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冀院士1954年自福建醫學院畢業,長期從事心血管疾病研究,至今已有60餘年,對我國防治心血管疾病工作,作出了巨大貢獻。
80年代時期,我國心血管疾病患者迅速增長,陳老嘗試將中醫活血化瘀的思路運用到治療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於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老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在一次講座中,他提出"3個健康秘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要牢記。
第一個秘訣:3種食物,或會給血管"添堵",再饞也要少吃
俗話說:"病從口入",生活中很多疾病的發生,都與不良的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血管疾病也不例外。
1、油膩食物
這種食物特徵是油脂含量較高,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有紅燒肉、炸雞、烤鴨等,其口味鮮香,很受我國人民群眾歡迎。
高油脂的食物攝入人體後,首先會加重代謝器官的負擔,不能及時代謝的油脂會滲透進血液,增加血液中脂類的含量,增加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
2、高鹽分食物
食鹽中含有大量鈉離子,若是攝入過多鹽分,體內鈉離子含量升高,刺激血管壁,造成血管壁腫脹,導致血壓升高,增加血管痙攣、堵塞的風險。
比較常見的高鹽分食物,有鹹菜、臘肉、黃豆醬等,生活中,為避免血管受傷害,應減少此類食物的攝入。
3、隔夜飯菜
家庭中出現剩菜時,很多時候都會留著下頓繼續吃,節儉歷來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對於飲食方面,卻不宜過度地節儉。
飯菜隔夜後,會滋生大量細菌和有害物質,其會危害體內器官的健康,若是滲透至血液中,會增加血液中的雜質,在血管壁沉積,容易導致血管壁出現斑塊,增加血管堵塞的風險。
第二個秘訣:身體有3種異常,或是血管堵塞,佔一個,也要早檢查
1、手腳冰冷
冬天天氣寒冷,手腳冰冷比較正常,而且在溫暖的環境中可以迅速緩解,可若是周圍環境溫暖,仍然有手腳冰冷的現象,應及時進行檢查。
手腳距離心臟較遠,血管出現堵塞時,溫暖的血液不能及時供應手腳,導致手腳冰冷,且不易被溫暖環境緩解。
2、頭痛、頭暈
生活中很多疾病都會引起頭痛、頭暈,然而若是生活中沒有生病,仍然不時地出現此類症狀,則其原因可能在大腦缺血、缺氧。
血管具有輸送血液、氧、營養物質的功能,腦部血管出現血栓時,血液流動不暢,不能及時向大腦供應上述物質,導致大腦缺血、缺氧,引起頭痛頭暈的症狀。
3、四肢發麻
生活中保持一個姿勢,大多會有發麻的情況,其原因是血管被壓迫,可在沒有外力壓迫血管,卻出現發麻時,則可能是血管發生了堵塞。
四肢部位發生血管堵塞時,新鮮的血液和營養物質不能及時送達,會引起四肢出現發麻的症狀。
第三個秘訣:生活中,養成2個好習慣,或對血管健康大有好處
1、多喝茶
血管的健康少不了微量元素的參與,其中水蘇鹼、胺基酸和菊甙等元素,有益於血管健康。有機青馳菊中含有很豐富的胺基酸、菊甙、水蘇鹼等元素,可以日常飲用。
菊甙有助於提高分解毒素的能力,抑制血管中毒素沉澱,提升血管抵抗有害物質的能力,降低損傷血管的風險;
胺基酸可以提高血管彈性,提升修復血管損傷的能力,抑制血管硬化,起到保護血管的作用;
水蘇鹼具有促進分解的作用,多補充,有助於促進對血液中脂類的分解,減少血液中脂類含量,避免血液過於粘稠。
以上3種物質,在青馳菊中均可獲取,開水衝泡,更利於吸收其中的營養物質。
2、保證睡眠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生活節奏加快,有的人為了工作,有的是"不捨得"放下手機,睡得越來越晚,但經常這樣,會嚴重危害我們身體健康。
醫學研究表明,晚上睡覺時,是身體代謝器官高效分解毒素、排毒的時間,若是經常熬夜,會導致毒素不能排出,滲透至血液,危害血管健康。
小知識:運動有助於血管健康
運動時,會燃燒體內脂肪,部分毒素會隨汗液排出,有助於降低血液中脂類和毒素含量,降低血管受損、堵塞的風險。
血管疾病患者應避免做劇烈運動,應選擇比較和緩的有氧運動,如散步、太極拳,伸展運動等,每天運動30—50分鐘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