我省各地經濟文化發展成果,多層次、多樣化展現我省基層黨員和人民群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氣象、新作為!
  • 「大河萬物生」四百多隻大鴇前來越冬 長垣黃河灘區「一級來客...
    大鴇在《詩經》裡,在詩句裡的草木之間,也在我省的黃河灘區之內。長垣黃河灘區之內,今年飛來了400多隻大鴇,承載了東方亞種四分之一的大鴇。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它們是稀客,也是我省的常客。冬天已深,寒風正凜,十萬多隻候鳥停留在這裡,「肅肅其羽」,「其音嘹嘹」,共同度過又一個冬天。
  • 攜手奮鬥奔小康——2020,吹響決勝全面小康的號角
    新華社北京6月30日電 題:攜手奮鬥奔小康——2020,吹響決勝全面小康的號角  開欄的話:「民亦勞止,汔可小康。」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為之奮鬥的夢想終將成真。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
  • 「美家美戶」奔小康
    「以前垃圾成堆、汙水成河,惡劣的環境讓村民苦不堪言。現在可不同嘍,與城裡沒啥兩樣,白天有保潔,晚上有路燈,空氣好、心情好,精神也好。」靈璧縣朱集鄉湖光村自強突擊隊隊員李雪興奮地說。如今走進湖光村,一條條硬化道路貫穿全村,主幹道全部安裝太陽能路燈,綠樹果園大棚交接,全村實現綠化亮化、淨化美化,村民風趣地說,我們這是「美家美戶」奔小康。湖光村的變化是我省推進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一個縮影。鄉村環境好不好、美不美,事關民生福祉,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
  • 大遷建丨路修好了,五姐妹成立合作社闖市場……灘區村各顯神通村民...
    編者按:為全面反映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的生動實踐,山東廣播電視臺傾力打造了五集紀錄片《大遷建》。真實記錄灘區幹部群眾勠力同心、攻堅克難,向世代為害的「黃患」發起挑戰,通過村居遷建、防洪安居以及產業扶貧等一系列治本舉措,徹底改變60萬灘區百姓苦難命運,譜就新時代灘區群眾脫貧奔小康的恢弘史詩。
  • 攝影師|牛建海:黃河灘上求生存,活著的人生最讓人感慨
    攝影師|牛建海:黃河灘上求生存,活著的人生最讓人感慨 澎湃新聞記者 梁嫣佳 2020-04-18 12:30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