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建築是文明的紀念碑《布達佩斯大飯店》影評

2021-02-14 浮光影評

 

如果說導演韋斯·安德森這麼多年的電影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那就是:電影風格與所要表達的主題其實沒有多大關係,你完全可以執著地使用同一套方式拍出不一樣的故事。

 

如果你一定要用一個詞形容他全部的作品,那一定就是:古靈精怪。韋斯·安德森的電影可以說是當今好萊塢風格最鮮明、最獨樹一幟的一支,他的電影甚至不需要打上自己的尊姓大名,獨特的影片氣質就是最好的個人商標。比如,安德森這個完美對稱圖的狂熱愛好者,幾乎總是將攝影機放置在屏幕的中軸線上,就連背景中的擺設,也喜歡左右對稱的平衡構圖。他的片中,幽默感常常通過「死鍋(Deadpan)風格」表達出來:演員常常面無表情、體無動作,但在克制、細微的變化中,以及一尷一尬的停頓之間傳遞著古怪的冷幽默感。安德森顯然不是寫實主義的擁簇,電影中的色調、道具、布景,常常色彩明麗又稀奇古怪,像是直接從童話故事中搬出來一樣,而且注重細節到達了偏執狂的水準。總之,安德森的電影世界就好像是他一手打造的玩具小屋,而他像個木偶大師,扯著角色身上的線,在這個世界中上演著似乎只有自己理解的故事。

 

而《布達佩斯大飯店》中,安德森強迫症發作似的將這種風格推向極致:片中近乎所有鏡頭都筆直的對準角色;房間、走廊、公路的中軸線永遠停留在鏡頭中分線;人物表情接近呆滯,行動如卡通樣誇張而簡潔;布景都加上了大大的字表示其用途(比如計程車上寫著大大的粗體字」計程車「)而更具有玩具風格.

 

 

然而如果說在安德森之前的影片中,這種風格僅僅是一種講故事的手段,在《布達佩斯大飯店》中,這樣的風格則是表達主題的關鍵。可以說直至本片,安德森的風格才真正具有了「意義」。《布達佩斯大飯店》的主線故事說起來並不新鮮: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大堂經理、對工作一絲不苟、愛好結交金髮老貴婦的中年帥叔古斯塔夫,因為捲入老情人D夫人的謀殺案而鋃鐺入獄,在一位零工作經驗、零學歷、零背景、連名字都叫做「零」的小跑堂幫助下,越獄成功,洗恥雪辱,不光找回了自己的清白,還繼承了D夫人的全部財產。這樣平白地寫在紙上,這故事本身可說是乏善可陳,然而得益於安德森的電影語言,觀影過程如玩電子遊戲一樣頗具趣味性和代入感。更關鍵的,是安德森試圖以此故事傳遞的信息.

 

幾乎每一部安德森電影都以旁白作為開始,電影會被分為幾個章節,且每個章節都會被冠上標題。本片的組織方式在此基礎上稍有不同:電影始於一位女孩,來到墓園為崇拜的作家掃墓,這位作家的石像上,本該出現名字的地方,僅僅刻著」作者「一詞。她將自己的鑰匙掛在無名作家的石像上,並拿出一本名為《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書,她將書翻過來,底面赫然印著作家的照片,表情凝重的看著鏡頭。接著時空切換(每次時空轉換都伴隨著屏幕長寬比的改變,越到現代屏幕越寬),來到1985年,作家以同樣的表情凝視鏡頭,以茨威格的小說《心靈的焦灼》開篇的一段話作為開場。然後時空再次跳轉,就在布達佩斯大飯店中,年邁的零向年輕的作家講起了自己的故事。時空隨著零的敘述再一次轉換,來到零年輕的時候,古斯塔夫和零的冒險故事才正式開始.

 

略去中間的冒險故事,直接來到影片的結尾,古斯塔夫生前最後一段時光以片中唯一的黑白鏡頭呈現,接著跳轉回到作家年輕的時代,結束了與零的交談,作家坐在布達佩斯大飯店空曠的大堂中陷入沉思;之後時間快進到1985年,年邁的作家在小孫子的陪伴下安靜地坐在辦公室裡;最終再次回到現代,墓園中的長椅上,讀者女孩靜靜地讀著《布達佩斯大飯店》

 

也就是說,除去無處不在的對稱鏡頭,影片就連敘事都是完全對稱的、層層套疊的倒敘模式。然而影片結尾處,在與開篇對應的悠揚的吟唱中,我強烈的感受到,安德森使用了這樣工整的敘事模式,並不僅僅是追求形式上的圓滿,而是在強調影片的主題:人性永存,生生不息。

 

 

就像古斯塔夫所說的:在這個曾經被叫做」人性「的荒蠻原始的屠宰場裡,仍然零星閃爍著點點微光。零說,古斯塔夫是那些微光中的一份子。這也許就是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意義所在——那些關乎人性、僅存於記憶中的、色調明亮到不真實的美好記憶。這所謂的人性,也許就存在於古斯塔夫對極致品味的追求,是他在逃難的日子裡也要噴上的考究香水;也許就是那個以十字交叉的鑰匙為標誌的神秘組織所代表的信任和忠誠;也許就是古斯塔夫為了零挺身而出,近乎愚蠢地搭上了自己的小命.偉大的建築是文明的紀念碑。布達佩斯大飯店——那個曾經輝煌一時的偉大建築,在時代的更迭中終究敗下陣來,落魄成為一處僅供獨孤靈魂尋求庇護的頹垣斷壁。最終,連斷壁頹垣都不復存在,她成了傳說的一部分,人們只能在老人們的講述中、從小說的封面上,想像她曾經的榮光。然而她所象徵的屬於逝去時代的從容與優雅,像是人們生活於其中而不自知的文化一樣,並沒有隨著時間消逝。

 

《布達佩斯大飯店》的結尾處,零、古斯塔夫與阿加莎在經歷了這麼多冒險與磨難後,仍然沒能逃脫悲劇。當你覺得邪惡終於被不那麼邪惡打敗,有型有品的窮大叔終於富了起來,善良男孩終於要和單純女孩攜手變老的時候,影片讓古斯塔夫毫無預兆的死了,死於捍衛自己的朋友,也死於上世紀那段滅絕人性的歷史;阿加莎也死了,死於放在今天一星期就可以治癒的流行感冒。

 

影片就是這樣冷靜的告訴你,這世上有許多劫難,這些劫難就好像一把大剪刀,好人壞人都會被一起剪掉。或許有些人可以躲過一劫而留住性命,然而人們出生、入死,生命的脆弱並不因善惡而有所差別。我們終歸只是時間長河中的一葉扁舟,如果你恰好處在歷史的漩渦中,就難免被時代捲走。真正重要的,是人性的美好可以世代相傳下去。這種傳遞是零替代古斯塔夫成為布達佩斯最優秀的小跑堂,是零和阿加莎也愛上了古斯塔夫熱愛的詩句,是女孩安靜的坐在墓園中讀著時間沉澱下來的詞句與智慧。關於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故事,在不同時空中的人們之間口耳相傳下去,這本身才是最值得讚美的。

 

 

安德森在片尾的致辭中感謝茨威格的寫作給了他啟迪。雖然電影的開頭引用了《心靈的焦灼》中的段落,但影片的故事卻與《心靈的焦灼》沒有關聯,安德森頂多是借用了小說中套疊的敘事模式。雖然片中的作家最後也離開了歐洲大陸,前往南美洲為心靈尋求「良藥」——這也與茨威格的真實經歷吻合——然而片中的作家卻並非明確指代茨威格。真正的茨威格在希特勒掌權後離開了祖國奧地利,輾轉英國、美國等地,於1940年定居巴西。在二戰期間越來越缺乏包容性的環境中,身處極權、獨裁、納粹主義盛行的時代,以及在對人性與未來的深深絕望中,茨威格於1942年在巴西的居所,與他的第二任妻子十指相扣,雙雙服藥自殺了。他再也沒有回到歐洲大陸,也沒能看到人性的復甦。

 

世世代代的人們可能都曾嗟嘆」人心不古「,然而二十世紀的人們對所處時代的失望很可能甚於任何一個時代。極端的暴力和進步是二十世紀的特點,短短一百年中,人們見證了最偉大的進步,也同時目睹了最恐怖的罪惡。藝術家是社會的良心。其實片中的作家指代的是誰並不重要,安德森甚至刻意略去了他的名字。也許他是所有為人類文明做出了一點點貢獻的每一位作家,他不僅可以是感動了女孩的作家,也可以是古斯塔夫引用的詩人,甚至可以是韋斯·安德森自己,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都在自己所處的時代發出了一點點吶喊。他們可能被聽見,可能被埋沒,然而他們共同創造的智慧卻是人類文明中最值得傳承下去的烽火。

 

影片的最後一句臺詞:「她確實是一座迷人的古老廢墟,但我再也沒能見到她一面。」這迷人的廢墟,究竟是那座曾經輝煌的飯店,還是那曾經迷失的人性呢?《布達佩斯大飯店》是一部喜劇,同時也是悲劇,就好像是安德森這個偏執的完美主義者在訴說:世界是美好的,只是人類不識好歹。

相關焦點

  • 電影 布達佩斯大飯店
    這周分享一部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  在部電影是我一個好朋友分享給我的。
  • 《布達佩斯大飯店》:世界美好,只是人類不識好歹
    而《布達佩斯大飯店》中,安德森強迫症發作似的將這種風格推向極致:片中近乎所有鏡頭都筆直的對準角色;房間、走廊、公路的中軸線永遠停留在鏡頭中分線;人物表情接近呆滯,行動如卡通般誇張、簡潔;布景都加上了大大的字表示其用途(比如計程車上寫著大大的粗體字「計程車」)而更具有玩具風格……如果說在安德森之前的影片中,這種風格僅僅是一種講故事的手段
  • 《布達佩斯大飯店》:少女心的建築,你看過了嗎?
    布達佩斯大飯店》,配得上太多讚美的詞彙,但是電影最後的十幾分鐘,我內心感到了一股深刻卻難以名狀的悲傷,想了好久,也想不明白是為什麼。感覺就像做了一場夢一樣,似乎歷歷在目,卻又難以言說。《布達佩斯大飯店 》:少女心的建築,你看過了嗎?
  • Art Nouveau · 布達佩斯大飯店 · 哈爾濱
    但無論如何,重新看《布達佩斯大飯店》心裡覺得出彩的是建築。日版《布達佩斯大飯店海報》《布達佩斯大飯店》中的桌子布達佩斯大飯店的牆上掛著,同樣是克林姆特的風景畫。哈爾濱老火車站在《布達佩斯大飯店》的結尾,這棟優雅妙曼的Art Nouveau建築被軍事機構徵用。在槍聲中,布達佩斯大飯店被打得彈痕累累,滿目瘡痍。
  • 布達佩斯(沒飯店)建築地圖
    『作者 / 金小小  編輯/柒杯我們為布達佩斯的旅行預留了4天的時間,說到這座城市,總是容易讓人想起那部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但其實該電影中的酒店原型是捷克Kalrovy Vary的Grandhotel Pupp大飯店,也根本不叫布達佩斯大飯店布達佩斯被多瑙河一分為二,左右兩岸分別是兩座城:布達和佩斯,兩座城賦予了這個城市完整的名字
  • 【焦點影評】《布達佩斯大飯店》》:滿懷對世界的愛
    而如果你熟悉韋斯·安德森,那麼,《布達佩斯大飯店》簡直是一次無以倫比的豪華盛筵,一場停不下來的華麗舞會——就像義大利導演維斯康蒂的鴻篇巨製《豹》。 如果你剛好認識奧地利作家茨威格,這部《布達佩斯大飯店》的靈感來源,那麼,電影在最後流露出來的的惆悵與悲傷——轉瞬即逝卻彰顯出來的人性光輝,它一定會猝不及防地擊中你。如果你
  • 《布達佩斯大飯店》:被喜劇標籤掩埋的枯萎文明史
    《布達佩斯大飯店》是由韋斯·安德森執導,於2014年上映的一部電影。這部影片大牌雲集,即使是最小的角色也是你所熟知的演員。那麼,我們不禁會問《布達佩斯大飯店》這部電影和大文豪茨威格之間有什麼關係呢?這有點像我們熟知的《一千零一夜》,用一個大的故事結構來囊括其中的小故事,也可以被稱作是「套娃式結構」。在《布達佩斯大飯店》這部電影中,共穿插了四層敘事、四個敘事者來講述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前世今生。第一層敘事:年老作家影片伊始是一個年輕女孩子在紀念碑前悼念《布達佩斯大飯店》這本書作者的場景。之後鏡頭便切換到一位年老的作家身上。
  • 《布達佩斯大飯店》:視覺盛宴般的完美構圖
    2014年,由韋斯·安德森導演的一部美學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在電影屆突出重圍,該片在業界好評如潮,同時獲得了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中的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以及最佳原創配樂獎,可謂是實至名歸。《布達佩斯大飯店》主要是通過一位無名作家(裘德·洛飾)與布達佩斯飯店主人(F·莫裡·亞拉伯罕飾)的對話講述了戰爭時期的布達佩斯大飯店發生的傳奇事件,這間飯店和故事的主角們也見證了歐洲半個世紀間的戰火硝煙和滄海桑田。這部電影是韋斯·安德森的第八部電影長片,也稱得上是最能體現韋斯·安德森獨特影像風格的集大成之作。單從美學方面來說,這部電影簡直就是一場視覺上的饕餮盛宴。
  • 《布達佩斯大飯店》,每一個鏡頭都帶上「韋斯·安德森印記」
    《布達佩斯大飯店》,每一個鏡頭都帶上「韋斯·安德森印記」文/茶葉蛋影視訊拋開故事不談,作為一名「強迫症患者」,韋斯·安德森絕對是令我觀影體驗最佳的導演。而在我心中,無論是從鏡頭、色彩、劇情、隱喻……最具「安德森」美學代表性都是《布達佩斯大飯店》。
  • 《布達佩斯大飯店》-童話VS現實
    以色彩變化體現時間層次《布達佩斯大飯店》是典型的俄羅斯套娃敘事,分為四個層次,首先是一個女孩拿著作家的書來到公墓祭奠作家,然後轉到作家和一個小男孩敘述故事的鏡頭,之後是作家在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時候遇到穆斯塔法先生,最後由穆斯塔法講述古斯塔夫先生的故事。
  • 《布達佩斯大飯店》:野蠻的戰場與文明的微光
    作者:青稞配圖:網絡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中有一句話讓人特別印象深刻:在野蠻的戰場上,還是有些文明的微光在閃動,那就是人性所在。這句話放在今天全球戰疫之下,同樣適用。布達佩斯大飯店的經理古斯塔夫先生得知自己的老情人暴斃後,立刻安排門童Zero和自己乘坐火車奔赴遠在盧茨的葬禮。在車廂內,法西斯士兵開始檢查證件,他們發現Zero沒有國籍,便想要把他強行帶走,雙方發生爭執。
  • 從布達佩斯大飯店看安德森的電影美學
    首先是第一個「拜訪紀念碑的女人」的視點,女人從外走到紀念碑前,翻出一本名為《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書,書的背面是一幅作者的照片,隨即視點發生轉變。青年人開始講述他在布達佩斯大飯店偶遇一位老人並聽他講其傳奇故事的經歷,這裡視點發生了第四次轉化,故事的講述者變為了「年長的穆斯塔夫」,穆斯塔夫作為真正的領路人帶我們進入了那個輝煌的黃金時代。
  • 布達佩斯除了大飯店還有啥?
    看過甜蜜夢幻的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簡直是對布達佩斯這座城市充滿了憧憬!
  • 《布達佩斯大飯店》:虛構的飯店 真實的戰前歐洲
    《布達佩斯大飯店》劇照片名:《布達佩斯大飯店》(美國) 導演: 韋斯-安德森編劇: 韋斯-安德森主演: 拉爾夫-費因斯/ 蒂爾達-斯文頓/ 威廉-達福/ 裘德-洛/ 艾德裡安傑夫-高布倫/ 哈威-凱特爾類型: 劇情/喜劇評分:7 觀影反應:熟悉導演作品的影迷,繼續為那些熟悉的風格和話嘮式臺詞叫好,時不時發出歡笑預測:最佳編劇、最佳藝術貢獻獎「野牛草伏特加共和國(Zubrowka Republic)熱忱歡迎您的劇組來選景拍攝」,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
  • 重溫《布達佩斯大飯店》:在這野蠻的屠宰場,依然有著文明之光!
    在這野蠻的屠宰場的確存在著一些,文明的微弱光芒。在蘇臺德華爾茲山下的溫泉小鎮,有一個風景如畫,裝修精緻,曾久負盛名的大飯店——布達佩斯大飯店。我想你們中有人知道它。更深一步來講,古斯塔夫身上始終閃耀著細碎的歐洲文明的人性光輝。上世紀三十年代,隨著大工業文明的發展,民族熱潮的傳播,歐洲,這片曾經孕育著燦爛文明的沃土,人文主義卻不斷遭到踐踏,希特勒的鐵騎粉碎了文明的版圖。種族歧視論,擴張論.....人們骨子裡的良知被納粹熱血沸騰的演講抹去的一乾二淨。
  • 重慶版「布達佩斯大飯店」,夏日打卡好去處!
    黃白相間的建築外觀,朱紅的門楣,青灰色的屋頂,拱形的門窗,法式的廊柱,復古而浪漫,猶如穿越到了巴黎的香榭麗舍大道。稱為重慶版「布達佩斯大飯店」也是有所依據的,除了外觀相似之外,同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時代背景也有所相同。
  • 活動招募|樊登聖誕觀影《布達佩斯大飯店》
    活動時間: 12月25日下午 18:30主講人:韓松費用:99含2020影謎電影日曆一套電影定製徽章一隻樊登熱飲一杯活動地點: 樊登書店合肥旗艦店參與方式:快速掃碼報名故事要從一位無名作家說起,為了專心創作,他來到了名為「布達佩斯」的飯店,在這裡,作家遇見了飯店的主人穆斯塔法
  • 《布達佩斯大飯店》最後的童話王國
    它就是——《布達佩斯大飯店》這部影片是美國導演韋斯·安德森執導的第八部電影,全明星陣容可謂十分豪華,榮獲了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最佳藝術指導。故事由一個女孩手中的一本小說引出,小說的名字就是《布達佩斯大飯店》,書的封底是已經離世的作者照片。 鏡頭切換,回到1985年,年邁的作者講述自己創作這本小說的靈感來源。
  • 布達佩斯大飯店的美
    總有一部畫面美麗復古,故事戲劇幽默的好電影會給你帶來驚喜並讚嘆不已,而《布達佩斯大飯店》就是這樣一部可以給人別樣感受的一部電影。它講述了戰爭時期一個歐洲的著名飯店看門人葛斯塔夫先生和和他最信任的門童的友誼羈絆之間的故事。這部電影還獲得了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最佳藝術指導等重要獎項。故事的開頭由一個作家對一個沉默老人的好奇展開,並以兩人共進晚餐的開始解決作家心中的疑惑而引申。
  • 豆瓣8.8《布達佩斯大飯店》|緬懷藍圖中的電影美學盛宴
    她正雙手捧著這位國寶級作家的書《布達佩斯大飯店》,眼裡充滿了崇敬與懷念。電影結束故事講完,你才會知道這位頂級富豪買下布達佩斯大飯店,住小隔間,是為了紀念他的愛人,他的夥伴,他的過去。舊時的布達佩斯大飯店有富麗堂皇秩序嚴謹的建築,有兢兢業業有禮有節的勞動者,有不畏暴力守護夥伴的人性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