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人去世為什麼要燒七個七?各個七有什麼講究嗎?

2020-12-20 野史也是事

人死後要燒七個七,也被稱為「做七」,這是流行於我國各地的一種喪葬習俗,即每隔七日要設齋祭奠死者,共七七四十九日。

關於做七的最早記載,在南北朝的北齊時就已出現,至少有1400多年歷史。那麼人死後為何要燒七個七?主要的說法有兩種。

一是佛法之說。這種說法來自於南北朝時期關於做七的相關記載。一些研究者認為,做七與南北朝時佛法中的生源說有關係。

生源說認為,人生有六道輪轉,在生死之間以七日為一期,若七日到達時,仍未找到生源,則會出現第二個七日,依次循環。

直到第七個七日,死者則必然會生於一處。這種說法來自於大乘佛法唯識學派的《瑜伽師地論》,這是玄奘取回的重要典籍。

在做七的過程中,每隔七日要舉行超度、祭奠。從這點來看,做七是佛法生源說催生出的一種習俗,大約成型於南北朝時期。

我們經常也能看到,有些人家做七時,往往會請僧人來做佛事,為亡者超度。從這個方面也可以看出,做七與佛事間的關係。

二是道家之說。做七時除了有僧人做佛事外,有些地方也會請道士誦經,民間的一些做七習俗與道家的地獄之說非常的吻合。

這也是做七源於道家的一個旁證,從清人趙翼的記載可知,做七習俗起於北魏,與道家在煉丹拜鬥時的七七四十九日有關係。

據史料記載,宋仁宗趙禎駕崩後,朝廷就以道士誦經的方式來做七祭奠。可見宋朝做七大多與道教有關,趙宋一朝尊崇道家。

除這兩大說法外,還有一些民間的說法,主要是一些魂魄之說。還有人提出,做七可能與周朝虞祭有關,即使亡靈得到安息。

當時對祭祀等級有嚴格的要求,只有諸侯在每次虞祭時才能以七日為期。在禮崩樂壞之後,七虞之禮被僭越,後流傳至民間。

對於做七的來源和目的,目前說法很多,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

各地的做七都有哪些講究呢?總體而言,做法都大同小異。即人死後,在頭七要設靈供祭,每日哭拜,每隔七日要設齋祭奠。

在大部分地區,頭七要由兒子為死者設靈座焚紙錢,並請僧人誦經,二七時要請道士還受生經。三七、四七可以由外甥來做。

五七通常比較重視,也是由親屬來做,各地略有區別。六七則由女兒備酒飯,無女者由侄女代替。七七也稱斷七,誦經除靈。

每逢七日要在家中點燈、焚紙、燒香來祭奠。孝子在百日內不能剃頭刮臉,也不能赴宴飲酒。服喪期滿,要到墳前祭奠換孝。

遇喪人家,當年春節時一般不貼紅春聯,只貼黃、綠紙對聯。在廣東一帶,五七必須由外嫁女來操辦,無女則由外嫁侄女做。

頭七、三七、五七、七七被稱為「大七」,這一天外嫁的女兒和媳婦們,都要爭取第一個回家來做七,這一習俗被稱之為「走七」。

在江浙一帶,做七一般由女婿來主持。杭州地區在五七的前一夜,都流行搭望鄉臺。臺上會放置死者的衣服,衣服上罩著傘。

天亮後,喪家會將紙花等物品焚燒,被稱為"化庫"。斷七儀式都很重要,會有僧人道士來誦經,完事後子女用常服替換喪服。

在福建一帶,不少人家只做頭七和斷七,漳平地區不做四七。在寧德還有呼七習俗,孝男孝女在頭七跪在大門口將飯碗打破。

三七也由出嫁女偕女婿操辦,並請僧道誦經,舊時還要請戲班。五七由孝男祭奠,儀式比較隆重,漳平還要舉行「償還」儀式。

七七時除去孝服,換上常服,女性在頭上裹一麻布,男性在衣襟別一黑紗。做七時的貢品都是單數,點菜不點單就是這原因。

綜上,做七習俗是一種古老的民間喪葬習俗,關於起因說法很大,但目的都是為祭奠死者,各地做七的習俗也有不同的講究。

相關焦點

  • 農村老輩人講究:「壽席食九,婚宴吃八,喪飯品七」,有道理嗎?
    那有些人會覺得奇怪,這句話究竟是說了個什麼意思?有沒有啥道理呢?黑嫂一直住在農村,對農村的事比較了解,加上自己對農村民俗這些也實在有興趣,所以在這裡說一下自己的看法。於是,在一些特別重大的場合,數字就成了規矩之一,比如我們農村的酒宴上,是什麼事,上多少菜都是有講究的。那「壽宴食九,婚宴吃八,喪飯品七」說的就是這方面的意思。
  • 農村俗語:壽席食九,婚宴吃八,喪飯品七,宴席的講究你了解嗎?
    農村俗語:壽席食九,婚宴吃八,喪飯品七,宴席的講究你了解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除了生活用度方面,最明顯的就應該是飲食方面。過去人們吃飯只是為了填飽肚子,現在人們講究葷素搭配、營養健康。
  • 民間為什麼人死後要「燒七」紙?過頭七什麼忌諱?
    2020-08-01 14:35:51 來源: 饞貓美食家 舉報   人死之後的紀念儀式是很有講究的
  • 農村俗語:「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婚配年齡背後的講究說法
    農村俗語:「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婚配年齡背後的講究說法。等到這孩子到了該結婚的年齡,我們的家長也就開始擔心這孩子找沒找到對象,找到對象的,在咱們農村的很多老人家看來,都喜歡拿著這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去找村裡「懂行兒」的去看一看這婚配,雖然說現在的很多人知道這生辰八字是不講究科學的,沒有真實的根據的,可是還是要忍不住的去相信。
  • 農村老人去世後,為什麼要把生前的衣物都燒掉?有什麼講究嗎?
    在農村有這樣一種說法,就是在人去世了以後,需要把逝者生前穿過的衣物全部都燒掉,哪怕是之前花了好幾千塊錢買的,也最好都燒掉,這麼做到底是為什麼呢?記得我媽媽去世多年以後,偶然的一次收拾柜子,看到了我媽穿過的一件毛衣,那還是我在濟南的時候給她織的。我捧著毛衣看了好久,竟然發現在衣服上還留有媽媽的髮絲。當時心裡的難過,立時漫過了整個的心,淚水大滴大滴的落在衣服上。也許正是為了避免睹物思人,再一次勾起對親人思念的痛,不得已只能燒掉逝者生前的遺物。
  • 風水先生提醒:燒頭七有什麼講究 ?頭七禁忌有哪些 !
    燒頭七有什麼講究?
  • 俗語說「茶七飯八酒滿盅」,農村宴請規矩多,男人早懂少吃虧
    網絡上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然而在農村其實也有諸多講究,甚至可以說農村人的規矩也是種類繁多,尤其體現在農村宴請。在農村就有這一句俗語「茶七飯八酒滿盅」,你知道這句俗語有什麼講究嗎?農村裡的規矩,餐桌上的禮儀你懂幾個?
  • 農村俗語:「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老祖宗談婚姻嫁娶的講究
    農村俗語:「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老祖宗談婚姻嫁娶的講究我們中國人在很多方面都比較注重儀式感,尤其在婚喪嫁娶這些人生大事上更是絲毫不能馬虎。對於結婚這件事,無論在古代現今還是城市農村,不管有錢沒錢誰也不會糊弄,都想著辦得隆重精緻、辦得熱熱鬧鬧。
  • 農村人為什麼紅事不請,白事不請自來,有什麼講究嗎
    農村人為什麼紅事不請,白事不請自來,有什麼講究嗎,在過年期間可以說是紅白喜事都是比較多的,很多新人都趁著過年時間大家都有時間辦理喜酒,而農村人過年吃多了或者是冷到了都會導致過世,這也造成了過年期間紅白喜事都是比較多的,不過農村人說到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到的說法,這是為什麼呢?
  • 「做七」:這一舊時喪葬風俗,如何能流傳全國,又處處不同的呢
    而現今的喪葬風俗雖各地習俗不同,但相同的「做七」之說,卻盛行全國。那麼是什麼使得全國的各個地區都如此統一的認同「做七」這種說法呢?到底什麼是「做七」。「做七」各地叫法可能不同,有的地方叫「燒七」、「理七」等。但大體上所表達的寓意是一致的。一般都是指的當村子裡面有人家中去世時,所依照的禮數。
  • 明年是辛丑年,農村老人說是「七人養雞,九屠共豬」,啥意思呢?
    導讀:明年是辛丑年,農村老人說是「七人養雞,九屠共豬」,啥意思呢?隨著臘月的臨近,今年的庚子年已經進入了尾聲,農村老話叫做進入臘月就是年。一到臘月過年的氣氛就開始濃鬱了起來,那些在外打工的村民,也逐漸地開始踏上返鄉的歸途。
  • 農村俗語:「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啥意思?如今還適用嗎
    在農村俗語永遠是不缺少的,很多的老話至今還在被沿用,像我們平時有時候做錯什麼事之後。就會有人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確實有的老話雖然時間久遠,但擱到現在依然具有很高的使用價值,是值得我們去參考和借鑑的,但也有很多的老話俗語,在歷史長河之中應該被沉澱下去,沒有了存在的價值。
  • 清明節將至,給仙逝的親人掃墓,提前好嗎?有什麼講究
    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
  • 農村有人去世,要經過這些喪禮習俗!
    但是農村人傳統的思想觀念依然存在著,一個人過世後要走的程序也很繁瑣。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介紹一下,農村喪禮的流程有哪些。.中國人自古講究要讓死者,走得風光和安心。老人去世後村裡人都會來參加葬禮,對死者表示最大的尊重和哀悼。在人死後首先要檢查,死者的眼睛是不是閉上了。假如眼睛是半閉著的狀態,家屬就要把他的眼睛合上。這樣人死了後才能安心,才能不對此生留下遺憾。
  • 農村喪事習俗有「三大忌諱」,個中講究你知道嗎?
    在農村地區,因為地理和環境的不同,有「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的說法,每個地區都有各自的習俗,特別是農村的喪事習俗,需要講究的東西非常多。農村的喪事向來有「三大忌諱」,箇中講究你知道嗎?2.不能用柳木製作棺材 在農村,逝者去世時要先把遺體放入棺材才能下葬,現在實行火葬也是把骨灰放入棺材後才下葬。棺材對於農村的老人是很重要的,很多老人在生前都會製作好自己的棺材,以備百年之後使用。製作棺材的木材非常重要,一般都選用松木製作,禁用柳木,這是因為松樹常青,象徵著家族興旺,而柳樹不會結籽,象徵的意義不好。
  • 農村風俗,「喪事不請自到,喜事不請不到」,有什麼講究嗎?
    特別是在農村,還保留著很多的傳統習俗風俗和習慣。比如說大年初一不能幹活,這一天都要盡情地玩耍。因為大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在這天幹活代表著全年都是勞碌命。農曆七月十五不能隨便出遠門,因為這天是鬼節。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風俗就是:喪事不請自到,喜事不請不到。在同一個村裡,某家老人去世了,周圍的鄰裡鄉親不用主人家上門通知,都會趕去參加葬禮,農村人叫做「燒香」,甚至別村的村民也會趕去參加葬禮。
  • 「七分茶、八分酒、三叩首」,是什麼講究?
    「敬」字,不僅「敬」物:敬天、敬地、敬惜字紙;更是「敬」人:敬先人、敬長輩、敬賓客、敬朋友。就連聚眾喝茶飲酒,也是一定要敬的。詩仙李白曾「舉杯邀明月」,他孤單一人喝酒,只能向明月敬酒一杯。在敬茶敬酒中,也有一些規矩和講究,有著耐人尋味的文化內蘊。標題中的七分茶、八分酒並不是給茶酒打分,三叩首也並非指真正磕三次頭的意思。
  • 農村喪禮中,起棺前為什麼要「摔盆」,到底有什麼講究?
    說起農村的喪禮習俗啊,那可是有很多講究。像是衣著要以黑白素雅為主,作為死者的家屬,還需要披麻戴孝、守靈;參加親戚朋友的葬禮還需要送禮金和花圈等等。但這些習俗當中,又一個很特別,那就是「摔盆」。在農村的喪禮中,有一個流程是把逝者的棺材抬出家門的時候需要「摔盆」,而且這個盆摔得越碎越好。這裡有什麼說法呢?
  • 農村辦喪禮時為什麼長子要摔盆?還是越碎越好,這些講究你要知道
    說起農村的喪禮習俗啊,那可是有很多講究。像是衣著要以黑白素雅為主,作為死者的家屬,還需要披麻戴孝、守靈;參加親戚朋友的葬禮還需要送禮金和花圈等等。但這些習俗當中,又一個很特別,那就是「摔盆」。在農村的喪禮中,有一個流程是把逝者的棺材抬出家門的時候需要「摔盆」,而且這個盆摔得越碎越好。這裡有什麼說法呢?我們先來說這個盆是什麼?在傳統的喪葬文化當中,「摔盆」中摔的那個盆,又叫做「吉祥盆」「陰陽盆」。
  • 滁州農村元宵節的「請七姑娘」風俗
    在布置大桌子同時,另外兩三個十八九歲或二十來歲的大姑娘在一較年長的婦女引導下要做此項活動更重要的事。這裡我就簡要地說一下,以前農村人多貧窮困難,農村裡面是沒有什麼廁所的,農村人就會在自家的菜園子裡挖一個坑,然後在坑裡埋一個缸,在缸的四周再圍上一些木板塑膠袋之類的東西,形成一個半封閉的空間,這就是農村人的廁所,因為有缸,所以叫茅廁缸。當然了,現在這種茅廁缸應該是絕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