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的大霍亂,使法國陷入「悲慘世界」!對當今世界有何啟示?

2020-11-19 騰訊網

前言:

霍亂大流行是在1832年的法國巴黎,霍亂雖然使亞洲至美洲的人民患病,但在法國卻產生了特別嚴重的影響:在短短6個月內,霍亂在該國奪走超過18000條生命!法國對這場較早醫療危機的反應,對我們現在都有著重要意義!

一、霍亂席捲法國

就像今天的新冠病毒一樣,霍亂加劇了法國經濟和社會不平等。在1830年代初期,工業革命將大量貧困工人吸引到巴黎,他們在那裡生活在骯髒的城市中心地區—巴黎聖母院大教堂,杜伊勒裡宮和巴士底獄的故鄉密集地帶。這些貧民窟成為霍亂的溫床,霍亂是一種細菌感染,由於衛生條件差而傳播。當時許多富裕居民在疫情爆發的第一個跡象時就逃離了巴黎,所以該疾病似乎將目標對準了窮人。

很快,貧民窟的緊張情緒就達到了發燒的程度。富人指責窮人傳播疾病,而窮人則認為富人試圖毒害他們。在這種恐懼和仇恨的氣氛中,受苦的巴黎人將他們的怒氣發給了法國政府。

二、當權者處理不當

路易·菲利普國王於1830年革命後上臺,第二次罷免了波旁王朝。比他的波旁表兄弟更為自由,路易·菲利普是一位妥協的候選人,被擔心害怕革命者的商業領袖登上了王位。嘗試建立一個共和國。但是,新國王很快獲得了非常狹窄的支持基礎。右翼的保守派貴族憎恨他,認為他已經從波旁王朝篡奪了王冠。左派共和國的支持者痛恨他,認為他選擇了他們領導的革命。

路易斯·菲利普對霍亂危機的處理不善使這些政治緊張局勢陷入僵局,他的警察局長試圖平息陰謀論,宣稱政府並未在飲用水裡投毒,但這可能是惡作劇者做的。他原本打算減輕人們的恐懼,但最終卻使他們更恐懼。

同時,政府的衛生部門通過建議節食和節制食物消費來預防這種疾病,激怒了已經挨餓的工人。女王特別迷信了點頭同意,她為窮人縫製了法蘭絨腰帶,並承諾這些無用的護身符將提供免疫力。像今天一樣,歐美一些當權者兜售虛假的補救措施只會加劇混亂和絕望。

三、法國陷入悲慘世界

總理卡西米爾·皮埃爾·佩裡埃於1832年5月死於該病後,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佩裡埃因一年前野蠻鎮壓絲綢工人罷工而被工人階級鄙視。路易斯·菲利普向佩裡爾舉行國葬,激怒了群眾,但拒絕授予拉瑪克將軍以同樣的榮譽,拉瑪克是拿破崙戰爭的摯愛英雄,幾周後死於霍亂。憤怒的示威者無視國王的命令,企圖將拉瑪克的棺材運到法國貴族的傳統安息之地萬神殿。

很快,在整個城市的中心地區出現了路障,另一場革命迫在眉睫。維克多·雨果將會使這種共和黨的反抗成為他史詩小說《悲慘世界》中的高潮。

同時,波旁王朝的右翼支持者利用政治混亂來發動政變。11歲的波旁王朝繼承人的母親貝裡宣布該疾病為法國對革命動亂50年的懲罰,發動了一場血腥的內戰,以重新徵服兒子的王國。

但是,如果1832年的第一個教訓是大流行為政治邊緣的人們創造了機會,那麼第二個是人們通常更喜歡他們認識的魔鬼。正如《悲慘世界》的粉絲們所記得的那樣,政府軍相對輕鬆地衝進了革命要塞。公爵夫人被一個可信賴的知己背叛後被俘虜。

兩次起義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因為法國公眾拒絕集會到叛亂者一方。儘管他不受歡迎並且對危機的處理不當,但路易斯-菲利普設法在霍亂爆發期間繼續掌權,因雖然反對他的任何一方都可以提供有說服力的替代方案,來替代他的統治。

結語

歷史上這次法國霍亂對當今世界有很大啟示!當時的法國統治者雖然對遭受霍亂特別嚴重的貧窮密集區的人們表示同情,但錯誤處理方法加劇了霍亂的悲慘程度。人們應當吸取歷史教訓,領導者應堅決拒絕像法國大霍亂時期的陰謀論,更不應通過散布虛假信息來養成陰謀論。更重要的是,應聽取科學專家的意見。

現在我們對新冠病毒的流行得到了遏制,因為我們不僅擁有良好的衛生條件,還擁有應對病毒的具體措施。

相關焦點

  • 《悲慘世界》:由法國看今日世界現實
    影片《悲慘世界》講述了剛來到「反犯罪特種部隊」的菜鳥警察史蒂芬與兩個本土老警克裡斯和格瓦達,在一次出警中打傷了非裔孩子伊薩,且湊巧被布茲的無人機拍攝了視頻,進而引發了更為激烈的衝突的故事。影片《悲慘世界》所講述的是今日世界的另一種悲慘,所直接呈現的是法國巴黎街區的暴行和蠻荒化。
  • 《悲慘世界》:一個世紀過去,這世界依然悲慘
    2018 年,法國在世界盃足球賽奪得冠軍,不論種族,均舉國歡呼,三色國旗飄揚著,眾人高唱馬賽進行曲。就在人聲鼎沸、人群激昂之時,偌大的「Les Misérables」字卡壓了上去。這是我們就算沒有看過也耳熟能詳的標題:悲慘世界。
  • 法語文學翻譯家餘中先談《悲慘世界》:「悲慘世界」是悲慘的人的世界
    首先是了解了雨果的地位,他是19 世紀法國最偉大的作家、浪漫主義的領袖,他的小說、詩歌、散文創作都相當有影響。雨果的小說有很多,《笑面人》《巴黎聖母院》《九三年》等,但在我看來,最厲害的應該還是《悲慘世界》。十幾歲:雨果從19 世紀30 年代初開始構思《悲慘世界》,1862 年出版。您如何看待這期間雨果的個人遭遇對小說創作的影響?
  • 重溫雨果佳作:《悲慘世界》的人道主義精神
    不久前,由英國導演湯姆·霍珀執導的影片《悲慘世界》榮獲第八十五屆奧斯卡三項大獎,不禁令人再次想起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和他的傳世佳作《悲慘世界》。雨果是法國民族詩人、劇作家、小說家、政論家和文藝理論家,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他的創作活動長達60餘年,對整個19世紀的法國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 周末閱讀——《悲慘世界》
    俞兆平 《悲慘世界》是19世紀法國作家維克多 雨果最重要的一部小說。 雨果1802年出生在法國的貝尚松。他一生寫下26部詩歌、20部小說、12個劇本、21篇哲理論著,其創作幾乎貫穿了19世紀。《克倫威爾 序言》是浪漫主義運動的重要宣言,《巴黎聖母院》是19世紀浪漫主義小說的代表作。
  • 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是由讓-保羅·勒沙努瓦執導,讓·迦本、布爾維爾等主演的劇情片,拍攝於1958年。
  • 譯製片:法國經典電影《悲慘世界》中
    譯製片:法國經典電影《悲慘世界》中導演: 讓-保羅·勒沙努瓦編劇: 米歇爾·奧迪亞 / 勒內·巴雅韋爾 / 讓-保羅·勒沙努瓦 / 維克多·雨果主演: 讓·迦本 / 布爾維爾 / 費爾南·勒杜 / 西爾維亞·蒙福爾 / 丹尼爾·德洛姆 / 更多...
  • 法國電影《悲慘世界》你怎麼看?
    影迷們直呼這部反映法國當下下層階級現狀的電影甚至可以納入電影史的範疇。《悲慘世界》豆瓣:8.2導演: 拉吉·利編劇: 拉吉·利 / 吉奧達諾·戈德裡尼 / 亞歷克西斯·曼蒂主演: 達米安·勃納爾 / 亞歷克西斯·曼蒂 / 賈布裡勒·宗加 / 伊薩·佩裡卡 / 阿爾-哈桑·利
  • 這不是雨果《悲慘世界》,而是法國的悲慘巴黎,震撼直擊人心
    -----《悲慘世界》只為碎片化時間的您,用心分享一部好電影,大家好我是樹,今天要為您分享的電影是法國導演拉吉·利的《悲慘世界》。然而看完《悲慘世界》這部電影之後,你就會知道隱藏在所謂自由繁榮的資本主義國家背後的種種暴力,也會明白中國和平法治社會秩序的來之不易。
  • 電影《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是湯姆·霍伯執導的一部電影,由休·傑克曼、羅素·克勞、安妮·海瑟薇、阿曼達·塞弗裡德等主演。本片的前身是同名音樂劇,根據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1862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改編。 影片故事發生在19世紀的法國,窮苦農民冉阿讓(休·傑克曼飾)因偷麵包而入獄多年,終獲假釋卻再次無視法律,不得不開始逃亡。被收留他的主教感化後,冉阿讓決心洗心革面,開始新生活。
  • 豆瓣8.2,法國佳片《悲慘世界》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悲慘世界》講述的是導演受2005年法國巴黎大騷亂的啟發,改編自導演同名短片,是導演拉吉·利執導的長篇處女作。電影講述的是百年前雨果撰寫《悲慘世界》巴黎郊區93省聖德尼的地方發生的一場警民衝突。
  • 世界名曲《悲慘世界》插曲:《你可聽到人民的呼聲》
    以史為鑑,真實的歷史告訴你未來的走向法國MV原版《Les Misérables(悲慘世界)》影片視頻,17個國家歌唱家、歌星聯袂激情演唱——《悲慘世界》插曲《Do▋電影音樂劇《Les Misérables(悲慘世界)》簡介         根據法國大文豪雨果的《悲慘世界》改編的同名宏大史詩般的電影音樂劇
  • 法國黑人導演拉德·利空降入選坎城競賽的處女作《悲慘世界》會引起空前的爭議嗎?
    「我原以為會有機會入選『導演雙周』單元,但是競賽單元,哇哦!」他興奮地說道。那些以為這是一個複述雨果經典故事的觀眾可能有所誤解。然而,電影用這個名字是有道理的:書中的部分場景發生在巴黎東部的孟費郿(Montfermeil),這是導演從小長大的工人階級聚居郊區。「一個世紀之後,這裡仍然會發生悲慘的故事。警察暴力行為依然存在。」
  • 著名音樂劇《悲慘世界》插曲欣賞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是改編自大文豪維克多·雨果著名長篇小說的百老匯音樂劇《悲慘世界》最為膾炙人口的插曲之一,由法國音樂劇作曲家克勞德-米歇爾·勳伯格和阿蘭整首插曲以激越昂然、不屈不撓的革命犧牲精神吸引了無數心懷熱血與希望的劇場觀眾與之共鳴,是雖敗猶榮的法國「小革命」最為悲壯的一曲樂章。維克多·雨果 是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人道主義、反暴力、以愛制「惡」的主導思想貫穿了他一生的活動和創作。
  • 領讀經典-外國文學 | [法國]雨果:《悲慘世界》
    領讀經典-外國文學 | [法國]雨果:《悲慘世界》 2020-04-09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悲慘世界》中的巴黎形象是怎麼來的?時代風尚的影響
    始於 16 世紀的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想同樣影響了《悲慘世界》的創作。19 世紀,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潮以聖西門、傅立葉等為代表。他們試圖揭露資產階級的殘酷統治,企圖喚醒人民反抗資本主義。在社會體制的設計上,他們嘗試以大工廠為原型建造新的社會,拋棄平均主義以及苦修苦煉的禁欲主義傳統,以便最終可以在資本主義體制內,建立一個「人人平等、個個幸福」的新社會。
  • 平凡世界不平凡,悲慘世界不悲傷
    平凡世界不平凡,悲慘世界不悲傷《平凡的世界》和《悲慘世界》這兩本書都是非常優秀的文學作品,要說哪一本書更好,這個不好說。因為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平凡的世界》是反映七八十年代,中國城鄉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遷。以孫少安、孫少平等人物為中心,塑造了他們這些平凡的人,為了追求理想,幸福,而默默地拼搏奮鬥,雖經歷苦難,但仍然不懈努力。從這些平凡的生活經歷中,創造著那個時代不平凡的業績。世界正是由這些平凡的積累,才推動著社會文明不斷發展進步!
  • 《悲慘世界》讀後感,我們都是芸芸眾生,冷暖自知
    拜讀了一部世界名著,雨果的《悲慘世界》,這部被認為是法國最著名的文學作品之一的著作讀完之後,我整個人沉浸於那個時代,那個故事之中,但從那個時代抽身回來發現,雨果筆下的人性,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亦或者是未來,人性終究難測。
  • 音樂劇《悲慘世界》千人KTV的跟唱語言選擇
    但《悲慘世界》與那些加倆點兒就佯裝歐洲品牌的冰激凌絕對不是一路貨色,血統裡就是濃鬱法國味兒。  彼時的偶像派勳伯格自己寫完歌一定是要自己唱自己演的在《法國大革命》喜獲成功之後,鮑勃利和勳伯格決定再度聯手,改編相似題材,《悲慘世界》便成了十分完美的創作選擇。
  • 《悲慘世界》詞作者去世,赫伯特·克雷茨默的文字魔法
    赫伯特·克雷茨默(左)與法國歌手夏爾·阿茲納烏爾討論創作。從巴黎搬到倫敦的第一天,赫伯特·克雷茨默身上的錢被小偷偷走了。為了餬口,他同時為倫敦數家報紙寫作。這個熱愛音樂的異鄉人也涉足歌詞創作。1985年,克雷茨默受邀為法語音樂劇《悲慘世界》撰寫英語歌詞。一年後,他的創作一炮而紅,隨後被認定為官方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