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特色食品中最著名的為柳林碗團、柳林芝麻餅,名揚三晉,近年來暢銷海內外。
柳林碗團也稱「碗脫」或「碗禿」。「碗脫」之名的來源是因為它用小碗蒸,熟後晾涼,可從碗中脫下。在柳林方言中「脫」「團」「禿」,音節相似,故有多名。但人們大多喜歡碗團這個名字,用圓圓的碗蒸出圓圓的碗團,象徵團團圓圓。
柳林碗團一般置於闊口淺底碗裡,做好的碗團是一層銀圓薄厚略發烏色的面結晶。吃時用鋼鋸條磨成的小刀,把碗裡那淺淺的一層麵食割成自己喜歡的形狀,拌以辣椒油、陳醋等佐料,入口咬嚼,柔韌、滑膩、筋道、香辣,霎時間酸甜鹹辣味溢滿口腔。細品,似乎還有點點苦味。碗團可四季食用,老幼皆宜,吃起來堅韌、醇香。
相傳西晉初年,匈奴人內遷,但遭到統治者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匈奴貴族劉淵利用各族人民對西晉的怨恨,順應民心,打起了反晉旗號。從離石派大將石勒統領三軍發兵進攻西晉都城洛陽,營地扎在柳林三郎堡。由於當時戰亂頻繁,石勒的軍糧也眼看著成了大問題。石勒派出軍士四出購買軍糧,但購得數量甚小,也只不過是些蕎麥。以前軍士吃飯幹稀配合,因軍糧緊缺,就把乾飯改稀飯,把蕎麥磨碎後,熬粥喝。一次幾個軍士外出,誤了飯時,回來後,蕎面粥已凝結成塊,用手壓壓,幹硬幹硬的,幾個士兵就把碗內的涼蕎面塊用手扒了下來,抓而食之,吃起來韌勁十足。於是,有個士兵提議切塊吃,他們就把蕎面塊切成條,隨便灑了些食鹽,大吃起來,味道不錯。他們就把別的蕎面塊切成長條,撒了一些調料,並調以棗醋、蒜泥,給石勒端去,石勒吃後,大加讚賞,從此發明碗團這一食品。
柳林芝麻餅用上好白面,配以芝麻、酥油、鹼面等上爐烘烤而成。芝麻餅香酥味美、口感筋道、酥脆可口,能夠健胃消食,尤其對慢性胃病患者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柳林芝麻餅原屬西域民族的麵食,後從胡地傳入。東漢時流行於中原大地,從帝王至平民皆好食之。《後漢書》載:「靈帝好胡餅,京師(洛陽)皆食胡餅。」《後漢書·趙岐傳》載,桓帝時,趙岐「常於北海山東壽光市中販胡餅」。明代,胡餅演變為燒餅之類,蔣一葵《長安客話·餅》:「爐熟而食皆為胡餅,今燒餅、麻餅、薄脆酥餅是也。」
柳林芝麻餅製作非常有特色。烤芝麻餅用吊爐,吊爐以磚、泥砌壘。爐膛寬大,爐口漸小,大如燒餅,內燒黑炭。爐口上周擴大外沿墊高,上置燒餅底鏊,鏊內平底凹形,以燒烤餅底,上蓋吊鏊鏊上滿壘黑炭,燒成旺火,前後移動,用以烘烤餅面。製作時,取麵粉用溫開水和為麵團、揉勻,放入盆中,置暖處發酵,必須發透,餅才能酥脆。如發不透,則燒烤出來的餅子死硬死硬的。用水因季節而異,冬天,開水涼過大氣即可,春秋溫熱為宜,夏天微溫就行。面發好後,即四份酵面,配以生面一份,揉合一塊,並且要邊揉邊撒鹼面,以手拍無鼓膨音為宜。如麵團揉的多,時間長了有走鹼現象,尚需酌情加鹼。揉好後,用手掐一小塊麵團,用小擀杖攤成厚餅,用手指勾取酥油一點,再包入糖或小茴香等餡,然後擀成內薄邊厚的餅胚,挨次放入小筐籮,用毛刷刷一次搭色液,接著撒上一層溼芝麻。
餅胚做好後,入吊爐,上底鏊,約兩分鐘後,聽芝麻爆裂聲,即可移離吊鏊,將餅子的位置移動,但不翻轉,以求遍烤,接著引吊鏊烘烤約一分鐘,麵餅呈棕黃色,便可出鏊。一般一鏊可烤五至七個,邊入鏊邊提取,隨時上下吊爐。一斤面可製作10至15個。
責編:彥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