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有人唱了一輩子戲,年屆花甲,卻要無奈失意離場,也曾歷經榮光和苦難,行至耄耋之年,仍激昂高唱「壯志未酬誓不休,來日方長顯身手,甘灑熱血寫春秋」。年華已逝,鬚髮皆白,可初心未改。
從小立志,投身梨園。後有幸出演樣板戲《智取威虎山》中的孤膽英雄「楊子榮」,並藉此走紅。年近花甲,迫於生計,下海經營麵館。而今已過耄耋,再唱「楊子榮」,激情仍在。童祥苓用了一輩子的時間去書寫他對戲曲那份深沉的熱愛。
童祥苓8歲開始學戲,滿懷一腔熱愛,忍下艱辛和汗水,拜師學藝,不斷精進,演過大大小小的戲。30歲後,童祥苓「遇見」孤膽英雄楊子榮,迎來了他事業的高光時刻,因出演樣板戲《智取威虎山》中楊子榮一角,他紅遍大江南北,成為那個時代的「國民偶像」。
雖父母都是知識分子,但童家五兄妹卻陸續入了梨園。童祥苓是家中最幼子,他仍是懵懂孩童時,日日看著哥哥姐姐咿咿呀呀吊嗓子練功,扮戲唱戲,幼小的心靈在無意識間被感染。
他不僅旁聽哥哥姐姐唱戲,自己也會跟著大聲唱起來,有時候還很正式地給自己上妝,準備道具,依葫蘆畫瓢地用水彩顏料給自己畫臉,然後再紙糊一個盔頭,齊活。童祥苓對戲曲的熱愛,從小就埋下種子,累月經年,終長成參天大樹。
小時候淘氣,看了武松之後,為他的英雄氣概所折服,便拿起水果刀學著戲中的樣子亂舞一通,結果,家裡兩輛自行車的四條車胎葬送在水果刀下。父親為此大發雷霆,童祥苓受罰挨餓一頓,但令他難受的是家裡沒再帶他看過戲。
雖然從小就喜歡戲曲,但童祥苓走上戲曲的道路並非水到渠成。比起學戲,母親更希望自己的小兒子成為工程師,為了消除童祥苓學戲的念頭,母親還狠狠地打了他一頓。那時的童祥苓,雖然年紀小,但心中主意卻大。
家人的反對終究是敵不過童祥苓對戲的執念。8歲那年,他正式入梨園。自身的努力,加上姐姐的照拂,得多位名師傳道授業,自小打下紮實的基礎,很快便唱出了名堂。
後童祥苓又多次拜師,集各家所長,提升了演繹水平,擴寬了戲路,成為同輩中的佼佼者。就這樣順著這條路走下去,長此以往,童祥苓必能在業內成就一番輝煌。
人生的精彩之處往往是因為它的不確定性帶來的驚喜。憑藉過硬的本領,童祥苓要在業內幹出一番事業毋庸置疑。而與楊子榮的「意外相遇」讓童祥苓走上了更廣闊的舞臺,收穫了無以復加的知名度。
因出演《智取威華山》中的楊子榮,童祥苓就此走紅,他的名氣也從業內向外擴散,為一般百姓所熟知,成為紅極一時的樣板戲偶像。
對於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那輩人來說,楊子榮就是戴著風雪帽、手持馬鞭氣勢昂揚踏雪原的童祥苓,那樣的唱腔和形象陪伴著那代人走過他們的青蔥歲月,給予他們的生活以色彩。
風光背後總隱藏著難以向外人透露的辛酸和苦楚。好在,童祥苓還有「戲」。
在那段諱莫如深的特殊日子裡,童祥苓身心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演戲唱戲成為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他當時抵禦外界非議和排擠的精神支柱。
那是段榮耀和恥辱共存的日子,童祥苓每天在「楊子榮」和「洗碗工」兩個角色中轉換,他為前者付出心血收穫成就感,為後者身心俱疲,顏面掃地。
拍攝彩色電影版《智取威虎山》的那段時間,他是「楊子榮」,如何演好「楊子榮」是他每天都要琢磨的事情。影片中楊子榮踏雪上山那段,原本是用傳統的京戲舞步來表現,後聽從建議,改為騎馬上山以表現其踏雪上山的氣勢。
傳統京戲舞步步幅較小難以將這氣勢表現出來,那麼,如何才能表現出騎馬的大跨步的狀態呢?經過討論決定借鑑芭蕾舞中的劈叉動作。
童祥苓從小學京戲,並沒有接觸過芭蕾,但為了更好地呈現出表演效果,他連著學了八天芭蕾舞,每天就睡4個小時,才有了電影中楊子榮手持馬鞭跳躍劈叉等一系列流暢而又氣勢十足的動作。
他還是劇組裡的專職洗碗工。因為受到劇組的排擠,童祥苓除了拍戲和為拍攝做準備以外,還要承擔起全劇組200人早中晚三頓碗筷的清洗工作。一天三頓,每天洗600個碗,此外還要正常拍戲開會,那是一段遭人排擠的歲月。
80年代,隨著大環境好轉,童祥苓夫婦有了做一番事業的想法,他們為劇團創造了可觀的利潤,但卻在劇團年終評選先進中落選,這讓夫妻二人萌生退意。加之,大兒子經營的工廠破產,小兒子事業無著,一家的生計面臨著考驗。
93年,童祥苓提前退休,全家人經營起一家麵館,靠賣面為生。麵館面積不大,十幾二十平,放著四張小桌子,小店環境不錯,飯菜價格實惠。為了節約成本,店裡內外的事情都是自家人包辦。
凌晨5點不到,童祥苓的夫人和大兒子採購完就開始在廚房裡外忙活,童祥苓一般10點趕到,主要負責下廚配菜、刷碗,有時候也收拾碗筷、擦桌子。童祥苓開啟的第二段事業,遠離了藝術,幹起了與戲曲相差千裡的買賣,但他離「戲」依然很近。
有不少食客知道是「楊子榮」的店,也愛和童祥苓聊《智取威虎山》,聊楊子榮。在麵館客人不多,休息間歇,童祥苓也願意跟客人聊起他的戲,《智取威虎山》之外的戲更能打開他的話匣子。大半輩子的經歷,讓童祥苓對戲曲的回憶亦是五味雜陳。
他扮演的楊子榮走進千家萬戶,人人稱道,戲曲給他的成就感支撐著他走過一段艱難的歲月,那是苦裡夾著甜。後來心灰意冷,徹底放下大半輩子的事業,為了生活開起麵館,發現戲曲依然是心底最好的慰藉。
舉家開麵館是童祥苓迫於現實做出的無奈之舉。開麵館的那幾年,他久違舞臺,並非出於真心要遠離戲曲。年屆花甲的他深信自己還能登臺唱戲,只是現實的無可奈何促成童祥苓的「出走」。
麵館沒有讓童祥苓發財,但家庭安定和諧,讓他在戲劇之外得到安慰。01年,他把麵館轉手出去,開始接演出,「出走」的童祥苓又回到了舞臺。
16年,上海音樂廳舉行「慶建黨95周年京劇交響演唱會」上,因身體原因久違演出的童祥苓壓軸出場,登臺再唱「今日痛飲慶功酒」。
今年新年戲曲晚會上,84歲高齡的童祥苓再度登臺獻唱《智取威虎山》選段,那渾身是勁的模樣完全不輸身邊兩位青年演員,84歲的年紀並沒有成為舞臺表演的障礙,那是多年來下的苦工、磨練出來的技巧撐起來的氣場。
85歲的童祥苓在接受採訪時曾說,自己是個沒有出息的人,一輩子只有一部《智取威虎山》,一個楊子榮。
但於旁觀者看來,一輩子成就一部經典,塑造一個經典角色,長盛不衰,不可不畏此生足矣。因為一部戲的一個角色收穫了不同年齡觀眾的喜愛,直至今日仍被豎為標杆,廣泛傳頌,可謂不易。這自然是對數十年戲曲熱愛的豐厚報償。
如果說生活曾經辜負了童祥苓的期待,但戲曲一直沒有。學戲唱戲演戲,佔據了童祥苓一輩子的時間,他曾經失落逃離,只是戲曲好像已經融化進他的骨血,再難割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