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後要燒七個七,也被稱為「做七」,這是流行於我國各地的一種喪葬習俗,即每隔七日要設齋祭奠死者,共七七四十九日。
關於做七的最早記載,在南北朝的北齊時就已出現,至少有1400多年歷史。那麼人死後為何要燒七個七?主要的說法有兩種。
一是佛法之說。這種說法來自於南北朝時期關於做七的相關記載。一些研究者認為,做七與南北朝時佛法中的生源說有關係。
生源說認為,人生有六道輪轉,在生死之間以七日為一期,若七日到達時,仍未找到生源,則會出現第二個七日,依次循環。
直到第七個七日,死者則必然會生於一處。這種說法來自於大乘佛法唯識學派的《瑜伽師地論》,這是玄奘取回的重要典籍。
在做七的過程中,每隔七日要舉行超度、祭奠。從這點來看,做七是佛法生源說催生出的一種習俗,大約成型於南北朝時期。
我們經常也能看到,有些人家做七時,往往會請僧人來做佛事,為亡者超度。從這個方面也可以看出,做七與佛事間的關係。
二是道家之說。做七時除了有僧人做佛事外,有些地方也會請道士誦經,民間的一些做七習俗與道家的地獄之說非常的吻合。
這也是做七源於道家的一個旁證,從清人趙翼的記載可知,做七習俗起於北魏,與道家在煉丹拜鬥時的七七四十九日有關係。
據史料記載,宋仁宗趙禎駕崩後,朝廷就以道士誦經的方式來做七祭奠。可見宋朝做七大多與道教有關,趙宋一朝尊崇道家。
除這兩大說法外,還有一些民間的說法,主要是一些魂魄之說。還有人提出,做七可能與周朝虞祭有關,即使亡靈得到安息。
當時對祭祀等級有嚴格的要求,只有諸侯在每次虞祭時才能以七日為期。在禮崩樂壞之後,七虞之禮被僭越,後流傳至民間。
對於做七的來源和目的,目前說法很多,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
各地的做七都有哪些講究呢?總體而言,做法都大同小異。即人死後,在頭七要設靈供祭,每日哭拜,每隔七日要設齋祭奠。
在大部分地區,頭七要由兒子為死者設靈座焚紙錢,並請僧人誦經,二七時要請道士還受生經。三七、四七可以由外甥來做。
五七通常比較重視,也是由親屬來做,各地略有區別。六七則由女兒備酒飯,無女者由侄女代替。七七也稱斷七,誦經除靈。
每逢七日要在家中點燈、焚紙、燒香來祭奠。孝子在百日內不能剃頭刮臉,也不能赴宴飲酒。服喪期滿,要到墳前祭奠換孝。
遇喪人家,當年春節時一般不貼紅春聯,只貼黃、綠紙對聯。在廣東一帶,五七必須由外嫁女來操辦,無女則由外嫁侄女做。
頭七、三七、五七、七七被稱為「大七」,這一天外嫁的女兒和媳婦們,都要爭取第一個回家來做七,這一習俗被稱之為「走七」。
在江浙一帶,做七一般由女婿來主持。杭州地區在五七的前一夜,都流行搭望鄉臺。臺上會放置死者的衣服,衣服上罩著傘。
天亮後,喪家會將紙花等物品焚燒,被稱為"化庫"。斷七儀式都很重要,會有僧人道士來誦經,完事後子女用常服替換喪服。
在福建一帶,不少人家只做頭七和斷七,漳平地區不做四七。在寧德還有呼七習俗,孝男孝女在頭七跪在大門口將飯碗打破。
三七也由出嫁女偕女婿操辦,並請僧道誦經,舊時還要請戲班。五七由孝男祭奠,儀式比較隆重,漳平還要舉行「償還」儀式。
七七時除去孝服,換上常服,女性在頭上裹一麻布,男性在衣襟別一黑紗。做七時的貢品都是單數,點菜不點單就是這原因。
綜上,做七習俗是一種古老的民間喪葬習俗,關於起因說法很大,但目的都是為祭奠死者,各地做七的習俗也有不同的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