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 幾年 隨著 中 國風 音樂 的逐漸興起及 我 國鋼 琴音 樂鑑賞水平 的 日益 提升 ,素有 「清 澈通透 ,氣勢宏 大 」的西洋 鋼琴樂器與 中國傳統文化 結合越來越 多,其 中 《巴蜀之畫》就是 其中重要代 表作之一 。為 深入研究學 習 《巴蜀之 畫》這一經典鋼 琴組 曲著作 ,本文特結合 日常演奏與教 學經驗 ,對 此組 曲演奏特 點、技巧與 節奏風格予 以細緻分析 ,以期有所 收穫 。
關鍵詞 :巴蜀之畫;黃虎威;演奏技巧;創作手法
自改革開放 以來 ,我 國在藝術創 作領域開始 逐漸綻放光 彩 ,其中 《巴蜀之畫 》作 為我 國近代 最具濃鬱 地方特 色與 民族風格 的鋼琴組 曲代表 作之一 ,以其獨特 的藝術魅力 與創新性 民謠音樂風 格獲得了國內乃 至世 界的認可與 讚揚 ,極大推 動 了我 國中 國民族 音樂振興與發展 ,其也成為 了當下我 國音樂鋼 琴教學必不 可少 的經 典案例 。作 為一首極 具 中國民族 風 的鋼 琴曲 目,其在 演奏手法 與技巧上有 著自己獨到之處 ,下面就讓我們對 《巴蜀之畫 》的演奏 予以研 究。
一 《巴蜀之畫 》創作及音樂風格
要想 了解 並掌握 《巴蜀之 畫》演奏技巧 ,我們必 須對其創作 歷程 與音 樂風格 予 以全 面理解 與認知 。 《巴蜀之 畫》創 作於 1958年 ,為 我 國近代 著名作 曲家 黃虎威教授 所作 ,當時時年26歲的黃虎威 老師剛 剛結束長 達6年之久 的外地 音樂求學,在歸鄉途 中,受 四川I當地鄉土 人情感 染 ,遂創作 了 《巴蜀之 畫》 以作 留念 。與傳統鋼琴組 曲相 比,黃虎威 在 《巴蜀 之畫》 的藝術創作上 , 以 「漢 藏 民歌音 樂旋律 」為基礎 , 以巴蜀地 方人文為背 景,綜合 運用現代鋼 琴演奏與傳統 巴蜀 民歌對 唱技巧 ,將一副 「欣 欣 向榮、風景 峻麗 、 山清水 秀 」的巴蜀山水生 活畫卷再 現於世人 眼前。
在 《巴蜀之 畫》中,大量運用 了五聲性和 聲與 中國民歌音韻轉 調的手法 ,整部 曲 目譜 曲簡潔流暢 、起伏波動 較小 ,在 創作風格上 ,將鋼琴 「清澈通 透 」音色與 巴蜀 山水人文旋 律相結合 , 以創新性 音樂風格傳 達著作 者對於 巴蜀 鄉土 的真切熱愛與眷 戀。
二 巴蜀之畫》演奏技巧分析
根據 曲風 、主題與創作 內容 的不 同, 《巴蜀之畫 》鋼琴組 曲共分為六個 部分 ,其 中前三 首 以鋼琴通透 音色融合 了漢族 、苗族樂 曲溫柔婉 轉 曲調風 格 ,後三 首又在借鑑 藏族樂 曲粗獷豪放 、歡慶喜悅 風格基礎 上 ,展 現 了蓉城 春郊、阿壩 夜會繁榮 景象 ,為 此,根據組 曲中各 部分 間不 同 曲目主題 特點 ,在 實際演奏 過程 中,我們必須對 其演奏技巧手法 與手指彈奏力度控 制予 以把 握。
第 一首 《晨 歌》是對 四川I盆地 山區清早霧氣 朦朧 、寧靜清爽景象 的再現 與描繪 ,在 曲調風格 上 ,《晨歌 》借鑑 自蒲 江 民歌 《割草歌》,整個曲子為4/4拍、羽調式,整體旋律輕快、簡潔自然,為此在演奏 時 ,應 以右手單 音彈奏為主 ,彈奏下鍵 柔和連 貫,手腕與 手臂轉動要輕快 自然 ,同時輔 以左 手和 弦與雙音協調 。
第 二 首 《空谷 回聲 》是對 巴山蜀 水 山谷 「空 曠寂 靜 、空 靈悠遠 」特色 再現 ,為 表現 出 「蟬噪林逾靜 ,鳥鳴 山更幽 」山谷特色 ,譜 曲在 曲式結構選 擇上 ,採用 多次 「樂段 循環重 復」演奏方法 ,借用不 同音 色 ,乾淨透 徹表現 空谷迴響 自然之趣 。
在 演奏過程 中,要注意一強一弱曲句間的重複轉換,左手彈奏時 「平行三度」、「平行三和 弦 」演奏要清 澈透亮 ,最後三小 節在演奏上 可 以借用踩 切踏板對音色進行轉換 ,以此表現幽谷 迴響、餘音飄 蕩的意境。
第三首 《抒情小 曲》是對 中國傳 統 民歌情 歌對唱 的經 典借鑑 ,其 以鋼琴演奏 的方式表 達著作者對 於年輕愛情追 求 的讚美與祝福 ,整個 曲子彈 奏整 體基 調 應舒 緩連 貫表 現 出期 待幸 福 的感 覺 。中音區,右 手 下鍵 要慢 而婉 轉 ,左手 三 聲部 演奏 切分 音 彈奏 應貼 鍵柔和 ,模 仿女性 柔美聲線 。低音 區,旋 律轉換速度 略微加快 ,右手六連音彈奏 用 以模擬 溪水潺潺 流淌 ,下指 要連貫穩 定,此時 要注意將大臂 張開 ,保持手 腕與指尖 靈活 ,左手 下鍵要緩 慢而深沉 ,用於模擬男生深沉音調 ,最後結尾小三節漸慢漸弱 ,愛情序 曲就此 落幕 。
第 四首 《弦子 舞》在名 字上就可 以看 出 ,這一段 曲風取材 自阿壩藏寨 「弦子舞 」,載 歌載 舞是阿壩藏族 人民歡慶豐收、喜迎來客 的習俗, 「歡樂 、熱情 、喧 鬧而洋溢幸福喜悅 」是這個 曲子的主題 ,整個 曲風旋律歡快 明亮,高低音聲部轉換交叉浮動 ,仿佛成百上千人踩著鼓點在翻轉跳躍 。在演奏內容上 ,整個 曲目有 兩樂段組成 ,前半部是男性 舞蹈 ,節奏剛猛、步伐矯健活潑 ,旋律以左手重複彈奏為主 ,節奏感 強烈 ,後半段為女子舞蹈 ,此時旋律切換 到右手高音彈奏,音色潤滑 ,仿若姑娘們輕盈優美舞步跳動 。整個曲子對音調轉換要求很高,要從e,h調轉到a小調,再從b小調轉 回e小調 ,如此循環往復。
第五首 《蓉城春郊 》在 內容 上是對川I西平 原春天 「萬物復 蘇、充滿 生機 與活 力 」秀 美景 色 的描繪 ,在 曲調上 寬廣 自然 、聲線 悠長 ,展現 的是一種 自由廣 闊與勃 勃生機感 覺 。演奏此 段樂 曲,在節奏 中要緊湊 , 中段 處理上 ,和聲 部逐漸提 高 ,最終達 到高潮 ,再轉回樂 曲初 始 曲調部 分,在樂 曲尾聲 ,右 手高音 區連 彈用 以模 仿悠悠鳥鳴,為整 個樂曲春之再現劃下完美句號 。
第六首 《阿壩夜會 》描述 的是阿壩村寨 從傍晚到拂 曉歡慶節 日的熱 鬧景 象,熱情奔放 的旋律 、激動歡愉 的舞蹈展現 著藏族人 民 的豪邁與熱情 。在演奏 上 ,此 曲 目採用 了單 一主題三部 曲式結構 , 以右 手小跳音 與小連線旋 律為主 ,表現歡快跳 躍音調特 點 ,輔 以左手快速、沉穩 的五度 斷奏 ,仿若 歌舞晚會 間粗 獷 明快 的鼓聲 ,熱情而又 豪放 ,結尾 處尾音流 長 ,寓意慶典結束 ,但那歡愉 的氣氛仿 佛仍在這片 樂土 間迴蕩。
三,結語
《巴蜀 之 畫》作 為 我 國經 典 中國 民族風 鋼琴 曲 目,每段 曲 目在 編 曲演奏 、主題選擇 上都各有 側重 ,其巧 妙的調性 轉換 、紛 繁的曲式結構、單音和弦的協調演繹多種演奏技巧的應用,為人民展現出了六 幅精美 巴山蜀水人 文畫卷 ,其在旋律 中寄託的是作 者對於 故鄉、對於祖國美好山』Il的嚮往與眷戀,而高超的鋼琴演奏技藝更是將這份情感與音樂的魅力展現的淋漓盡致,為此我們更應對 《巴蜀之畫》這個經典組曲予以認真學習與借鑑。