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正題之前,我想先講講融合菜。
最早的情況,不是兩國交界邊民互通,就是移民拿本地食材做家鄉菜,比如德州墨西哥菜、美式中餐甚至新加坡菜,都是自然演化而來。硬拗的那種就很嚇人了,路易斯安那州鄉下小店,手卷壽司裡頭塞Cheddar芝士芯子,也就本地人能欣賞。
世界越來越小,廚界交流日益頻繁,日式法餐,秘魯日本菜,也都見怪不怪了。但真正靠譜的融合菜,是建立在對兩種菜系、兩種文化,長期深入體驗的理解之上的。日本最有發言權,這樣一個小島,對外來事物心態一直很開放:咖喱也好,義大利麵也罷,就算是炸雞和甜點,改造一番都成了日式出品,可以說,融合的精神早已深深沁入了日本的DNA。
早些時候在香港,有人推薦我去吃 VEA:
香港本土大廚北美學成歸來,粵菜滋味與法餐手藝結合的」中法融合菜「,劇場式吧檯位,開放式廚房一鍋一瓢盡收眼底,哦,還有知名調酒師的雞尾酒Pairing……
簡直是網紅餐廳套路模板。類似的餐廳我吃了不少,已經交過很多學費了,雷麼也是踩過的。大體上一次兩次吃著新鮮,時間長了,算了吧……
朋友吹得天花亂墜,我還是不太信。一時興起、沒抱什麼希望的這頓飯,卻是本年度最驚喜的一餐,也是我吃過最有底氣的中西融合菜,以致於我要為它長篇大論單獨撰文,一道菜都不想漏掉。
▲ 極少要求和廚師合影的我,完全掩飾不住吃high了的嗤笑,請忽略男朋友的大胸
33歲的主廚Vicky Cheng,眼界、手藝、品味和野心,一樣都不少。獨具匠心的菜品裡透著極強的文化使命感,用西方人能理解、卻又不曲意迎合的手法,去推廣粵菜、中餐文化,不但老外欣然接受,我亦深感自豪。
我再來翻譯一下:大約就是好人家孩子立志做廚師,從小吃過見過做過的都非同一般,學了西廚、又在海外生活,把中西兩種文化都吃得透透的……
之前在世界50佳的稿子裡,探討過中餐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除了堅持傳統、不忘初心的大班樓,我想,VEA 的中法融合菜也是不錯的一條路。順帶一提,這家店去年首次入榜亞洲50佳,就拿到了34名,明年繼續看好它!
P.S. 重要的事先說:法餐的烹飪方式挺肥的,菜量也真的是可以的,吃得我偷偷去洗手間鬆了松裙子背後的拉鏈,才堅持到了最後。
開胃菜
葡萄酒選得不錯,但侍者強烈推薦我倆選雞尾酒,說是真的跟菜很般配。桌上放了些麵包小點,味道一般,男朋友出於禮貌吃完了;還有一塊 Magic Tower 壓縮毛巾,可能老外食客覺得好玩。
事後覺著,這雞尾酒配餐真是名不虛傳,每杯酒都與菜品甚為契合,直接助力提升整體體驗。香港新式調酒開山人物、一手打造以 Quinary 為首 5 家酒吧的 Antonio Lai,是這間餐廳Cocktail Pairing 的創作者。當晚我運氣不錯,恰好碰到他在店裡親自侍酒。
Amuse Bouche 統共 5 樣,打頭陣的芝士三明治都吃過,做得如此用心的是頭一回,光是芝士就用了兩種,取 Burrata 水牛芝士的柔滑質感,與帕瑪森芝士的馥鬱香氣,層層夾心,一口咬下去……
烘烤麵包的酥脆,芝士的綿軟,魚子醬的鮮美,與季節尾聲卻仍舊強勢的黑松露,每一樣都獨具個性,卻又極致和諧,交織出漩渦般複雜迷人的豪華口感,bling bling的金箔點綴亦恰到好處。
是港幣的味道沒錯。
鱈魚白子與熒魷魚,結合了天婦羅做法的中式椒鹽味,太下酒了。蘋果燻鵪鶉蛋,入味均勻的完美溏心,很想要一串來吃……
開胃菜裡負責講故事的是這一道。主題是鹹魚白菜,但呈現方式每個月都會變,去時是把白菜烘乾夾鹹魚芯子。
靈感來自主廚求婚時給老婆唱過的一首老歌,林子祥的《分分鐘需要你》,還配上了歌詞:「有了你開心啲乜都稱心滿意,鹹魚白菜也好好味」。
味道已經忘了,但這點示愛的小心思,還是挺甜的。直男朋友們學起來啊!
鹹味菜
蝦姑、海膽和花菜泥層層堆疊,點綴個清麗淡雅的紫蘇小花,現場刨上義大利檸檬皮。好看好吃好理解,但和主廚想要表達的中餐法做好像沒啥關係。
粵語區人民對馬友魚的愛,我是真的感受到了。這一道很好玩,四川辣椒油配東北大酸菜(也可能是德國)的酸辣風味,腦洞蠻大的,照顧西方味蕾的微辣,貼心給到辣椒粉,方便能打的中國群眾酌情增量。
絲絲辣意打開味蕾,柑橘類沙拉調味清新宜人,剛好清個口。準備進入這張菜單最念念不忘的一道菜,同時也是餐廳的招牌菜 --
做中餐融合菜,少有廚師膽敢碰海參。一來老外不喜海參口感,接受度實在是低,二來能把海參發好、做好也絕非易事,更何況是法餐廚房裡泡大的朋友。
吃完這道菜最直接的感受:廚師從小肯定是吃好東西長大的。
海參無甚風味,主要吃的是附加的調味。這道菜則另闢蹊徑,在口感上下了不少功夫:不但發得恰到好處,還別出心裁地用拉油燙熟,外皮則是罕見的酥脆與燙口,內裡則軟糯彈牙,中間釀入本港花蟹蟹肉,這絕妙的層次感,若非見多識廣,一般人他想不出來。
一汪金燦燦的醬汁,則取姜蔥炒膏蟹之味,蟹黃蟹膏、蔥姜與雞蛋熬至香醇綿密, 最後烹入22年陳年花雕,吃起來極似禿黃油,鹹鮮豐潤,油而不膩,與香脆的海參本就登對,吃不完的醬汁,配上兩小截油條,當真不夠抹盤底!
知名調酒師 Antonio Lai 的配酒功力,也在這道菜中盡顯無餘。一杯澄清番茄汁,幹邑做底,結合了白胡椒檸檬,鮮鹹味型,單喝有如老佛手話梅涼茶,一股子發酵味道,配合菜品服用卻十分解膩,更升華了整道菜的品嘗體驗。
從海參開始,這頓飯是漸入佳境了。
魚子醬、炸過的藜麥與法式小蔥,在黃油中融化、攪拌,最後澆在一塊慢燉的花膠上……蠻好吃的啦,但是排在海參之後,衝擊力就不是那麼強了。況且還要加港幣 780 替換才能擁有。
雖然有堆砌貴食材嫌疑,我還是蠻欣賞主廚我行我素地使用這些」外國人不好理解「的食材,也算是為中餐文化推廣做貢獻吧。
所以,還是乖乖點原配的紅燒蘿蔔就行了!蘿蔔配超肥溏心蛋配黑松露,目測醬汁裡黃油沒少放,果然是窮兇極惡的超肥法餐,記得多喝點水不然可能會齁住。
恩,我就是這道菜的時候跑去洗手間松拉鏈去了……
香港80後的童年回憶蟠桃果(差不多就是我們的無花果、鹽津棗吧),製成清口冰霜,連吃兩道肥膩膩的菜之後,來的很是時候。
鴿子是法餐廚師們最愛用的食材之一,但在亞洲燒法式鴿子最大的問題:歐洲鴿子只有冰凍的,口感風味俱衰,要用本地鴿子就無甚野味了……
VEA 這隻鴿子,是德國和法國以外,我吃過最棒的法式製法鴿子菜,Odette 的招牌鴿子都沒它好吃。鴿子來自蘇州,目測和上海某三星餐廳分店來源一致,是目前大中華區最好的養鴿場。
所以說 Vicky Cheng 真的是我見過最聰明的華人西餐師傅,汲取粵菜裡醉乳鴿的製法,先酒醃後蜜烤,完美解決了鴿子風味不足的問題……腿與胸肉,很考究地分開料理,胸肉細膩潤澤、香氣風味俱佳,腿肉輔以西域風味香辛料,撩起來嘎吱嘎吱啃一啃,津津有味~
Again,能想出這種菜的真的不是一般人。
文化使命感再度出擊,解釋中國人為什麼每頓都要吃米飯。其實還有一個中文版,因為繁體字某人一毛錢都不認識,就安排了英文版……很特別的牛肉叉燒,牛肉是事前熟成過的,口感豐腴華麗。配菜的韭蔥珍珠洋蔥,是法餐中的常見蔬菜,以四川花椒油提味增香,令人眼前一亮。
炒飯特別香,小小一盅還挺敦實,之前明明撐得要死,居然沒幾口就吃完了。用雞頭米入飯還是第一次見,英文譯作 Fox Nut。
感覺老外來吃飯也挺累的,一頓飯知識點好多……
甜點
雖然跟中餐文化沒啥關係,但依然深得我心的甜點:自選日本草莓……侍者會悉心介紹每種草莓的產地、口感與風味,不過最後基本上都記不住,看眼緣選的。
少女心的 Pink Nara 粉奈良,果然不負所望 ~ 酸甜平衡,果肉飽滿,汁水豐沛,早知道就都選它了。
當然不會讓你光禿禿地只吃草莓,否則也太沒誠意了。柚子冰霜,Brillat Savarin 超肥芝士,糯米糖糕,奶油果丹皮……甜點師是 Vicky 曾經在紐約 Daniel 共事的美國妹子,做起糖糕什麼的中式甜點,未免差強人意。
好在第二道蓮蓉甜點扳回一城,回到蓉啊冰霜啊海鹽巧克力這種熟悉的材質,發揮就好了很多呢。
吃到 Mignardises 的時候已經差不多不行了,這個球型套盒,總覺得有點眼熟……
食畢,與男友相視一笑,VEA 的表現真的太超過預期,太太太太太精彩。Vicky Cheng 的這一套中法融合菜,服氣到不行。搜腸刮肚能想到與之並駕齊驅、處於同一水平線的,大概只有日本的 Florilege吧(恩下個月又要去吃了!)
據說廚房每兩周會改換一個新的菜,而即便是脆皮海參一類的招牌菜,也會根據時令不停探索新的做法。
非常期待下次香港行再見!
圖文:喜北
部分圖片來自VEA官網
回複合集,獲取所有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