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達佩斯大飯店》,每一個鏡頭都帶上「韋斯·安德森印記」
文/茶葉蛋影視訊
拋開故事不談,作為一名「強迫症患者」,韋斯·安德森絕對是令我觀影體驗最佳的導演。
自《瓶裝火箭》開始,到《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月升王國》、《布達佩斯大飯店》等等,再到今年的新作《犬之島》,韋斯的個人風格依舊鮮明獨特並得以延續,攝影構圖及色彩調度仍極富標誌性,力求每個鏡頭均對稱協調,其超高的影像辨識度讓每一個畫面、每一個鏡頭都帶上「韋斯·安德森印記」——於是我們自然就可以理解在影視圈很火的一句「一不小心就安德森」。而在我心中,無論是從鏡頭、色彩、劇情、隱喻……最具「安德森」美學代表性都是《布達佩斯大飯店》。
韋斯安德森「籤名式」的標誌便是其對稱構圖,在《布達佩斯大飯店》中隨處可見那精確得讓觀眾連頭髮絲兒都無比舒服的對稱畫面,無論是酒店大門、樓梯、火車、監獄等建築的空鏡頭還是包含人物的畫面,要是你從中軸線劃分下來,兩邊幾乎可以完美無缺的拼合上,即便不是五五分的對稱,韋斯也是時刻追求著黃金比例,這也是為什麼韋斯的畫面總是讓人覺得很完美的存在。在我看來,極致規整、協調的對稱式畫面相對於自由式,帶來的視覺衝擊與記憶是更強更深的。
如果畫面審美僅是「安德森」美學的表面,那麼影片體現的拍攝技巧與鏡頭風格便是更深一層的闡釋。在《布達佩斯大飯店》中,韋斯很少使用跳接、變焦等後期處理手段,而是花更多心思在難度更大的現場調度上,大量運用橫平搖以及固定機位拍攝,讓觀眾將注意力集中到構圖和色彩。同時,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韋斯對於各類「景框」的運用:除了攝像機構成的天然景框,還有畫框、門框、電梯甚至是望遠鏡視角……只要能框住畫面的一切,韋斯都沒有放過,這不僅增加了畫面的美感,更給觀影體驗增添許多趣味。
關於色彩,其實偏愛高飽合度和暖色的導演有很多,如執導《天使愛美麗》的讓·皮埃爾·熱內、執導《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的中島哲也,《花樣年華》也表現出王家衛對飽暖色的偏好。在《布達佩斯大飯店》中,「安德森式」的色彩設計更是堪稱經典,韋斯毫無掩飾地在用色彩來傳達他的想法,而這些信息是能夠被觀眾直觀感知的:三十年代的布達佩斯畫面飽和度高,偏暖色調,光彩奪目;六十年代的布達佩斯色彩不再是那麼鮮豔,給人蕭條清冷的感受;用明豔的粉紅與粉藍構築兩個年輕戀人的美好世界,再用深厚的咖啡色、洋紅、黃金烘託老歐洲的氛圍……影片中的色彩表意性與劇情推進、人物形象塑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豐富和提升了影片敘事的藝術性和趣味性。
再談談劇情,我之所以認為《布達佩斯大飯店》是最具「安德森」美學代表性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影片在構圖對稱的基礎上,連故事劇情和導演邏輯的對稱性都近乎完美:整部影片起幅在一個女人帶著一本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書在紀念碑旁看,落幅同樣在女人看完併合上書時結束; 關於火車的場景,兩次都是車被軍隊攔在了田野上,兩次都是軍官檢查出入身份證,同樣都是Zero被帶走,古斯塔夫保護Zero……多處的前後照應均體現了劇情邏輯的嚴謹與完整,韋斯可以說是將他對畫面對稱的「安德森」美學遷移到了劇情上,讓觀眾在嘆服之餘能夠完全的信服與投入。
較之色彩、鏡頭這些純技術上的特色,要說韋斯更令人敬仰的,便是他在作品裡安置的晦澀又絕妙的隱喻,大到影片對茨威格《昨日的世界》的無聲致敬,對逝去的歐洲文明的反思,小到影片中名畫《蘋果少年》與古斯塔夫之間關係的隱喻……這些被韋斯巧妙地包裹起來的內容,大幅地增加了其作品的厚度與趣味。不得不提,韋斯的另一部作品《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也體現了其大師級別的隱喻功力。
剪紙般對稱的構圖、永遠的固定機位、簡單橫直搖、童話般誇張的色調、嚴謹的劇情邏輯、高超的致敬與隱喻……《布達佩斯大飯店》,真是 「一不小心就安德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