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葫蘆瓢子

2021-02-12 悅讀館



在我的老家,母親還保存著許多十幾二十年前的器物,其中有許多是過了時,到現在已經毫無用處的東西,有一件,是母親日日還用著的葫蘆瓢子。她用這個瓢子舀水煮飯,數十年沒有換過,我每次看她使用葫蘆瓢子,思緒就仿佛穿過時空,回到了我們快樂的童年。

猶記我們住在山間小村的一段日子,在家的後院有一座用竹子搭成的棚架,利用那個棚架我們種了毛豆、葡萄、絲瓜、瓢瓜、葫蘆瓜等一些藤蔓的瓜果,使我們四季都有新鮮的瓜果可食。

其中最有用的是絲瓜和葫蘆瓜,結成果實的時候,母親常常站在棚架下細細地觀察,把那些形狀最美、長得最豐實的果子留住,其他的就摘下來做菜。

被留下來的絲瓜長到全熟以後,就在棚架下幹掉了,我們摘下幹的絲瓜,將它剝皮,顯出它輕鬆乾燥堅實的纖維,母親把它切成一節一節的,成為我們終年使用的「絲瓜布」,可以用來洗碗盤和鍋鏟的油汙,絲瓜子則留著隔年播種。採完絲瓜以後,我們把老絲瓜樹斬斷,在根部用瓶子盛著流出來的絲瓜露,用來洗臉。一棵絲瓜就這樣完全利用了,現在有很多尼龍的刷洗製品稱為「菜瓜布」,很多化學制的化妝品叫作「絲瓜露」,可見得絲瓜舊日在民間的運用之廣和深切的魅力。

我們種的葫蘆瓜也是一樣,等它完全熟透在樹上枯乾以後摘取,那些長得特別大而形狀不夠美的,就切成兩半拿來當舀水、盛東西的勺子。長得形狀均勻美麗的,便在頭部開口,取出裡面的瓜肉和瓜子,只留下一具堅硬的空殼,可以當水壺與酒壺。

在塑料還沒有普遍使用的農業社會,葫蘆瓜的使用很廣,幾乎成為家家必備的用品,它伴著我們成長。到今天,葫蘆瓜的自然傳統已經消失,葫蘆也成為民間藝術品店裡的擺飾,不知情的孩子怕是難以想像它是《論語》裡「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與人民共呼吸的器物吧!

葫蘆的聯想在民間有著悠久的歷史,許多甚受歡迎的人物,像鐵拐李、濟公的腰間都懸著一把葫蘆,甚至《水滸傳》裡的英雄,武俠小說中的丐幫快客,葫蘆更是必不可少。早在《後漢書》的正史也有這樣的記載:「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於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市人莫之見。」

在《雲芨七籤》中更說:「施存,魯人,學大丹之道,遇張申,為雲臺治官,常懸一壺,如五升器大,化為天地,中有日月,夜宿其內。」可見民間的葫蘆不僅是酒器、水壺、藥罐,甚至大到可以涵容天地日月,無所不包。到了亂離之世,仙人腰間的葫蘆,常是人民心中希望與理想的寄託,葫蘆之為用大矣!

我每回看美國西部電影,見到早年的拓荒英雄自懷中取出扁瓶的威士忌豪飲,就想到中國人掛在腰間的葫蘆。威士忌的瓶子再美,都比不上葫蘆的美感,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因為在葫蘆的壺中,有一片濃厚的鄉關之情,和想像的廣闊天地。

母親還在使用的葫蘆瓢子雖沒有天地日月那麼大,但那是早年農村生活的一個紀念,當時還沒有自來水,我們家引泉水而飲,用竹筒把山上的泉水引到家裡的大水缸,水缸上面永遠漂浮著一把葫蘆瓢子,光滑的、烏亮的,琢磨著種種歲月的痕跡。

現代的勺子有許多精美的,我問母親為什麼還用葫蘆瓢子,她淡淡地說:「只是用習慣了,用別的勺子都不順手。」可是在我而言,卻有許多感觸。我們過去的農村生活早就改變了面貌,但是在人們心中,自然所產生的果實總是最珍惜,一把小小的葫蘆瓢子似乎代表了一種心情——社會再進化,人心中珍藏的歲月總不會完全消失。

我回家的時候,喜歡舀一瓢水,細細看著手中的葫蘆瓢子,它在時間中老去了,表皮也有著裂痕,但我們的記憶像那瓢子裡的清水,永遠晶明清澈、涼人肺腑。那時候我知道,母親保有的葫蘆瓢子也自有天地日月,不是一勺就能說盡,我用那把葫蘆瓢子時也幾乎貼近了母親的心情,看到她的愛以及我二十多年成長歲月中母親的艱辛。

文章選自作家出版社《氣清景明,繁花盛開:林清玄散文精選》


相關焦點

  • 葫蘆瓢子
    葫蘆瓢子林清玄在我的老家,母親還保存著許多十幾二十年前的器物,其中有許多是過了時,到現在已經毫無用處的東西,有一件,是母親日日還用著的葫蘆瓢子。她用這個瓢子舀水煮飯,數十年沒有換過,我每次看她使用葫蘆瓢子,思緒就仿佛穿過時空,回到了我們快樂的童年。猶記我們住在山間小村的一段日子,在家的後院有一座用竹子搭成的棚架,利用那個棚架我們種了毛豆、葡萄、絲瓜、瓢瓜、葫蘆瓜等一些藤蔓的瓜果,使我們四季都有新鮮的瓜果可食。
  • 別了林清玄|人間有味是清歡,林清玄先生走好
    林清玄,中國臺灣高雄人,是當地著名的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他是獲得各類著名文學獎最多的一位,也是最高產的一位,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小編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b也非常驚訝,小編在高中的時候遇到林清玄老師的文章,當時小編的內心在想,這位作家的散文寫的真美,每次閱讀都會讓人感覺到心靈的平靜與安逸,閱讀林清玄老師的文章是一種享受,當時在模擬題上看到了《松子茶》的文章,覺得普普通通,簡簡單單,但細細閱讀,仔細閱讀,就會覺得非常有魅力。他的話很具有哲理性,
  • 性情男人林清玄
    從此,林清玄轉向佛法,尋求解脫現代人心靈痛苦的真諦,並以生花的妙筆寫出來和世人分享。《尋找心靈的故鄉》等書使林清玄幫一些迷惘的年輕人找到了「精神家園」和「希望之光」,《漫步人生的花園》、《走向光明的所在》等書,使林清玄贏得了「精神導師」的美譽。
  • 醜男人林清玄—— 一生一會
    人品如茶,將苦澀藏於內,以淡淡清香示人。林清玄趴在祭祖的桌子上寫作,但母親告訴他:要多寫趣味,少寫心酸;讓人看後覺得快樂有啟發,而不是想從窗口跳下去。或許是受這樣一位好母親的影響,林清玄讀書用功,憑過人的才華脫穎而出,20歲出版第一本書《蓮花開落》,從此成名。
  • 林清玄的「曠世醜顏」與「絕世美文」
    後來雜誌上的一幅照片,我看到了林清玄的樣子。當時我好像記得是撇了撇嘴。——我是男士。在文學界,醜顏與美文如此鬼使神差地在一個人身上聚合,很難找到第二位。林清玄1953年生於中國臺灣高雄,17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出版第一本書《蓮花開落》,30歲前已獲遍臺灣各類文學大獎,連續十年被評為臺灣十大暢銷書作家。
  • 再見了,林清玄!人生幸好有別離
    回溯林清玄的創作歷程,30歲應該是個很重要的坎,那一年他遇見了佛法。30歲前,林清玄已是報社一級主管,文學創作也得遍大獎,但他總感到內心空虛,覺得最好的東西沒有寫出來。這時,他看到了印度的《奧義書》,書裡有一段話:「一個人到了30歲,要用全部時間來覺悟,不覺悟的話,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道路。」他不由嚇出一身冷汗。
  • 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情深萬象皆深
    ——林清玄愛的開始是一個眼色,愛的最後是無盡的蒼穹。——林清玄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林清玄——林清玄《玄想》身如流水,日夜不停流去,使人在閃滅中老去。心如流水,沒有片刻靜止,使人在散亂中活著。——林清玄「今天比昨天慈悲,今天比昨天智慧,今天比昨天快樂。這就是成功。」——林清玄
  • 林清玄去世,終年65歲
    林清玄去世,終年65歲,曾自許「臺灣的良心」。
  • 我懂得了一種感恩的心情,叫林清玄
    作者及其書林清玄是中國臺灣作家裡最高產和獲各類文學獎最多的散文作家,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1953年,林清玄出生於臺灣高雄,在十八個兄弟姐妹中排行十二,家中生活清貧。雖然從小,林清玄的物質生活並不富裕,但是清貧的生活並沒有阻礙林清玄對生活的希望和追求,他自小就立志要成為一名作家。17歲,林清玄發表了他的第一篇文章後,從此筆耕不輟。他的文章充滿了敏銳的觀察、深刻的哲理,他的文章似乎有一股魔力,可以將讀者從現實的紛擾中解救出來。難怪有讀者這樣評價他:「我讀了很多林老師的作品,在林老師的茶香裡悟道太多。
  • 林清玄丨溫一壺月光下酒
    『讀書、喝茶、沙龍、小住,繁華靜處遇知音』昨天是1月23日,臺灣散文家林清玄因病逝世。
  • 林清玄筆下最美的50段文字,溫暖你的心
    ——林清玄 《心美,一切皆美》09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林清玄10身如流水,日夜不停流去,使人在閃滅中老去。心如流水,沒有片刻靜止,使人在散亂中活著。——林清玄13「今天比昨天慈悲,今天比昨天智慧,今天比昨天快樂。這就是成功。」 ——林清玄14生命的歷程就像是寫在水上的字,順流而下,想回頭尋找的時候總是失去了痕跡。——林清玄 《境明,千裡皆明》15生命裡偶然的歡喜、悟、心靈的光,就像鴿子麻雀突然來到我們的窗前,當它們飛走的時候,我只要保有那種歡喜就好了。
  • 當代散文名家林清玄 ‖——人間有味是清歡
    ◎林清玄就是有這樣的魔力,他的文字乾淨清澈,玲瓏剔透,明亮如同水晶。我想,鄉愁其實就是林清玄最後提到的:沒有形狀,卻充滿了整條街。這篇文章屬於林清玄先生早期的散文集子,時光中的不停的流逝,香港回歸了,澳門回歸了,但是故鄉在臺灣人的心中並沒有失去記憶的面容。而故人,縱使相逢應不識,真是塵滿面鬢如霜……再現的也不過是滄桑的歲月和流年……
  • 林清玄:不辯、不語、不嫌的禪意人生
    寫下這16字智慧箴言的林清玄,於2019年1月23日駕鶴西歸,享年65歲。他的一生作品無數,從地板可以堆到天花板那麼高,而我最喜歡的是他的菩提十書。菩提系列是林清玄四十歲以後的作品,我認為也是對他一生最好的總結:智慧、覺悟、菩提。不爭辯的人,擁有的是一種海納百川的胸懷。
  • 林清玄留給世人的最後一條微博,看哭了……
    這是林清玄生前的最後一條微博。2019年1月23日,著名作家林清玄先生,因心臟病去世,享年65歲。 1953年,林清玄出生在中國臺灣南部鄉村的一個窮困家庭,這個家有18個兄弟姐妹,小時候的他,從來沒有吃飽過。 「我的人生幾乎是從最底層出發的。我生長在一個幾乎沒有文化和文明的地方,而且家庭十分貧困。」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生活環境下,林清玄把寫作當成自己唯一的愛好,把作家當做自己畢生的追求。
  • 林清玄走了,他的這些作品你還記得嗎?
    他的作品,世人稱如同遠方走來的一位女子,初讀時,不能讓人有驚豔之感;再讀,就如一道山泉,緩緩地向人們心中滲透,清新、醇厚、浪漫……1月23日,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過世,終年65歲。這些作品還記得嗎?最多熱賣5億臺幣生於1953年的林清玄筆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俠安、晴軒、遠亭等。
  • 遇到一朵朵花---《林清玄文集》讀後感
    可我怎麼覺得《林清玄文集》中,這樣的句子很多呢。用細膩的心感知外物。林清玄有一次在市場上買了一桶百合花,賣家告訴他,他買了半山的百合。他就非常歡喜,回家寫了篇文章《買了半山的百合》。這是作家都特有的敏銳與詩意的情懷吧。
  • 林清玄:送一輪明月給他
    04《如意菩提》在林清玄先生所著作的《如意菩提》裡,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輪明月掛在字裡行間。——林清玄所以,生命肯定有風雨,但,風雨來時又如何?我們總會,在黑暗中看到那一輪皎潔的明月。用文字養心,用詩書養魂!感謝您的關注!
  • 「火雲邪神」林清玄辭世:人間有味是清歡
    」這是林清玄生前最後一條微博,發布於昨天(22日)上午。博文中提到了「死亡」,似乎是作者自身的預示,「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彌留之際這句恣意、浪漫的話語對廣大讀者而言,是最大的精神慰藉。「火雲邪神」視頻 | 林清玄《開講啦》林清玄1953年生於臺灣高雄旗山,自幼家貧。
  • 葫蘆世界 | 福爾摩斯葫蘆菸斗
    這是經典的福爾摩斯葫蘆菸斗,葫蘆和海泡石的混合拼接。葫蘆是一種天然植物,具有各種大小和頸部形態,有利於這種葫蘆菸斗的設計。
  • 悅讀 林清玄:吃飯皇帝大
    JZHPRESS,悅讀九州本文選摘自《不辯,是一種智慧》林清玄 著,九州出版社出版內容簡介:身為華語知名的散文大家,林清玄作品的最大特色是既能把禪理寫進生活,又能從生活中品出禪機。其文風清雅溫馨,宛如春雨滋潤萬物,在樸實的語言中蘊含的或深或淺的哲理啟迪著眾生,感悟著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