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義世界中的新現實主義幽靈

2021-02-20 上河卓遠文化

《三峽好人》劇照

《新自由主義世界中的新現實主義幽靈》法文原題為 «Le specter néoréaliste de Bazin dans le monde néolibéral de Jia Zhang-ke»,載於《電影手冊》2008年10月第638期,第78—79頁。大衛·李雷威(David Li Lei-Wei),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教授。本文亦收入《酒吧裡的讀詩人》,譯者譚笑晗。

巴贊的幽靈總是縈繞著當代的中國電影。這一點很容易在以下按時間順序排列的電影中找到證據 : 張元的 《媽媽》( Mama, 1990)、寧瀛的《民警故事》(Ronde de flics à Pékin,1995)、張藝謀的《一個都不能少》(Pas un de moins,1999)、李楊的 《盲井》(Blind Shaft,2003)、彭韜的《血蟬》(La Môme Xiao,2007),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導演都見 證了「二戰」後義大利電影中巴贊的所謂新現實主 義在新時期的中國重新找回了生命力。

顯然,這是我在字面上同大家開了個小玩笑。「新現實主義」(néoréalisme)指的是一種美學傾向,而「新自由主義」(néolibéralisme)是一種資本主義的形態。然而,美學不僅僅只關乎美的問題,正如從「美學」(esthétique)的希臘語詞源上來看,它指的是「一切感官上的體驗」。從這一層面來說,新自由主義形態下的資本主義,關乎的也不僅僅是生產的過程和消費的流通行為,它還隱含著一種理性主義的形式。我在這裡所強調的,一方面是政治秩序和經濟行為同日常感官接受上的關聯,另一方面是電影不論是在視覺上還是在情感上對這種關聯起到的反映作用。新自由主義的邏輯產生出自身的美學規則,如果沒有這種規則,那麼新自由主義也就無法運行。資本主義的主導邏輯依賴消費行為,建立在利潤和徵服之上,因此其獨特的感知形式和表達方式也就應運而生了。它隱含著某些觀看世界的方式與一種在情感上有所妥協的組織形式。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電影中的新現實主義都試圖展現一種物質現實,它是物理的、表象的,卻在其中包含著一些感官上的回應,甚至試圖邀請人們與現實世界或與他人建立新的關係。

因之,歐洲的新現實主義在「二戰」後西方以外的電影世界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成為好萊塢式美學觀點的替代品,後者對在世界範圍內傳播新自由主義秩序下的形式和情感規則起到重要作用。新現實主義的生命力和它在全球多個地域範圍的興起也 在一定程度上見證了資本主義的全球化進程,以及對這一進程的地方性抵抗。

成長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加快的年代,導演賈樟柯被視為當代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傑出代表,同時也被認為是中國轉向新自由主義的見證和記錄者。即使我們不去懷疑他是不是母國發展的見證人,他近期的電影《世界》(The World,2005) 和《三峽好人》(Still Life,2006)在某些鏡頭上也表現出了對新現實主義美學的強烈質疑,《世界》中的動畫場景或是《三峽好人》中一幢不明飛行建築物的超現實主義起飛,都是這種反抗的表現。這些畫面好像要拒絕記錄現實,又仿佛要把真實的經歷和畫面中展示的東西切斷開來。

這種做法是背叛了新現實主義的遊戲規則,還是恰好相反充實和強化了新現實主義的內涵,就要取決於我們對巴贊的解讀和他對自己作品理論上的定義了。巴贊的忠於現實與他對人類及其自然和社會本性的理解密不可分。他提倡「通過表現生命保護生命」,他懷疑傳統的建立在「主觀想法」之上的蒙太奇手法,他相信電影是「一定時間內的客觀現實」,即使巴贊指的是銀幕上的表達,但也同斯坦利·卡維爾(Stanley Cavell)「一定空間和時間範圍內一些人和物的物理表達」的觀點一致。巴贊認為,從現象學觀點上看,事物的真相「已經在那裡」了,電影只是記錄業已存在的真相。正如菲利普·羅森(Philip Rosen)所言,巴贊心中的圖像概念是作為一種記錄方式而存在的,這種記錄方式能使人們建立和維持一種「在被指代的存在物和指代這個事物的外在形式之間的聯繫」,然而「這種聯繫並不包含任何關於指代這個詞的特定含義」,也就是說用來指代的東西並不一定與其所指物在真正的現實上存在百分之百的關聯,兩者可能只是相似。

巴贊的新現實主義思想並不是對現實盲目的崇拜式記錄,也不是單純地反映現實本來的面目,而是承認記錄與被記錄、主體與客體、人類和其本質之間無法被否認或是抹去的關聯。新現實主義中頗具新意的是對表達現實和現實本身之間關係的探索,承認沒有完全客觀的表現,因為即使是單純的記錄現實,也首先包含了對拍攝事物的選擇。社會關係的本質是無法被磨滅的,完全客觀的表達不存在,從這一點來看,巴贊的新現實主義在哲學層面預見到了新自由主義政治經濟無法被完全模擬,正如無法完全通過藝術手段展現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切特點,生產和消費的經驗也無法被完全轉化為圖像上的表達。

從這個角度看,賈樟柯的《世界》可以被視為是對商業社會的控訴,正如居伊·德波(Guy Debord) 曾警告過的:「與生活每一面都脫節了的形象會形成一股獨特的潮流,而生活傳統的同一性則將一去不復返。」《世界》是賈樟柯對事物本身和表現事物之間真實關係消失的一種自省。電影成為對現實世界的一種描述,像大頭針一樣將電影人看到的事實挑選出來再別到一起,是對社會現實的一種觸摸,更意味深長的是,可以被看作像是全球消費者協會 (鑑於我們都活在消費型社會中)中的成員為了加強自身存在而做出的舉動。《世界》通過頗有新意的手法展現了我們的精神和身體內部的面貌,我們的感官和潛意識都是蔚為壯觀的資本主義進程的產物。《三峽好人》則在本質上顯得更為傳統,其中人們必要的資源還要從與人類有區別的外界獲得。

《三峽好人》中的新現實主義是保守的,從這個詞的本義上來說,保守意味著防守。人類前所未有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建造三峽大壩)在電影中被表現為人類以發展的名義對自然的摧殘。電影好幾次試圖向人們表現關係的迷失,有時是夫婦間的,有時是人和家鄉間的,比如影片中展現被廢料掩蓋的村莊的全景鏡頭。《三峽好人》在這一點上明顯和羅西裡尼的《德意志零年》(Allemagne année zéro,1948)有相似之處,但它超越了由自然現象或是世界大戰引起的「摧毀」。導演選擇通過拆卸建築過程中重複的動作和製造的響聲來表現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對資本主義的經典定義:「為了創造而摧毀的過程」。

從這一點上看,賈樟柯完美地達到了被巴贊稱為「攝影影像的本體論」的願望,「簡單地通過防止其自身變質來對歷史時刻進行防腐處理」。

 

文章選自

書名:酒吧裡的讀詩人——《電影手冊》華語電影批評文選

作者:夏爾·泰松 等

ISBN:978-7-5649-3369-2

定價:68.00元

出版時間:2019年1月

分類:電影研究

點擊閱讀原文可購

法國《電影手冊》(Cahiers du Cinéma)雜誌創刊於1950年代初,是世界電影史上最重要的電影雜誌之一,不僅這本雜誌的影評家成為法國新浪潮運動的重要導演,雜誌本身也成為在歐洲引介和評論第三世界國家電影的平臺。本書精選了《電影手冊》歷史上關於華語電影的文章,包括歐洲最早整體性評介香港新浪潮、臺灣新浪潮、第五代、第六代的最重要的文章,也包括對重要華語導演的風格、重要華語電影作品的影評分析,共計50餘篇。這些文章語言精煉,文筆優美,批評角度與華語世界的研究角度完全不同,是非常重要的華語電影評介資料,為我們提供了歐洲人對華語電影經典作品的獨特觀點。

  

點擊可查看:

2019年,上河都做了哪些好書 | 年度總結

2018年,上河都做了哪些好書 | 年度總結

2017年,上河都做了哪些好書 | 年度總結

編輯 | LY

投稿信箱:shzycult@126.com

--

讀,就是不斷地成為。

相關焦點

  • 逡巡於網絡的自由主義幽靈
    逡巡於網絡的自由主義幽靈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發布時間:2013年08月07日 04:51 作者:黃夏   作為「維基解密」的創始人,
  • 新冠病毒挫敗了新自由主義的鋒芒,資本主義的未來將會何如?
    但這次疫情所反映出的西方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方面的結構性問題,讓新自由主義神話不在,也將其中的制度性矛盾徹底暴露在了陽光下。  面對無產階級覺醒的意識和多方面的批判,已經主導資本主義國家幾十年的新自由主義是行將就木,就此終結?還是轉換姿態,以新的形式繼續存在?抑或是在不斷加劇的風險與矛盾中,成為新冠肺炎本身更嚴重的「病毒」,給世界帶來更嚴重的災難?
  • 《喋血戰士》一名可能尚未覺醒的新自由主義戰士
    但這自由是真正由自我選擇的自由,還是新自由主義所描述的虛假烏託邦自由呢?15歲的我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現在我已經有答案了。電影的價值觀表面看是這樣的:若有某個邪惡組織給你創造了一個虛假的身份,賦予你虛假的行事動機以驅使你去做某事,這絕對不能讓人接受,必須打破這種思想控制的桎梏,奪取選擇的自由。
  • 第二波女性主義是新自由主義的共謀嗎?
    事後來看,顯然歷史偏好了後者:自由主義式的(女性)個人主義,使得這項解放運動不知不覺中與新自由主義成了赫斯特·愛森斯坦(Hester Eisenstein)所稱作的「危險結盟」(dangerous liaison)。
  • 遊戲論·歷史的維度|韓國電子遊戲的引進與新自由主義的興起
    本文原標題為《1970年代末韓國電子遊戲和新自由主義數字文化的形成》,原刊韓國學術期刊《韓國科學技術研究》2020年第20卷第2號171-199頁,是同名論文的簡本。本文的核心主張是,當新自由主義在1970年代末的韓國成為一種國家政策時,電子遊戲的出現也在大眾文化的層面形構了新自由主義數字文化的濫觴。
  • 免費字幕組的工作倫理: 新自由主義的踐行者?| 修遠基金會
    本文從中國的網際網路字幕製作實踐出發,認為新自由主義社會下所慣用的競爭與表演被巧妙地納入中國字幕組的工作倫理當中。一種結合新自由主義工作倫理與非盈利的利他主義的特殊勞動新價值被創造出來——它挑戰了資本主義世界「以商業利益為新自由主義的必然條件」的法則。本文提出,中國字幕組的文化現象,可以從「龐大人口造成的中國勞動力競爭」,以及「目前中國於全球生產體系上所處的位置與生產價值」的觀點做脈絡性的解讀。
  • 《毒梟:墨西哥 第二季》毒品與新自由主義陷阱
    從80年代墨西哥新自由主義的私有化陷阱,到民主政治迎來的技術「新玩法」,最後主角入獄後的一番升華也是相當驚豔。這一季的《毒梟》更像是在上歷史課。實際上80年代的石油危機波及到墨西哥已經帶來了重工業與比索的崩潰。為了重新刺激製造業的發展,墨西哥進行新自由主義改革並在後來加入了北美自貿區。然而這給墨西哥農民帶來了滅頂之災。更廉價的美國玉米擊垮了墨西哥的玉米種植業,而土地私有更是使得農民喪失土地。
  • 科幻片不僅僅是特效,剖析《頭號玩家》中的「新審美現實主義」
    電影《頭號玩家》上映,在觀眾熱情的尋找片中彩蛋的同時,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史匹柏在影片中對新審美現實主義的書寫。針對電影中的現實主義運用,電影理論大師安德烈·巴贊將他們分為了三類:本體現實主義、戲劇現實主義以及心理現實主義。而在史匹柏所導演的電影《頭號玩家》中,三種類型的現實主義手法都得到了體現。
  • 一文說清楚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始末
    面對這樣的社會災難和現實,一群經過反法西斯鬥爭洗禮的年輕電影藝術家,以爭取社會進步、民主、平等為思想旗幟,把自己的藝術目光從形式主義轉為現實主義,以忠實地反映歷史的真實與面臨的現實為藝術綱領,創造了一批極為樸實、真摯、深刻的藝術影片,吸引了世界各國影人的側目,並在世界影史上留下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 「第六代」導演作品的新現實主義論
    刻畫著一個個新現實情況下底層的眾生面孔。「……文藝作品應著力塑造體現富於時代意義與歷史深度的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我們認為真正的電影表演藝術創作所要達到的目標,恰恰與此相符」[3]。「德西卡們」和「第六代」在刻畫著深度的歷史形象。 那麼,作為二戰中深受災難、有著巨大貢獻且是戰勝國的中國,為什麼沒有在二戰後形成一股新現實主義的創作思潮呢?
  • 鮑曼生前最後一次發聲:新自由主義如何為川普鋪平了道路
    我回憶這些事情——反正這些都是很久遠的事情了——不僅僅是因為像我一樣的老人常常喜歡並沉醉於重現往事,還因為,那些落敗者和同情落敗者的人對於希拉蕊·柯林頓所遭受的重擊,對於她所代表的民主黨,對於他們錯誤實施的、還承諾在選舉勝利後繼續實施的新自由主義政策所做出的反應,與那些往事有著詭異的相似性。
  • 剖析《頭號玩家》中的「新審美現實主義」
    ——《頭號玩家》作為美國著名的電影導演,史匹柏的電影風格有目共睹,他善於運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其電影內容往往在現實與虛擬之間遊走。故而,有人用"新審美現實主義"來稱呼史匹柏這類穿越虛擬和現實的電影的藝術風格。
  • 朱雲漢:新自由主義侵蝕30多年,拜登一朝就能讓美國重回巔峰?
    從2008金融海嘯爆發後,給西方國家帶來一波又一波政治震蕩的右翼民粹主義風潮還不會很快消退,西方國家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消化整理過去三十多年新自由主義革命遺留的嚴重貧富鴻溝、中產階級凋零與社會安全網萎縮等問題,以及修復社會各階層對全球化的共識。
  • 《春潮》:理想主義和自由主義無立錐之地
    影片將其塑造為一位生存在歷史與現實夾縫中的邊緣人。她是自由主義與理想主義的化身,是沉默而真誠的反抗者、自省者與同情者,是失落的知識分子的象徵。一方面,郭建波追求個體的自由,反思集體主義的歷史創傷。影片中,母親紀明嵐雖篤信佛教,但性格專制獨斷。
  • 通往福利國家之路:自由主義的自我修復
    在他看來,這個世界存在著理性的辯論和有意識的言說,但也存在著無意識的、情感的、非理性的辯論和思考。而一位合格的政治理論家,應該既能承認現實,又能看到政治這種存在物本身固有的複雜性,尤其是要「能夠抵擋將政治簡化為某一原則或幾個精確術語的誘惑」,從而「找到一條能夠解碼政治思想的道路」。作者認為他自己的這種研究範式,能夠彌補其餘兩種範式的不足,從而找到一種能夠真正面對複雜政治世界的理論。
  •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解析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特徵、作用及內涵
    1945年,世界第一部新現實主義電影在義大利誕生,它便是羅西裡尼導演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這部影片結合了現實主義和唯美主義的特點,利用簡單的線性敘事結構,表現出二戰時期德國軍隊對義大利羅馬的佔領與侵襲,通過精神上的折磨營造出恐怖的壓抑氛圍,揭示了千瘡百孔城市風貌中可悲可嘆的人性與獨立自主頑強拼搏的反壓迫精神
  • 簡單粗暴的理解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和法國新浪潮!
    路易·盧米埃爾、奧古斯特·盧米埃爾1895年12月28日是電影誕生的日子,電影也因此成為了所有藝術中唯一擁有確切誕生日期的一種,當晚在巴黎卡普新路14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盧米埃爾兄弟——路易·盧米埃爾和奧古斯特·盧米埃爾開始用「活動電影機」做公開放映,播放了《火車進站》等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批電影。
  • 左派對自由主義的批評
    義大利學者多米尼克·洛蘇爾多在《自由主義批判史》中用很大篇幅去追尋自由主義的源頭,發現自由主義的範圍在它開端的時候,是極其有限、片面並且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越是高揚自由主義的國家越擺脫不了嫌疑。亞當·斯密發現,奴隸制在「專制政府」統治下要比在「自由政府」統治下容易廢除。
  •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導演把演出場地搬到戰爭瘢痕累累的大街上,在實景中拍攝,產生強烈的真實感。影片中的角色,除去個別的以外,全部是非職業演員,由於他們都親身經歷了這場戰爭,有著深刻的體驗,所以演來自然真實。影片第一次集中體現了新現實主義的美學原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945年,羅西裡尼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成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歷史的開始標誌。
  • 高全喜:上帝信仰是儒家基督教自由主義的最大公約數
    我認為,這三個當今中國知識界中的主要思想流派,從某種意義上呈現著或反映出中國人心靈生活的某種本質性圖景,而上帝信仰與這三個思想流派的關係,恰恰表明這個問題遠沒有解決,甚至還隨著中國面臨現代性的挑戰,日益深刻地處於心靈糾結的精神困境之中。在這三個維度或者說關係問題中,我想著重談一下上帝信仰與啟蒙思想的關係,尤其是上帝信仰與中國自由主義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