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初登藝途的青年演員
能夠和有名氣、有影響的藝術家合作
不拘角色大小
都是非常難得的幸運和機遇
如果他確有潛力,也善於學習
博採眾長,執著進取
總會為自己打開成功之路
京劇高派藝術創始人
高慶奎
就走過了這樣一條
曲折但富有成效的從藝歷程
高慶奎(1890-1942),原名振山(鎮山),號子君,京劇「四大鬚生」之一。20世紀30年代,高慶奎與餘叔巖、馬連良被譽為老生「三大賢」。
01 從未「待業」的京劇演員
1890年,高慶奎出生於北京的貧寒藝人家庭,父親高四保是個丑角演員。為了改換門庭,高慶奎幼時曾被送進私塾讀書,後因生計難以維持,中途輟學,只好也入科班學藝。他從小嗓音又高又亮,又肯於刻苦練功,12歲就登臺演戲了。但16歲時「倒倉」,變聲期較長,到出科時仍然沒有完全恢復。
當時正逢京劇興盛時期,各行當英才輩出,好角如林,這既為後學提供了觀摩、學習的寶貴機會,又使初涉菊壇的新人面臨著班就業的激烈競爭。
而高慶奎卻似有天助,出科不久就廣受歡迎,當一些比他資歷深的同行為搭不上班發愁時,他卻從來沒有「待業」過,一時令眾多與他處境相近的同行稱羨不已。
02 了不起的「三不爭」
那麼,高慶奎是如何把這一過程大為縮短,化紛繁複雜的環境為有利於自己發展的一路暢通呢?
作為初出茅廬的新人,他為自己規定的目標是「觀摩先進,培養觀眾」,即重在虛心學習,同時逐步讓觀眾熟悉自己,漸漸形成自己的觀眾隊伍。為了實現這一既定目標,他的具體做法是從業搭班「三不爭」:不爭主角、配角,不爭戲碼前後,不爭戲份多少。
「三不爭」的原則能付諸實施就不得了,因為高慶奎明確「不爭」的東西,恰恰是演員一般最為計較的。各個戲班的管事人在約角的時候,每天就為主角配角、戲碼前後、包銀多少同演員們討價還價,有時會爭得不可開交,傷了和氣,此時忽然冒出來一個「三不爭」的年輕人,並且業務條件還可以,能不喜出望外,爭著約他去演戲嗎!
那些年,幾乎北京城裡有名的班社他都曾經搭過,什麼樣的配角都演。他確實是不爭,於是各班社就來爭他了,有時還要在幾個班社之間趕場,可見生意多麼興隆了。
《哭秦庭》高慶奎飾申包胥
03 「萬能老生」高慶奎
由於「三不爭」,容易交往合作,取得了許多班社和名角的好感,也促成了後者對他的提攜和扶持。
如武生出身的班主俞振庭,是位既能把角捧紅,弄不好也能將其「棒殺」的鐵腕人物,卻對高慶奎情有獨鍾,梅蘭芳在他的雙慶社掛頭牌,大為走紅,他就讓高慶奎給梅墊戲、配戲,當高的嗓音有所好轉時,還勸梅也來捧高。
這期間,楊小樓對高慶奎也熱心扶持,先是讓他在自己的大戲裡擔任重要配角,以張聲勢,後來又在名家、老角薈萃的新排劇目《宏碧緣》(頭本)中,別出心裁地安排他「反串」老旦,顯示多才多藝,觀眾果然反響十分強烈,稱讚他是「萬能老生」。
能夠在梅蘭芳後面唱大軸,在引人注目的楊小樓新戲中「反串」,想不「紅」也難。當然,重要的是本人必須具有相當的水平和實力,足以支撐降臨的機遇。在廣搭各班的幾年中,高慶奎嗓音逐漸恢復,而且比原來更好,高、亮、寬兼備,剛勁、耐唱,氣力充沛,多麼高難的腔都能滿調地一氣呵成。
有人形容他的嗓子能「化妝」,在演唱中能夠運用音色、強弱的變化,表達不同人物的情感起伏,適應多個行當的演唱要求,老生是本工,但武生、紅生、花臉、老旦都能唱,並且很到位。與此同時,通過與眾多名家同臺合作,廣收博採,汲取了豐厚的藝術營養。
《汾河灣》高慶奎飾薛仁貴
王幼卿飾柳迎春
04 從小配角到自組班社
●1920年
高慶奎在上海與周信芳合作演出一期返京,再搭雙慶社,俞振庭認為他羽翼已成,就讓他掛頭牌,二牌是尚小雲。在領銜主演期間,演出了《斬黃袍》《奇冤報》《空城計》《胭粉計》等老生戲,還曾「反串」老旦戲《釣金龜》、花臉戲《草橋關》,均取得了良好的劇場效果。
●1921年4月
他組班慶興社,二牌旦角是年輕的程硯秋。
高慶奎從出科搭班,演一些次要的小角色,到演有分量的配角、唱「對兒戲」,再到演主角、掛頭牌直至自組班社,走的是一條力求,逐步積累,由低到高的漸進之路。其中固然和個人條件、勤奮努力有關,但和他起步階段樹立的宗旨和做法也是分不開的。
●1934年
高慶奎走紅以後仍然虛心進取,演戲全力以赴,編演了許多新戲,在梨園界內外的口碑和人緣很好。不幸的是1934年冬天,他的嗓音突然發生變化,失聲。
●1936年
他試圖恢復演出,端陽節在華樂戲院演出拿手戲《潯陽樓》,眾多名家助演,轟動京城。據當年在場的著名文學評論家、作家馮牧回憶:
「那天他一出臺,觀眾就給了個迎頭彩聲。高慶奎精神極佳,身段表演都很乾淨。不料到唱腔時,他開口一唱,嗓子突然失音了,臺下一點也聽不到,這一下使觀眾大失所望,但是當看到高慶奎在臺上難過得落淚時……戲園裡異常肅靜,沒有一個人叫倒好、亂說話的,也沒有一個人起堂離席的。結果這場戲就像啞劇一樣演下來了。散戲後,很多觀眾不走,都擁到後臺門,要看看高慶奎先生……」
●1938年
高慶奎應邀到中華戲曲專科學校任教,精心培育高派傳人。
《豫讓吞炭》高慶奎飾豫讓
05 只「爭」一次 為藝術的尊嚴
在期間,以「三不爭」聞名的高慶奎倒是「爭」了一次。
那是1940年,在上海黃金大戲院,他為女婿、著名老生李盛藻的班社把場,演出期滿,戲院經理慕名請他在大合作戲《大八蜡廟》中演老英雄褚彪的一個「追過兒」,既不用唱、念,也沒有什麼身段,就是上場亮個相兒追下,院方酬謝千元。他婉言謝絕了。說:「我不能為了錢演一場啞劇,砸了我幾十年的高派牌子!」
這也是「爭」,但「爭」的是藝術的尊嚴!
1942年2月4日
高慶奎先生駕鶴西去
年僅52歲
但他創立的京劇高派藝術
必將久遠地傳承下去來源:中華戲曲(有刪節)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