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卡錫主義,美國的文革?

2021-02-13 凡所有相

點擊上方藍色 凡所有相 關注本號


再也沒有一個美國人身負約瑟夫·麥卡錫那樣多的譴責與爭議了,以他冠名的麥卡錫主義是政治壓迫和白色恐怖的代名詞,以至於大洋彼岸的專家教授在抗議本國政府對知識分子施加的審查壓力時,都要強調「警惕麥卡錫主義」。

▍約瑟夫·雷芒德·麥卡錫

美國強大的媒體,對麥卡錫主義大加鞭撻,甚至將其與中國的文革相提並論。以至於今天人們一提起「麥卡錫」,都掩鼻避讓,雖然可能並不知道發生過什麼。

麥卡錫是誰?為什麼他能在民主國家發起「白色恐怖」?他的指控都正確嗎?

最有權力的美國人

1950年,參議員麥卡錫提出,他掌握了美國政府等幾百名「共產黨員名單」,輿論大譁,此後,他不斷提出證據不足的指控,質疑數百人的忠誠度,直到50年代末,大眾的熱情冷卻,加上他爆出了個人醜聞,逐漸失勢,此後聲名狼藉,「麥卡錫主義」也成了美國人反覆踐踏的名詞。

不過,和其他「白色恐怖」的發起者們相比,麥卡錫的職位遠不如他們顯赫。從他崛起到失勢,他都只是威斯康星州的聯邦參議員,是一百人參議員中的一個。這遠遠不同於其他國家的「領袖」、「元首」。

為什麼在素稱民主的美國,一名參議員卻可以擁有「最大的權力」?

要解釋這個問題,需要介紹一項屬於立法機構的憲法權力:國會調查權。

國會調查權,一般指國會為了立法或監督政府的目的,通過檢查有關記錄、傳喚證人、召開聽證會等手段來查明真相的權力。說是憲法權力,其實它並未在美國憲法文本中得到明確規定,而是被視為承襲自英國議會和北美殖民地議會的歷史傳統,是國會立法權的附帶權力。

▍圖為尼克森涉入「水門事件」後參議院召開聽證會實景,國會有權通過這種方式來查明真相

自1792年國會調查權被首次使用後,從寬解釋其範圍的觀念就佔了上風。1857年,一項立法規定凡被兩院傳喚作證卻拒絕回答者,可因藐視國會的罪名被起訴,最高將處以高達1千美元的罰金或長達1年的監禁,首次以法律文本確立了國會調查權。

儘管不是司法調查,國會調查受到的限制卻可能比司法調查更少:根據美國憲法第五修正案規定,證人「不得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被迫自證其罪」,引用這項權利來拒絕回答司法機關的問題是合宜的;然而,引用這項權利來拒絕回答立法機構的問題則可能招致諸多不良後果。

例如,紐約市憲章第903條就規定,若城市僱員引用第五修正案,來拒絕回答立法委員會關於其公務行為的問題,就會失去他的工作。不少私人機構也會謝絕僱傭那些忠誠度存疑的人,麥卡錫主義最為知名的一群受質疑者,就是被列入「好萊塢黑名單」的那些娛樂業從業者,這個黑名單並非政府主導,而是以沃特·迪士尼為代表的好萊塢高管與保守派輿論配合形成的。

麥卡錫依賴的就是這麼一條規定。1946年一項法案將傳喚證人的權力授予參議院所有常設委員會,幫他搭好了舞臺——他主持的「政治壓迫」基本都在參議院公開進行。

▍會議上的麥卡錫

要用威懾力有限的調查權撬開證人的嘴,麥卡錫必須盡情揮灑死纏爛打的氣質,他為每個傳喚到聽證會的證人,都準備了「你是不是共產黨員?」 「你以前是不是共產黨員?」、「你有沒有加入過共青團?」、「你有沒有參加過共產主義運動?」、「你是否同情共產主義運動?」……這樣一系列連珠炮式的問題,連當事人的性取向也可能拿來質詢。

為了獲取信息,麥卡錫也常拿監禁來威脅那些不配合的證人,他還時常把證人及嫌疑人的名字公開,令他們聲名掃地。他的「白色恐怖」手段大概也就只有這些,據敵視麥卡錫的歷史學家Ellen Schrecker統計,在「麥卡錫主義」盛行期間,有數百人遭到囚禁,10000-12000人丟掉工作。

美式文革的終結

然而,Schrecker沒有提起的是,因為恐懼東窗事發,很多正牌蘇聯間諜逃回東歐,剛好撞上政治清洗,有的被處決,有的舉家被關進古拉格,待遇實在比在美國被捕差太多。諷刺的是,受到這樣折磨的間諜,通常都對共產主義忠心不改,哪怕他們沒能等到平反,最終死在獄中,也沒有留下過任何一句後悔之語。

▍「古拉格」最初是蘇聯政府管理全國勞改營的一個部門,後又被引申為蘇聯改造營。圖為Danzig Baldaev所繪的「Drawings from the Gulag」

除了地位偏低,麥卡錫和一般的「領袖」、「元首」還有很多不同:一不掌控軍隊,二不掌控警察,同時,媒體還始終沒停息過對他的質疑。

他公開嫌疑人姓名的威脅之所以能奏效,全賴民眾的狂熱支持。

當時,對大多數美國公眾而言,「紅色恐怖」是真實存在的,麥卡錫放肆運用調查權時並未讓他們覺得有多少問題。1953年,麥卡錫登峰造極,啟動了600多次調查,而在1954年1月,他的支持度也達到了巔峰,蓋洛普調查顯示50%的受訪者對他持正面看法,只有29%的人反對他;在「最受尊敬的人」裡,麥卡錫排名第四。

▍「麥卡錫應得到嘉獎,而不是指責」

然而,民意像一陣風,來得快去得也快。

1954年4月,一場軍隊指控麥卡錫以不正當手段幫人走後門的聽證會被電視實況轉播,雖沒能查到麥卡錫本人違法違規,卻暴露了他肆無忌憚、張口胡說的一面。當月麥卡錫的民意跌到了38%,之後徘徊在35%附近;而反對他的民意驟漲至46%,此後一直維持在45%以上的水平。參院內部也興起了聲討麥卡錫的聲勢,他們在12月2日以67:22票通過了譴責麥卡錫行為的決議。

接下來,司法部門從程序上終結了麥卡錫同路人的權力。首先是在1956年,紐約市憲章第903條的規定被判違憲,一個人不能再因為拒絕在國會作證就遭到解僱的處分。接著在1957年,國會的無限調查權被最高法院終止,國會再也沒有權力為了揭發而去揭發,為了調查而去調查——「憲法並未賦予國會揭露個人隱私的權力」。

具體到案情本身,是當事人可以拒絕告訴國會他認識的人中有誰「曾經是共產黨員(但現在已經不是)」。

同樣是在1957年,最高法院的另一判決認定,口頭宣言要推翻美國政府並不違法,只有同時伴有積極顛覆行動者才能被問罪。

記者I.F.斯通評價這個判決說:「這一天將被載入史冊,因為最高法院讓政治迫害的日子一去而不復返了。」諷刺的是,斯通曾長期保持與蘇聯克格勃的秘密聯絡,直到布拉格之春被鎮壓,他才斷絕這種關係,並繼續批判美國政府。

▍I.F.斯通

需要為麥卡錫平反?

麥卡錫到底做的對嗎?他是否真的掌握了蘇聯滲透的情報?美國當時面對的「紅色恐怖」到底有多嚴重?這在整個50年代都是無法參透的迷霧。幸好,一份無心插柳的情報計劃,為後世揭開了答案。

這就是維諾那計劃。

1943年,美國戰爭事務部軍事情報部門特種分部的負責人卡特·克拉克上校出於對史達林的不信任,下令組織一小隊人馬專門研究蘇聯的加密外交電報,它本來是為了洞悉蘇德之間是否存在秘密的和平談判,以防止納粹德國同蘇聯達成協議後將全部火力集中對付英美。

破譯工作的第一份成果誕生時已是1946年,二戰早已結束。被破譯的電文對初衷並無幫助,電報顯示,史達林沒有單方面講和的傾向。然而,它們揭露的內容令美國人大吃一驚——所有電報無一涉及外交事務,全都是不折不扣的間諜情報。第一批破譯電文裡,有一封1944年自紐約發出,稱蘇聯間諜已成功滲透到美國最絕密的原子彈項目中。

隨著維諾那計劃破譯成果的增加,蘇聯間諜滲透的嚴重程度也逐漸浮出水面:不僅有大批原子彈開發資料被拱手送給蘇聯,幫助他們在1949年就成功爆破原子彈;從槍炮炸彈到噴氣式飛機林林總總的常規武器資料也被交給了蘇聯人。

韓戰初期,蘇聯製造的米格-15戰鬥機不僅大大強於美國的螺旋槳式戰鬥機,其性能甚至超出美國研製的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直到美國手忙腳亂地研製出Sabre F86戰鬥機,才得以在技術上同米格抗衡。

蘇聯對美國政府的滲透力度同樣驚人。在美國的多個機要部門——白宮、國務院、財政部、中情局的前身戰略情報局裡都有部分中高層官員實際是蘇聯間諜,後來他們還發現連維諾那計劃的參與者中都有一個蘇聯間諜。

身居高位的間諜,有羅斯福總統的親信及私人助理洛赫林·柯裡,財政部第二號實權人物哈裡·懷特,戰略情報局負責人的高級助理鄧肯·李,國務卿特別政治事務助理阿爾傑·希斯,國務院「美洲共和國部」負責人勞倫斯·達根。

▍被登上雜誌內頁的國務卿特別政治事務助理阿爾傑·希斯

其中不少還處於仕途上升階段,假如羅斯福總統於1944年去世,由時任副總統亨利·華萊士接替的話,哈裡·懷特就會變成財政部長,勞倫斯·達根則很可能就任國務卿——等於讓蘇聯人接手美國最高級別的辦公室。必須要強調的是,維諾那計劃揭露的蘇聯諜情只是冰山一角,破譯電文僅佔總量的3%。

然而,這些檔案在當年並不為民眾知曉,人們根本無法以此評價麥卡錫的作為。

90年代冷戰結束後,維諾那計劃的檔案和蘇聯部分檔案解密,人們這才確知,蘇聯人真的曾把美國滲透得千瘡百孔。如何評價麥卡錫再次成為一番爭議的熱點,德克薩斯州更是想把維諾那檔案揭露的情況寫進教材,為麥卡錫平反。

▍維諾那計劃

不過,《維諾那計劃:前蘇聯間諜揭秘》的作者John Earl Haynes將麥卡錫羅列的蘇聯間諜名單與被解密檔案證實為間諜的名單做過對比,發現麥卡錫指稱的159名「間諜嫌疑人」中,只有9名是真正的蘇聯間諜,涉入過間諜活動的也只有10人。

他承認麥卡錫名單上的許多人存在意識形態上的安全隱患,其中一些曾經是美國共產黨或共青團成員,更多的曾經加入過與美共聯盟的組織,同時他也指出,這個名單上還有一個「醒目的少數」並無安全隱患,如國務卿艾奇遜、馬歇爾將軍。

Haynes更進一步,指出了一個非常關鍵的事實:蘇聯間諜之所以一度在美國橫行無忌,完全是因為美國官方對他們不加防範。如戰略情報局負責人多諾萬僅是貪圖他們的語言長處和歐洲經驗,就大量招募從西班牙返回的共產黨員。

被高估的麥卡錫

不過,這並不能證明麥卡錫的所作所為就有必要性。無論反對麥卡錫的人,還是支持他的人,絕大多數都高估了麥卡錫的作用和影響。麥卡錫出盡風頭之時,美國官方早已開始檢討安全漏洞,某些功績並非出自麥卡錫,同樣的,某些迫害也並非來自麥卡錫。

在福克斯新聞的一個節目上,Ann Coulter要主持人Bill O』Reilly舉出一個被麥卡錫折磨的無辜人,O'Reilly提出了Dalton Trumbo,這人是「好萊塢十君子」之一,1947年他們拒絕回答國會調查的問題,成了好萊塢黑名單上最早的受害者——而麥卡錫掀起他的反共運動,已經是1950年了。

與之類似的還有羅森堡夫婦,他們被認定是將美國核機密傳給蘇聯的罪魁禍首而被美國處決死刑,聯邦調查人員早在1950年1月就盯上了他們,很難說與麥卡錫有什麼相關;至於將他們問以死罪倒是在麥卡錫聲名鵲起之後,然而,更多跡象卻顯示美國政府只是想以死威脅,逼他們供出更多間諜來減刑,不想這二位竟慷慨就刑,為其政治理想做了犧牲。

▍冷戰期間的美國,因被判定從事間諜活動而處以死刑的公民,只有羅森堡夫婦。左為朱利葉斯·羅森堡,右為艾瑟爾·羅森堡

從1946年起,民主黨、民權組織、勞工組織紛紛開始內部清洗;1947年,杜魯門政府啟動了聯邦僱員的忠誠檢查程序,這一法令在艾森豪任內得到進一步加強;FBI也對美國共產黨的活動開始全面緊逼,1948年,美國政府依據史密斯法案以煽動罪起訴尤金·丹尼斯及其他美共領導人……

這一系列行動收效很快,到1950年,共產黨在他們一度深紮根基的那些機構裡都只剩下些許殘餘勢力——這一切當然與麥卡錫無關,而應當歸功於美國左翼群體裡那些「清黨領袖」們。

麥卡錫雖然沒有掃除到多少蘇聯間諜或美共領袖,卻對美國對外政策造成了深遠的影響——比如中國內戰。

國民黨的迅速敗亡,是麥卡錫主義興起的重要契機。從拉鐵摩爾、謝偉思到馬歇爾,這些人之所以被麥卡錫盯住,也都與他們在國共內戰中的作為關係頗深。

麥卡錫和他的一班同僚認定,美國政府在中國內戰中嚴重拖了國民政府後腿,應是蘇聯間諜上下活動的結果。反感麥卡錫的人如Haynes,壓根就不相信美國的作為有如此重大的影響,他認定國民政府潰敗的主要原因只是由於國民黨腐敗無能。

不過,他若了解美國的停戰要求和武器禁運發生的時刻多麼關鍵,了解蔣介石如何高估美國支持而改變「先安關內,再圖關外」的既定策略,恐怕他也不會再認為麥卡錫是完全的無理取鬧。

麥卡錫主義興起之前,美國外交決策高度依賴一群天真的「國際專家」。以被他冤枉的「中國通」拉鐵摩爾為例,此人是蔣介石的美國顧問,在1938-1950年負責美國政府與中華民國政府間的聯絡工作。

▍1941年2月,拉鐵摩爾(中)與蔣介石(右)、陳納德(左)於蔣家中

1937年,拉氏訪問過延安,在其回憶錄中,他如此敘述對毛澤東的印象:「一位屬於人民的人——一個智力超群但顯然具有農民血統的人。」回憶延安之行一節的最後部分,他更借同伴之口說出了這樣一番話:「我遇見過很多國民黨知識分子。我也曾跟軍閥有來往。幾乎沒有什麼樣的中國人我沒有打過交道。但是在延安,我第一次看到一位能夠領導中國的人(即毛澤東)。」

沒有任何可靠證據顯示拉鐵摩爾是在受蘇聯指令行動,但他的言行明顯對中共大為有利,麥卡錫因而指控他為頭號蘇聯間諜,他的調查雖然不了了之,卻破壞了拉鐵摩爾的口碑和信譽,此後,拉氏專心學術,再也沒有涉足政治相關的工作。

當然,美國外交方針的轉變也未必與麥卡錫直接相關,很可能僅僅是美國官方為自己的角色轉變而主動作出的調整。在50年代,大量同情共產主義的知識分子都淡出了美國的核心部門,並不因麥卡錫主義受挫而扭轉。

其中,最有名的例子要數二戰時曾主持原子彈開發的英雄奧本海默。經過一次持續四星期的國會聽證,1954年6月,美國政府解除了他作為原子武器顧問的職務。這番遭遇讓奧本海默也名列麥卡錫主義受害者名單,但事實上,此刻的麥卡錫已經在陸軍聽證會上遭到重創,變得不受參議院待見了。

▍「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

奧本海默通不過安全調查的原因,主要在於他的妻子、弟弟和弟媳都是共產黨員,他自己也加入過共產主義組織「群眾陣線」,連蘇聯同納粹德國籤訂協議的消息都沒能改變他的初衷,可見其信仰之堅定。

1943年初,奧本海默接觸過蘇聯間諜,在當年8月向安全官員匯報此事時,他卻撒了謊,說是聽說的別人的事,經安全官員詢問方才講出實情。

解密的蘇聯檔案顯示,奧本海默確實拒絕了蘇聯間諜的合作邀請,沒有把原子彈開發的資料交給他們,他之所以想隱瞞,很可能是出於私交和共同的政治信仰,企圖庇護那些在曼哈頓工程中鬼鬼祟祟的朋友們。

防風號:moda3352

精彩閱讀

蘇聯和納粹,哥倆誰學誰?

以色列給美國打個樣

借問誰是真好漢,川普遙指阿富汗

推薦好書:

羅素 +培根 +洛克等西方哲學經典

《羅素論人的理性》

《培根論人生成就》

《叔本華論人生得失》

《洛克論人權與自由 》

《卡西爾論人是符號的動物》

全國包郵,貨到付款,敬請放心購買。

相關焦點

  • 麥卡錫主義——美國的法西斯主義
    反映美國麥卡錫主義的宣傳畫 麥卡錫主義是指1950年至1954年間肇因於美國參議員麥卡錫的美國國內反共
  • 麥卡錫主義對美國政治的影響
    按照麥卡錫自己的解釋,所謂「麥卡錫主義」,指的是清查「政府中的共產黨分子」的意思。遭麥卡錫攻擊的杜魯門卻把「麥卡錫主義」看成是一種不惜以「敵視美國理想」為代價來滿足個人或黨派權欲的方法。麥卡錫之後,「麥卡錫主義」曾被理解成「國會的委員會對情報的濫用」。
  • 美國麥卡錫主義歷史宿命
    美國麥卡錫主義歷史宿命 美國國務卿關於中國的言論,讓人想起美國的麥卡錫主義。
  • 麥卡錫主義:籠罩在二戰後美國上空的陰影
    麥卡錫主義是1950年至1954年間,在美國出現的極端反共、反民主的社會思潮和社會運動。1950年2月9日,共和黨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在西維吉尼亞州惠林市發表演說,指責國務院中充斥著「共產黨人」。對許多人來說,受麥卡錫委員會傳訊就意味著被解僱,喪失社會地位和被列入「黑名單」,很多美國人天天擔心忽然禍從天降。麥卡錫主義的出現,遭到了美國共產黨、一些勞工組織和進步團體的有力揭露和堅決鬥爭。報紙上出現了強大的反麥卡錫主義的輿論力量,許多城市爆發了抗議示威。另一方面,麥卡錫主義危及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
  • 國際觀察:警惕「麥卡錫主義」幽靈重回美國
    「過分了,像麥卡錫時期也像希特勒時期。」日前,美國前駐華大使馬克斯博卡斯在接受CNN採訪時表示,當前美國政府借疫情反華的論調可以與當年的「麥卡錫主義」和希特勒時期相提並論。這位前美國駐華大使的論斷乍聽之下似乎有點「聳人聽聞」,但觀察一下美國的防疫局面便知一點也不過分。
  • 「麥卡錫主義」:一個從未遠去的幽靈
    麥卡錫既不是美國總統,也不是國務卿,只是一名普通的參議員,他哪來的那麼大能量?最基本的前提,自然是美國原先就已經有了這樣的氛圍,政府也有這樣的訴求——在麥卡錫出現之前,「麥卡錫主義」已經開始了,只是表現最活躍且影響力最大的麥卡錫用自己的名字將這種主義「認領」了。
  • 舊錦新樣 | 王希:麥卡錫主義的鬧劇與悲劇
    麥卡錫沒有挖出一個真正的潛藏在美國政府中的共產黨人,但他卻給英語增加了一個新詞:McCarthyism(麥卡錫主義)。這個詞的原義與我們現在理解的這個詞的涵義是不同的。按照麥卡錫自己的解釋,所謂「麥卡錫主義」,指的是清查「政府中的共產黨分子」的意思。遭麥卡錫攻擊的杜魯門卻把「麥卡錫主義」看成是一種不惜以「敵視美國理想」為代價來滿足個人或黨派權欲的方法。
  • 「麥卡錫主義」重現?美國白色恐怖盛行,民眾噤若寒蟬
    文|小新同學 審|樂一美國前駐華大使,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採訪時表示,如今美國在疫情期間的政治論調與多年前的麥卡錫時期十分相似,也與希特勒時期的政治氛圍十分相似。或許很多人覺得這一說法有點誇大其詞,可是當你真正的去觀察美國疫情防控局面,以及美國白宮政客的政治說辭,就知道其實這一說法,對美國當前的情形來說名副其實。
  • 好萊塢最黑暗的一段歷史,《特朗勃》為你揭秘「麥卡錫主義」
    今天的人們或許知道五十年代的美國由於受到麥卡錫主義的影響,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聲勢浩大的政治迫害運動。鮮為人知的是這為期五年多的運動使美國的文藝界從此陷入了長達數十年的黑暗之中。「十君子」與「黑名單」想要看懂《特朗勃》,就不得不提五十年代在美國國內掀起滔天巨浪的「麥卡錫主義」思潮以及由其引發的「好萊塢黑名單事件」。回顧歷史,今天的人們談起「麥卡錫主義」首先想到的肯定會是那個顛倒黑白、扭曲事實的威斯康星州參議員麥卡錫。
  • 麥卡錫:一個焦慮的時代 (三)
    很多美國人的印象中,麥卡錫就是指「麥卡錫主義」。麥卡錫主義和一個漫畫藝術家  「麥卡錫」究竟是什麼呢?當然,約瑟夫·麥卡錫(Joseph McCarthy)曾經是美國的一個參議員。從1950年至1954年間,主持了一系列對美國政府機構是否被親蘇聯勢力滲透的調查。但是今天人們說「麥卡錫」,當然已經超出了一個「人物」的概念。
  • 麥卡錫:一個焦慮的時代 (十八)
    記得有朋友說起一個真實故事,說是一個中國人對一個美國人解釋文化大革命,可怎麼解釋對方都理解不了,最後就說,這就是放大了一千倍的麥卡錫時代,對方似乎就明白了。可想而知,麥卡錫在不論中國人還是美國人心中是個什麼樣的概念。那四十八名籤署「華道夫聲明」的好萊塢CEO和業主,現在也就基本上是迫害者,或者說是麥卡錫時代歇斯底裡的象徵。可是,仔細去探究歷史,你會發現麥卡錫和「文革」,其實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
  • 麥卡錫:一個焦慮的時代(一)
    否則我們無法解釋,同為德意志民族德意志文化,何以東、西一分家,人的品性就很快變得南轅北轍;也無法解釋,美國這個出了名在立國當日就建立了一以貫之制度的國家,何以也出現一個短短的麥卡錫時期,在那個時期,美國的不少文化人也突然進入告密行列,一定的文化圈內,也人人自危。而在那個時期結束之後,就在同一個美國,好像惡夢一場醒來,一切又煙消雲散。
  • 麥卡錫:美國人的靈魂
    因此,談到麥卡錫,我首先就想到了「血色」這個詞。不管是他的長篇小說「邊境三部曲」中那美國西部荒涼的景象,還是在《血色子午線》和《老無所依》裡的血和淚水,都是深沉、大氣和黑暗無邊的。即使麥卡錫無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顯然,艾麗斯·門羅在2013 年的獲獎,將推遲美國作家獲獎的可能——他仍舊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美國作家。
  • 說說麥卡錫
    我知道在中國,很多自由主義者非常崇拜麥卡錫,認為是他挽救了美國。然而,我表示懷疑。而且,即使如此,我也不認為,麥卡錫的做法是完全無可厚非的。 不妨去看看《特朗勃》這部電影,達爾頓·特朗勃曾經是好萊塢最昂貴的劇作家,但也是一位共產主義的同情者,他在美蘇反法西斯結盟年間加入了美國共產黨。
  • 《禁閉島》:麥卡錫時代的基督山伯爵假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戰爭的陰影仍在徘徊。1945年羅斯福總統去世後,杜魯門接任了美國新政府。杜魯門主義認為,在世界任何地方發生的社會主義革命都將威脅到美國的安全。這一決定直接導致了1950年代初的朝鮮內戰以及隨後的美國和蘇聯之間的冷戰。在1950-1954年期間,麥卡錫主義將反共和反民主的極端政治推向了高潮。 其影響涉及美國政治,教育和文化的多個領域,使該國處於恐懼之中。
  • 和麥卡錫對話
    我們將圍繞的主題是下面這個問題:「如果這場反共產主義鬥爭變成美國兩個偉大政治黨派之間的鬥爭,美國人民知道,兩黨必有一黨會被摧毀,這樣,共和制在一黨制之下就堅持不了太久了。」我們為這項聲明鼓掌,我們認為麥卡錫參議員也一定會鼓掌的。這話正是他自己說的,1年零5個月之前,在密爾沃基(Milwaukee)。
  • 《川普只是個翻版的麥卡錫》
    麥卡錫和他的猶太助手RoyCohen自以為勝券在握的愛國者麥卡錫以為可以為美國清理國際共產主義毒草了,首先猶太人利用麥卡錫把反共擴大化,在擴大化過程中,消滅了資本財閥的敵人,同時記錄了麥卡錫的愚蠢行為。
  • 美國人民為什麼沒有識破他的謊言?
    華春瑩的原話是這樣的: 「美方有關做法挑動意識形態對立,破壞中美正常人員往來,是對中方的嚴重政治挑釁,也是麥卡錫主義死灰復燃和美反華勢力對華全面遏制打壓的又一表現」。 麥卡錫主義死灰復燃值得我們警惕。什麼是麥卡錫主義?麥卡錫主義真的要沉渣再起?它又將帶來什麼?
  • 攻擊不存在的敵人:美國政客揮散不去的幽靈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做出了嚴正回應,她在回應中提到了一個詞,值得注意,那就是「麥卡錫主義」。華春瑩的原話是這樣的:「美方有關做法挑動意識形態對立,破壞中美正常人員往來,是對中方的嚴重政治挑釁,也是麥卡錫主義死灰復燃和美反華勢力對華全面遏制打壓的又一表現」。麥卡錫主義死灰復燃值得我們警惕。什麼是麥卡錫主義?麥卡錫主義真的要沉渣再起?
  • 餘茂春√陳剛× 美國掀起第三次「紅色恐慌」!
    又一個頂尖華裔科學家被麥卡錫「追殺」。國際傳熱學的領軍人物,美國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華裔教授陳剛,近日因被控「虛假報稅、未向美國能源部披露與中國合約、任命和獎勵」等理由,被美國司法部門逮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