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錦新樣 | 王希:麥卡錫主義的鬧劇與悲劇

2021-02-13 讀書雜誌

麥卡錫沒有挖出一個真正的潛藏在美國政府中的共產黨人,但他卻給英語增加了一個新詞:McCarthyism(麥卡錫主義)。這個詞的原義與我們現在理解的這個詞的涵義是不同的。按照麥卡錫自己的解釋,所謂「麥卡錫主義」,指的是清查「政府中的共產黨分子」的意思。遭麥卡錫攻擊的杜魯門卻把「麥卡錫主義」看成是一種不惜以「敵視美國理想」為代價來滿足個人或黨派權欲的方法。麥卡錫之後,「麥卡錫主義」曾被理解成「國會的委員會對情報的濫用」。《韋伯斯特國際英語大詞典》對「麥卡錫主義」定義可大致如此翻譯:「一種二十世紀中期的政治態度,以反對那些被認定為具有顛覆性質的因素為目標,使用包括人身攻擊在內的各種手段,尤其是在未對提出的指控進行證實的情況下,四處散布任意做出的判斷和結論。」簡言之,「麥卡錫主義」成了在政治中惡意人身攻擊的一種代言詞。這也許說明為什麼至今美國政壇上常常把那種無端的指控和刻意的歪曲說成是麥卡錫主義行為的原因。

 

反共當然不是麥卡錫的發明。在他的時代,反共是一種時髦。就能力和背景而言,美國政壇上當時勝過麥卡錫的反共人士並不少(尼克森就是一位),但為何偏偏麥卡錫能夠獨領風騷呢?(當然,後來也有「尼克森主義」的說法,但其語言學的影響是不能與「麥卡錫主義」同日而語的。)我想,這可能是由於麥卡錫「反共」的手段格外極端、造成的政治後果尤其嚴重而決定的。為了要在眾多的反共人士中脫穎而出,麥卡錫不能不訴諸於過頭的做法。

 

麥卡錫常用的手段之一是將抽象問題具體化,製造危言,以造成轟動效應。麥卡錫曾批評共和黨上層多年來對民主黨人政府的抨擊一直停留在抽象意義上,不抓出幾個潛藏在政府中的共產黨出來,吸引不了選民。他認為,共和黨只有把反對「叛國行為」變成反對有名有姓的「叛徒」,才能刺激選民。正是基於這樣的出發點,麥卡錫在惠靈演講時必須說他掌握了二百零五人的名單,雖然他當時(乃至最後)並沒有什麼名單。但是因為他說出了具體的數字,舉著「名單」,而且說得非常肯定,聽眾和媒體不得不信以為真。敢講別人不敢講的話,敢攻擊別人不敢攻擊的人,這是麥卡錫將反共具體化的一個特點。他把國務卿哈奇遜和馬歇爾將軍統統稱為共產黨在美國政府中的代理人,可以說都是具體化的一種表現。

 

歪曲誇大事實是麥卡錫的另外一招。他在一九五〇至一九五四年提出的所有指控,大多數都基於過時案件或道聽途說,麥卡錫自己並沒有仔細核實和調查過。但是為了在公眾面前樹立和鞏固自己的「獵共英雄」的形象,麥卡錫在使用這些舊材料時,公然對原材料進行隨意加工,顯示他掌握了新的材料。例如,一份眾議院的原始材料曾提到某一個案中有三人的名字是「俄國名字」(with Russiannames),麥卡錫在報告該案時,將此改為該案牽涉了「三個俄國人」(three Russians)。一些原始材料在談到一些未經證實的情況時,使用的是虛擬語氣,如 may have been(也許)或 might have been(或許)等,可麥卡錫在提到同樣的案例時,卻一律改為了is(是)或者was(曾經是)之類的肯定式陳述語氣。麥卡錫傳記作者奧辛斯基還舉出了這樣一個例子:麥卡錫得到的一份材料的原話是:「據說被調查對象的兄弟是共產黨」;到了麥卡錫那裡,這句話就變成了:「被調查對象的兄弟從前或者現在在國務院任職,他是一個共產黨組織的成員。」平白無故地給「被調查對象的兄弟」加上了「在國務院任職」的內容(David Oshinsky,A Conspiracy So Immense:The World of Joe McCarthy,1983,p.114)。

David M. Oshinsky, A Conspiracy So Immense:The World of Joe McCarth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人格詆毀是麥卡錫的殺手鐧。麥卡錫在指控一個人或一個部門時,通常是先給被調查的對象戴上一頂「共產黨嫌疑分子」或「具有顛覆傾向」的帽子,然後,再在這個前提下進行聽證調查。如果有人對麥卡錫提出質疑,麥卡錫也毫不猶豫地給對方貼上「親共」的標籤,潑上一盆汙水再說。在麥卡錫活動的早期,參議院中的民主黨人曾企圖通過內部懲罰的方式制止麥卡錫的胡作非為,但麥卡錫立刻採用誣陷誹謗、人身攻擊、甚至偽造新聞材料等手段來打擊公開反對他的民主黨議員,誣衊他們為「親共」分子,致使他們在國會中期選舉中落選。一位名叫湯姆·亨寧斯的民主黨議員,因負責起草了調查麥卡錫違反聯邦選舉法行為的報告,立即就遭到麥卡錫的攻擊。僅僅因為亨寧斯原來的合作人曾經為一位激進報紙的主編當過辯護律師為由,麥卡錫便把亨寧斯說成是「共產黨的路線追隨者」。同時因為亨寧斯與聖路易斯一家地方報紙有過業務上的接觸,而這家報紙又經常對麥卡錫頗有微辭,麥卡錫便指責亨寧斯按《工人日報》(Daily Worker,美共的一家報紙)的思路控制了這家報紙社論的寫作。

 

此外,麥卡錫還慣用無賴政治的手段。當他提出的指控被反駁或給予解釋時,麥卡錫不是悉心聽取被指控方的解釋,而是接二連三地提出新的指控,以混淆視聽,避免在回答對方時被抓住辮子。所以,在麥卡錫的聽證會上,經常是舊的指控還沒有說清楚,新的指控又出現了。這樣的連環套,一波接一波,無止境地出現,以致到最後麥卡錫提出的問題與最初的指控變得風馬牛不相及。但麥卡錫通過這種方式始終掌握主動權,牽著對方的鼻子走,直到把對方拖得精疲力盡,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相關焦點

  • 麥卡錫主義對美國政治的影響
    作者王希,美國史專家,原標題為《麥卡錫主義的鬧劇與悲劇》,虎嗅獲授權轉載發布。舊文常讀常新。一個新問題:川普是麥卡錫主義者嗎?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一詞始於一九五〇年,詞根來自美國共和黨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Joseph R. McCarthy)的姓。那一年的二月九日,麥卡錫在西維吉尼亞州首府惠靈(Wheeling)一家婦女俱樂部紀念林肯誕辰的活動上做了一次演講。
  • 麥卡錫主義,美國的文革?
    ,以至於大洋彼岸的專家教授在抗議本國政府對知識分子施加的審查壓力時,都要強調「警惕麥卡錫主義」。麥卡錫是誰?為什麼他能在民主國家發起「白色恐怖」?他的指控都正確嗎?最有權力的美國人1950年,參議員麥卡錫提出,他掌握了美國政府等幾百名「共產黨員名單」,輿論大譁,此後,他不斷提出證據不足的指控,質疑數百人的忠誠度,直到50年代末,大眾的熱情冷卻,加上他爆出了個人醜聞,逐漸失勢,此後聲名狼藉,「麥卡錫主義」也成了美國人反覆踐踏的名詞。
  • 麥卡錫主義——美國的法西斯主義
    反映美國麥卡錫主義的宣傳畫 麥卡錫主義是指1950年至1954年間肇因於美國參議員麥卡錫的美國國內反共
  • 美國麥卡錫主義歷史宿命
    美國麥卡錫主義歷史宿命 美國國務卿關於中國的言論,讓人想起美國的麥卡錫主義。
  • 國際觀察:警惕「麥卡錫主義」幽靈重回美國
    「過分了,像麥卡錫時期也像希特勒時期。」日前,美國前駐華大使馬克斯博卡斯在接受CNN採訪時表示,當前美國政府借疫情反華的論調可以與當年的「麥卡錫主義」和希特勒時期相提並論。這位前美國駐華大使的論斷乍聽之下似乎有點「聳人聽聞」,但觀察一下美國的防疫局面便知一點也不過分。
  • 「麥卡錫主義」:一個從未遠去的幽靈
    這其實也說明了一個問題:「麥卡錫主義」並不單指麥卡錫一個人,而是一群人形成的一次運動——這場運動其實在麥卡錫登臺之前就有了,在麥卡錫登臺後達到了最高潮。根據《韋氏英語詞典》中對「麥卡錫主義」的解釋是:「一種20世紀中期的政治態度,以反對那些被認定為具有顛覆性質的因素為目標,使用包括人身攻擊在內的各種手段,尤其在未對提出的指控進行證實的情況下,四處散布任意做出的判斷和結論。」然而,對於「麥卡錫主義」的盛行,麥卡錫本人肯定「居功至偉」。
  • 麥卡錫主義:籠罩在二戰後美國上空的陰影
    麥卡錫主義是1950年至1954年間,在美國出現的極端反共、反民主的社會思潮和社會運動。1950年2月9日,共和黨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在西維吉尼亞州惠林市發表演說,指責國務院中充斥著「共產黨人」。對許多人來說,受麥卡錫委員會傳訊就意味著被解僱,喪失社會地位和被列入「黑名單」,很多美國人天天擔心忽然禍從天降。麥卡錫主義的出現,遭到了美國共產黨、一些勞工組織和進步團體的有力揭露和堅決鬥爭。報紙上出現了強大的反麥卡錫主義的輿論力量,許多城市爆發了抗議示威。另一方面,麥卡錫主義危及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
  • 說說麥卡錫
    我知道在中國,很多自由主義者非常崇拜麥卡錫,認為是他挽救了美國。然而,我表示懷疑。而且,即使如此,我也不認為,麥卡錫的做法是完全無可厚非的。 不妨去看看《特朗勃》這部電影,達爾頓·特朗勃曾經是好萊塢最昂貴的劇作家,但也是一位共產主義的同情者,他在美蘇反法西斯結盟年間加入了美國共產黨。
  • 「麥卡錫主義」重現?美國白色恐怖盛行,民眾噤若寒蟬
    文|小新同學 審|樂一美國前駐華大使,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採訪時表示,如今美國在疫情期間的政治論調與多年前的麥卡錫時期十分相似,也與希特勒時期的政治氛圍十分相似。在這8萬失去的新冠肺炎患者中,至少有超過一半的患者死因是由於川普為首的美國白宮政府應對疫情不力,而導致的疫情爆發,從而加劇了民眾感染。美國白宮政府在應對疫情期間,明知道美國疫情的嚴重性,卻仍然不採取措施,去對疫情進行防控。
  • 好萊塢最黑暗的一段歷史,《特朗勃》為你揭秘「麥卡錫主義」
    今天的人們或許知道五十年代的美國由於受到麥卡錫主義的影響,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聲勢浩大的政治迫害運動。鮮為人知的是這為期五年多的運動使美國的文藝界從此陷入了長達數十年的黑暗之中。「十君子」與「黑名單」想要看懂《特朗勃》,就不得不提五十年代在美國國內掀起滔天巨浪的「麥卡錫主義」思潮以及由其引發的「好萊塢黑名單事件」。回顧歷史,今天的人們談起「麥卡錫主義」首先想到的肯定會是那個顛倒黑白、扭曲事實的威斯康星州參議員麥卡錫。
  • 麥卡錫:一個焦慮的時代 (三)
    很多美國人的印象中,麥卡錫就是指「麥卡錫主義」。麥卡錫主義和一個漫畫藝術家  「麥卡錫」究竟是什麼呢?當然,約瑟夫·麥卡錫(Joseph McCarthy)曾經是美國的一個參議員。從1950年至1954年間,主持了一系列對美國政府機構是否被親蘇聯勢力滲透的調查。但是今天人們說「麥卡錫」,當然已經超出了一個「人物」的概念。
  • 《川普只是個翻版的麥卡錫》
    —————————— 1、川普支持者的「佔領國會鬧劇」,是在按劇本演的一齣戲。川普的很多行為,就是按照導演的壓力和要求,在演。目的是搞臭共和黨,讓民主黨贏得參議院。事實上,扭轉民主黨在參議院拿下多數席位的關鍵,就是從川普故意賣醜犯傻,拒不承認敗選開始的。
  • 舊錦新樣 | 金文兵:岑寂之中見性情
    作為30年代「新感覺派」小說的代表人物,施蟄存在心理分析(尤其是女性)小說上進行了卓有成就的探索。《妻之生辰》,收錄於施蟄存於1934年出版的小說集《善女人行品》中。圖為《善女人行品》,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3年版(來源:douban.com)至於和朋友之間的交往,日記裡記錄最多。施先生首先是一個創作型文人,然後才是一個研究型學者。
  • 《禁閉島》:麥卡錫時代的基督山伯爵假設
    在1950-1954年期間,麥卡錫主義將反共和反民主的極端政治推向了高潮。 其影響涉及美國政治,教育和文化的多個領域,使該國處於恐懼之中。 在麥卡錫主義最猖period的時期,美國國務院,國防部,重要的國防工廠,美國之音和美國政府印刷局等關鍵部門未能逃脫麥卡錫非美國活動小組委員會的調查。 至於麥卡錫本人,他也在1949年公開捍衛了大屠殺,麥卡錫這個名字在歐洲直接相當於希特勒。
  • 麥卡錫:一個焦慮的時代(一)
    1945年伊戈·哥薩柯在加拿大避難時的居所  麥卡錫主義是冷戰的產物。
  • 麥卡錫:美國人的靈魂
    正是因為這部小說,麥卡錫成為美國文學的新傳統——是對麥爾維爾、霍桑、福克納和海明威傳統經典的繼承和發展,並獲得了新成就。因為寫作《血色子午線》和它出版之後獲得的成功,麥卡錫發現了自己巨大的寫作優勢,是西部題材。1992年1994年和1998 年,他接連出版了他的西部題材小說「邊境三部曲」:《駿馬》《穿越》和《平原上的城市》。
  • 和麥卡錫對話
    默羅的《看今朝》在1954年3月9日播出了《關於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的專題報導》(A Report on Senator Joseph R. McCarthy)。麥卡錫指控美國陸軍的高級將領也遭到了共產黨滲透,在這期節目裡,通過默羅極度謹慎的語氣,你能夠感受到一種縈繞著的恐嚇氣氛,似乎默羅要儘可能「公平」地對待麥卡錫。
  • 麥卡錫:一個焦慮的時代 (十八)
    華道夫聲明  所謂「好萊塢黑名單」事件,雖然起於麥卡錫進入公眾視線之前,卻幾乎是麥卡錫時代歷史敘述和回顧的主體部分之一。原因是它在今日歷史敘述中,是一場針對普通平民的政治迫害。記得有朋友說起一個真實故事,說是一個中國人對一個美國人解釋文化大革命,可怎麼解釋對方都理解不了,最後就說,這就是放大了一千倍的麥卡錫時代,對方似乎就明白了。可想而知,麥卡錫在不論中國人還是美國人心中是個什麼樣的概念。那四十八名籤署「華道夫聲明」的好萊塢CEO和業主,現在也就基本上是迫害者,或者說是麥卡錫時代歇斯底裡的象徵。可是,仔細去探究歷史,你會發現麥卡錫和「文革」,其實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
  • 川普最後一搏失敗 | 王希:這意味著什麼?
    ▍「川普現象」與總統「怪人」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塵埃落定的第二天,《紐約客》雜誌主編戴維·雷姆尼克發表專論,用「美利堅悲劇」的醒目標題形容川普的當選。《時代》周刊則給川普戴上一頂「美利堅分裂國總統」的桂冠,指責他的獲勝是因為使用了分裂政治的手段,成功地操縱了支持者的絕望感。
  • 《妒焰飛灰》:批判猩紅時代的凡人悲劇,解讀信仰的虔誠與悖論
    美國劇作家阿瑟·米勒在1953年(麥卡錫主義時期----美國黑暗政史)寫就的一部出色的關於批判時代、回歸至善的四幕劇《薩勒姆的女巫》也同取材於十七世紀的逐巫案。《妒焰飛灰》:批判猩紅時代的凡人悲劇,解讀信仰的虔誠與悖論導演將其展示為一出因生物學的假象而填補眾人內心空洞的信仰的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