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人類史上最慘烈的國運相賭(下)

2021-02-13 王老

五、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第三天,蘇聯詩人列別傑夫-庫馬契發表了詩作——《神聖的戰爭》。第四天,蘇軍紅旗歌舞團的亞歷山大羅夫為此詩譜曲。第五天,紅旗歌舞團在莫斯科白俄羅斯車站演唱這首歌,為奔赴前線的紅軍戰士壯行。

當時,車站內外群情激奮:

起來,巨大的國家,做決死鬥爭,

要消滅法西斯惡勢力,消滅萬惡匪群!

……

貢獻出一切力量和全部精神,保衛親愛的祖國,偉大的聯盟!

讓高貴的憤怒,像波浪翻滾,進行人民的戰爭,神聖的戰爭!

 

這個國家對於戰爭從來就不陌生。俄羅斯是一個歐亞大陸深處崛起的年輕民族,從誕生伊始,就與周圍最強大的國家交戰,百折不撓,愈挫愈奮。為了取得通往歐洲的窗戶,俄羅斯與北歐霸主瑞典從1700年打到1721年,終於在波羅的海站穩了腳跟。為了取得南方的出海口,俄羅斯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從1686年打到1878年。

1812年,全盛時期的拿破崙入侵,俄羅斯喪師失地,連莫斯科也被佔領,但隨即在冬季的風雪中殲滅了拿破崙的主力。如果說,在蘇德戰爭開始階段,不少蘇聯人對於蘇維埃政權還心存反感甚至惡意的話,那麼,隨著戰爭的延續,隨著人們逐漸意識到這是民族的生死存亡之戰,人民與祖國、與這片遼闊的大地最樸素、最深沉的聯繫被喚醒了。戰爭開始後,長期被壓制的東正教堂重新開放,在全國3萬所教堂裡,牧首和信徒們共同為紅軍的勝利祈禱。

據說,在1812年衛國戰爭期間曾經託夢給庫圖佐夫的喀山聖母,再次託夢給全俄大牧首,俄羅斯的嚴寒將再次降臨,帶給德國人拿破崙一樣的命運。流亡國外的沙俄皇室成員,紛紛宣布擁護蘇聯。國內戰爭中蘇維埃政權的死敵鄧尼金,也向蘇聯提供了有價值的情報。

 

這是一個從來就崇尚英雄、勇氣和犧牲的民族。在寒冷的北國,在強敵環伺之下,沒有這樣的精神,根本無法生存下來。在衛國戰爭中,蘇軍的勇氣和英雄主義氣概再次激發出來,一萬一千名蘇聯英雄的英名綴滿史冊,一系列氣壯山河的壯舉則讓全世界為之動容。

 

1941年8月24日,亞歷山大·潘克拉託夫捨身堵住了德軍碉堡的槍眼。1941年全年這樣做的有5個人,1942年有31人。1943年2月23日,紅軍在大盧基發起進攻。從勞改營釋放出來加入紅軍的列兵馬特洛索夫用自己的胸膛擋住了德軍最後一個火力點,為戰友們開闢了前進的道路,成為最著名的以身堵槍眼的英雄。之後,紅軍中又有173人「重複了馬特洛索夫的功績」。整個衛國戰爭期間,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有276名。

 

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在莫斯科保衛戰的緊急關頭,史達林毅然在紅場照常舉行閱兵。那天天下大雪,德軍兵臨城下。蘇軍荷槍實彈,從閱兵場直接開赴前線。史達林慷慨激越的演講響在他們的耳際:「你們進行的戰爭是解放戰爭、正義戰爭。讓我們的先輩———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德米特裡·頓斯科伊、庫茲馬·米寧、德米特裡·波扎爾斯基、亞歷山大·蘇沃洛夫、米哈伊爾·庫圖佐夫的英勇形象在這次戰爭中鼓舞你們!讓偉大列寧的勝利旗幟引導你們!……」

 

1941年12月27日,蘇聯著名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奇在古比雪夫完成了第七交響曲,題獻給被圍困中的列寧格勒。1942年8月9日,蘇聯決定在列寧格勒公演第七交響曲。當時這座城市已經被德軍圍困一年,平民每天能得到的唯一的食物,是125克摻鋸末的黑麵包。為了組成一個完整的樂隊,奄奄一息的音樂家們或者從昏黑的公寓被抬出來,或者從炮火連天的前線趕回來。為了贏得安靜的演奏時間,蘇軍在演出前對德軍進行了猛烈的炮擊。隨即人民走出掩體,走上大街,聆聽廣播轉播的音樂。演出結束後,樂隊全體虛脫,不少人暈倒在地,但是演出極大地激發了列寧格勒人民的鬥志。在880天的圍困戰中,列寧格勒人餓死64萬,甚至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卻始終沒有投降。

 

蘇聯是非常重視軍人榮譽的國家。即使在戰爭最艱苦的歲月裡,蘇聯也沒有忘記對英雄們進行獎勵。蘇軍的勳章種類之多,製作之精美是世界罕見的。衛國戰爭中向個人授勳超過3500萬人次,向部隊授勳10900多次。列寧勳章,是蘇聯的最高勳章,白金質地,戰爭中共授予8800枚。蘇聯英雄金星勳章,黃金質地,共授予11603枚。1943年11月設立的勝利勳章,紅色五角星用紅寶石打磨而成,五角星的光芒是用鑲嵌著鑽石的白金製成,勳章中部的圓盤用白銀製成,中間的圖案和文字則是用鑲嵌著鑽石的黃金製成,鑽石數量從174顆到180顆不等,莊重華貴,舉世無匹。蘇軍對於勳章的保管和授予極為認真。史達林格勒戰役期間,第64集團軍人事主任丟失了一個裝有40枚紅旗勳章的箱子,蘇軍就像丟失了重要作戰計劃那樣,馬上大舉追查。箱子最後找到,只有1枚勳章不見了,人事主任隨即被送到了懲戒營。

 

在蘇軍中,軍旗是神聖的。部隊成立的時候,由最高蘇維埃授予軍旗,一般叫做戰旗,以後該部隊獲得的全部勳章均應掛在戰旗之上,如果在戰鬥中丟失,部隊主官要被送上軍事法庭。24師是蘇軍老部隊,因為在國內戰爭中表現出色,獲得授予薩馬拉-烏裡揚諾夫斯克鐵軍師的稱號。衛國戰爭期間,該師突圍的時候將軍旗丟失,師長、政委被處決或者流放,部隊番號撤銷。1944年,紅軍又打回了原來突圍的地方,當地的農民告訴他們,有一個紅軍軍官犧牲的時候緊緊抱住一面軍旗。紅軍找到了烈士的遺體,一看軍旗,正好是24師的軍旗。於是,軍旗被送到後方修復,24師重新組建,從此戰功卓著,一直打到了柏林,但是始終無緣「近衛軍」稱號,原因就是他們曾經丟失過軍旗。

 

1941年9月18日,蘇軍在葉利尼亞戰役中擊潰了德軍,取得了衛國戰爭以來的第一次重大勝利,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發布第308號命令,把戰功卓著的4個步兵師改稱近衛師,1690年彼得大帝創立的近衛軍重新回到俄羅斯大地上。近衛軍官兵均佩戴「近衛軍」胸章,擁有最好的武器,最高的薪金,從事最艱巨的戰鬥任務。蘇軍規定,近衛軍的軍官領取一倍半的薪金,士兵則是兩倍。為了維護近衛軍的威信,蘇軍明確規定,近衛軍不能用來打雜,在進攻時必須用於完成最重要的任務,防禦時則用於反突擊。

 

1943年1月,蘇軍決定換發新軍服,指揮員原來的大紅領章被象徵俄國軍官傳統的大肩章所取代,原來代表工農的樸素軍服煥然一新。在這緊張的戰爭時期,為了讓軍官穿上真正象樣的軍服,蘇聯專門向英國定購了禮服肩章用的金穗。

 

1943年8月5日,為慶祝奧廖爾和別爾哥羅德的解放,史達林決定按照俄羅斯古時候的傳統,在莫斯科以124門火炮齊鳴12響,同時燃放禮花。從此以後,紅軍每當取得一次重要勝利,隆隆的禮炮聲就在莫斯科響起。18天之後,紅軍攻克哈爾科夫。哈爾科夫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曾經在蘇軍和德軍之間數度易手,為此,禮炮改為224門火炮齊鳴20響。在鳴放禮炮前,蘇聯所有的廣播電臺轉播最高統帥部的嘉獎令,嘉獎立功的部隊番號和指揮員。有一次,嘉獎令播出時提到了烏克蘭第1方面軍,卻漏掉了方面軍司令員科涅夫的名字,史達林立即下令重新廣播。隨著紅軍從勝利走向勝利,莫斯科的禮炮越來越頻密,規模也越來越大。1945年5月9日慶祝戰勝德國時,莫斯科1000門火炮齊鳴30響。

 

重獎的反面是重罰,蘇聯對投敵、動搖的人毫不留情。開戰僅僅一個月,蘇軍基輔會戰失利,最大的一個重兵集團被圍殲,西方面軍司令員巴甫洛夫大將、參謀長克裡莫夫斯基赫少將,西方面軍通信主任格裡高利耶夫少將,第四集團軍司令員科羅布科夫少將被判處槍決,立即執行。1941年8月16日,史達林籤發大本營第270號命令:「凡在戰鬥中撕下肩章和投降者即為最可惡的逃兵,其家庭成員因其違背軍人誓詞、背叛祖國應予逮捕。此類逃兵應就地槍決。凡陷入包圍者應戰鬥到底,衝出重圍回到我方。凡寧願屈膝投降者,應以一切手段予以消滅。對投降的紅軍戰士的家屬,應剝奪其享受的國家補貼和救濟。」

 

嚴格的戰場紀律在殘酷的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得到了最堅決的貫徹。1942年夏,德軍猛撲高加索油田,蘇聯巨大的戰爭機器有因為缺乏燃料而停止轉動的危險。渡過伏爾加河參加史達林格勒巷戰的蘇軍官兵,平均存活時間不超過24個小時。在這緊要關頭,史達林籤署了著名的國防人民委員會第227號命令,要求在各集團軍建立3-5個阻截隊,放在不堅定的部隊後面,把驚慌失措者和膽小鬼就地槍斃。1942年9月,在史達林格勒外圍戰中,德軍霍斯的裝甲集團軍所向披靡,蘇軍節節後退。一個步兵師因為逃亡人員過多,師長下令全師列隊,在訓話之後,他舉起手槍,走向前排,挨個數數,每數到十,就把士兵當場槍決,直到把彈匣中的子彈全部打光。對古羅馬歷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這就是著名的十一抽殺律,一種專門針對臨陣脫逃的部隊的刑罰。俄羅斯對此並不陌生,沙皇軍隊中就盛行此法。1918年,為了提高剛組建的紅軍的戰鬥力,託洛茨基也動用過十一抽殺律。

 

根據Antony Beevor的記載,在整個史達林格勒戰役中,蘇聯內務部隊總共處決了13500名軍官和士兵。二戰期間,僅從檔案記載的數據統計,被蘇聯軍事法庭判處死刑的官兵有15.7萬人。

在以國運相賭的殘酷戰爭中,在一切為了勝利的前提下,生命只是低值易耗品。對此,蘇聯的選擇是簡單而毫不猶豫的。1941年9月,德軍在進攻列寧格勒時,把蘇聯的老弱婦孺趕在前面,防守部隊一時不知所措。史達林得知後,立即下令不要心慈手軟,要狠狠打擊敵人及其幫兇。當年11月17日,史達林發布0428號訓令,指示蘇軍組建特遣部隊,穿上德軍軍服,在敵後焚燒和毀滅居民點,以激起蘇聯平民對於德軍的仇恨。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為了躲避紅軍的狙擊手,德軍常常誘使蘇聯的小男孩與小女孩幫他們去伏爾加河邊取水。紅軍發現以後,對這些孩子毫不留情地予以射殺。艾森豪在回憶錄中還記述了這麼一件事。戰後他見到朱可夫元帥,談到盟軍對如何通過德軍的雷場深感頭疼。朱可夫告訴他,地雷有兩種,一種是防步兵的,一種是防坦克的。當蘇軍面臨雷場的時候,步兵直接發起攻擊,就像通過無雷區一樣。步兵在這個過程中因為觸雷造成的損失,不會比通過德軍重兵防守的無雷區大。只要步兵在雷場那邊建立了橋頭堡,工兵就可以從容地掃除其他地雷,為裝甲部隊的跟進掃清障礙。艾森豪感嘆,這種做法確實有效,但是盟軍是萬萬學不來的。

 

為了防止內部的叛亂,蘇聯甚至把整個整個的民族流放。從1941年至1944年,伏爾加流域日耳曼族、車臣族、印古什族、克裡米亞韃靼族等10個民族被迫從它們的傳統居地全部遷移到遙遠的中亞和西伯利亞地區,原來的自治共和國和自治州的建制被撤銷。連同被部分強行遷移的少數民族在內,總共達500餘萬。

 

六、

與蘇軍相比,二戰時期的德軍不僅在戰鬥技能上高出一籌,而且其戰鬥意志也絕對不在蘇軍之下。兩個民族均表現出了高度的戰鬥意志,也只有這樣的民族之間,才能打出一場總體戰。

 

現代的德國是由普魯士主導下完成民族統一大業的,在各個方面都打上了普魯士的印記。而普魯士是一個在貧瘠荒涼的土地上、在強敵的環伺中崛起的國家,以軍事立國,按照法國米拉波伯爵的說法,這不是一個有軍隊的國家,而是一支有國家的軍隊。紀律、秩序、忠誠、服從,是普魯士引以為豪的美德,並逐漸成為德國人的民族特性。希特勒還強化了德軍的紀律,實行殘酷無情的軍法。一戰中德軍只處決了48人,二戰時期處決的官兵則在15000人以上。蘇德戰爭期間,雙方軍隊都出現了大量針對平民的暴行。但是德國國防軍的暴行主要是執行命令,而紅軍的暴行則多是自發的,是軍紀敗壞的結果。

 

在莫斯科戰役中,古德裡安的第2裝甲集團軍前有強敵,後無援軍,所有的坦克和裝甲車輛都被凍住,官兵們依然冒著零下52度的嚴寒,徒步發起進攻。當蘇聯在莫斯科城下開始大反攻的時候,德軍部隊就地轉入防禦,在風雪中苦苦支撐,沒有重演拿破崙大軍一潰千裡的慘劇。在史達林格勒戰役後期,被包圍的德軍第六集團軍10萬殘軍每人每天只能分配到一片麵包,15個人分食1公斤土豆,每人每天只能領取30發子彈。即使這樣,饑寒交迫的德軍還是忠實地執行了希特勒抵抗的命令,給進攻的蘇軍造成了巨大損失。曼斯坦因元帥曾經談到,「有許多指揮官和參謀人員在假期屆滿之後,紛紛飛回包圍圈中,這已經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這些軍官——有許多都是系出名門的,例如俾斯麥和比羅的後人——他們自己都堅決要求返回部隊,這證明德國軍人的自我犧牲和袍澤友愛傳統經得起最嚴格的考驗」。在戰爭的最後階段,德軍幾乎與全世界作戰,四面楚歌,稍有理智的人都認識到戰敗已成定局,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德軍的士氣還是沒有出現整體性崩潰。在整個戰爭過程中,德軍可以被殲滅,可以投降,但是很少出現潰不成軍的情況。

 

二戰時期,德軍中的官兵關係非常好,極為注重集體主義精神。納粹上臺以後,國防軍傳統的貴族和平民的界限不那麼嚴格了,軍官和士兵更趨平等。而且,德軍向來把來自同一個地方的士兵編在一個部隊,強化了士兵的歸屬感。蔣緯國二戰爆發前在德國國防軍受訓,他發現德軍的入伍訓練「都是以班為單位完成的,讓士兵從一開始就有集體概念,培養自己是集體一員的習慣,換句話講就是訓練士兵如何協同作戰。比方說,當軍隊接近戰線時,在敵人火力下,一個班只準一個兵前進,其他都是火力掩護,後面的先躍進,在狀況許可之下,可以有兩人一起行動,但是人數不能再多。火力掩護者不需要一直使用武器,只要有準備,前進的人就能得到安全的保障。德軍如此的用意是訓練軍隊團體行動,不塑造個人英雄」。美國記者威廉·夏伊勒則在《柏林日記》中談道,二戰時期的德國國防軍與一戰時期相比,軍官和普通士兵之間那種巨大的鴻溝消失了,「他們好像就是置身在一個大家庭之中。甚至連敬禮都有了新的含義:普通士兵之間也經常相互敬禮,這對他們來說更多的是一種同志之間的問候,而不是對於更高級別的軍銜的一種認同。在咖啡廳、餐廳、餐車以及在卸下了責任的業餘時間裡,軍官和普通士兵們可以圍坐在桌子旁自由地交談,而這種交談是一種男人與男人之間的對話。這樣的情景在上次世界大戰中幾乎是不可想像的。」

 

作為一個後起的單一民族國家,德國的民族凝聚力超過蘇聯。在蘇德戰爭中,蘇軍曾經出現大量叛軍。曾任集團軍司令、在莫斯科保衛戰中立下大功的弗拉索夫是最有名的一個,他投降後曾經組織了10萬俄羅斯解放軍。此外,德軍中有一些師級、團級的俄羅斯志願軍,甚至還有80多名駕機叛逃的蘇聯飛行員組成了一個由原蘇聯空軍上校維克託·馬爾採夫指揮的戰鬥群。如果再加上為德軍提供後勤服務的人員,蘇聯公民在德軍中的人數將近百萬,死亡超過20萬。但是德軍則沒有出現為蘇軍作戰的情況,只有不到一萬的德軍戰俘為蘇軍提供戰場宣傳服務。史達林格勒的德軍敗將塞德裡茨曾經想過組織一支為蘇軍打戰的德軍部隊,沒有成功,他戰後回國,所有的熟人和朋友都拒絕與他往來。至今普通的德國人還是認為,在本國反納粹的是英雄,但是加入敵對陣營則是祖國的叛徒,是不可原諒的。

 

如果我們追溯到德國人的深層心理,就會發現,在這個民族嚴謹、刻板和高度服從的表面下面,是一顆永遠躁動不安的心靈。這可以從北歐神話、日耳曼人祖先的神話找到端倪。著名的納粹「卍」字標誌和黨衛隊的SS閃電標誌均來源於北歐神話。在所有人類先祖的神話中,北歐神話是最為莊嚴、沉重、壯烈和狂暴的。那裡沒有愛琴海蔚藍的天空和明亮的陽光,而是茫茫暗夜中冰與火的世界。那裡沒有神與人歡樂的聚會和幸福的愛情,而始終是戰鬥與毀滅。那裡的眾神不是永生的、幸福的,而是最終要在與魔界的搏鬥中玉石俱焚。但是,即使清醒地意識到最終的結局,也要與優勢的敵人做絕望的戰鬥,在殺戮和毀滅中、在意志的張揚中感受到極度的快樂。在這樣的神話中成長起來的日耳曼民族,一直有著剛健、陰暗、狂暴的氣質。

在上古時期,日耳曼人一直在遷徙、戰鬥,一個又一個部落在羅馬軍團的刀劍下全體覆滅。在中世紀,北歐的海盜讓整個歐洲不得安寧。到了現代,理性主義大行其道,但是那種來自民族集體無意識的深層次的氣質始終沒有消失。

德國的啟蒙運動被稱為狂飆突進:「讓我們發狂大鬧,使感情衝動,好象狂風中屋頂上的風標。」歌德筆下的浮士德就很典型:「他野心勃勃,老是馳騖遠方,也一半明白到自己的狂妄;他要索取天上最美麗的星辰,又要求地上極端的放浪,不管是在人間或天上,總不能滿足他深深激動的心腸。」與此一脈相承的,有浪漫主義哲學,有叔本華的唯意志論和尼採的超人哲學,還有納粹最喜歡的華格納歌劇。尼採說過,「喜歡激情的格律,也喜歡激情的犧牲的人」都會隨著華格納的音樂「登上感覺的頂端」,並「在英雄的每一步劇烈的腳步聲中聽到死亡的低沉回聲」。德國廣播宣布希特勒死亡的消息之前,首先播送的就是華格納的歌劇《眾神的黃昏》。

 

因此,德國的軍歌雖然鏗鏘激昂、威武雄壯,卻總有揮之不去的陰鬱。著名的《裝甲兵之歌》唱道:「如果我們為命運女神所拋棄,如果我們從此不能回到故鄉,如果子彈結束了我們的生命,如果我們在劫難逃,那至少我們忠實的坦克,會給我們一個金屬的墳墓。」又如《傘兵之歌》:「同志們,那是有去無回的徵途。在遙遠的東方有黑色的雲彩,來,不要失魂落魄,來!」再如二戰德軍專與英美轟炸機群作戰的突擊飛行員,其祝酒歌唱道:「熱愛生活,親吻愛人,奉獻我們突擊飛行員的熱心。當死神向我們致意的時候,沒有一絲恐懼,這是突擊飛行員的命運。」

 

與德國的軍歌相比,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歌曲有一種健康、明朗、積極向上的格調。《神聖的戰爭》莊嚴、雄壯,《莫斯科保衛者之歌》昂揚、豪邁,《喀秋莎》清新、明快,《海港之夜》悠揚,《小路》深情。這些從內心深處、從遼闊的大地、從充滿光明和希望的生活中流淌出來的歌聲,具有永恆的魅力。

 

1969年,在蘇聯二戰老兵的傳統見面會上,一首獻給陣亡將士的安魂曲《鶴群》首次演出。歌詞唱道:

有時候我總覺得那些軍人,

沒有歸來,從流血的戰場,

他們並不是埋在我們的大地,

他們已變成白鶴飛翔。

疲倦的鶴群飛呀飛在天上,

飛翔在黃昏,暮靄蒼茫,

在那隊列中有個小小空檔,

也許是為我留的地方。

也總有一天我將隨著鶴群,

也飛翔在這黃昏時光。

我在雲端像鶴群一樣長鳴,

呼喚你們,那往事不能忘。

 

一曲終了,全場長時間寂靜無聲。在場的有柏林戰役的指揮者科涅夫元帥,此時他已經淚流滿面。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蘇德戰爭是總體戰,是持久戰,是民族的生死存亡之戰。在這樣強強相抗、長期艱苦的戰爭中,誰能夠認真嚴肅、全力以赴,誰的動員體制更有效,誰的國民意志更堅強,誰的文化底蘊更深厚,誰就能夠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從這個意義上說,蘇聯的勝利,當之無愧。

 

蘇德戰爭對戰後的蘇聯影響深遠。一方面,戰爭空前地振奮了蘇聯的民族精神,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隨後的幾十年中,蘇聯發展成為一個真正的超級大國。它把第一個人造衛星送上了太空,它的核武庫能夠把世界毀滅五十次,它的遠洋艦隊威震四海,它的制度、文化和生活方式得到了世界的尊重,並為多數發展中國家所效仿。它組織了強大的社會主義同盟,足以與苦心經營三百年的資本主義體系分庭抗禮。另一方面,戰爭又進一步強化了蘇聯的國家體制、經濟結構和軍事戰略。蘇聯認認真真地準備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所以打贏了。戰後,他們又認認真真地準備了第三次世界大戰,一直準備到民窮財盡,帝國解體。

 

為了打贏這場現代史上規模最大、最為殘酷的戰爭,蘇聯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幾乎沒有一個家庭沒有失去親人。直到今天,衛國戰爭勝利紀念日還是俄羅斯乃至獨立國協國家最為莊重神聖的節日。每年的5月9日,俄羅斯都要舉行大規模的閱兵式,印有鐮刀斧頭的旗幟以及各方面軍的戰旗再次通過紅場。國家領導人向紅場的無名烈士墓敬獻花圈,並向參加過二戰的老兵們致意。而普通百姓則來到遍布全國的烈士墓、戰爭紀念碑和長明火下,獻上五月的鮮花,緬懷先輩的功績。這場史詩般的戰爭留給他們的,是無盡的哀思,無比的驕傲,和無上的光榮。

 




戳這裡「閱讀原文」,你就知道,為什麼這個群不是誰都能加的。

相關焦點

  • 為何蘇德戰場堪稱二戰最慘烈?動輒殲滅百萬人,傷亡以數千萬計
    隨即爆發了人類歷史上最為沉重的災難。從地域劃分的角度來看,二戰主要可以分為歐洲戰場,蘇德戰場,北非戰場,亞洲戰場以及太平洋戰場。而蘇德戰場被認為是戰爭最為慘烈,損失最為慘重的主戰場,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恐怖的戰爭,慘烈程度空前絕後,是真正的人間煉獄!
  • 10部殘酷慘烈要塞攻守戰爭電影,都是人類戰爭史上最慘烈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由奧斯卡金像獎得主導演理察·阿滕伯勒執導的戰爭巨片《遙遠的橋》,被譽為電影史上的超級戰爭巨片。為了提前結束戰爭,各地盟軍將領認為只要一番猛攻,便可提早直搗柏林結束戰爭。於是輕率地將大批傘兵空投在德軍營地背後,去攻佔阿納姆的那座橫跨萊茵河的大橋。不料遭遇德軍的頑強抵抗,盟軍付出了傷亡慘重的代價。這場堪稱二戰中最具戲劇性的戰役,終以盟軍的慘痛失敗而告終。
  • 日本三次賭國運戰爭——日中戰爭、日俄戰爭、日美戰爭,先贏後輸
    日本是世界上最瘋狂的賭徒:曾經賭了3次國運,還贏了2次 日本第二次賭國運戰爭日俄戰爭——日本殘勝,日本跨入世界列強的行列 日本自從19世紀後半葉「明治維新」以來,打破了封建的閉關鎖國的狀態
  • 二戰,蘇德戰場到底有多慘烈?看完這幾張老照片就知道了
    導語:二戰,蘇德戰場到底有多慘烈?看完這幾張老照片就知道了二戰是繼一戰後爆發的一場世界性的大戰,它比一戰涉及的範圍更廣、參戰國家更多,同時也是傷亡最慘重的一次世界大戰。當時同盟國與法西斯陣營國家之間爆發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役,不過要說二戰最慘烈的戰場恐怕就是蘇德戰場。
  • ...馬馬耶夫崗|蘇德戰爭|史達林格勒戰役|莫斯科|蘇聯_歷史|勒熱夫...
    德軍選擇在這一天發動針對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人類歷史上最宏大的陸上軍事力量對決——蘇德戰爭——正式拉開序幕。在那個核武器尚未研發出來的時代,蘇聯和德國這兩個世界排名前三的工業強國,同樣高度集中政權,同時統治著上億的人口,有著同樣頑強的戰鬥意志、同樣優秀的戰術和同樣優秀的犧牲精神,在世界上最適合大規模作戰的地區拉開架勢,進行了一次真正意義上巨人的碰撞。
  • 史上最昂貴、最慘烈、最真實的十小時——戰爭劇《太平洋戰爭》
    今天為大家帶來史上最昂貴、最慘烈、最真實的十小時——戰爭劇《太平洋戰爭》,共十集。
  • 二戰中最慘烈的太平洋戰爭,美國人第一次見到亞洲人的戰爭觀!
    二戰有兩大戰場最為慘烈,一個是蘇德戰場,一個是太平洋戰場。說蘇德戰場是二戰中最慘烈的戰爭,沒有人會懷疑,也沒有人會否認,但是太平洋戰爭的慘烈程度卻被很多人忽略了。美國雖然執行先歐後亞的政策,但也並不是說美國放任日本在相關地區的侵略一點兒也不管。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為何是蘇德戰爭最大亮點?蘇軍有兩個沒想到
    世界戰史上打得最漂亮的一場殲滅戰是哪一場?二戰期間,蘇德戰爭中的史達林格勒戰役算得上一個,這場殲滅德軍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戰鬥,不僅是蘇德戰場的轉折點,也成為二戰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戰役。首先,完殲德軍保盧斯第6集團軍,是蘇德戰爭的最大亮點。
  • 史上最昂貴 最慘烈 最真實的史詩劇《太平洋戰爭》(內附資源)
    今天為大家帶來史上最昂貴、最慘烈、最真實的十小時——史詩劇《
  • 影史上賭國運的抗日奇作:周星馳的《賭俠II之上海灘賭聖》
    但是,出乎他們意料,由於中國人民前僕後繼英勇頑強的抵抗,一寸山河一寸血,這場侵略戰爭持續了整整八年,於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無條件戰敗而告終。當然,若從日本軍隊侵略東北三省開始,日本侵華戰爭那還得往前推算。
  • 《焦土:蘇德戰爭(1943-1944)》前言
    在《東進》中,他從東線戰事的開端講起,故事結束於史達林格勒;在《焦土》中他繼續講述了蘇德這兩個極權國家之間的衝突。卡雷爾帶領讀者與德軍一起踏上徵程:橫越俄羅斯西伯利亞大草原,在庫爾斯克歷經史上最偉大的坦克戰,實施大撤退行動,最終見證希特勒的軍團被擊敗。《焦土》一書連同《東進》,構成了戰史上對蘇德戰爭1941-1945畫卷的最佳描繪。細節生動,可讀性很強。
  • 下注中國,尋找2021年十大中國核心資產,賭國運,再出發!
    如今,隨著2020的即將結束,又到新一輪的格隆匯「下注中國,賭國運」投票選舉活動,我們將再次組織我們遍布全球70多個國家數千萬會員大討論,讓全球不同國家、不同行業、不同視角的投資者,一同尋找代表中國未來的核心資產。
  • 「二戰風雲61」慘烈的蘇德戰爭·四——布列斯特要塞防衛戰
    與明面上的和平不一樣,蘇德兩國之間一直保持著深深的戒備與極強的克制——在這個時間點上,他們都不想與對方交戰。但當德國將英國打到沒有還手之力後,蘇聯便被正式列入了德國的攻擊名單中。德國部隊在裝甲群的掩護下強行渡過布格河,並且對布列斯特發動了進攻。蘇聯衛國戰爭的第一槍,就在這個時候,就在這個地方正式打響。前面介紹過了,布列斯特要塞是一座非常堅固並且防守力量充足的軍事堡壘。因此,德國部隊在這裡遭到了蘇聯紅軍的奮勇抵抗。
  • 蘇德戰爭:耗時1418天,傷亡人數超6100萬,堪稱二戰之最
    八年抗日戰爭,是中國人保家衛國的戰爭,是大多數中國人都很熟悉的一場戰爭。 不過今天想寫的,是蘇聯人的「衛國戰爭」,大多數中國人對此並不太熟知,就是「蘇德戰爭」。 二戰所有戰場裡,蘇德戰場是其中規模最宏大、傷亡最慘重、戰況最激烈的一個,沒有之一。
  • 近代中日本的3次豪賭,兩次失敗一次成功,百萬生命為這個代價賭國運
    從而日本便開啟了所謂星辰大海的徵服,開啟了一個個賭國運的豪賭。 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日本近代中的三次豪賭。 日本前期通過了數場戰役將朝韓半島給侵佔了,其中逆天贏下了日俄大戰,為這個蠶食計劃奠定了基礎。 日本高層決定慢慢來,可是武官集團卻等不及了,沒有戰爭,他們怎麼升職加薪? 於是在1931年9月18日,憑藉著幾個瘋狂無比的小軍官,日本開始第一次賭國運。
  • 人類史上最血腥戰爭,半年傷亡200萬人,一天死傷超2000人
    人類的進化史其實也是一部戰爭史,從人類誕生以來,戰爭就不斷,災難也不斷,每一次戰爭結束之後再過個幾百年,又會出現新的戰爭,周而復始,痛苦不斷的延續,但是依舊記不得當初慘痛的教訓,下面筆者就來和大家介紹一下史上最悽慘的戰爭,打了半年傷亡高達200萬人,一損失天2000人。
  • 二戰時期的蘇德戰場有多恐怖?
    二戰前期, 英法等國為將禍水東引採用了綏靖政策, 結果就是蘇聯與德國在莫斯科籤訂了秘密協議《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簡稱蘇德條約。 而當時蘇聯的領導人史達林一直對這個條約抱有期望。雖然當時的蘇德兩國都已經完成工業化, 但由於德國設備更加先進一些, 兩國進入了用「生命」對抗「機器」的慘烈畫面, 蘇德戰場也被稱作「絞肉機」, 成為了二戰中最恐怖的戰場。德國為什麼破壞合約並想要快速佔領蘇聯呢? 因為德軍認為佔領蘇聯之後就能消除掉東邊的軍事威脅,完成歐洲大陸的全部控制,從而避免雙線作戰。
  • 海賊王比頂上戰爭更大的戰爭即將到來!史上最慘烈的混戰來臨
    相信看過海賊王的小夥伴們都知道,從以往到現在,整個海賊王唯一一個讓人血脈噴張的大規模的戰爭,那就是在馬林梵多全體海軍與白鬍子海賊團開戰的頂上戰爭了。為了處決艾斯與營救艾斯的雙方,那一場戰爭,海軍出動10萬的兵力來參戰,來對抗那個被譽為世界最強男人的白鬍子。
  • 歷史上的今天:人類有史以來最慘烈的戰爭因何爆發?
    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 劇照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塞拉耶佛事件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戰被許多人評為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過900萬軍人和700萬平民喪生,幾乎毀滅了整個歐洲。
  • 對人類文明威脅最大、破壞最慘烈的,是不受制約的權力!
    「我們越來越明白,對人類文明威脅最大、破壞最慘烈的,是不受制約的權力;其次才是自然災害和人類的無知。」「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史,始終伴隨戰爭、奴役、掠奪、破壞的陰影,究其原因,不是因為科學落後、技術低下、藝術匱乏、思想缺位,而是因為權力不受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