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結」的由來: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恩賜」

2021-12-28 浩然文史

浩然文史創辦到現在有兩年多了,考慮到大部分粉絲其實是最近半年多才關注我們,之前沉澱的很多優質內容可能大家並沒有看到。所以我們推出了舊文精選欄目,挑選比較滿意的舊作,推送給新關注的朋友。

弗洛伊德是個學術和生活不分家的人。他往往一段時間中和某個人打得火熱,然後好上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被背叛的傷心事實,最後在極度憤怒之中與之徹底斷絕來往,老死不相往來。弗洛伊德真是個非常有個性的人呢!

在他建立的精神分析神壇中,有一個任何人都觸碰不得的基石性概念——「俄狄浦斯情結」。誰碰誰滾!阿德勒提出「自卑情結」,將弗洛伊德老爺子的「俄狄浦斯情結」架空了,結局是出走、自立門戶。弗老爺子的「王子」榮格也不例外,他也自立門戶了(G-U-N)了,還發展得不錯。

那麼,弗洛伊德為何對「俄狄浦斯情結」如此情有獨鍾,不離不棄呢?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我們有一種錯覺,好像是弗洛伊德在19世紀末發現了潛意識。真的不是!19世紀的後半葉,哲學家、心理學家們不僅承認了潛意識的存在,還將潛意識的衝突與心理疾病聯繫起來考慮了。就連那位和弗洛伊德一起寫了《癔症研究》的布羅伊爾都說了,「人們是否擁有潛意識或下意識念頭,實在沒有必要再爭論了,在日常生活中,這是最普遍不過的事實。」

「俄狄浦斯斯情結」這個術語卻結結實實是弗洛伊德本人提出來的。貨真價實!他經常對自己的早期著作修修改改,經考證這一詞大約出現在1905年左右。「俄狄浦斯」的部分來自古希臘的經典悲劇《俄狄浦斯王》,「情結」則與榮格有很大關係。前者的流行度讓「俄狄浦斯情結」這個新術語迅速深入人心,後者則讓弗洛伊德在提出這個新術語的時候腰板挺挺的(嗯,這個可是被實驗證實了的哦)。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臘的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的經典悲劇。在劇中,俄狄浦斯出生之前,他的父親受到了詛咒,說自己會被自己的兒子殺死。為了避免詛咒應驗,他的父親故意不與妻子同房,結果還是不小心生下了他,天意難違啊!於是父親將他遺棄了。但是,命運之手顯然在暗中運作。俄狄浦斯被隔壁的國王撿起來當孩子養了,後來這位鄰國王子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無意中殺死了親生父親,成為國王,娶了自己的親生母親,還生下了兩兒兩女。他得知真相後無法原諒自己,戳瞎了自己的雙眼。

這一戲劇在歐美國家可謂是家喻戶曉,普及程度絕對不亞於當年的「還珠格格」,因此為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結」廣為流傳奠定了群眾基礎。

「情結」這一術語被弗洛伊德採納的過程頗有意思。「情結」一詞實際上源自弗洛伊德的死對頭——特奧爾多·齊亨。齊亨是一位柏林的精神病學家,旗幟鮮明地強烈反對弗洛伊德的癔症研究。1904年,當時的榮格在布爾格霍茲利精神病醫院當醫生,他天才地發明了「單詞聯想實驗」。實驗發現,如果被試者對單詞的反應延遲或者沒有反應,這說明這個詞在他心中引發了幹擾反應。榮格把「情緒上的紊亂」稱為「情結」。齊亨對榮格對自己術語的新發展可是非常惱火的。

正所謂各花入各眼,弗洛伊德看到榮格對情結的新解釋,高興得要死。他接納了榮格的「情結」,認為「情結」是被性本能驅動的、無意識中的欲望。另外,還要注意的是,榮體的「情結」研究觸動了弗洛伊德心上的一顆「硃砂痣」——實驗法。

弗洛伊德早年進入維也納大學的醫學系,他經常出入實驗室,還有了不得的解剖技術。後來他做了古柯鹼與嗎啡實驗,過於著急地發表了一些荒唐的實驗報告,導致他在1886年狼狽退出了傳統的學術領域。從此,實驗法成為弗洛伊德心頭的硃砂痣,他一生不再碰觸。「情結」由實驗而來,自然對弗洛伊德具有獨特的吸引了。

種種跡象顯示,弗洛伊德就有殺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結」,而且這種情結與他的家庭、童年經歷直接相關。

弗洛伊德的家庭結構混亂又複雜。母親艾瑪莉亞在20歲的時候嫁給了40歲的雅各布,還成了兩個和自己年齡相仿的繼子的繼母。弗洛伊德出生時,兩個哥哥與父親從事羊毛生意,在家裡頗有話語權。不論怎麼琢磨,這個家庭結構都夠複雜!

母親對自己的長子弗洛伊德極為寵愛,這種關係在弗洛伊德看來是完滿的。媽媽叫他「黃金西格兒」(西格蒙德的暱稱),對他寄予厚望。他天資聰穎,記憶力好,學習成績也非常不錯。他學習的時候,家裡妹妹練鋼琴的聲音打擾了他,家人就毫不猶豫地撤走了鋼琴。他在一生中從未流露過對媽媽的任何不滿情緒,在學術上也對母親、兒子之間的完滿關係極為推崇。

弗洛伊德和父親的關係就頗為緊張了,可以說是愛恨交織。他恨父親的懦弱、無能。當時猶太人所處的人文環境是不甚寬容的,小弗洛伊德顯然對父親的隱忍不發極為憎恨。

「俄狄浦斯情結」的一部分就是兒子要殺死父親,取代父親。這種殺死不一定是身體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小弗洛伊德就非常憎恨父親的懦弱。在他的童年發生過一個帽子事件。當父親外出時,被一個沒有禮貌的基督徒羞辱了,還掉了帽子,雅各布並沒有反擊,而是默默撿起了帽子。這件事情令小弗洛伊德非常反感、憤怒、鄙視。他認為父親不夠勇敢,欠缺男性氣魄,太懦弱。在那個關頭,小弗洛伊德顯然在精神上已經「弒父」了,他的強人性格取代了自己心中的父親。

弗洛伊德顯然又是愛父親的。父親對他來說象徵著與社會、與自身的和解。我們沒有明確證據證實小弗洛伊德對父親的怨恨是否與母親當時的情緒有關。但是根據我們的日常經驗,生活在複雜家庭中的主婦通常不會太開心,也往往會對丈夫心懷怨恨。

另外,弗洛伊德在父親臨終前已經在內心中完成了與父親的和解,明確承認了自己對父親的愛意。雅各布死於1896年10月,他在11月給弗裡士寫信,「我對他的評價很高,了解他至深,他的性格融合了深度的智能與絕妙的自在無慮,對我的人生有重大影響。」當時的弗洛伊德正在提出「誘姦」假設。根據這個假設,雅各布曾經試圖猥褻過小弗洛伊德與他的妹妹們,導致他們都患有強迫症!雅各布死後,這一假設的研究也停止了。

當學者從事學術研究的時候,他們往往從自身感受出發,牛頓的蘋果、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結」,概莫能外。弗洛伊德在原初經驗中獲得的當然有創傷,所以才有了「俄狄浦斯情結」;他在原初經驗中當然也收穫了來自父親、母親的無私的愛,所以又有了超越「俄狄浦斯情結」中「殺意」的升華。為了弗洛伊德的理論貢獻,我們欠他的父母一句「謝謝」!

1、  [美]彼得·克拉瑪:《弗洛伊德傳》,連芯譯,譯林出版社2014年。

2、洪丕熙:《弗洛伊德的生平和學說》,重慶出版社1988年。

(作者:浩然文史·麵條博士)

相關焦點

  • 俄狄浦斯情結·開篇·1、俄狄浦斯情結是什麼?
    請不要懷疑,父母與孩子之間溫柔的愛與恨,這些家庭內部發自內心的愛恨情感,都伴隨著性慾的震顫。    俄狄浦斯情結可謂大相無形:它是適宜於成人的性慾欲望,卻是在孩提四歲時的小腦袋瓜和身體裡真實的過去經歷,且那個時候父母正是這對象目標。這些攜帶著著俄狄浦斯情結的孩子們,快樂卻又完全天真無邪,性化他們的父母,把自己的幻想引領到這些欲望中的客體身上,模仿他們。
  • 「俄狄浦斯情結」給我們帶來的影響
    ▲老詹和孩子們文 | 詹潤演(微信公眾號:老詹漫談)俄狄浦斯情結又稱「戀母情結」,是由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借用古希臘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的神話故事情節而提出來的心理學術語概念。
  • 【微學術】俄狄浦斯情結真的存在嗎?
    我們或多或少在某些階段都會有戀母情結,但也僅僅是依戀母親,並不過分。但是偉大的弗洛伊德居然說男生普遍會有戀母情結,乃至敵對父親的程度,並說否認的人其實是自我抑制,這是科學還是扯淡,讓我們先來了解了解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
  • 男孩女孩的俄狄浦斯情結
    客體關係兩年培訓第3期即將結束,我們已經從客體關係心理治療的基本理論來到了被譽為客體關係理論之母的梅蘭妮·克萊因提出的與弗洛伊德不一樣的俄狄浦斯情結。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結,通常被認為是人類心靈最主要衝突的核心,他認為在3-6歲的時候,男孩是閹割焦慮,女孩是對陰莖的嫉妒。
  • 俄狄浦斯情結·中文版序言
    是的,自從我第一次在研討會上關於俄狄浦斯情結做課題報告開始,之後為其開始著筆,已經過去十年了!為什麼要關於這個既著名又普通的主題寫一本書呢?關於俄狄浦斯情結這個主題,幾乎所有著名的圖書館都存有它的資料。但是,我對俄狄浦斯情結的感受是這樣的:儘管它普遍流傳,但對於普通大眾而言,他們依然停留在對這個概念糟糕的理解之中。
  • 心理學解析《飲食男女》:從父親與孩子關係,看「俄狄浦斯情結」
    在相處中,親子關係常常透出"俄狄浦斯情結"的特點,三姐妹之間的秘密競爭、暗暗較勁都突出了家庭關係中的矛盾。在朱家的牆上,掛著一幅母親的照片,而二女兒朱家庭長得最像母親。這是一種隱喻,父親和女兒們的微妙關係也從這裡開始。
  • 成功後的懲罰|蔣凡和張大奕都躲不過的俄狄浦斯情結
    所以,我想說的是,蔣凡出軌事件很有可能是遇到了他的俄狄浦斯情結,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毀掉自己。戀母情結又稱作俄狄浦斯情結。是S.Freud借用古希臘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的神話故事情節而自撰的術語概念。神話名稱為《俄狄浦斯王》,描述俄底普斯王子命中注定他必然殺死自己的父親,娶自己的母親為妻,他雖然終生小心,極力避免,但仍在不知不覺中犯下殺父、娶母兩樁大罪,弗洛伊德認為這個情節反映了男孩愛母憎父的本能願望,而女孩則有戀父情結,即憎母愛父的本能願望,又稱「伊賴克特情結」。
  • 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俄狄浦斯情結(女孩篇)
    小女孩在她的俄迪浦斯情結期渴望佔有她的母親,更合適而言,這被認為存在一個俄狄浦斯情結之前的時期,仿佛是為了向父親靠近並且有效的進入俄狄浦斯情結期的必要條件,所以在開始時,首先性化了母親,從而能接下來性化父親,這就是為什麼弗洛伊德稱這是對於性化父親的一段準備時期——「前俄狄浦斯情結的階段」男孩沒有這個預備期的必要,他一開始就在苛求父母異性的一方,那就是他的媽媽。
  • 俄狄浦斯情結(二):女孩版
    俄狄浦斯情結(二):女孩版女孩的俄狄浦斯情結,相比於男孩來說,要更為複雜一些。這主要是因為女孩和母親同一性別。不管男孩女孩,母親都是他們生命中第一個重要的人,也是他們首先欲求的人。但男孩欲求母親是順其自然的事,女孩欲求母親是為了欲求父親做準備。
  • 胡因夢文選 || 什麼是俄狄浦斯(伊底帕斯)情結?以及三角關係的原型動力
    此外有兩個對立的行星落四宮、十宮,也代表父母南轅北輒,容易形成極端的伊底帕斯情結。 一個人越是覺知不到原生家庭的三角習題,就越容易進入成年後的三角關係,背後的目的是要揭露潛存的問題。土金相位及凱金相位也和家庭三角習題有關,土火相位和凱火相位亦然,流年的土星、海王星、天王星、凱龍星推進本命盤也會啟動童年的未竟之事。
  • 俄狄浦斯是誰?
    拉伊俄斯是忒拜國王拉布達科斯的兒子,由於幼年失去父親,監護人被政敵殺害,所以被奪走了作為忒拜國王的一切權力。他後來投奔了伊利斯國珀羅普斯,為他的兒子克律西波斯做家庭教師。可是拉伊俄斯愛戀上了美少年克律西波斯,將其誘拐並導致其死亡。這樣,因為拉伊俄斯背叛了自己的恩人,所以兒子被殺害的珀羅普斯將「會被自己的兒子殺死」的詛咒施給了拉伊俄斯。
  • 中國人的俄狄浦斯三角(四)
    破敵陣,見一白額大虎擋道,射殺之。前察看,方見其父頭中箭亡。這個中國版本的Oedipus 三角關係裡,首先是兒子被父親所殺,然後才是父親被兒子所殺。16 李孟潮:在「哪吒鬧海」與中國人的俄狄浦斯情結一文的結論中指出:大量的象徵提示俄狄浦斯情結的存在,母親在俄狄浦斯情結的形成中有重要作用。拯救幻想和被動攻擊是中國人俄狄浦斯情結的重要防禦方式。
  • 每個男孩身上都有俄狄浦斯情結,這部電影的人設尺度有點大…
    弗洛伊德認為,性驅動一切。每個男孩身上都有俄狄浦斯情結。
  • 《克隆丈夫》:愛他就生下他,俄狄浦斯情結的經典再現
    當麗貝卡的情人意外被撞死之後,她決定克隆他,面對他母親的疑惑,麗貝卡的決定是自己生下他,但是情人的母親不同意,她的理由是:人類不是養殖動物,我們接受生命的恩賜和它帶走的一切。曾經有生物學家追蹤過一群遷移的蜜蜂,這群蜜蜂每年都會遷移,而且橫跨千裡之路的遷移時每一次都精準的找到同一棵樹上建立蜂巢,但是讓人疑惑是這群蜜蜂其實在一年之類已經更新換代幾次了,可以立再次遷移過來的蜜蜂已經不是原來的蜜蜂,那為什麼能夠找到如此精準呢,讓生物學家百思不得其解,也許生物本身就有記憶也說不定。
  • 蒙娜麗莎至今令人迷醉的原因,是達文西的俄狄浦斯情結
    因此,幾乎所有的卓越藝術家,都是從最原始的藝術中,吸取原始的集體無意識元素,因為這種原始的集體無意識元素,一直在人類的基因中連續遺傳至今。達文西的名畫《蒙娜麗莎》,從誕生以來,一直感動後世的人們,尤其女主人那種無法言喻的微笑,令人困惑迷醉,以致後世的很多名家從不同的學術角度,來解釋主人公的那一抹神秘的微笑,但都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解答。
  • 《小丑》和《蝙蝠俠》:同樣的俄狄浦斯情結,造就不同的人生困局
    影片中,亞瑟同樣深受俄狄浦斯情結帶來的痛苦,但亞瑟選擇了黑暗,且成為黑暗去危害社會。兩個主人公分別是DC漫畫最受歡迎的正派與反派,痛苦根源卻出奇的一致——來自俄狄浦斯情結。這一情結讓兩位主人公同樣面臨著困局,但兩人面對困局的方式卻天差地別,也導致了兩人的命運截然不同。
  • 女孩的俄狄浦斯
    如果她父親鍾情於母親,那麼對母親認同的過程會有引導小女孩欲望獲得父親對一個女人的親暱。因此,通過引誘,通過試圖違抗那時對她而言還算不上是亂倫禁忌的某種東西,她將進入俄狄浦斯。男孩擁有那些與穿透有關的離心的和陰莖的衝動。女孩擁有的是那些關於吸引力的向心的衝動。
  • 世界文學資深專家餘斌:俄狄浦斯為什麼避免不了「殺父娶母」的結局
    這是心理學家——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的發明,他認定每個人自小就有性衝動,男童的第一個對象是母親,女童的第一個對象是父親,強烈的佔有欲讓他們分別將父親、母親視為敵人。這就是所謂「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戀母的極致,是有「殺父娶母」的衝動,當然,是在潛意識裡,自己都覺察不到——這也就是「俄狄浦斯情結」了。
  • 原創翻譯 | 漢娜·西格爾《導讀克萊因》第九章(1):俄狄浦斯情結的早期階段
    也就是說,在抑鬱心位的情境中,嬰兒不僅要處理被毀壞的內部乳房和母親,還要處理早期俄狄浦斯情境中內部被毀壞的父母結合體。 下面的夢說明了一個非常抑鬱的病人的早期俄狄浦斯情結。當時她抱怨最多的症狀是內心感覺死氣沉沉,無法接受事物——特別是她的分析,以及全身僵住和毫無活力的感覺。一天,她連續地做了三個夢。
  • 羅志祥敗在了俄狄浦斯情結上,兒大要避母,異性界限感幾歲要培養
    羅志祥的本質問題,反而不是兩部手機,而在於他的俄狄浦斯情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戀母情結」。沒有界限感,沒有分寸感, 沒有責任感,這恰好是俄狄浦斯情結的衍生品。02:俄狄浦斯情結是什麼?俄狄浦斯情結,又稱「戀母情結」,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兒童在性發展的對象選擇時期,開始向外界尋求性對象。對於幼兒,這個對象首先是雙親,男孩以母親為選擇對象,而女孩則常以父親的選擇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