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電影心裡感覺怪怪的,具體說是不知道該咋總結,標題就打個片名將就了。
這部電影拍的很快,2018年7月開拍,9月殺青,拍攝時間總共46天,當然前期準備至少幾個月,也非常快了。
拍出來快,但從殺青到上映可以說歷盡波折,原因大家都明白,故事時代背景是70年代中,也就是文革後期,關於文革我到文章最後再討論,先說電影。
張藝謀很擅長挖掘女演員,從早期的鞏俐,到章子怡、董潔、倪妮、周冬雨,張導的戲都成為她們的人生轉折點,國師才是中國影壇的女性之友啊!
這次《一秒鐘》也不例外,大多數同學之前肯定不知道劉浩存,聽上去像個男孩名兒,其實是個長得特水靈的大姑娘。
2018年在北京舞蹈學院上學的劉浩存被張藝謀挑中,除了《一秒鐘》接下來《懸崖之上》也有她,《送你一朵小紅花》中,與四字弟弟演對手戲這樣的起步是童話級別的。
演員這個行當,很多時候真的得看「命」,多少人吭哧吭哧奮鬥了一輩子,也不可能有此種機會。
張譯和範偉就不用說了,公認的實力派。張譯今年真是大爆發,10部作品播出,哪兒哪兒都有,現在他在影迷中的稱呼是「國家一級瘸腿表演藝術家」,《一秒鐘》裡雖然沒瘸,還是挨了頓揍。
2014年張導拍了《歸來》,改編自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一秒鐘》的故事原型就來自小說前半段的一節,陸焉識的女兒丹丹在一部講血吸蟲的科教片中出現幾分鐘,他拖著老邁的身體,翻山越嶺去看大銀幕上的女兒。
張譯扮演的張九聲因得罪了造反派被發配勞教,一天收到朋友的來信,說在《英雄兒女》開場前的「新聞簡報」裡出現了一秒鐘他女兒的鏡頭,張九聲被判刑時女兒才8歲,已經6年沒見,於是不惜逃跑,也要看女兒一眼。
前數位技術時代,放電影必須用膠片拷貝,這玩意很貴,除了城市,偏遠地區只能輪著放,故事沒有具體交代在哪兒,大概是西北,影片拍攝地在南疆,國師電影的觀感都很棒,畢竟攝影師出身,運鏡紮實沉穩很舒服。
張九聲一直死盯著膠片,卻沒想到被個叫劉閨女的女娃偷走,前半個小時就是二人的追逐。
國師確實巨眼,很會挑人,劉浩存眼神清澈靈動,天生的大熒幕臉,劉閨女沒爹,而張九聲沒女兒,兩人的情感補位關係很明確。
但有個問題,劉浩存的身型動作,特別是臺詞,都太像現代城裡的孩子,年代感出不來。
終於來到二場,把《英雄兒女》的其中一個拷貝送到放映員老範手上,這個人物的塑造我覺得是全片中最成功的。
老範剛出場甚至有些趾高氣昂,那個時代電影放映員可是個稀罕職業,在小鎮上舉足輕重,支撐著群眾的精神生活,走哪兒都有面兒,飯店老闆還會特意「加一勺辣子」。
他對自己的職業也非常自豪,對於想圖謀「篡位」的同學嚴防死守(就是那個騎摩託送膠片拷貝的人,叫啥名來著給忘了,他身上還有個大笑點)
因為路上出了岔子,有一本膠片被牛車拖了幾裡地損毀嚴重,老範馬上號召大家搶救,這裡還有個細節,他先強調:「此事兒跟趕車的兒子無關,大家給作證哈」,這個橋段反映了他「狡獪」的一面。
我開始以為《一秒鐘》會類似《天堂電影院》,渲染匱乏年代的光影記憶,但看完才發現不是重點,老範與張九聲,包括劉閨女,其實對電影沒表現出什麼特別的熱愛,雖然也有大家湊堆兒看電影橋段,卻表現的很靜態。
《天堂電影院》有很多生動傳神的群像戲,《一秒鐘》裡除了仨主角,其他人都只是純背景工具,最多接個話茬。但有些鏡頭還是非常漂亮,比如屏幕正反都坐滿了人,自行車的剪影等,國師的功底真是紮實啊!
全片中最有張力的橋段,是張九聲亮明身份的那一下,有點兒五星殺手的意思了
在我看來《一秒鐘》的主要問題,是故事太簡單了,全片劇情只有一個:張九聲找女兒那一秒鐘的畫面,從劇作結構上來說缺一個小高潮。
畢竟是從小說裡摳出的一個小節,感覺它更適合被拍成30分鐘左右的短片,情感會更有密度。
張九聲這個人物著墨最多,張譯演得無可挑剔,那場眼淚悄然滑落的戲很動人,但很遺憾,他身上一個關鍵信息,女兒出意外身亡的劇情被刪掉,造成他的心理動機有些立不住。
還有一處劇情安排我覺得極不合理,當修復好膠片,張九聲的第一個念頭應該是馬上送去放映室交給老範,而他竟然交到了劉閨女手上,還衝上去幫她打架!
要知道這卷膠片他看的比命都重,那時二人還並沒有完全和解(劉閨女偷了他好幾次),讓此情節顯得很突兀,就算想幫女孩出頭,送完膠片再說啊,看到這兒我急死了。
雖然調性上是追憶,但《一秒鐘》的精神底色其實還是傷痕文學,年輕的朋友們可能不太熟悉,傷痕文學是七十年代末出現的一股創作思潮,文革中很多知識分子受到衝擊,傷痕文學是一種對心理創傷的集體宣洩。
這股思潮沒持續多長時間,但影響很大,張導這個年齡段的創作者深受薰陶,影片中能很明顯看出來,包括《歸來》也是差不多的調性。
既然說到文革了,那我最後就簡單聊聊這個「敏感」的時代背景。
文革已過去四十多年,年輕觀眾都是通過書、網文或者老輩人口述了解個一鱗半爪,我發現特別容易形成兩個極端:徹底否認或無限拔高,一提到「文革」倆字兒總會引起大規模撕逼。
有一種常見的問句:中國人什麼時候才能學會反思?!
這就是不了解我黨了,共產黨非常善於糾錯反思,抗美援朝時志願軍之所以被叫做史上最強輕步兵,就是因為在抗日、解放戰爭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才會越打越強;地球上沒有現成的理論說社會主義國家怎麼搞市場經濟,我們就一路摸索著走到今天。
沒有真正清醒深刻的反思,短短四十年,是怎麼爬到世界老二的?
有個不成文的規則:「研究無禁區,宣傳有紀律」,並不是非得拍成電影才叫反思,對於文革,黨內的反思力度空前絕後,畢竟踩了這麼大個坑,研究著作很多,其實都擺在那兒,也不是啥內部刊物,給大家推薦本吧,鄭謙寫的《從文革到改革》,讓你從另一個側面辯證得了解這段歷史。
電影作為大眾媒體無疑尺度最嚴,聲、光、影,說到底是走情緒的,理性思考不是它的強項。再就是我們的導演老是往「控訴」的方向上拍,就經常卡在審核上。
當然,你就堅持認為文革一團漆黑、每分每秒都沒人性,那也可以,沒人可以強迫你接受哪種觀點。
作為影評人我當然希望題材限制能少一些,我也能多掙錢啊!但情況就這麼個情況,哪個國家都會有禁忌,我不是個喜歡發牢騷的人。
對不能改變的事兒,我選擇接受,畢竟除了少數禁區,人生可拍的東西還有很多。
那些天天喊著因為有禁區就無法拍出好作品的創作者們,大概率也沒什麼真正的才華。
總結一下。
《一秒鐘》有些缺陷,整體成色不如《歸來》,故事過於簡單,即使沒刪張譯的那段戲還是不夠豐滿,全片沒有哪個點特別打動我。
但我覺得還是很值得一看,張導對於光影的把握能力,放眼華語影壇,依然是頂尖的,但我建議大家不要期望它多麼經典,放平心態這算是部佳作,購票連結在此:
最後感嘆一句,劉浩存這小姑娘太有靈氣了,結尾亮出女裝的一瞬整個影廳仿佛都閃了,像極了《我的父親母親》時的子怡。
張導說她有實力當周冬雨的接班人,咱們拭目以待。
收工。
今天推個「手持掛燙機」,簡單說就是個便攜熨鬥,不過是用蒸汽的,很方便。昨天UP主聚會照片裡我穿的那件襯衫,就是出門前我媳婦用它熨的,雖然顯胖,但沒有褶!這款優點是性價比高,我查了下某寶某東上好多都2、300百,這款只要128,覺得還挺好用的,出門前熨一下,利索,顏色也漂亮,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