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人都要懂得回向,把每天所做的一切善事做完之後,一定要以清淨的心回向到佛道上去。因為在世間當中,比如說五欲的享受,或者現前的家庭和睦,兒女孝順,工作順利,身體健康,這些都是暫時的,不是真實的,這些都是業力的反應,你若把每天所作的善事為了這些小事去回向,那就不值得,功德也很小,並且在這一生或者在下一生當中遇緣以後就很快受報了,一受報就再也沒有了。
因為有漏法,世間法都是空華浮雲,幻化虛幻不實的,隨著你的業力在反應,這個因緣了了它就沒有了;假如以清淨的心去回向,從今生至佛世,令我和一切父母眾生離苦得樂究竟成佛,那你從時間上、空間上就很遠了,也很廣大了,所以它的作用就不可思議了。所以一直從今生至成佛這麼遠的時間當中,若將來遇緣的話,我們生生世世都能享受到,都能夠起作用。
所以在佛經裡講,修行如彩畫,回向(或者願力)如膠粘。這個回向其實就是我們的願力,這個回向或者願力如膠粘,我們在高樓大廈上彩畫,如果不用膠粘,那麼風吹雨淋很快就脫落了,就沒有了,假如你在上面刷一層膠,刷一層清漆,那它就很長久,永久不變了。所以修行、作善事如彩畫,畫出這個輪廓了,然後回向或者願力如膠粘,在上面刷一層清漆使之功德永久不變。
還有一層含義,回向使我們的功德以小變大。雖然眼前小小一件善事,你若不回向的話,都是自私自利的心,我自己捨不得用,也不給別人,這就不回向,都是為了自己受用,這樣子的話,功德就隨著小心眼變得也小了,將來果報也小了;假如以清淨無我心,把自私自利的心去掉,把自己所作的一切善事功德回向,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究竟成佛,那這個功德就完全成利他的功德。
這樣無我,完全利他的功德,那就無量無邊了。佛在佛經裡舉了個例子,好比一杯水,假如我以自私自利的心,自己捨不得也捨不得給別人的話,這一杯水放在桌子上,十天,二十天,一個月以後,你不喝它自己就幹了,沒有了;假如以無私的心,利益一切眾生的心,把這杯水倒入大海裡去,大海不幹,什麼時候都有你的一份在裡邊。大海能不能幹?大海不能幹。
既然大海不會幹,就什麼時候都有你的一份水。回向也是這個作用,我們要以清淨無我的心,把我們每天所作的善事回向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究竟解脫成佛,那這個作用就非常廣大深遠了,所以回向的作用很大。我們每天念佛修行,功德善事都要做一個回向。那怎麼回向?前面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一定不要以世間的目的作我們的究竟回向,要以出世間解脫成佛為究竟的目的,作為我們回向的方向,才是正確的。
比如說我們每天念佛,作功德善事之後,將此功德回向一切眾生令他們離苦得樂究竟成佛,這就是最正確的回向。那麼有些人懷疑,說我這樣回向,把我每天所作的善事功德都回向給一切眾生,讓他們離苦得樂究竟解脫成佛了,那我眼前的這些事情,比如工作順利了,或子女考上大學了,或者我身體健康等等,能得到嗎?
照樣能得到,不但能得到,而且還能真實地得到。為什麼?因為佛教講究因果。這個因果從兩方面來說:一個是自私自利的因果,第二個是利他的因果。前者有局限性,後者就沒有局限了,以利他的心做功德,積少成多,雖然事情很小,但功德很大很大。
我們在世間當中,這些福祿享受、苦樂善惡的差別,都是根據這個人的福報,有這個福報了,在世間當中,一切享受、一切要求都能夠得到,這叫有求必應;如果沒有這個福報,沒有這個功德,你再求也求不到。正因為是這樣子,所以如果我們受很大劬勞去做一件事,你若心量小了,功德也就小;心量大了,同樣一件事,同樣受一種劬勞,功德卻不可思議了,你福慧增長的功德也不可思議。
我們內心中有這個福報了,有這個功德了,那麼你自然所感的家庭中兒女孝順,所要求工作順利,你所想要得到的健康長壽也能夠有求必應。什麼原因?因果如是!你有這個福報了,有這個功德了,就能有求必應。所以回向的作用非常重要,功德很大很大,所以我們學佛的人,每天學佛修行,一定要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