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由韋斯·安德森導演的一部美學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在電影屆突出重圍,該片在業界好評如潮,同時獲得了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中的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以及最佳原創配樂獎,可謂是實至名歸。
《布達佩斯大飯店》主要是通過一位無名作家(裘德·洛飾)與布達佩斯飯店主人(F·莫裡·亞拉伯罕飾)的對話講述了戰爭時期的布達佩斯大飯店發生的傳奇事件,這間飯店和故事的主角們也見證了歐洲半個世紀間的戰火硝煙和滄海桑田。這部電影是韋斯·安德森的第八部電影長片,也稱得上是最能體現韋斯·安德森獨特影像風格的集大成之作。單從美學方面來說,這部電影簡直就是一場視覺上的饕餮盛宴。
德國藝術家卡爾·謝弗勒在《色彩論》一文中總結道:「色彩在藝術中應視為獨立的抽象體,藝術家將色彩獨立出來,使之具備音符的特徵,顏色與線、形一樣,是藝術的生動語言,畫家自由地運用這種語言表現自己的情感」。
韋斯安德森對於《布達佩斯大飯店》來說就是那個偉大的畫家,電影畫面中以大面積的粉色為基調,渲染出古老歐洲時代獨有的感覺,一幀幀畫面美輪美奐,如同油畫般的質感,細節部分也十分考究。影片開頭便是粉色的哥德式建築坐落在高大連綿的雪山上,畫面充滿美感,住客們需要乘坐雪山纜車才能夠進出飯店,仿佛是一個與世隔絕的童話世界,隨便一張電影截圖都值得細細品味。
全片的主體風格清新浪漫,用時下最流行的話來說就是「滿滿的少女心」。影片還帶起了一股「千禧粉」浪潮,千禧粉並不是特定的一種顏色,而是一系列粉色的總稱。大致來說,從帶有淺褐色的粉紅色,到鮭魚粉,這個範圍內加入冷灰色調的粉色,都稱得上千禧粉。但是千禧粉並不等同於芭比粉等亮粉色,它們往往更具復古氣息,就像影片中的使用的大面積粉色一樣,從布景到建築再到著裝,以及一些細節物品,都是有層次的粉色,使畫面衝擊感更強,更是讓粉色愛好者大呼過癮。
直呼過癮的不只是粉色愛好者,還有強迫症觀眾。影片劃分了不同的時間段,也採用了不同的畫幅。影片在80年代時採用了1.85:1的學院寬銀幕,60年代採用了16:9的寬銀幕,篇幅稍長些的30年代則採用了4:3的標準比例,這種畫幅的變化一是更有時代變化感,二是色彩層次感更豐富。而電影中的每一幀都可謂是攝影構圖界的翹楚,簡單規矩的對稱式構圖使得建築看起來莊嚴肅穆,畫面極具平衡感,大量運用對稱式構圖其實很容易會讓觀眾覺得枯燥無味,但是韋斯·安德森使用明亮清新的色調以及最大程度的場面調度解決了這一問題,不會使人感到沉悶,把影片內在的情緒通過色彩及構圖直觀地表現出來,大大增強了影片的感染力。有時一些趣味性的對稱構圖也為影片增添了不少活力。
除卻色彩與構圖,《布達佩斯大飯店》在故事講述方面也獨具匠心。不是平常電影的線性敘事,而是由年長的故事經歷者同他人談話,慢慢延伸出事情本身,中間不斷穿插交談者的活動,把過去發生的傳奇事件當成談資從而傳達給觀眾,把過去的喜悅也好,荒誕也好統統變為故事,而觀眾區分影片中回憶和現實的依據就是上一段中所說的畫幅改變,這是電影史上迄今為止最巧妙的手法,令人稱奇。
從美學角度欣賞完電影後,繼續深挖電影內核,我們可以看出這部影片影射了在希特勒迫害下的猶太民族的生存困境,影片的創作靈感源自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自傳《昨日的世界》,影片故事發生地就是茨威格的祖國。電影後半段中布達佩斯大飯店被佔領後,到處被貼滿了「ZZ」的標誌,眾所周知,納粹的標誌是「SS」或「卐」,那麼此時的「ZZ」標誌都不需多言就是代表了以希特勒為首的法西斯主義。韋斯·安德森對於色彩、構圖、細節隱喻的把握張弛有度,可能是由於《昨日的世界》中對於「最好的歐洲」的逝去有著無比哀痛的描寫,於是他力圖在《布達佩斯大飯店》再現一個優雅、文明、臆想中的昨日歐洲,他成功了,這不只是一部電影,更是一次享受,無論是哪一方面,《布達佩斯大飯店》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