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角一夜躥紅,閩人以棍鬥棒是在除暴止亂還是假砍蘭?| 香港吃豬腳姜所思

2021-02-19 卓坊間

我在香港想著一個問題:在正義的公「暴」制止不了群「暴」的情況下,私「暴」可以作為公「暴」的輔力,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下得到默許?

這世界從來不缺傷害、欺騙和背叛,正因為如此,家顯得格外溫暖,朋友顯得更為珍貴。是的,越是在風雨飄搖的日子,家溫與友情越是稀缺。

8月6日中午,在告別西環後,我特地來到北角,與我的佬友阿張,喝次早茶,大張旗鼓地再啃一次豬腳姜。

豬腳姜是月子食物,但阿張尤喜歡吃,他更愛裡頭的薑片,用的醋是粵港著名的「八珍甜醋」,那句廣告詞如雷貫耳:八珍甜醋牌子老,味道好!

我雖然是個無齒之徒,但是還是從容地把一塊豬蹄皮啃完。阿張還是嫌醋湯不足,於是叫來滿腔是閩南味的服務員,再加幾勺黑黝黝的湯。「客人有需求就等同於投訴,我們盡力滿足。」阿姐這麼說。

去的是北角新光戲院對面的新都城富臨酒樓,前文說過與我喝茶的阿張,是1972年遊水過香港的,而我們認識於1987年。我們起初有點公家的業務,後來就當朋友了。但兩人不做什麼業務,碰面只聊天吃飯。我在他家的架子床睡過一次,而他來羅湖我的屋企也只有一次記錄。古人說,朋友之間淡如水,而今我說,朋友之間還要做到相互之間的欲望薄如眼前的餅。

這種叫「薄罉」玩意兒,叫法是我第一次聽說,但形狀並不陌生,它像四處可見的蔥油餅又像那種塗滿甜醬的印度甩餅。遠看還以為是蚵仔煎。

蔥味不是很重,吃起來很有嚼勁,不會太甜,比傳統的蔥油餅細緻可口。「好食埋食噻佢啦!」在另外一個朋友還在問路前來的時候,阿張這麼慫恿我。而我把它曬上網的時候,有粵人說「薄罉不是卷的嗎?」不管卷的平的,方的圓的,入了喉進了肚,都是碎的。形狀都是人類自欺欺人的。我吃著這麼想。

前一夜,福建人在北角棍戰黑衣人、雖然敗仗而退,但北角一夜走紅,「抗黑衣的一族」一下子成了英雄,舉動也一下子成了愛國愛港的代名詞。

一個遠在泉州的仁兄在一篇頌讚北角的文章上,寫了轉發詞,說「尚武的熱血在激蕩,以暴制暴意在告誡」。

現在而今眼目下,能休止暴的只有暴,我也這麼認為。但是我之前說過 ,「以暴制暴」的前一個「暴」必須是公權力在受法律約束下才能施行的。游離於法律之外的私「暴」,是不可鼓勵的,儘管貌似它是一種自衛反擊。

在我還小的時候,我在家鄉聽說過「械鬥」,那個時候為田地,為葬禮進犯,兩村、兩姓人或者兩個角頭的人,時不時要鋤頭棍棒相向,愛鄉華僑三不五時寄錢來,援助自己人擊潰來犯之敵。

閩南人所謂的尚武,在臺灣也留下印記。早期他們率先過海,倚海邊而居。為了爭碼頭、爭市場,泉州人與漳州人、泉州人與同安人,吃飽了就開仗。艋胛、大稻埕還流傳著閩南人互毆的千古絕唱。客家人怕了這些動不動就拿起鋤頭擎起斧頭的人,於是他們來了,乖乖地躲到山裡,開墾生息。

沒想到閩南人的這種「尚武精神」居然成了法治的香港的制暴銳器。看看克敵片地上的電車軌跡,認出這在春秧街的附近,從西邊來的電車,以北角為終點者,都是從英皇道轉入春秧街,繞了一圈後再往中環上西環方向走。

香港是不是走投無路了,無解了,非要用私憤對付私憤,以暴力制止暴力。這是圍繞在我兩條半腦筋的腦子裡的思索。

【視頻】電車橫貫的北角菜市街——春秧街

我以前來北角,喜歡住在春秧街一帶,這裡的酒店房間都不小,價格有時也跌成菜價。關鍵是,我能體察這條世界上最有味道的街市,電車在這裡晃悠悠穿行,富人家也下山到這裡買菜。我能跟來自青陽的青蚵仔嫂用閩南話問長問短,我能聞到白天的賣肉聲,也能聽到夜晚的另一種賣肉細語。

閩南情閩南味,濃縮在這條叫春秧街的街市上。

都說香港很亂,但是你坐在地鐵上,絲毫不感覺昨天這個城市正經歷一場「三罷」,到了北角的地盤,你也絲毫不覺得被內地尤其是福建家鄉人一夜捧紅的北角與往常的差別在哪。

阿張不是福建人,他在揭西出生,在廣州長大,在香港創業立家。他說,他最清楚眼前發生的一切那些是必然的,那些是偶然的。「冇麼嘢啊!」內地人一傳百、百傳萬,說「香港很亂」,阿張說他並沒有感覺。「車照走,馬照跑,茶照喝,工照做!」夜晚的事,不理睬它,也不會引火上身。這是他的觀點。阿張住在附近的鰂魚湧,離北角幾步之遙。他喜歡到這個能停直升機的酒樓來喝茶,這天坐的是一號臺。

快到兩點,很多講閩南話的食客在諮客臺前面排隊,我說,裡面不是很多空桌,為什麼還要排隊。阿張說,兩點過後是「下午茶」時間,東西便宜一點。

【視頻】春秧街洋溢閩南鄉音,作者對話蚵仔嫂

「塞因nia(等於粵語的丟佢勞模),聽說晚上那些(黑衣人)要來搗亂!」鄰桌突然躥出這樣的聲音。原來,前一晚風波後,網上傳言黑衣人還要來圍攻北角,電臺說新光戲院和周邊的店舖下午早早關門了。

阿張約好的朋友把豬腳姜啃完,把湯汁一飲而盡,兩人成雙成對去澳門玩了。來的人是個湖北籍的中年女子,剛剛滿七年拿到香港身份證,想試一下看去澳門有沒有那麼方便。問我有沒有興趣去,我說沒有,就分道揚鑣了。

路上我又看到一個視頻,畫外音說,「塞母也,晚上那些(黑衣人)敢來,腳來腳ji(斷)手來手ji(斷)!」

面對關於北角福建人抗「暴」的英雄帖層出不窮,內地的福建人個個像打雞血地轉發,我在想一個問題:福建人愛提「打拼」,愛唱「愛拼才會贏」。說實話,與粵人、潮汕人、上海人相比,在香港的他們,地位還很不入流。他們需要的還是「拼」,而不是「打」。現在這個時代,「打」不出江山,也「打」不來身份和地位,更打不來對生活的真正享受。

一腔熱忱,換得來一時的解氣,換不來永遠的太平。以黑壓「黑」看似在幫警方紓困,幫國家揚眉,實際上在給林鄭政府添亂。很簡單,它與香港引以為傲的法治精神背道而馳,格格不入。


我打了一個嗝,決定把豬腳姜得來的氣力留在身子裡,帶回溫暖的深圳,本想應親戚之邀留多一夜,也廢棄主意了。我是希望北角的家鄉人,把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好好想清楚。保家衛國,除暴安良,在法治的香港不是這麼幹的!逞能過後,宣洩之後,福建人在別人的心目中,留下的絕不是什麼英雄記憶,更多的是笑話!北角,可以讓你爭氣、慷「林北(你爸,老子的意思)」之慨,但絕不能成為福建人以鬥爭氣的角頭。

坐著102巴士,我去了紅磡,然後坐東鐵北上了……香港不是我的家,管伊去死。一過關,我就提著褲子往洗手間跑了,這天我立誓一泡尿也不留香港。晚上徐徐的清風和緩緩的音樂伴我入眠,我覺得安寧的可貴。

相關焦點

  • 再訪北角 | 騎著雙層電車,逛著春秧街市,想著泉州普渡……
    那天8-11北角起風雲的時候,我人在深圳。但是寫了《 胡建人,真砍蘭》。但被一砍再侃。
  • 香港北角前世今生——福建人的江湖
    近些日子,香港北角一次次登上微博熱搜位於香港島最北的「小福建」也漸漸走進我們的視野  無論是八月五日福建人奮起反擊極端分子還是網絡上全國民眾高呼的「塞林木」口號都讓人熱血噴薄與振奮不已但是香港北角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存在?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福建人聚集於此?
  • 霞姐這碗豬腳姜「夠姜」!
    和雞蛋的濃香還沒走近就讓人食指大動呀😍豬腳只用土豬靚豬腳精挑細選好姜加上好豬腳靚姜醋沒得跑~🤭」「沒有什麼情緒是一碗豬腳姜治癒不了的!有的話那就兩碗!!!」雖然豬腳姜無處不在但並非每一碗都有家鄉的味道一碗做了二十幾年的豬腳姜從街頭就能循著香味找到店鋪
  • 今天,請把掌聲送給香港北角的福建人,
    香港北角有什麼特殊之處?上世紀20年代,東南亞福建籍富商郭春秧將新填海得到的北角春秧街一帶土地改為發展住宅區,變成當年不少福建人貿易來港的聚居地。北角位於香港東區中部,也是香港島最北的地區。北角主要為住宅區,人口以福建人為主,因此又有「小福建」的稱號。香港有逾百萬人為閩籍,北角擠滿了福建人,大家都在說閩南話。以前的北角卻有「小上海」之稱,當上海人有了錢後,逐漸搬離北角,騰出的地方便由福建新移民填滿,而春秧街則是「小福建」的中心點,可以說,北角春秧街是香港底層打拼的基地。
  • 成都美食|祥和裡這家豬腳姜,讓廣東人魂牽夢縈的家鄉美食,滋補又開胃
    成都本地的好吃嘴大都喜歡麻辣重口,不過在成都也還是有很多異鄉的好吃嘴,今天小編要跟大家分享的這家店就是地道的廣東味,讓廣東人魂牽夢縈的家鄉美食-豬腳姜。這家店位置很好找就在祥和裡這邊,招牌也是簡單明了。
  • 香港北角的「街頭霸王」--福建人
    緊接著越來越多的福建人,最開始主要是印尼的福建華僑遷居聚於此,因而北角開始有了「小福建」之稱。北角的福建人,或者更準確的表述應該是閩南人自成一派,這裡有著各種各樣的閩南同鄉會宗親會同學會校友會,特別是新都城大廈,密密麻麻掛著晉江石獅各類同鄉會牌子,被戲稱為同鄉會大廈。他們往往也喜歡用自己的老鄉,這可以在北角諸多招工啟事裡直接標明「閩南人尤佳」管中窺豹。
  • 【燃爆】掌聲送給香港北角最勇敢的福建人!在港閩籍社團發聲支持林鄭,堅決挺警
    上世紀20年代,東南亞福建籍富商郭春秧將新填海得到的北角春秧街一帶土地改為發展住宅區,變成當年不少福建人貿易來港的聚居地。北角位於香港東區中部,也是香港島最北的地區。北角主要為住宅區,人口以福建人為主,因此又有「小福建」的稱號。香港有逾百萬人為閩籍人口,佔香港總人口近六分之一,多數來自泉廈兩地。
  • 禁亂除暴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禁亂除暴,禁:制止;亂:混亂;暴:強暴。抑制強暴勢力,治理混亂局面。出自:清·汪琬《復仇或問》:「諸凡國法所不及加,與有司所不得而執者,不許其復仇,則無以禁亂除暴也,」近義詞有:禁暴正亂、禁暴誅亂、禁暴止亂,禁亂除暴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賓語;指打擊犯罪。
  • 【香港】北角覓食記
    斯文也好敗類也罷,總是要吃飯,古惑仔打打殺殺無非也是尋口飯吃。。北角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談到吃午餐的選擇,讓我這個天秤座常常為難到尋死覓活——選擇困難症的超級典型。懶人覓食的地界一般緊緊圍繞北角地鐵站附近一畝三分地。強記飯店是要去的。去了一般必點燒鵝飯。報紙上恐嚇式整版報導,香港人民吃燒味吃到啥指標都高,但依然沒能阻止燒鵝叉燒油雞大行其道。
  • 天冷補鈣,紅糖姜豬腳!一口下肚全身暖,吃它能驅寒!
    ,含有姜辣素等活性成分,冬天吃薑可以健脾溫胃,為一天中食物的消化吸收做好「鋪墊」,並且姜中的揮髮油可加快血液循環,使全身變得溫暖。  豬腳姜是一道廣東的地方傳統名菜,也是最具特色的女人滋補食品。在廣東,很多坐月子的女士都喜歡吃豬腳姜,因為它可以活血暖身,促進子宮收縮,而豬腳也含有不少的鈣質。在冬冷春寒時進飲能補氣活絡、驅寒祛風。
  • 北角的福建人
    那香港呢?從前說起香港,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印象:港產片、四大天王、流行音樂、購物天堂、東方好萊塢...這些來之不易的印象都是由幾十年的香港人打拼出來。這班香港人,多數來自上海、福建和廣東。他們離鄉別井到香港尋找一切機會、生根,然後發芽、結果。然而,這一次,為什麼是福建人?
  • 尋訪張愛玲在香港的足跡:半山+港大+北角+加多利山
    而她在香港留下的幾處足跡,說起的還不那麼多,比如說她在港大住的宿舍,在北角的舊居,拍攝標誌性照片的蘭心照相館,和曾借住的好友宋淇家。這次春節,主婦趁著和全家一起去香港度假,假私濟私,來尋訪一番張愛玲在香港的足跡。(因為淺水灣大家也挺熟悉的,我就選擇性忽略啦)祖師奶奶的簡歷就不用再多表啦,她1920年9月20日出生在上海,1995年9月在美國悄然去世。
  • 最夠姜嘅廣東人,喺點樣食姜?
    廣東人最喜歡吃的雞叫做姜蔥雞,廣東人最喜歡吃的鴨叫做子姜鴨,廣東人最喜歡吃的青菜叫做薑汁芥蘭,廣東人最喜歡吃的補品叫做豬腳姜醋,廣東人最喜歡吃的甜品叫做姜撞奶。姜撞奶除此以外,姜還是廣東人最有效的感冒藥,每次傷風感冒,吃一碗姜炒飯,就可以很快的藥到病除。
  • 豬腳面線,不管逢年過節,還是過生日,豬腳面線是你不錯的選擇
    豬腳面線,不管逢年過節,還是過生日,豬腳面線是你不錯的選擇,如果家裡有親人過生日或者招待客人這道菜真是不錯哦。豬腳面線豬腳膠原蛋白多,女生吃了還可以美容養顏,看看這圖片食慾不斷的騷動起來了,那麼讓我們開始吧!
  • 給香港北角最勇敢的福建人點讚
    香港福建人很多,多到每6個香港人就有一個是福建人(父系祖籍)北角位於香港東區中部,也是香港島最北的地區。北角主要為住宅區,人口以福建人為主,因此又有「小福建」的稱號。8月4日,《新聞聯播》播發《央視快評》:香港不能無休止亂下去!
  • 豬腳姜,廣東月子餐,以為做法很複雜,沒想到那麼容易
    豬腳姜,又稱豬腳姜醋,是廣東婦女產後補身首選食品之一,我稱它為月子餐。產後婦女在家休養至少四十天,俗稱坐月,需要休養生息,以此補充流失養份。她們會吃豬腳姜以滋補強身。在寶寶滿月月宴席上,豬腳姜也是不可缺少的菜品。
  • 小瀋陽:從一夜躥紅到默默無聞,是捧殺還是自殺呢?
    本文轉載自網絡,內容未核實,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繫刪除小瀋陽:從一夜躥紅到默默無聞,是捧殺還是自殺呢?2021年初,年滿40歲的小瀋陽突然因一句話而登上了熱搜:「小品我已經放棄了。」是啊,今年各個電視臺的春晚,對於小瀋陽來說都是陌生的。知情人說,他早就默默無聞了。
  • 除了雞蛋仔,北角裡還藏著小福建人情味
    福建家鄉文化植根北角除了福建食品,北角「小福建」的形象,其實還可以從街上的食肆及學校名稱略知一二。福建中學於一九九六年在北角渣華道建立校舍,而香港數目較少的福建菜館,大多位於北角,例如錦屏街的閩港小廚、春秧街的真真美食、渣華道的新福記等。
  • 去香港還買珍妮曲奇?你可能錯過了這些好貨!
    香港並不是只有珍妮曲奇!香港並不是只有珍妮曲奇!除了珍妮曲奇,還有其他美食可嘗可買,比如...八珍醬園地址:旺角花園街136A號交通:港鐵旺角站 B2 出口,步行約3分鐘女士滋補佳品當屬阿膠,但是阿膠和黃酒這對雙胞胎怎麼都不願分開,受不了黃酒衝味的半邊天們就犯難了,其實除了阿膠外,廣東人用豬腳
  • 農村老人說「早上人吃薑,中午姜吃薑,晚上姜吃人」是什麼意思?
    給家人適當的吃薑,可以提升體內的陽氣,達到驅寒的效果,農村老人常說「早上人吃薑,中午姜吃薑,晚上姜吃人」,姜雖然好,但也不能隨便亂吃。早晨吃薑-賽過人參早晨剛起床的時候,嘴巴滋生了部分細菌,味道非常難聞,還會引起牙齦發炎,含一片生薑在嘴中,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清晨的陽氣低,不妨吃幾片姜,例如薑糖片、生薑、姜水等,可以激發體內的陽氣,讓人精力充沛、神清氣爽,姜中含有姜辣素,一些活性成分,它能為早餐的消化吸收,提前做好「鋪墊」,還能促進血液循環,讓全身變得溫暖,非常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