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受採訪的時候,陳可辛形容這兩部愛情片算有些「雙生」的意味。兩部幾乎共用一班人馬:除了陳可辛和許月珍(「我們製作」的搭檔)兩位監製,陳可辛通過《喜歡·你》的籌備認識了兩位年輕女編劇,李媛和許伊萌,把她們帶到了率先開機的《七月與安生》;而他又通過《七月與安生》認識了周冬雨,讓她繼續演了《喜歡·你》。
另外,實際上《喜歡·你》的許宏宇,也是《七月與安生》的剪輯師。
陳可辛說,同時選兩部愛情題材「不是一種巧合」,原因純粹是從流行品類考量,「因為拍完《親愛的》之後,那個時候市場上都充滿這種愛情 IP,都是網絡小說」。
他們最早於 2014 年底拿到了原著版權合作——《七月與安生》來自安妮寶貝(慶山)的同名短篇,《喜歡·你》同樣改編自一部言情小說,網文作者「藍白色」的《終於等到你》。
2014 年中,阿里收購「文化中國」時和王家衛、周星馳以及陳可辛分別籤了五部電影的優先投資權。陳可辛隨後從阿里那裡看到了一些版權作品,包括今年《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的電影版,而最後選中了兩個。
但事實上,陳可辛一度猶豫過。他說自己對於兩部小說原著,「老實講都不是說非常喜歡,就不是一看就覺得必須要拍。」
《七月與安生》的故事雛形,講一對閨蜜同時愛上一個男孩,上演一段「相愛相殺」。而《喜歡·你》的小說《終於等到你》大綱歸納起來便是空洞的「傻白甜配霸道總裁」,在數量眾多的「少女心」作品中也顯得俗套。
陳可辛說這種「俗套」的直接後果,就是看上去很「假」,尤其是對於「上層社會」的描繪:「其實那你想,可能不是中產的人,但是去寫中產,你就覺得特別假。你明白我意思嗎?就特別假。」
陳可辛說:「其實我覺得 IP 也是一個起點而已,你拿到之後你還是要全改。」儘管他在採訪的開端,就直接拋出自己對於商業回報的渴望,但當細緻到創作層面,他的反應也給得很直接:「其實電影本身就是一個商業的行為,但是在這個商業行為裡面,它一定有一種藝術的屬性,因為它是一個你要拍得好,你必須把它個人化的事情,你不把它個人化,你這個東西也拍不好。」
陳可辛小時候念的是講英文的國際學校,大學在 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歷史,最喜歡的都是好萊塢那種「位於商業和藝術之間的類型」。他自己當導演從愛情片出名,無論是《甜蜜蜜》《金枝玉葉》《如果·愛》,都帶有 city romance 的調子,後來的《投名狀》《親愛的》《中國合伙人》,也要講大時代的奔波流離,小人物現實、悲觀但又浪漫的情懷。也正因為此,陳可辛一直被同行和媒體賦予「中產品味」的標籤。
但相對於自己執導,陳可辛對於監製的作品更加寬鬆。早在《十月圍城》時期接受《時光網》訪問,陳可辛就說道:「當你做導演的時候你是需要很多很多糾結的熱情。工作量是一樣,但是做監製你不個人,只是看市場需要什麼,然後幫導演去實現。」
《七月與安生》和《喜歡·你》的劇本改編都花了大約一年的時間,最後的結構、立意一定程度上跳脫了原著的局限。
《七月與安生》弱化了男主角的存在,讓「七月」和「安生」進行「人生互換」,就像一個女生的不同兩面被放大,人生走向不斷反轉。
《喜歡·你》沒有擺脫「瑪麗蘇」的老梗框架,但電影總體得到 7.3 評分,能夠滿足偏愛此類的觀眾。一條公允的評論是:「電影的人設和框架也許是俗套的,但很多小細節的走向並不俗套。
電影的另一位監製許月珍告訴記者,《七月與安生》籌備時就是「一個比較文藝的案子」,演員沒有那麼「大咖」,成本控制在三千萬;而《喜歡·你》本身「更加商業」,用了金城武、林志玲,在上海拍,「很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