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來給大家解說一下第一個領導西歐大量人民和天主教教會公開分裂的改革者馬丁·路德(1483-1546年)。他是德國人,20歲時成為修上,不久以後被任命為威騰貝格大學神學教授。作為一個教師和講道者,他在學生中深平眾望。他勇敢坦率,不怕說出自己的意見。同時他對永生拯救的問題深為關切。漸地他開始懷疑人們能否用做什麼事情而博得上帝的歡心,他相信人類唯一的希望在於每個人對上帝的仁慈的淳樸信仰。
路德與天主教教會的分裂是逐漸的。1517年他第一次在德國引了人們的廣泛注意,因為他公開懷疑授予「贖罪券」和贖罪所依賴的「善行」的教義。我們記得,贖罪券是一種死後得到特惠的許諾。一個人對自己的罪孽真正地感到過而且懺悔了,贖罪券允許全部或部分赦免死後應得的懲罰。為了得到贖罪券,悔罪人需要念誦某種禱詞進謁某些教堂或做其他一些「善行。在中世紀參加十字軍或為十字軍捐款都算是「善行」。至今天主教教會中還有赦罪之舉,但現在不再要求出錢,也沒有人交錢了。
1517年,教皇利奧十世為籌集羅馬聖彼得教堂的修建款項,派出了許多專職人員去出售贖罪券。路德被一個名叫特策爾的派出人員所激怒,他在威貝格教堂大門上貼出了九十五條論綱,提議與所有前來的人辯論。在這九十五條論綱中,他攻擊了贖罪券和教皇的某些要求。兩年後,在和一個著名學者的一次公開辯論中,路德否認任何一個教皇或一次宗教會議有解釋基督教教義的神聖權威。他追溯到胡斯和威克利夫的教理,頑強地宣稱,每個人都有權利按他自己研讀聖經的體會來處理自己的生活。1520年教皇利奧十世將路德開除出教,並要求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把他作為異端予以懲罰。
皇帝傾向於懲罰路德及其信徒但是在德國有許多人,包括諸王侯、貴族們,連同一些教士和修士,都同情路德,得他能與教皇和皇帝對抗。路德在德國大量散發了猛烈攻擊教皇和天主教教會的小冊子。他得到了虔誠信徒的支持,這些人被他揭露出的教會內部的種種腐敗景象所震驚;他得到了愛國的德國人的支持,因為路德使他們對於自己的國家從屬於一個義大利教皇而憤恨;他得到了貴族和王侯們的支持,因為路德使他們看到,他們可以從教會和帝國的削弱中增加自己的財富和權力。
一時之間,看來好像全體德國人都會起來反抗天主教教會,但當德國南部一夥夥農民起來反抗教會,也反抗國家統治者時,王侯們就驚慌起來了。1525年農民起義被殘酷地鎮壓下去了。於是農民轉過來反對路德,因為在這場反抗鬥爭中他站在貴族一邊。同時,很多貴族,特別是南部的,當他們看到農民受到路德綱領的影響時,就背離了它。當然,皇帝和其他一些王侯們,不管是從信仰還是從政策的觀點,都不聽路德的呼籲。總的結果是德國分裂了。一些小邦站在一邊一些在另一邊。北部邦國追隨路德成為新教徒;南部邦國拒絕了他的綱領,仍信仰天主教。
路德在德國南部失掉的,卻在斯堪地那維亞得到了,因為此後丹麥、挪威和瑞典國王都把路德教立為國教。16世紀以後,不僅德國北部,這些國家的絕大多數人民也都是路德教徒。在德國,天主教徒和路德教徒長期內戰以後,於1555年籤訂了所謂的奧格斯堡宗教和約。在和約中,皇帝承認路德教是基督教中合法的一派。這和約對德國王侯們是有利的,而對人民則不是經常如此,因為和約規定了每個王侯有權替他的人民選擇宗教。在每個邦裡,人民必須遵奉王侯的宗教。這與當時的專制政體是吻合的。
在英國,威克利夫的一些言論已經生根,但在16世紀,那裡的宗教反抗主要是由英王亨利八世進行的。最初亨利反對路德,並寫了一本書來反對他;後來亨利與教皇破裂了,於是以一種真正專斷的做法,率領全國來一致反對教皇。亨利因為教皇不肯同意他十分渴望的一件婚事而痛苦失望;此外他急於提高他在教會中的王室權威,如同提高他在國家中的權威一樣;於是,他誘使議會在1534年通過了一項「最高權力法案」,規定國王取代教皇成為英國教會的首腦。英國的教會一步步地變成了英國國教教會。亨利八世只是希望脫離教皇而獨立——他並不想改變教義或禮拜的形式但在他的兒子愛德華六世(1547——1553年)和女兒伊莉莎白(1558——1603年)治期間,做了各種變革。聖經被宣稱為信仰的唯一指導;天主教教義中的「善行」被斷定是迷信的;種種聖禮更改了;祈禱書從拉丁文譯成英文,並做了相當大的改動。
在亨利的女兒瑪麗女王,一個忠誠的天主教徒統治的五年中(1553——1558年)英國再次與羅馬聯合起來。但是在伊莉莎白漫長的統治期間,又牢固地確立了新教英國國教教會或稱安立甘教會(又稱聖公會)正式得到了承認,並受到了國家的支持。自伊莉莎白女王時起,大多數英國人都是安立甘教徒,雖然仍有少數人信奉天主教。直到19世紀,英國天主教徒才獲得了解放,反對天主教徒的嚴峻法律才得以廢除。在愛爾蘭,儘管英國統治者建立起新教教會,但本地人民大多數仍信天主教。
在英國和愛爾蘭的這些不同的宗教變遷,和大多數其他國家一樣,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迫害和財產沒收。很多人為信仰而犧牲很多家族和機構因此變得窮困。在亨利八世、瑪麗和伊莉莎白的統治之下,情況更是如此。在瑞士,烏爾裡希·茨溫利(1484—1531年)領導了反對天主教教會的起義。他與路德在幾個論點上意見不同,特別是關於某些聖禮和一些關於教會組織的事情。在瑞士,和在德國一樣,一些小邦信仰新教,另一些仍信天主教,他們互相混戰。1531年茨溫利在卡佩爾戰役中被殺。
年輕的法國人約翰·加爾文(1509—1564年),在形成新教教義和組織方面,證明是一個比亨利八世或馬丁路德更有廣泛影響的人。20歲時他就和天主教教會決裂了,在法國他被視為異端,因此離開家鄉到瑞士避難。在日內瓦,自1536年直至1564年他死去,他一直是這個城市的宗教預言者和政治獨裁者。加爾文的教義從日內瓦傳遍四方。他的教義之所以被廣泛接受,有幾個原因。首先,加爾文教比大多數其他形式的基督教更民主,因此受到很多厭倦專制政體的人的歡迎。其次,加爾文在他26歲所著《基督教原理》裡陳述他的教義。它寫得如此清晰簡練,以至立即被譽為神學中的一部傑作,從那時起在宗教文獻中一直佔有顯著的地位。
許多瑞士人追隨了加爾文;荷蘭人和一些馬扎爾人也是這樣。法國的新教徒胡格諾派也是加爾文教徒。在蘇格蘭,約翰·諾克斯引進的加爾文教被立為國教,在不列顛群島的其他部分,它被很多人所接受。蘇格蘭(和其他一些國家)的加爾文教徒稱為長老會信徒。清教徒和新英格蘭的移民新教徒也都是加爾文教徒。路德教、安立甘教和加爾文教是在16世紀出現的新教的主要形式,但並非僅有的幾種形式。例如,在瑞士和荷蘭,出現了門諾·西蒙斯的信徒,稱為門諾派;在英國,浸禮會和貴格會(公誼會)很快就出名了。門諾派信徒和貴格會信徒堅持反戰立場浸般地說,他們的神學都追隨了加爾文的教義禮會信徒因為選用浸水洗禮而得名。看完小編解說的,大家對路德還有什麼需要補充的,歡迎大家留言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