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生逢蒼涼世界,卻做了蓋世英雄

2021-02-19 有書

如果要按照「決定性瞬間」的法則給張愛玲拍一張照片,我將選擇定格這一刻:

一九四五年元宵節的黃昏,送走好友蘇青後,張愛玲來到公寓陽臺上,看見一輪紅色的月亮粘在遠處高樓的邊緣,下面是眾生層巒迭嶂的複雜人生。

這一刻她為這人間下了斷語: 這是亂世。

這是一個預言者的背影。

張愛玲是公認的天才,天才到近似於「巫」。

往小裡說,她仿佛是細密沉重的水銀,能沉到任何物質的內部去探尋到最實質的內容。

小時候,張愛玲父母離異,父親再娶。對於自己的後母,張愛玲很沒有好感 ,認為她勢利、心機,兩人很不對付。但就是這樣,她仍能鑽進對方心裡去。

一次張愛玲在父親書房裡寫作文,寫完後忘記帶走留在了那裡。後母孫用蕃無意中看到,發現題目叫做《後母的心》,事關自己,就好奇地看了下去。

一看之不禁下大為嘆服!

一個小女孩,竟把為人後母者的處境和心情刻畫得絲絲入扣,孫用蕃竟幾乎落下淚來,覺得即使是自己剖白自己的心聲,也未必能形容得這樣準確。

孫用蕃趕緊把這篇文章拿給丈夫看,以後每逢家裡來了親友,也把文章拿出來講說講說,竟成了她堵住別人閒話的最好用的辯白書。

同樣看一本書,別人領會到的不及她的百分之一。

她曾經嫁的那個胡蘭成,雖說德行有虧,但也算得上是一個傳統文化浸泡出來的才子,自以為古文上面肯定比張愛玲強。沒想到兩人一起讀書,書上的文字也忒偏心,只是向張愛玲一個人打招呼。

翻開詩經中的大雅,才念個開頭「倬彼雲漢,昭回於天」,張愛玲就是一驚:「啊!真真的是大旱年歲。」後面發現這詩果然是關於一場旱災的。

兩人又念《古詩十九首》:燕趙有佳人,美者顏如玉,被服羅裳衣,當戶理清曲。她點評說:「真是貞潔,那是妓女呀!」

看到《子夜歌》:「歡從何處來,端然有憂色。」張愛玲嘆息道:「這端然真好,而她亦真是愛他!」

仿佛古人預先給她一支翻譯筆,能解讀出伏藏著的絕密信息來。

胡蘭成徹底嘆服,這個號稱當時汪政府第一支筆,常在大報上縱論天下時事的政治文化明星,在張愛玲面前竟然落得不敢開口,感覺自己說什麼都像」生手拉胡琴,辛苦吃力」。

再往大裡說,她就象古代的欽天監,夜觀天象之下對人類的命運瞭然於心,偶爾向世人透露出一星半點:

」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


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不管是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

將來的平安,來到的時候已經不是我們的了,我們只能各人就近求得自己的平安。」

在《盜墓筆記 》裡,有一個氣味很類似的人物張起靈,他每一次開口,比那些地鼠般層出不窮的殭屍鬼怪更能引起你的恐慌:「來不及了.」「沒時間了.」。

這種話一般人沒資格講,講的人只能是那些有超能力,了解內情的人。

而張愛玲憑著她的聰敏,成為看穿那個蒼涼時代的知情人,感受到廣大的無處不在的「惘惘的威脅」。

她筆下多是一些無力與命運抗爭的舊式人物,在半推半就中終於被時代的洪流裹挾了去。

壞人多是小奸小惡,暗簇簇地陰暗嫉妒著,拽著別人與自己一同沉沒。

那些成功了的也並不徹底,往往是靠著時世的成全。《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與範柳原兜兜轉轉,最後因為香港的淪陷而贏得一樁眾人稱羨的婚姻。

她熟悉這些人物,曾經被這些殭屍般的人物重重包圍著。

但她是警醒的,憑藉著自己的天才和意志,終於從這種人生中殺出一條血路來。

她的身邊有一個英雄式的榜樣。

這就是她的母親黃逸梵。夫家是李鴻章後人,可謂門庭顯赫,是白富美們普遍嚮往的好婚姻。

婚後丈夫漸漸熱衷於抽鴉片,包粉頭——遺少中流行的消遣,大家都不以為怪。

但受過良好教育的黃逸梵無法忍受,她不願在那個暗無天日的華麗家庭中與其他人一起沉淪,於是和小姑子一起遠赴法國留學,後來更毅然離婚。

姑嫂二人常年合住在一起,這些行徑在當年可謂驚世駭俗之極。

但愛玲熱愛母親那裡的鋼琴聲和笑語,象拜火教徒一樣崇拜著這種自由明亮。

沒多久,因為到母親家來沒提前向後母匯報,愛玲和後母起了爭執,被父親毆打並關禁閉。好心的下人死勸她:一定要忍,離開就回不來了呀!

她託人給母親帶信說明要投奔,母親讓她選擇:留在父親家有錢沒書念,到我這裡有書念但沒錢。

瞅了個看守換班的空檔,張愛玲逃出生天,朝嚮往已久的母親家裡奔去。

雖然因為種種原因,在母親家裡的生活並不愉快,但自由的滋味本身就是獎賞。

從此,張愛玲就做了自己的英雄。

她的反抗,比母親更徹底,更有目標。

她很清楚,念書才是自己唯一的出路。還是在父親家時,她就曾為自己爭取留學機會——沒成功。

出逃前她就想明白了:在父親家裡「儘管滿眼看到的是銀錢進出,也不是我的,將來也不一定輪得到我,最吃重的最後幾年的求學的年齡反倒被耽擱了。」

母親送她念港大,她珍惜機會,學習十分用功,每門功課都考第一,曾包攬文科二年級的全部兩個獎學金。即使香港淪陷日軍強行推廣日語教育,從老師到學生大家都不當回事,她卻認為不妨趁此機會多學一點是一點。

——張愛玲的天才,來自天賦,亦來自自覺的努力!

回到上海後,利用香港求學打下的英文底子,她投稿給英文報紙,初步確立了自己走文學路的信心,也解決了自己的經濟問題。

但她深知,以紅樓夢為代表的古典中國傳統文化才是自己最深沉的血脈,她也知道,自己最廣大的讀者始終是同胞。

她捧著自己的小說敲開紫羅蘭雜誌社,正式敲開了四十年代文壇的大門。

但她沒有因為知遇之恩而固守這個陣地,而是繼續衝擊水準更高的出版社,和當時影響最大的《雜誌》建立了穩固的關係。

她的目標很明確,選擇最能捧紅自己的!

當時文壇流行衝淡、閒適,一派文縐縐的雍容揖讓之風,張愛玲不管這些,一手文章寫得分外妖嬈,鋒芒畢露。

滂沱大雨般毫不吝惜自己的才華,用各種細節、象徵、隱喻,向讀者奉獻一個細細森森、牽牽絆絆、意意思思的感官盛宴。

和華美犀利的文風相呼應的,是身上自己設計的奇裝異服,嫩黃寶藍,長袍短套,極富視覺衝擊力地招搖過市。

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

一時張愛玲三字橫掃整個文壇,小學生們跟在她屁股後呼喊她的名字,就連當時達官貴人的筵席中都在不斷談論這三個字。

等到文章要集結出書時,有友人為她考慮,怕那些背景複雜的雜誌今後會影響張愛玲的名聲,轉告她在這個敏感時期不要發表作品,甚至表示可以先不發文章,但由某書局預支稿費。

但張愛玲權衡過後還是一口氣推出了幾本書——「出名要趁早!」

事實證明她的決定是很有道理的。當時因為的特殊情況,文壇上有一種難得的散漫自由 氣息,所以貼近市民生活與心理的文章大行其道,成為張愛玲一舉成名的大好契機。

沒過幾年,短暫的平靜被打破,戰事陡起,空氣變得緊張,這一類文章不再被提倡,很快淡出了主流。 下一波愛玲潮,要等到七八十年代才重現江湖。

所以張愛玲的青年成名,和她把握時機的能力大有關係。

她的母親身為新女性多年,卻是依靠祖產過日,經濟上始終沒能自立。

娜拉出走後要怎樣生活?張愛玲代表那個年代的女性交出了一份真實的答卷。

一九九五年的美國洛杉磯,張愛玲住在一間四壁如雪洞般的公寓房裡,謝絕外部世界一切好奇的刺探。

她有條不紊地整理好遺囑,各種證件和信件,把它們都裝進一隻手提包,放在門邊易被發現的顯眼處。在中秋節前的一天,躺在行軍床上靜靜歸去。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一如她生前的作風——硬,淨。

餘秋雨說:張愛玲的靈魂飄浮太空的時候,第一站必定是上海。

不知此時她是否回想起五十年前的上海,那個有月亮的晚上……

襯在蒼涼背景上的背影,曾定格了一個亂世英雄的姿態,它是一幅強者的肖像。

「回到過去,穿越時光三千年」  

有書邀請華人世界文化教父 蔣勳 帶來中國文學之美

點擊下方圖片,暢遊三千年文化之旅

相關焦點

  • 刻骨蒼涼,富有才華——張愛玲作品集
    絢麗驚世的成名過往,痴心不悔的愛情經歷,她一步一孤獨,如何懂得?十裡洋場的上海故事,華美悲涼的香港情緣,從上海到香港,她究竟有多少故事?可到人生遲暮時,卻索居離群處。她的一生,華麗而蒼涼。讀懂一個人,必先讀懂她的作品。因為她把自己的愛恨情仇都寫到了作品裡。今天,我們來推薦這個民國第一奇女子的經典作品。
  • 張愛玲: 蒼涼的莞爾一笑
    張愛玲的小說的敘事體正做為這樣的一次「追憶」,作為ー個在追憶中把過去託付給未來的行為;悠然地沉浮在《紅樓夢》、《金瓶梅》與賽珍珠的「中國」小說的敘事話語之間,沉浮在封建文明碎裂之際的敘事語流與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時尚的、「不甚健康」、卻有著一種「奇異智慧」的邊緣敘事之間。她知道,在文化中只有女人的表象,而沒有女人血肉的真身。但她並不吶喊,並不抗議。
  • 張愛玲作品 | 蒼涼寫就的華美
    有些事一直沒有機會做,等有機會了,卻不想再做了。有些話埋葬在心中好久,沒機會說,等有機會說的時候,卻說不出口了。有些愛一直沒有機會愛,等有機會了,已經不愛了。」——張愛玲《有些人,我們一直在錯過》張愛玲是中國20世紀富有傳奇色彩的女作家,張愛玲小說有著鮮明而獨特的語言風格,細膩深刻的心理描寫,豐富奇特的意象,其小說《色·戒》《金鎖記》《傾城之戀》《沉香屑·第一爐香》等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在這些作品中,張愛玲營造了一幅幅華美的影像,展現了人生的孤獨無力,渲染了生命的荒涼與無奈。
  • 張愛玲——塵世裡蒼涼的一個靈魂
    說起「文學夢」,誰不曾想筆下生輝、字字珠玉,將自己的思考和想像在文學的世界中變為現實,構建出屬於自己的精神「伊甸園」。每個人都有「文學夢」,更甚者,無時無刻都有人在為自己的「文學夢」而夜以繼日。張愛玲,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誌上發表作品。
  • 一本《紅樓夢魘》,走進張愛玲後半生蒼涼的心境
    張愛玲一本《紅樓夢魘》,走進張愛玲後半生蒼涼的心境劉宜慶(柳已青)像張愛玲這樣一位作家,用十年時間,對
  • 傳奇成就蒼涼悲壯的風格——為什麼說張愛玲是一條河之一
    原來只知道許教授,在《鏘鏘三人行》節目裡插科打諢地多次提到張愛玲,有的時候,就直接評價張愛玲。筆者並不以為然,以為張愛玲不過是個言情小說作者,或者色情小說作家而已。然而最近,許教授在一次講話裡這樣說:魯迅是座山,張愛玲就是一條河。就此做《魯迅是座山,張愛玲就是條河》的段子,發在《大平原》裡引起極大反響!
  • 爛片如潮,再看張愛玲《半生緣》:筆下儘是蒼涼,道破人間荒唐
    難怪改名《情深緣起》,確實不是《半生緣》,如果是活著的張愛玲看了估計都被會氣死。張愛玲的書,最喜歡便是《色·戒》和《半生緣》。喜歡它們「一把辛酸淚,滿紙荒唐言」,筆下儘是蒼涼,道盡人間荒唐。顧曼璐的初戀張豫瑾,顧曼楨的沈世鈞,沈世鈞的顧曼楨……張愛玲花了大篇幅寫了沈世鈞和顧曼楨的愛情,卻短短幾頁寫盡了世鈞和翠芝,倉促之中,翠芝跟世均孩子都生了兩個了。為什麼?難道是張愛玲失察?倉促結尾?
  • 張愛玲《金鎖記》:長安的人生是一個蒼涼的手勢,一聲重重的嘆息
    許子東評價張愛玲:「在現代文學史上,她是個很難安放的作家,在嚴肅文學和流行文學的對立中,張愛玲的作品既可作為城市小資的時尚文化消費,同時又是大學研究院的熱門學術題目,而所有張愛玲文學作品的複雜性,都要從她和父母的關係說起」。細讀張愛玲的作品,會發現她塑造的人物裡或多或少透露出她原生家庭的影子。
  • 盛名下的蒼涼:胞弟眼中的張愛玲
    張愛玲曾在1944年5月發表的散文《童言無忌》中這樣描寫她唯一的弟弟:「我的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點也不。我比他大一歲,比他會說話,比他身體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有了後母之後,我住讀的時候多,難得回家一次,大家紛紛告訴我他的劣跡,逃學、忤逆、沒志氣……」張愛玲筆下那個「很美」而「沒志氣」的弟弟,名叫張子靜(1921-1997)。
  • 求求許導演,放過張愛玲吧
    :「他們沒有悲壯,只有蒼涼。如果不能在熒幕上看到好的改編,我們不妨回到原著裡,去探索張愛玲那個華麗但蒼涼的世界。可這一切都被姐姐毀掉了,她被強暴、被囚禁、生下一個孩子。在曼禎被關起來的時候,抽了曼璐一耳光,曼璐捂著臉冷笑:你也敢打我!裝什麼貞潔烈女?我當日要做貞潔烈女,有誰供你讀書吃飯?
  • 賈璐:張愛玲的月亮
    文藝評論家李潔非在《凋碧樹——寫在丁玲謝世20周年》裡,曾對冰心、丁玲、蕭紅、張愛玲這四位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女性四傑」做了簡要的評述。他對張愛玲的評述是:「張愛玲,混和了現代大都市的新銳和舊式貴族的高貴和孤傲,她遠離了人流,卻對生活看得最透;對人性,她看得更深、更銳」。
  • 張愛玲:適得其志,逝得其所 | 阿城
    我猜張愛玲是一個有「潔」癖的作者,這種潔癖使她最終於生活裡拒絕與「髒」或可能「髒」的人來往。我想我自己恐怕就是一個「髒」人,她不打算與我同類的人來往是對的。我身上可能有令人感興趣生好感的部分,但處久了,「髒」東西攤開了,就會被人厭惡。坦誠相處,不太是好的意思,你不能保證對方不認為你的「坦」與「誠」是忍受不了的「髒」。
  • 張愛玲的蒼涼裡,藏著多少驕傲與孤獨?
    但這時,母親再次出國,父親再婚,張愛玲只好同父親搬家,命中注定般的,一家人又回到了最初的老宅。後母孫用蕃,陸小曼的至交,同張廷重一樣有菸癮,這是張愛玲最厭惡的地方。父親和後母躺在床榻上吞雲吐霧,墮落至極。正因如此,即便後母並沒有過多苛責張愛玲,但張愛玲也不喜歡後母。
  • 《金鎖記》:為什麼都在說張愛玲冷漠?她的書裡儘是蒼涼!
    這本小說是張愛玲的著作之一。關於張愛玲眾人總是褒貶不一,有人誇她,而有的人則罵她刻薄冷漠。她自小跟隨父親長大,對父親有著充足的信任與愛;母親是美與文明的象徵,對母親是戀慕。父親用暴力摧毀了愛,而母親則用冷漠結束了戀慕。她從此孤身一人。二戰的時候,她在香港遭遇轟炸,僥倖存活後不知道說給誰聽。從她的出生到大學,這一段要連著看,這樣才能看出她是怎樣從無憂而驕傲的兒童長成內向孤獨的少女。
  • 這些經典電影,寫滿了張愛玲的繁華與蒼涼
    能打上「張愛玲」標籤的電影大致分為幾類:有她親自做編劇的作品,也有後來者的改編,還有根據她的經歷創作的傳奇故事。希望你會喜歡。看講解的朋友,來,我們繼續。一、張愛玲親自參與劇本創作的電影1946年,導演桑弧認識了張愛玲,1947年,張愛玲應邀創作了電影劇本《不了情》和《太太萬歲》。
  • 張愛玲 愛
    有個村莊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許多人來做媒,但都沒有說成。那年她不過十五六歲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後門口,手扶著桃樹。她記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對門住的年輕人同她見過面,可是從來沒有打過招呼的,他走了過來,離得不遠,站定了,輕輕的說了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她沒有說什麼,他也沒有再說什麼,站了一會,各自走開了。就這樣就完了。
  • 張愛玲:帝國的遺民
    文官執筆安天下,武將上馬定乾坤」。而走在「補釘的國土上」,心裡默默地念:「中國---到底!」——這種大氣磅礴是只有帝國才有的氣象。中國現代作家中,幾乎沒有誰有著張愛玲那樣顯赫的身世:祖父張佩綸是清朝名臣,祖母是李鴻章的愛女,這段姻緣佳話,《孽海花》都有記述。可惜「生逢末世運偏消」,張愛玲出生時已經改朝換代,到了民國。
  • 論張愛玲丨夏志清
    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她體會到做瘋人的味道,從此以後,她再也沒有回到她父親的家。她繼續用功讀書,考取倫敦大學的入學考試。因為歐戰關係,英國沒有去成,她改入香港大學。港大的學生有歐亞混血兒,有英國、印度和華僑富商的子女,這些人物在她小說裡有時也出現。
  • 「第一爐香」慘變「第一爐鋼」,誰能拍得好張愛玲?
    :「他們沒有悲壯,只有蒼涼。如果不能在熒幕上看到好的改編,我們不妨回到原著裡,去探索張愛玲那個華麗但蒼涼的世界。可這一切都被姐姐毀掉了,她被強暴、被囚禁、生下一個孩子。在曼禎被關起來的時候,抽了曼璐一耳光,曼璐捂著臉冷笑:你也敢打我!裝什麼貞潔烈女?我當日要做貞潔烈女,有誰供你讀書吃飯?
  • 人文萬象 《紅樓夢魘》:張愛玲讀紅樓
    或許是因為生逢亂世,張愛玲的世紀末的悲涼之感尤為打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