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血管60年,90歲院士分享經驗:記住3個健康秘訣,少往醫院跑

2020-12-21 騰訊網

陳可冀院士1954年自福建醫學院畢業,長期從事心血管疾病研究,至今已有60餘年,對我國防治心血管疾病工作,作出了巨大貢獻。

80年代時期,我國心血管疾病患者迅速增長,陳老嘗試將中醫活血化瘀的思路運用到治療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於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老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在一次講座中,他提出"3個健康秘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要牢記。

第一個秘訣:3種食物,或會給血管"添堵",再饞也要少吃

俗話說:"病從口入",生活中很多疾病的發生,都與不良的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血管疾病也不例外。

1、油膩食物

這種食物特徵是油脂含量較高,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有紅燒肉、炸雞、烤鴨等,其口味鮮香,很受我國人民群眾歡迎。

高油脂的食物攝入人體後,首先會加重代謝器官的負擔,不能及時代謝的油脂會滲透進血液,增加血液中脂類的含量,增加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

2、高鹽分食物

食鹽中含有大量鈉離子,若是攝入過多鹽分,體內鈉離子含量升高,刺激血管壁,造成血管壁腫脹,導致血壓升高,增加血管痙攣、堵塞的風險。

比較常見的高鹽分食物,有鹹菜、臘肉、黃豆醬等,生活中,為避免血管受傷害,應減少此類食物的攝入。

3、隔夜飯菜

家庭中出現剩菜時,很多時候都會留著下頓繼續吃,節儉歷來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對於飲食方面,卻不宜過度地節儉。

飯菜隔夜後,會滋生大量細菌和有害物質,其會危害體內器官的健康,若是滲透至血液中,會增加血液中的雜質,在血管壁沉積,容易導致血管壁出現斑塊,增加血管堵塞的風險。

第二個秘訣:身體有3種異常,或是血管堵塞,佔一個,也要早檢查

1、手腳冰冷

冬天天氣寒冷,手腳冰冷比較正常,而且在溫暖的環境中可以迅速緩解,可若是周圍環境溫暖,仍然有手腳冰冷的現象,應及時進行檢查。

手腳距離心臟較遠,血管出現堵塞時,溫暖的血液不能及時供應手腳,導致手腳冰冷,且不易被溫暖環境緩解。

2、頭痛、頭暈

生活中很多疾病都會引起頭痛、頭暈,然而若是生活中沒有生病,仍然不時地出現此類症狀,則其原因可能在大腦缺血、缺氧。

血管具有輸送血液、氧、營養物質的功能,腦部血管出現血栓時,血液流動不暢,不能及時向大腦供應上述物質,導致大腦缺血、缺氧,引起頭痛頭暈的症狀。

3、四肢發麻

生活中保持一個姿勢,大多會有發麻的情況,其原因是血管被壓迫,可在沒有外力壓迫血管,卻出現發麻時,則可能是血管發生了堵塞。

四肢部位發生血管堵塞時,新鮮的血液和營養物質不能及時送達,會引起四肢出現發麻的症狀。

第三個秘訣:生活中,養成2個好習慣,或對血管健康大有好處

1、多喝茶

血管的健康少不了微量元素的參與,其中水蘇鹼、胺基酸和菊甙等元素,有益於血管健康。有機青馳菊中含有很豐富的胺基酸、菊甙、水蘇鹼等元素,可以日常飲用。

菊甙有助於提高分解毒素的能力,抑制血管中毒素沉澱,提升血管抵抗有害物質的能力,降低損傷血管的風險;

胺基酸可以提高血管彈性,提升修復血管損傷的能力,抑制血管硬化,起到保護血管的作用;

水蘇鹼具有促進分解的作用,多補充,有助於促進對血液中脂類的分解,減少血液中脂類含量,避免血液過於粘稠。

以上3種物質,在青馳菊中均可獲取,開水衝泡,更利於吸收其中的營養物質。

2、保證睡眠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生活節奏加快,有的人為了工作,有的是"不捨得"放下手機,睡得越來越晚,但經常這樣,會嚴重危害我們身體健康。

醫學研究表明,晚上睡覺時,是身體代謝器官高效分解毒素、排毒的時間,若是經常熬夜,會導致毒素不能排出,滲透至血液,危害血管健康。

小知識:運動有助於血管健康

運動時,會燃燒體內脂肪,部分毒素會隨汗液排出,有助於降低血液中脂類和毒素含量,降低血管受損、堵塞的風險。

血管疾病患者應避免做劇烈運動,應選擇比較和緩的有氧運動,如散步、太極拳,伸展運動等,每天運動30—50分鐘為佳。

相關焦點

  • 85歲院士經驗分享:轉氨酶升高,莫慌張!記好3句話,少往醫院跑
    在我國肝病領域中,有這樣一位院士,他從事肝病研究50多年,現任「世界肝炎聯盟公共衛生學專家」。 雖然今年已經85歲高齡,但他仍堅持在肝病研究「一線」,很多人稱他為「醫學界的傳奇」,他就是莊輝院士。
  • 「3次閻羅王差點叫我去」,96歲院士分享了五條長壽經驗!
    12月8日,作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現年96歲的王振義院士現身上海開放大學直播「上海市民健康素養第一課」。會上,王振義院士說,「許多人問我,你這個『90後』怎麼活到現在的,有沒有什麼祖傳秘方?」
  • 「3次閻羅王差點叫我去」,96歲院士分享了五條長壽經驗!值得看看
    會上,王振義院士說,「許多人問我,你這個『90後』怎麼活到現在的,有沒有什麼祖傳秘方?」 王振義院士坦陳自己並非天生長壽,而且得過三次重病,「3次閻羅王差點叫我去,看我流著眼淚,還留戀人世,就說:那你回去吧。」老院士幽默地為大家分享長壽經驗。
  • 90歲院士經驗分享:轉氨酶高達140,每天吃一「紅」,轉氨酶降了
    鹿鹿前一段時間發現自己的臉色有些發黃,整天都是無精打採的,渾身無力,感覺到不對勁,鹿鹿去醫院檢查身體,發現轉氨酶數值上升到140,醫生說這個數值表明,肝臟已經受損嚴重,要及時採取降酶保肝措施才行。好在鹿鹿聽從了醫生的建議,及時調養肝臟,每天補充一「紅」,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複查的時候,鹿鹿的轉氨酶數值已經恢復正常,肝功能也正常運轉了。
  • 89歲院士研究黃褐斑50年,提醒:3種食物是爛臉王,儘量少吃
    89歲的張院士,對女性黃褐斑已經研究了50多年了,大小論文,出版的相關黃褐斑的書籍也不計其數。對於黃褐斑的形成、影響、防治等都有自己的理解。而且經過多年的臨床經驗,針對不同類型的黃褐斑,張院士研究出了自己的一套改善方法。
  • 研究60年癌症,91歲腫瘤院士:3樣東西是在毀你,要遠離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孫燕院士,今年已經90多歲高齡了,現在還在拖著年邁的身體,奔走四方。
  • 90歲院士建議:飲食上保持「1葷1素1菇」更養生
    90歲院士:人不能光吃素食,對身體沒好處陳可冀院士就是一個反對長期素食的人,陳可冀院士出生於1930年,今年已經90歲的高齡了,到現在研究心血管疾病已經有50年左右了,陳可冀院士是不建議大家過分素食的,並且陳可冀院士表示,自己從年輕的時候就一直堅持,每頓飯必須一葷一素一菇。
  • 鍾南山院士戰疫60多天行程曝光!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廣州3月2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 通訊員 蘇越明 肖博峰)「沒想到,2003年『非典』過去了,17年後又出現這麼大的衛生應急事件。」1月18日,84歲的鐘南山院士拿著「無座」票,擠上了從廣州開往武漢的G1022列車,餐車中的他眉頭緊鎖。他讓大家別去武漢,自己卻第一時間義無反顧地去了。
  • 86歲院士,研究肝病60年,提醒:遠離餐桌上3種「致癌食物」
    今年86歲的李院士,已經研究有60來年的肝病,對肝癌非常了解,是資深的腫瘤科專家,雖然李院士已有86歲,但還是依然容光煥發、精神抖擻、身體健康。李院士曾表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越來越多人患上肝病,排除其他環境因素,絕大部分是通過我們日常飲食和不良生活習慣所造成的。
  • 105歲老人年輕如60歲,秘訣就是血脂正常血管清,只因常吃這一酸
    目前需要注意四個指標: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這四項指標中,除了對人體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外,其他三項升高都會危及人體健康。密布村是出了名的長壽村,這裡的人大多數都能活到90歲以上,百歲老人在這個村不足為奇,而且個個看上去年輕健壯,一點也不像過了100歲的樣子。
  • 睡覺時若有4個異常,血管可能藏有血栓,別等到血管堵塞才就醫
    黃克智院士可謂是鼎鼎有名傳奇人物,是唯一一位清華大學兼俄羅斯學院的院士,現今已是93歲的高齡,但卻精力充沛、神採奕奕,無愧於「長壽專家」的稱號。隨著年齡增長,這位老人也曾飽受血管疾病的折磨,高血脂、血管瘤等多種疾病上身,體內三根血管堵塞。
  • 91歲孫燕院士,研究癌症60年!忠告:3種致癌食物儘快撤下餐桌
    孫燕院士在肝病治療界具有很高的聲譽,今年已經91歲的高齡了,研究癌症60年,依然身體康健,鶴髮童顏。周圍許多人都到孫院士家去取經,是怎樣保持這麼多年身體如此健康呢?孫院士呵呵一笑說,並沒有什麼厲害的訣竅,只不過平時特別注意自己的飲食平衡。對身體有害的食品,少吃或者不吃。
  • 提醒:血脂高的人,3種食物要少吃,否則血管遲早會「水洩不通」
    國家衛生部門統計,我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已高達3億左右,且每年因心腦血管疾病猝死的有300萬人,因腦梗而癱瘓有700萬人左右。研究血管疾病60餘年的陳灝珠院士曾指出,造成我國血管疾病如此嚴峻的局面,與國民的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所以,對於心腦血管疾病「防要大於治」,對於生活中容易危害血管健康的食物,要少吃。
  • 【淨水焦點】鍾南山院士:血管的壽命就是人的壽命!喝對水是最好的...
    腦血管病、癌症、呼吸系統疾病和糖尿病是我國城鄉死亡率最高的幾種常見老年病種,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放飛心情與養生》院士大講堂上闡述了多種老年病預防與治療的要領,為中老年朋友的健康助力。
  • 90歲院士聞邦椿百部著作誕生
    90歲院士聞邦椿百部著作誕生——「我還要繼續寫下去」12月20日上午,東北大學國際交流中心,一場特殊的盛會在此舉行,所有來賓都懷揣著同一個念頭,那就是向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已經90歲高齡的聞邦椿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 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滬啟動,葛均波院士擔任主任
    12月5日,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揭牌啟動,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擔任該研究中心主任。採訪中,葛均波院士告訴健康界,「成立後的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將全面覆蓋心臟介入、外周血管介入、神經介入、腫瘤介入和綜合介入五大介入學科分支,並形成各自的研究團隊,以泛血管理論為指導,構建介入創新技術平臺。」
  • 年近90歲,看似60歲不到,臉上沒有斑,這位老人是如何做到的?
    老人說自己年近90歲,簡直不敢相信。秋天帶孩子出來玩的人很多,周圍的人聽說老人快90歲了,都驚呼老奶奶是怎麼保養的既長壽又漂亮,美麗為長壽加分,老奶奶的親身經歷才能有說服力。大家紛紛和老太太合照,還有人問她是不是年輕時是模特。老人笑道:自己退休之後才有空出來玩。長壽的人精神氣和氣質都不是裝出來的,老太太爽朗的笑聲就是最好的證明。
  • 70歲院士研究胃病50餘年,提醒:3行為或是給癌細胞開路,要少做
    李佃貴院士,是全國最年輕的國醫大師,他已經積累了50餘年的從醫經驗,在治療胃病方面,為患者解決了很大的難題,70歲的他,至今還在工作崗位上,他提出的「濁毒學說」,在幫助萎縮性胃炎方面,效果是非常突出的,李院士表示,胃癌前病變不是無法逆轉的,為了胃健康,在日常生活中,一些行為要少做。
  • 60歲日本女影后,自曝3個飲食習慣,網友:比30歲的我還年輕
    60歲日本女影后,自曝3個飲食習慣,網友:比30歲的我還年輕近日,一位日本女明星參加活動的動圖在網絡走紅。但如果告訴你,黑木瞳是1960年出生的,當時出席活動的她,已經將近60歲了,相信不少朋友會大跌眼鏡。
  • 鍾南山開出全球「藥方」分享中國經驗
    3月4日,鍾南山院士通過遠程視頻,向歐洲呼吸學會介紹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果和經驗。,早在2月就已經開啟,3月12日鍾南山院士再次連線美國專家,分享救治經驗以及藥物、治療方案等,這已經是團隊與美國專家的第四場視頻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